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准说,学正骨不难,难的是学好学精,难的是做到“稳、准、好”。
西关正骨“三绝”之
杉皮夹板。
名医何竹林正用正骨手法为患者治疗。 资料图片 陈坚盈翻拍
摘要:西关正骨因其简、便、廉、验而为世人所重,以理伤手法、百年名药和杉皮夹板称“三绝”。被香港大公报誉为“香港市民最信赖的内地特色专科”。
索引
20世纪30年代,西关正骨鼎盛空前,名闻全国的十大伤科医家何竹林、李广海后裔、蔡忠、霍耀池等一大批岭南伤科名家均在西关设馆行医,他 们 精 湛 的 医术、高尚的医德通过传嗣授徒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形成了绵延不断的西关正骨学术流派,西 关 正 骨 因 其简、便、廉、验而为世人所重,其三绝之中又以技出准巧,药选精良,重情守义为西关正骨医术之真谛所在。
传·奇
黄飞鸿曾设馆授徒,培育了许多武技、医技人才
西关正骨是历史悠久的岭南伤科流派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明清之际而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三百年历史。特别是明清以来,基于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使西关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和外贸中心,以至七十二行,行行云集,各类跌扑损伤、
骨折脱位、枪火刀伤时有发生,经当地伤科医生救治,皆获良效,以致西关正骨技术名扬珠三角及港澳、东南亚地区。传说那个时候,西关正骨名医大部分集医武一身,对各类创伤骨折救治经验丰富,家学深厚,传承有序。
光绪十四年,抗法名将刘永福率黑旗军驻防广东,不慎从马坠下,致髋
关节脱位,黄飞鸿施以手法治愈,刘永福以厚礼聘请黄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并赠写“医艺精通”的牌匾,悬在羊城西关仁安街宝芝林药店门口。后来,黄飞鸿曾随刘永
福参加中日甲午战争,驻守台南。从台湾回来后,黄氏继续在西关仁安街宝芝林行医,黄飞鸿通过设馆授徒,培育了许多武技、医技人才,遍及省港澳。他与当时的周雄光,李锦全,苏乞儿合称广东武林四大门槛,传世验方有“通脉丹”、“宝芝林伤科跌打酒”“大力丸”等。
在20世纪30年代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一批正骨世家
20世纪30年代是西关正骨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为广州市开业中医师之冠,西关正骨的众多医生设馆分布荔湾区的光复路,龙津路,长寿路,文昌路,和平西路,梯云路,多宝路以及十三行一带,涌现了一批正骨世家。以善治伤科重症、大症而闻名远近的岭南伤科一代宗师何竹林以及手法理伤见长的蔡荣、李家裕、霍耀池、李佩弦等均设馆于这里。据后来人回忆,离西关较近的老百姓如天河区、河南的人都会到这边看病,远的如东莞、增城、韶关等地的人也慕名前来求医。
西关正骨的最独特之处,就在于与其他地方相比,传统气息浓厚,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其简便实用且成本低廉的传统疗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价值:且西关正骨药物使用符合岭南温热潮湿气候,多采用本地区生长的中草药,以辛凉化湿,祛痰为主。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正对传统医术形成冲击,西关正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场传真
骨伤科医院:申请非遗后,看病的人多了三成
阴郁的下午,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大门口上面写着“西关正骨”的牌匾非常抢眼,而医院里热闹非凡,与广州其它医院一样,这里聚集了大批看病的人,其中以老人居多。“现在西关正骨的主要医治对象是老人,老人疑难杂症比较多,他们多数是冲着西关正骨的牌号而来。”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二楼一个并不宽敞的看病室内,李国准老人正在给患者看病。等待的人特别多,房间里坐着十多人,其中有几个穿着白褂的西关正骨门生。
听说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在1989年6月由卢桔、何应华等组织筹办,1990年12月28日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自此已经集合了众多西关正骨名医后代、门生徒弟,打造脊柱微创治疗“超市”成为这里的重要品牌,海内外慕名就诊患者日益增多,也被香港大公报誉为“香港市民最信赖的内地特色专科”。专家门诊、创伤正骨病区、脊柱、关节病区更成为省、港、澳骨伤病者救治的重要基地。“特别是今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后,前来骨伤科医院就医的人多了近三成。”
正骨大师:在社会快速变化中生存和传授医术
西关正骨医院“三绝”的继承人李国准现在的生活是一边为患者看病,一边带徒弟。李国准的徒弟很多,只不过“政府入册”(政府正式承认)的那些会比较为人熟知而已。现在,他除了教儿子,也在医院里开小班带学生,“三年一届,现在已经是第三届了”。社会在不断变化,他也不断在探究新的治疗方法。平常看电视、看报纸,他会特别留意一些新的医疗知识,看能否跟正骨结合在一起。到其他地方如台湾、美国时,他也会和同行多交流,吸取新的信息。
他告诉记者:“现在正骨的名中医都集中在几所大医院里,不像以前几乎每个社区卫生院都有一两个名中医,所以现在西关正骨在市民中的认知可能要差一些,没有以前的‘面’广。”而对于西关正骨的传承,他认为难的不是没有人学,而是人们对传统的认知。“与西医相比,中医被认为是很‘便宜’、含金量低,不能赚钱,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学西医。而且西医一般学5年就能成才了,而中医则艰苦得多,要10年。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西医治疗无效时,中医反而会有效果。”
“骨伤科是中医里面最多人学的,看每年中医学院报名的人就知道。”他乐观地说,相对中医的其他门类来说,骨伤科是中医里面比较“好做”的。与以前他们那一代的学生相比,李国准认为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阔了很多,但对正骨这种传统中医医术的认知却差了。“现在的学生也不难教,只是对传统的认知没有以前好。学正骨不难,难的是学好学精,难的是做到‘稳、准、好’。十个学正骨的人里有一两个真正成才,已经很难得”,他告诉记者,想要学好正骨就一定真心热爱中医、热爱所学的骨伤科,再加上一定的悟性、勤奋和钻研,肯定可以有所成,“我平时就常常这样对儿子和学生说。只要学习的人是真正喜欢、热爱中医和正骨,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懂的教给他们。”
百年名药制药厂:从原生态场景到绿色机器生产
接近傍晚,刚通车不久的地铁五号线坦尾站,下班的人们正匆忙赶回家。在地铁站北边不远处,西关正骨名药质剂室的制药师们正在密封室里配制药膏。据了解,西关正骨百年名药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天然药物资源,根据西关正骨医学理论配制而成的传统名药。在选材上精细地道,在炮制上采用传统的独特方法,一丝不苟制作,其方法秘而不泄,才能保证了药品的疗效。
这里的制药室正是出于这个需要而建。附近路过的居民奇怪地问制药室的负责人:“你们现在在制药,怎么没有机器转动声音?”“在制药了,闻到的草药味就是跌打药膏的味道,这里采用全绿色生产。”负责人回答。与制药室相连的右边,是西关正骨医馆,也为桥中门诊部,以过去习惯正骨医院形式提供传统服务,展示西关正骨活生生的原生态治疗骨伤场景。而二楼是名药制剂展示馆,以雕塑、图片、标本、药具等多种形式展示西关正骨的文化与历史,现在展馆定时对外开放。
唯心
××年代的乡村赤脚医生
丑陋与风光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对于很多民间文化及技艺而言,这两种下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如果现在正骨手艺没有冠冕堂皇进入现代医院,那么在现代科技医学与保险制度的冲击下,无疑会“死无全尸”。倘若那样,我想正骨手艺没有被列入“违法犯罪”的骗人把戏,也多半会被人们视为落后的、迂腐的笑柄。
在这里,我无非想说,并不是很多民间文化、技艺都能像西关正骨一样,被冠以“遗产”的名号,被列为保护的对象。虽说现在被冠以民间非物质遗产名号的西关正骨还面临着传统精髓丧失的尴尬局面,但总比“文革”时期被打为“牛鬼蛇神”要风光。
众所周知,在地广人多的中国大地,医疗状况的落后是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很多年以前,对于很多人来说,诊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这有点类似理发屋,资源极为奇缺,人生病了怎么办?多数人只能靠村里的赤脚医生医治。尽管时至如今,赤脚医生救死扶伤的故事在大多人心目中只能沦为笑料。但别忘了以前西关正骨的传承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赤脚医生自身的发扬光大,而现在很多享受国家津贴的名老中医,也正是赤脚医生“白手起家”的。
在赤脚医生“横行”的贫困年代,如果赤脚医生本身没有几张行走江湖的祖传秘方,那多半是会被淘汰的,而且他们的名声也会容易被一传十,十传百,从此村传到那村,方圆百里的百姓们多半会冲着那些被神化的赤脚医生而来,不管村里是有人生小孩,还是有人打架摔断骨头或者突然窒息晕倒。赤脚医生留给物质贫乏的人争相传颂的除了医术高深,还有侠义心肠。这与西关正骨的传统如出一辙。以前行医的多半是拳头师傅,传说解放前,韶关一带土匪频频出没,对路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但如果你报出何竹林的名号,土匪多半会让路,这就可以看作旧社会赤脚医生的影响力。
赤脚医生何时开始濒临绝迹并被丑化的?相信多数人都已记不清了,如今城市人所描绘的传说中的赤脚医生形象多半除了“神婆”,就是孔乙己式的单身老男人:他们喜欢吹牛,啥都不懂,他们给妇女看病的时候,喜欢“揩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中有很多人赶上时代,当上了名医,也有很多人赶不上时代,早早死去。
只是在医疗下乡的大号召中,再也没有人会想起××年代的乡村赤脚医生。
辞典
西关正骨“三绝”
●理伤手法:理伤手法尤重筋骨解剖,具有复位准确,愈合快的特点,代表手法有何(竹林)氏“
肩关节脱位旋转复位法”、“颞颌关节脱位一抹嘴复位法”等,方法简单、疗效好。
●百年名药:利用天然药物资源,根据西关正骨医学理论配制而成的传统名药,具有南派药物辛凉驱风,消肿定痛之特点。其中以“
田七跌打风湿霜”、“跌打酒”、“外用骨洗剂”、“
生肌膏”“金枪膏”等最为出名。
●杉皮夹板:是固定骨折的原生固定材料,其材质轻盈,配合百年名药外敷,透气疏风。它优于夹板材料的弹性,可塑性强,有别于
石膏的完全固定理念。整复时易夹缚,夹缚固定后易调整,便于功能锻炼。它动静结合治疗骨折,避免了其它合并症的发生。
民间语文
正骨常规口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
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天下中医网
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医;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
——— 来源不详
筋连骨,骨连筋。筋出槽,骨错缝。骨错缝,筋出槽。摸其筋,求其骨。摸其骨,求其筋。上病之 病不在上,下病之病不在下。查其症,寻其根,复其平,求其正。——— 纯中医论坛
传·承
◎讲述人:李国准,李广海第三代传人,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副院长,他继承祖传骨伤科的治疗特色,独创了“李氏手法”,是西关正骨“三绝”代表传人。从1967年跟父亲学习正骨,1968年下乡当知青时就做“赤脚医生”给人治病正骨,李国准从事正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
从小就看着父亲给别人治病,耳濡目染
广州名片:你是怎样走上骨伤科医生之路的?
李国准:1967年我开始跟随父亲李家裕学习正骨,先“抄书”,然后从最基本的敷药、上夹板学起。因为从小就看着父亲给别人治病,耳濡目染,小学四年级时我就立志长大后要做医生。虽然身在正骨世家,但当时家里并没有要求我要继承父业,做骨伤科医生完全是我自己的兴趣。现在我也不会勉强自己的子孙一定要继承我。
广州名片:你祖父(李广海)对你有什么影响?
李国准:我们家有一学成就离家独立发展的传统,我后来并没有和祖父一起生活,但每次回佛山看望祖父,他都会拿一些书给我们看,给我们讲一些病例、症状和药方。祖父教育我们,看病时观察能力要强,病人一进门就要看出病人的个性、爱好。而对于正骨,则强调极高的手感准确度。他解释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学习正骨,临床是十分重要的。
“文革”时,祖父被下放到番禺,不允许给人看病。但当地人遇到骨伤方面的问题,仍然会去找他看。那时祖父患了白内障,看不清东西,就靠手摸来诊断,然后写药方,当时我们去看祖父,他的处境挺惨的,但祖父却很乐观,笑说“番禺好多海鲜吃啊,我在广东从没吃过这么多新鲜的海鲜”。
“为什么比不上祖辈”,只因时代变迁
广州名片:你们家有没有收徒弟的传统?
李国准:除了将正骨传授给自己家族的后人,祖父开始就有教学生、收徒弟的传统。解放后,祖父开了一个中医学徒班。父亲李家裕也收徒弟,除了国内的,还有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外国人和华人。记得在佛山中医院祖父李广海铜像的揭幕仪式上,就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比不上祖辈”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原因。我祖父行医的时代缺医少药,看一下、摸一下,甚至在病人没察觉和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把骨头复位了,人们当然觉得特别神。而现在医学发达,还有谁愿意不先“照镜”,仅让医生摸一下就“接骨”呢?
古老正骨术遇见了“现代病”
广州名片:对于年轻一辈,怎样才能学好西关正骨?
李国准:现在想提高正骨的水平,就必须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因为现在有“现代病”,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方面的疾病等。对于此类病很多年轻正骨医生没办法,除了“现代病”这些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扎实的现代医学知识、不懂一些西医的常识,往往很容易将骨伤和西医的内科疾病如
高血压、高血脂等的症状混淆,而造成错误的治疗。
评估报告
◎发言人:李主江,何应华弟子,荔湾区骨伤科医院门诊部主任
西关正骨能流传至今,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
广州名片:如何评价西关正骨目前的发展现状?
李主江:西关正骨现在应该是“适者生存”。如果这门医术在如今的社会毫无用处,不实用,那么我想谁来保护都是无济于事的。西关正骨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证明其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说,目前西关正骨在各方面重视下,正处于良性发展轨道上。
广州名片:关于这些民间医术,现在是如何传承的?
李主江:现在很多名家后代已经不从医,学正骨的学生也不算多,有越来越少的趋势,因为现有青年人认为该职业体力消耗大,有风险,待遇低,很多人对其退避三舍。现在西关正骨的传承跟以前也大不相同,现在没有私人收徒传授,因为受到很多限制,比如需要行医执照,所以现在过来学习正骨的多是高等院校分配而来的毕业生,而其他社会青年想学也学不了。
眼下最大的困难是百年名药的调制问题
广州名片:除了传承的问题,目前西关正骨还面临哪些困难?
李主江:最大的困难是百年名药的调制问题。医院自己自制药剂的制度受到限制,而全部交予药厂生产,百年名药更会濒临失传的境地。因为正骨名药跟传统西药不同,机器加工而来的往往比不上手工制作的,这方面有力度、温度方面的讲究,比如
冰片在凉的温度环境才能加入,高温的时候容易挥发,这些在工业生产中可能就会被忽略。
广州名片:现在的患者对正骨手法的认知是不是不如从前?
李主江:令人担忧的是,正骨手法复位真的有可能失传,因为为了避免风险和追求经济效益,当下接骨以手术为主流,传统手法的使用和发展就受到了限制。比如功能性复位,西关正骨的复位率是75%,但在保险公司的检测中,达不到百分之百复位,就可以索赔,这对西关正骨的手法保留和发扬是极为不利的。
撰文:本报记者 陈坚盈 实习生 黄钰媚
摄影:本报记者 黄集昊(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 (记者 李晓瑛 实习生 刘懿施)黄飞鸿师傅曾在西关开设驳骨跌打医馆“宝芝林”,已消失近1个世纪。然而许多老广并不知道,“正骨”这项名扬海外的中医技法,其实仍在身边。
近日,广州市公布了第二批“非遗”推荐名录,“西关正骨”榜上有名。传承人李国准师傅“藏”于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凭着“三大绝招”,引得老街坊通宵排队“追捧”。
小医馆承载“正骨”300年历史
瑟缩于荔湾文昌北路的中段、古旧家具街的尽头,仅有9层高的荔湾区骨伤科医院看起来十分“小气”。然而,这里却承载着“西关正骨”300年的历史。
昨日清早8时,医院不足50平米的候诊大厅已是人头涌涌。“我们昨天凌晨3点就来排队挂号了!”终于排上了李国准医生的号,老街坊陈阿姨开心地舒了口气。其实,整个医院每天最多只能容纳600个病号,不足大医院的1/10。
“古老的医术和手法,懂的人少,传承艰难,全靠附近老街坊支持”,院长袁广德表示。让人欣喜的是,经荔湾区文化馆申报,“西关正骨”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望获得政府的政策和保护资金的倾斜。
街坊希望医院能扩容
“西关正骨”之所以厉害,全靠三套绝招。岭南名医李广海之孙、“西关正骨”的传承人李国准师傅向记者传授道,那就是“整复理伤”、“杉皮夹板”和“天然药源”。
治疗室内,医生师傅用尽全身力气,抱住病人的头一扭一拉,颈椎位置发出“咔啦”一声,那架势犹如看黄飞鸿系列电影。“骨头经络都放松了,酸痛也消失了”,病人笑笑说。“这就是整复理伤”,李国准师傅说。
除此以外,电影里经常看到的“金枪药”、“跌打酒”和“骨洗剂”,都能在“西关正骨”的疗法中找到。而“杉皮夹板”则是固定骨折的原生材料,比普通的夹板更透气通风,有弹性。
“年轻人都不信这一套古老手法的啦,这里是老街坊帮衬多”,一名接受整复理伤推拿的许女士说。由于久坐办公室,她患有腰骨神经痛,故前来治疗。她希望,医院能扩容,让更多的街坊享受到正宗的“正骨”技法。
社区词典·正骨
西关正骨成于明清之际,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冼基东路创立第一个药馆,长寿路一带“三步一馆”的中医药街盛名一时,其中岭南宗师何竹林、李广海后裔独创的“正骨三绝”更是名震海外。1990年12月,何竹林、李广海后裔何应华、李家裕联合西关正骨名医开设荔湾区骨伤科医院,传承并改良西关正骨理伤手法,并到美国加州三藩市推介学术经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得好好保留呀
-----------知行 這是"推拿" 不是正骨 圖片嚇壞一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