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星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今年已86岁高龄的牛怀民老先生,翻出了一摞子发黄的记事本,从中我们找到了一些民国时期有关西宁中医药方面的线索。
牛怀民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西宁人,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因此,牛老先生对民国时期西宁的中医药行业非常熟悉。牛老先生说,当时西宁城有很多有名的中医大夫,如专治瘟病的宋子安、专治骨病的铁寿山、专治肝胆病的马海如……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有一位名叫冯子才的陕南中医大夫来到西宁,在北小街开了一家小药店。通过几年的积攒,他在东大街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中药房,取名“民生药房”。后来,冯子才年事已高,就把药房交给了一直跟着他学医的妻弟刘子健去经营。
民生药房在刘子健的经营下逐渐扩大了规模,成为当时西宁城中数一数二的中药铺。民生药房有临街铺面五间,后面是储存、加工药材的库房。民生药房的正大门上方挂着一块“民生药房”的牌匾,并在旁边挂着一块类似膏药形状的牌子。每一家中药铺不仅仅是卖药的,店里还有专门负责看病的坐堂大夫。民生药房通常有两位坐堂大夫,病人来看病时先要在大夫的桌子前放下五角或者一元白洋,这就等于现在的挂号费。大夫在望闻问切过后,便用毛笔在纸上开出药方,让病人去药房取药。
药房里摆着好几个柜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材。一般规模的中药铺有一两千种的药材,而在民生药房却有三四千种的药材。民生药房的药材分为本地药材和外地药材两种,本地药材就是从各州县的农民手里收购来的药材,比如有
大黄、藏
红花、
甘草等,其中全国闻名的青海大黄很多都是从民生药房发往外地的。从外地来的药材有
贝母、川贝、
佛手等。因此,民生药房不仅看病抓药,还做些药材批发的生意。
民生药房里除了有固定的坐堂大夫以外,还有几名办事的伙计,他们分别负责炮制药材、检查药材质量、收款记账、取药抓药等工作。牛老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民生药房的生意非常好,店里面人来人往,坐堂大夫通常都是看完一个病人接着看下一个病人,而伙计们拿到大夫开出的药方之后就高声吆喝着:“抓药!川贝、
车前子、贝母……”忙忙碌碌好不热闹。
民生药房在当时的西宁城来说算是规模最大的中药铺了,因此,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西宁周边农民到民生药房看病抓药。每当遇到一些穷苦老百姓来店里看病,而拿不出药费时,药房老板刘子健便会亲自给病人抓药,将细
心包好的中药免费送给病人。民生药房为了照顾那些辛苦的赤脚医生,便以自己店铺名号的影响力给赤脚医生一个行医证明,方便他们在乡村看病时能够被人们所承认。
解放以后,民生药房也与其他私营中药铺都实行了公私合营,再后来就成了现在的东大街医药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