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行医资格医术后继无人偏方难以保存
全国数以百万计民间、个体中医曾经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解决看病难问题,许多人行医多年,享有较高声誉。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却陷入了资格、传承等多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广大农民缺医少药,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另一方面,大批民间中医却又因得不到行医资格而困守家中,不能对农村病人施以援手。
1 资格考试难倒老中医
“从医资格问题,对那些在医院里的医生们来说是必备、也是容易的事,而对民间个体中医们来说却‘比登天还难’”,已在崇武镇从医30年的老中医林德众语气里带着无奈。
根据现行《
法》,正因为没有职称,许多年过半百,甚至已届耋耄的老者也必须参加
考试才能重获行医资格。即便对那些打算勉为其难上考场的人们来说,尚有重重困难在等待着他们:对学历的要求、对所在单位性质的要求等等,都是民间中医们很难逾越的门槛。此外,根据医师考试中、西医的课程比例来看,要让这些“纯”中医通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最新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中,也要求师承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而师承人员的指导老师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这一条件还是让很多民间中医望而却步。
由于林医生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直未能考取
证,也无法办理执业医疗机构许可证,因此他的治病行为长期处于“合情合理不合法”的状况。今年正月,相关部门以此为由,查封了他的医疗室。林医生回到家里,仍然有许多患者千方百计找到他家里来,尽管每天有几十上百人,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病人前来求医。无奈之下,林医生只得把他们拒之门外,任凭他们恳求,他也不敢再打开家门。
2 民间中医无徒可授
张汉川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中医针灸,18岁那年的一天晚上,父亲出去看病不在家,看着病人家属焦灼的表情,他硬着头皮去了,用针灸治好了病人的病。从此以后,张汉川也慢慢地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后来,张汉川在村里开了个诊所,可是中医的生存越来越困难,再加上赊账太多,小诊所开不下去了。 1996年,张汉川来到惠安县城。到县城后他发现,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更大,看中医的人逐渐减少。另外,中草药本身利润低,再加上“一秤来百秤去”,损耗大,仅靠中医已难以为继。为了生存,有时他也用西医看病。
张汉川一家是中医世家,但现在家族中从事中医这一职业的只有他和本家弟弟张汉阳,其他人早改行开起了西医门诊,病人源源不断,利润也高。但对于两个已经70多岁,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来说,考取中医
资格太难。张汉阳动摇了,他也萌生了开纯西医门诊的想法,因为现在他们兄弟二人只敢在家里给人看病,收入有限,一家人的生计也有了困难。
考不了行医资格证书、来看病的人少了,他的祖传医术如何传承,现在已经成了张汉川的心病,“不能让祖宗的手艺断在我手上”。现在他也没有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证,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没有医师资格证,就意味着非法行医,随时有被查处的可能。他想以师徒传承的方式把医术传授给别人,可是因为中医理论精妙深厚,短时间难以学会,学起来难度大,中医又不吃香,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没有人愿意去学。
3 民间偏方存留遭遇危机
在张汉川为没人学中医发愁时,另一位有祖传绝招的民间中医却被迫改行了。家住洛江区的杜全安,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个治疗腰肌劳损的民间偏方,从30岁开始到现在他已经熬制了30多年。每贴膏药仅售一元钱,减轻了很多患者的痛苦,附近的不少村民也慕名而来。 因为是民间偏方,过去也没人管。但是,随着《药品管理法》的实施,他的民间偏方遇到了“克星”。因为自制的“丸、散、膏、丹”等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非法制售药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开始,杜全安也不知道,继续熬制,患者仍络绎不绝。当他从报纸上得知这一规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让自己的这一民间偏方还能帮助村里及附近的居民,杜全安托人向有关部门打听审批的程序。但打听之后,高额的费用和烦琐的审批程序,还有
铅、汞是否超标的多次实验,让他泄气了。 之后,他只能偷偷摸摸地卖,但当他又看到媒体报道,外地一位老中医多年研制的中药制剂,经国家专利局审批获专利保护,因为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被当地医药管理部门认定是“非法药品”,处以查封、没收和罚款的事后,杜全安心里更不踏实了。最后,生性胆小的他决定不再制售膏药,改行另做其他。就这样,这个流传多年,惠及附近村民的民间偏方,在现行法规的制约下,不再继续熬制———“长此下去甚至有失传的可能”,杜全安说。
“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业界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中医药方现在的尴尬处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其中日本的汉方药占世界销量的80%,韩国的韩药占世界销量的15%,而中国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却只占世界草药市场销量的3%—5%。 一方面,是这些偏方成了非法制售的药物,另一方面民间中医的保守,也成了偏方大量保存下来的一个障碍。自古以来民间中医的传授特点以及生存的需要,决定了大多数民间中医保守的特性,自家的秘方和医技是轻易不会外传的,或存在着传男不传女的观念,致使我国独特的民间医药技术范围不断缩小,甚至失传。从本质上来看,这对我国的中医事业以及百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失。
优势
优秀民间中医惠及一方 行医范围遍及各乡村
据中国医促会中医药发展研究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间个体中医人数不止百万,他们大部分散居于城乡民间,祖祖辈辈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看病,许多人在当地还享有较高的声誉。
从医45年来,王庆容治好的疑难病症不计其数。在王医生位于惠安县城某小区的治疗室里,可以看到他的病人来源广泛,除了附近的居民外,毗邻的几个村,安、永、德等县区,甚至省外的浙江、广州、海南等地,都有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其中不少是经朋友介绍而来的,而这些朋友多数在王医生这里治好过病。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来王医生医疗室的病人,有两种人比较多,一种是中老年人,一种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民和城镇居民。
据了解,像王医生这样被认为是“非法医生”的民间中医还很多,但他们依然为百姓所信任和青睐。面对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的恳求,他们不得不偷偷摸摸地继续“地下”行医。
中医精髓的民间宝库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以占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而人均期望寿命则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这一成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卫生界视为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中医药学和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最关键的就是那个时期的“赤脚医生”(很多人本身就是民间中医),用大量廉价中草药和自制成药,“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土方土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疗费用。
中医的精髓在民间,像“云南
白药”这样的名药都是民间实践、总结的成果。流传于民间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都是经劳动人民临床实践的结晶。实际上,即使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都是来源于我国民间中医药的方药、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只是集民间中医智慧之大成。中医的创造者,是众多的民间中医,民间的很多老中医都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困境
行医“非法” 成民间老中医心病
很多民间中医因医术精湛享誉乡里。然而,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并不想那么出名”。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在给村民治病的同时,还顶着一个“非法行医”的帽子。 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文化水平不足,让他们难以获得从医资格,而由此引发的医术传承问题,也成为许多民间老中医的心病。
探讨
民间中医如何走出困境
正规中医教学应注重临床,凡是懂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中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传承性,历代著名医家,大都是师徒相授或家学传承,真正的中医是理论加临床,缺一不可。然而,现在的中医却离传统和经典越来越远,以致出现了许多违反中医自身规律的现象。如中医学院的教授、博导不懂临床,只会在黑板上空谈“辨证施治”;不少有师传且临床经验丰富的民间中医,只因通不过“学院”考试而得不到正式的行医资格;一些中医研究人员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与中医规律背道而驰;用西医的方法和标准评审中医药……这些远离中医本色的做法,怎能令人信服呢?
须鉴别中医资质和验方
从另一方面看,在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中虽然不乏救死扶伤的珍品,但也存在着品种混乱,炮制、用法不规范,宜忌不明确等现象。面对这样优劣难辨的“宝库”要做到慧眼独具也是令政府有关部门非常
头痛的现实问题。民间中医队伍良莠不齐也是不争的事实,个别人败坏民间中医名声的现象时有出现。在许多地方,各种打着中医旗号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并不鲜见,各路“神医”神乎其神的宣传认准了走投无路的患者的腰包……虽然这些只是民间中医的个案,却让民间中医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可考虑建设社区纯中医诊所
采访中,不少中医专家建议,应利用中医药简、验、便、廉的特色,在各地的社区、乡镇,开一些纯中医诊所,完全用中医药治疗,由中青年中医坐堂,聘请老中医专家或一些民间中医当顾问,利用网络管理、监控、咨询、会诊,进行人性化的诊疗服务。这种成本低、收费低、服务质量好的中医连锁店,既可以有效解决老百姓进医院看病难、花费大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批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成才慢的问题,还可以摆脱对西医的依赖,促进中医临床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我毕业以后就去泉洲拜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