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江阴中医传统文化的灿烂之花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江阴中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江阴就有治病的记载。宋元之际,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元代设立药局。明清五百余年间,江阴中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至近现代,江阴名中医辈出,菁英荟萃,蜚声海内外,中医渐渐成为江阴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医之史:

  领军人物 晚清名医柳宝诒

  柳宝诒(1842年——1901年),周庄镇东街人。他出身清贫,从小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所读以经史子集为主,旁及历代医学。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京师行医,士大夫们前来就医,常常妙手回春。后来,柳宝诒看到清延政治腐败,便不想在仕途上混下去了,毅然回到家乡,钻研医道。

  柳宝诒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尤有成果,由于他医术精湛,前来求医问药者应接不暇,有贫苦农民前来求治,他开方给药,不收分文。远道病员发信求医者,他就根据所述病情,拟写好处方回函。在治病之余,柳宝诒还著书立说,他的《惜余医案》成为当时中医界重要的参考书,可谓人手一册。他培养了上百名学生,分布在江浙一带。

  柳宝诒认为,为人治病,主要在于诊断正确,对症下药。因此,选药要精,制药要严,才能提高疗效。为此,他在周庄镇东街开设“柳致和堂”药店,他在《致和堂跋》中说:“万物所藉以生养者,太和元气也。天时人事,或失其和则病矣。医药者将以调和其不和者,俾得到其和也。”所以将店号取名“致和”。他还将药品的炮制、配伍、治病之理,对药事人员逐方详释,汇编成《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7卷,木刻版印行。随后在江阴城中大街开设柳致和堂分店。

  龙砂八家

  在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江阴相继出现了叶德培、学山、姜健、王纯岳、贡一帆、孙御千、戚云门、戚金泉等中医世家,巧的是,他们都在华士镇,因华士背靠龙山、砂山,所以世人称之为“龙砂八家”。

  他们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多有著述。其中叶氏延传8世,出名医10多人,著有《叶德培先生方案》、《叶氏珍藏秘方》12卷,《医粹》12卷;姜氏延传9世,出名医学17位,其中有5位撰写医学专著10部,为龙砂八家中撰写医学专著最多的医家。

  经方大师曹颖甫

  曹颖甫(1868年——1937年),出生于江阴城内司马街的望族世家。他的医术精深,一些疑难病症经他治疗,往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有一次,一个男孩生了病,生命垂危,曹颖甫为其把脉后,开了一帖药,病孩服下后起死回生,此事传来后,人们称他为“曹一帖”。

  曹颖甫在上海挂牌行医十余年,还撰述医著,先后在上海广益中医专门学校、上海国医学院任教,讲授中医学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学生们对他讲的课心悦诚服,他也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

  近代的中国,中医出现了一种庸俗化的倾向,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曾批判过。但是曹颖甫在行医中一方面汲取了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遵从古人的用药经验,主张临床应用古方,认为经典方子即经方“今古咸宜”,且有效价廉,可以花小钱治大病。因此,曹颖甫有经方大师之称。

  现代针灸之父承淡安

  承淡安(1899年——1957年),华士镇自由街人。他自幼随父学针灸、外科及内科。看到当时农村缺医少药,老百姓生病后,往往没钱买药吃,承淡安发现,针灸治疗可以不花钱,但也能治病。由于那时针灸在中医界不受重视,被称为“小技”,针灸在国内濒临灭绝。承淡安到日本留学时,学习了针灸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承淡安回到祖国,在苏州吴县望亭创办了中国针灸研究社,编写讲义《中国针灸治疗学》,进行针灸函授教学,在国内复兴针灸。后来,他又在无锡开办了针灸专科学校。

  承淡安主张中西结合,广收博取,他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对针灸用具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承淡安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第一代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医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
  受访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阴籍教授黄煌。

  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药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作为传统文化现象,江阴中医这一大特色是如何传承发扬至今的,记者电话采访了江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煌教授。

  江阴之所以名医辈出,是江阴的人文环境造成的。黄煌认为,江阴人历来重教育,重技术,手工业发达。因为学医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技术,不但需要医生有文化,还要手巧。正是这种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代名中医。

  黄煌说,柳宝诒、曹颖甫、承淡安等中医大家所处的环境都是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求新、求实,具有科学的精神,注重临床的探索实践,“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与勇于创新有关。”

  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医代表了传统生活经验和传统生活方式。江阴人热爱生活,会生活,且注重养生。民间养生、保健蔚成风俗,比如夏天要喝大麦茶、乌梅汤等,而这些恰恰都是中医的范畴,中医的很多理念是来自于生活的。黄煌告诉记者,江阴民间吃中药的传统兴盛,华士等地的老百姓现在还有在房前屋后种植草药的习惯。

  “正因为中医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对它才有一种亲切感,中医给人的感觉不是冷冰冰的金属仪器,而是和风细雨的,是一种来自厨房的感觉。”黄煌说。“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医得以传承的原因”。

  中医之趣:
治病趣事

  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中,讲了很多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用理论难以解释的治疗方法。其实在江阴,也有不少中医治好怪病的趣事。

  从前,有个放牛郎被水牛顶了,肚肠流了一地。他捂着肚子找到一位老中医,老中医为他清洗了流出的肚肠,把肚肠放回肚里时,有一段肠子放不进去了。老中医端来一盆冷水,浇了放牛郎一身,原本浑身是汗的放牛郎,冷得打了个哆嗦,那段留在外面的肠子便自己收缩进肚子了。

  有一个人不知什么原因脖子歪了,针灸、推拿等都没治好。一位医生把他绑到一棵树上,开始大骂这个歪脖子的人,过了一会儿,医生突然拿起一把刀向那人头上砍去,那人连忙扭头避让,歪脖子一下子就正了。

  还有一次,一个小媳妇与婆婆吵嘴后,伸手拿挂着的篮子时,双手高高举起后竟无法放下了,找到一位老中医治疗。这位老中医坐在院子中间,让小媳妇围着他跑圈。村里人都来看热闹,眼看人越聚越多,老中医假意用烟杆挑去小媳妇的裤带,小媳妇慌忙用手拉住裤子,双手自然就放下来了。

  中药对联

  “半夏当归生地不如熟地好;千金女贞,相思祈望使君归。”这幅对联的上联是由柳宝诒在他的住所题写的,当时他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但一时无人能应对。时隔一个世纪后,由江阴的药学家潘纲对出了下联。

  上联中有4种中药名:半夏、当归、生地、熟地。全句还有一层意思,即时间上夏季已过半,外出的游子应该回来了。陌生的地方哪有熟悉的地方好呢?此联句语义双关,应对很有难度,柳宝诒的学生们无以应对。

  潘纲的下联中也收入了千金子女贞子相思子使君子4种药材名。从字面意思理解,在家的忠贞女子思念外出丈夫,希望郎君早日归来,与上联的语意相互连贯,一气呵成。


来源: 江阴日报
相关文章
 凉膈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不射精
 近代名医孔伯华医学学术思想申报非物质文化
 非常经典的中药鉴定学视频
 从抗击非典看中医药学的生命力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解 浮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