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刮痧名医自小会把脉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本报记者余星雨李祥云

  “医病容易认病难,对病人认真仔细检查才能对症下药,这是一名好医生最基本的标准。”记者与曾上吉力初次见面,他就给记者来了这么一句作为开场白。曾医生虽然从医才20多年,可是他从小就得到祖父和师傅的真传,在医术上有所造诣,擅长治疗各种慢性疑难杂症和中暑等疾病。

  师从老名医

  自小就给邻居把脉

  说起自己的从医经历,曾上吉力首先讲起了自己的祖父。他说,他从医,祖父、祖母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据曾上吉力说,祖父曾彦适是半路出家,弃教从医的。祖父的从医史十分传奇,祖父原是名教师,因两个女儿受庸医所害死亡,才半路出家弃教从医的,当时祖父师从著名中医沈绍九,得到沈师傅真传的祖父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从小就看着爷爷治病救人,曾上吉力对爷爷十分崇敬,立志也要当一名医生。曾彦适也看好自己的孙子,将所学的中医精髓全部传授给了他;同时,曾彦适的挚交——著名中医王文雄先生也看好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收他为自己的关门弟子。少年时,曾上吉力就开始为周围有些小病小痛的邻居把脉,由于有祖父的指点,他被人们称为“小神医”。

  行医经历

  一波三折的曲折道路

  初中毕业时,得到两位名中医真传的曾上吉力十分刻苦,想凭自己的真本事来治病救人,为社会作贡献。然而,他幻想的美丽未来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初中毕业后,他本想继续读完高中然后报考当时的成都中医学院,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响应号召去当了一名知青。

  “刚下乡那会儿,我还郁郁寡欢,以为自己的医生梦就此中断,开始拉二胡解闷,谁知命运又和我开了个玩笑。”曾上吉力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参加考试,却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考不上大学读中专一样的,随后,他被当时的成都中医学校(现在的成都卫校锦江校区)录取了。1980年中专毕业后,他分到了成都市一医院上班。工作期间,他又自学读完大专,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刮痧20分钟病人从病床上爬了起来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找到曾上吉力。他说,他是甘孜州稻城县人,由于工作原因,长期饮食无规律,工作压力也大;此外,可能是自己性格太过豪放,长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导致肚子、胸口胀痛,如今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稳,还经常莫名其妙的头痛

  曾上吉力一看,这名男子舌苔又厚又硬,面色蜡黄。曾上吉力一号脉,发现他的脉络杂乱无章,决定通过刮痧疗法来进行诊治。曾上吉力拿出一块牛角片,蘸上自制的药水,在该患者背上、肘部一阵摆弄,患者皮肤上随即出现一大片红色的痧印……

  20分钟后,该患者从病床上爬起来,深呼吸一口气后当即感觉神清气爽,先前的头痛、胸闷等症状消失得一干二净。刮痧居然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他拉着曾上吉力的手连连说:“卡卓(谢谢)、卡卓,这下我又可以喝酒了!”“你千万不能喝酒了,要忌口!否则,病极易再发。”曾上吉力说。随后,曾上吉力向记者讲起了刮痧的原理,刮痧是通过刺激人体皮肤脉络,排泄体内病气与邪气,疏通体内堵塞的脉络,来达到治疗和调解免疫系统的目的。

  一服中药

  病人从此睡上干爽觉

  从医久了,也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病。随后,曾医生又向记者讲了一个医案。

  “寒热虚实”是中医中最难辨认的,这些病真真假假,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几年前,一名长期严重盗汗的患者找到曾上吉力,说他每天晚上都会盗汗,严重的时候甚至在大冬天也会将床铺全部打湿,再加上自己的体温烘烤,房间里总会出现被子冒着缕缕白气的“奇观”。为此,这位患者走访了不少医生,药吃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却没有一点效果。后来,他到某医院去看中医,一位医生听了他的诉说后说他是阴虚,因为他人消瘦,脸色灰暗、舌头鲜红无苔就是阴虚的典型症状。于是,医生开了中药给他,结果还是不见效。无奈之下,他找到曾上吉力。经过仔细的把脉,曾医生终于了解到他的准确症状,那位中医给病人诊断的阴虚实则是假“阴虚”,真正病因是经络受风寒湿气后闭塞起来了。于是,曾上吉力给他开了一服中药。次日,这位患者就找到曾上吉力说这服中药起了效果,困扰他多年的出汗问题终于解决了,他终于睡了一个干爽觉。后来,这位患者又服用了几服调养的药物,病自此终于断根了。

  名中医传奇·授徒

  收徒弟的条件:能吃苦有悟性

  曾上吉力说,不上班的时候,他就在家里看看书、拉拉二胡。他说,自己拉二胡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虽谈不上专业,但技术还不差。他补充道,通过拉二胡来舒缓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他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本想将自己毕生的医术传授给他,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儿子的吃苦精神不够,而且对中医也没有多大兴趣,他只好另觅好徒弟。他说,收徒弟的条件就是要有吃苦精神和悟性。

  曾上吉力还说,他打算让儿子向烹饪行业发展,结合自己的中医理论来发展药膳。

  名医档案

  曾上吉力,男,46岁,四川成都人。他是成都中医名医馆最年轻的名中医之一,该馆经络刮痧专科的负责人,副主任中医师。他从医20余年,擅长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1997年,他在中医内科的基础上,成立了成都市市级医院第一个经络刮痧科。

  结·束·语

  让我们记住他们

  “成都名中医传奇”在连续报道了11位成都著名的中医师后,要和读者说再见了。在有着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成都,仅仅报道这11位佼佼者,确实是挂一漏万,难窥全貌。由于报道计划的局限,我们只好眼看着还有那么多非常值得一写的中医师的传奇故事,只有等待下一次机会了。

  换一个角度看,就是这11位名中医师,也已经从一个层面上展示了成都中医药的强大实力,显现了成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王静安老先生开始,“成都名中医传奇”系列报道见报一位,被报道的主人公就更忙了,这成了此次报道过的名中医的“共同遭遇”;这既表达了患者对名医的渴求,更是对名医的无比信任。这从本报热线电话和执行采访部门电话的“发烧”可以得到印证。王老先生本来就忙得下不了班,这下子还更有患者找到了王老的家中去。本来就很低调的卢崇汉先生是被慕名者寻找得最多的一位。有的患者把电话打到本报采访部门,还很生气,质问我们为什么不把卢先生的上班时间、地点甚至联系电话都登到报纸上!其他的各位医生也都被患者“追捧”,崇敬之情无以复加。

  本报道的采访写作过程中也存在着遗憾;一个名中医的成长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独特的个人风貌,以一个版的篇幅,的确是难以全面深入展示的。所以,我们在主要抓住各位名医的精、气、神的前提下,尽量多方面展示主人公的风采。就是这样的小心谨慎,也在所难免地造成了一些遗漏和缺失。

  记者在采访卢崇汉先生时,他很认真地介绍了自己的学医过程。他说,自己除了受过祖父卢铸之的教诲外,主要的学医进程是师从自己的大伯父卢永定;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与大伯父卢永定的教诲分不开的。记者在写稿时,将这个意思疏忽了,造成了一个遗憾。卢崇汉先生在表达这个问题上的执着,使记者深为感动,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最生动体现。
相关文章
 加减四物汤(《普济方》卷二四四引《海上方
 大黄重剂应用探讨【转帖】
 第三章 平均数与变异指标
 请大家会诊这是何病
 周末下午两例
 鹅梨汁煎丸(《传家秘宝》卷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