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章太炎钦慕永嘉先贤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李珍

国学大师章太炎

文成刘伯温墓

荩刘伯温塑像

荩孙诒让像


孙诒让的宏篇巨著《周礼正义》、墨学复兴的伟著《墨子 诂》以及甲骨文的开山之作《契文举例》。


陈无择所撰《三因方》清道光年间版本,这是目前国内现存的最早版本,现藏于北京中医科学院。图右为《四库全书》中的《三因方》。
       章太炎(1869-1936)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学问渊博,对小学、经史、诸子、哲学、佛学、医学等均有很高造诣,不但是一位国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代儒医。当年,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医学第一?”他朗笑三声,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也许是由于“博学傲慢”,因此有人称他为“狂儒”。但他对温州历史上的著名先贤却异常钦敬。年前,笔者在京养恙期间,枕书浏览,对这一史实及章太炎先生的学者人格和治学精神颇有感慨。

  一慕南宋儒医陈无择

  南宋儒医陈无择(1131-1198年),原籍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但长期居住永嘉(今鹿城),行医济世,学术造诣深邃,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外,多著书立说。由于他撰写的《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成为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三因方》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易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撰于淳熙年(1174),共18卷,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内经》与《金匮要略》的三因说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于是将复杂的疾病分为内因伤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感于六yin: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则包括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及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压之类有悖常理。该书主张以因辨病,按因论治,这是中医理论上的一大创新,也是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该书内容详实,其中相当一部分方剂未见于宋以前的医学文献,更因将临床与三因理论结合起来,成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和各科临床极为重要的参考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三因方》每类有论有方,世称“文辞典雅,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可谓技压群芳。

  章太炎先生因家学渊源,“三世皆知医”,医学著述丰富,一生撰写各种医论百余篇,悉已收入《章太炎文集》第8卷,其中包括对医理、医术的探讨,更涉及许多文献考据、训诂,又由于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熟谙文献、医儒兼通,加之精专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医学成就,乃常人难以望其项背。有文章载,中国中医科学院何绍奇教授生前偶阅1924年24期《三三医报》时,竟见章太炎先生曾题《三因方》五律一首:“子去近千载,留书为我师,持向空宇读,不共俗工知,大药疑蛇捣,良方岂鬼遗,清天风露恶,何处不相资。”何绍奇教授说,章太炎先生对于汉以后的医书非常漠视,认为都不堪入目,但对陈无择的《三因方》表示如此好感,令人非常惊奇。据了解,这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自汉以来医书的最高评价与赞赏,表达了他对陈无择在中医学领域所作巨大贡献的钦慕。岁月悠悠,800多年过去了,陈无择的名著《三因方》,至今仍然是全国中医药大学病因病理学的教材内容,也是医学科研的重要文献。

  二慕大明谋士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文成县南田人(元末明初属青田县南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开创明朝的主要谋士。因整肃纲纪,严惩贪枉,刚正不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急流勇退,告老还家。但仍遭构陷,为朱元璋所疑忌,又被迫入朝“引咎自责”留京,患病8年,才被护送回家,旋即病逝,葬于南田老家武阳。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太炎先生只身入京,即被袁世凯幽禁于龙泉寺达两年之久,生死未定,犹如“鸡在庖厨,待坐鼎镬”。因随他颠沛流离的爱女又厌世自尽,章太炎陷入极度的悲恸之中。由于久仰刘伯温“情性刚廉,不随流俗”、“严以疾恶,刚以敕中”的人格,认为自己和刘伯温都是“攘夷匡夏之人”。刘伯温致力推翻胡人,自己致力推翻满清,“事业志行,仿佛二三”,而结局何其相似。刘伯温功成却“不获保其一身”,他自己千辛万苦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却被民国的“大总统”囚禁,不死于清廷之手,却将死于为之献身的民国人士之掌,也与刘伯温一样,功成“不获其身”,岂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不禁百感交集,慨从心来。章太炎通过《诚意伯序》与《终制》一文,通过对刘伯温的叙述,联系自己的经历与遭遇,进行回顾与总结,亲书篆字《章太炎墓》寄给青田旧友杜志远,向刘氏后裔求葬于刘伯温墓侧,与永嘉先贤为伴,以彰显爱国扶民之情怀。其惊天动地的言行,令人感动肺腑。

  后因护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袁世凯内部纷纷倒戈,形势急骤变化。由于袁世凯背历史潮流而动,成为众矢之的,终于一命呜呼。而章太炎绝处逢生,一身义气,求葬于刘伯温墓侧的意愿,也就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三慕晚清大师孙诒让

  孙诒让(1848—1908)先生瑞安人,是晚清一代鸿儒。其著述之丰,造诣之深,实不多见。学术界都知道“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学,历来被治学者视为畏途,对其有人擦肩而过,也有人绕道而去。尤其是《周礼》,更因年代久远,内容复杂,文义艰涩,传体谬误,歧异丛生,有人戏称为“天书”。学者阅读《周礼正义》,常被那些枯燥冗长的疏证文字所苦。要想研读原文,得先阅读清人的疏文,再由疏文去阅读汉人的注文,只有过此两关,才能读懂原文,因此很少有人涉足。然而孙诒让先生披荆斩棘,跨过藩篱,终于完成了宏篇巨著《周礼正义》,同时还著有墨学复兴的伟著《墨子 诂》以及甲骨文的开山之作《契文举例》。

  当时,孙诒让先生适生于多事之秋的清末,清王朝的威信和领土主权已被东西方列强蹂躏得面目全非。有识之士早已发现外国的先进科技和政治体制比苟延残喘的清王朝进步,纷纷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孙诒让先生是一位经世致用的学者,他认为西方政治体制和发达的科技,其实都是从古老的中国借鉴过去。其政治文明来源于《周礼》,而科技则多出于《墨子》。《周礼》是治国的典章大全和百科全书;墨翟虽是一位能工巧匠,但主张“兼爱”、“非攻”,《墨子》尽载防犯战略之法。孙诒让先生希望通过这两部书的研究,从而唤起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自己祖先那里寻求救国之策。于是,他把自己关进寂寞的玉海楼,青灯黄卷,坐了17年的冷板凳,撰成《周礼正义》,其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上世纪50年代,笔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陪同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等在浙东地区视察。当马寅初先生知道我是温州人时,就对我说:孙诒让的名气虽然没有章太炎大,但章太炎对孙诒让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却佩服得五体投地。孙诒让撰写了86卷《周礼正义》,对此章太炎曾经讲过:“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并赞誉孙诒让为“三百年绝等双”。这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未曾见过的至高评价。

  “永嘉前辈读书多”。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钦慕于永嘉前辈的言行事例,让人感到骄傲。

  本文脱稿时,我想起上述三位先贤,文成已有刘基庙,瑞安也有玉海楼,唯独陈无择先生尚“居无定所”,令人不能不惆怅。倘有一日,温州有了“陈无择纪念堂”(或“三因方纪念堂”),成为我市文化的一个亮点,为振兴中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岂不是一件大好事?

来源:温州日报
相关文章
 外科正宗 118 大人口破 上课笔记
 五苓散验案集锦
 木通
 我母亲可能是胃癌早期,中医有无良方?
 向各位求助。谢谢!
 理气剂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