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4时许,和煦的阳光打在莹华寺街18号围墙上,墙边依次摆放着几十个花圈,几乎每一副挽联上都尊称逝者为“老师”。
他是同事眼里的“牟八味”,自幼随父亲学习医术,秉承中医精华,给病人开的处方,最多只有八味药剂;他是病人口中的“牟爷爷”,行医六十余年,对病人从来是来者不拒,不少人家里祖孙三代都在他那里看病。
15日清晨8时20分,四川省名老中医牟玉书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医术高明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孙思邈《大医精诚》
15日清晨8时许,莹华寺街18号,60岁的牟其昌右手搭在父亲手腕上,闭目低头:“脉搏紊乱,呼吸不正常。”果然,20分钟后,这位老中医离开了人世。
1930年,牟玉书出生于成都一个中医世家。14岁时,他跟着父亲牟绍宗在九眼桥一带行医,学习祖传医术。26岁那年,他开始独自行医,此后进入成都中医名医馆,坐诊皮肤科。1998年,牟玉书被授予“成都市名老中医”和“四川省名老中医”的称号。
早年行医时,病人一进来,牟老只要看他走路的姿态和面色,再摸一下脉搏,不等病人开口,就能把病情揣摩得八九不离十。
同行们最羡慕的是牟玉书开处方的本领。每接诊一名病人,不论病情轻重与否,牟老最多只为其开出八味药剂,而且药到病除,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牟八味”。“中医用药讲究少而精,用药少正体现了他高超的医技。”成都中医名医馆的副主任医师曾蓉如此评价自己的老师。
为人谦和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孙思邈《大医精诚》
牟玉书行医妙手回春,做人同样是德高望重。小儿子牟宗清回忆,上世纪60年代,牟玉书坐车可以凭票报销,但他想着为单位节约钱,上下班从不坐公交车,从九眼桥的家里到位于红星路一段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上班,他总是走路。上世纪70年代,牟玉书每天上午都要排40个号,但往往中午休息时间还没到,40个号就排满了。不少病人就找到医院的熟人,想走后门找牟老看病,但牟玉书从不答应,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虽然医技精湛,但牟玉书从不吹嘘自己,炫耀名声,他总是告诫家人,认真做事。牟老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从不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总是在家里看书。
教学严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孙思邈《大医精诚》
昨日下午3时许,在成都中医名医馆皮肤科诊室内,48岁的副主任医师曾蓉对面的桌子已经空荡了两个月。以前,那里坐着的就是她的老师“牟八味”。
1997年,牟玉书担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那时曾蓉就是牟老的继承人。每当接诊,曾蓉就坐在牟玉书边上,学习望、闻、问、切,学习开处方。在曾蓉眼里,牟老为人严谨,工作之余都在埋头看书,要是学生犯了什么错误,牟老从不客气,总是严厉批评,“他总说病人是信任我们才来的,我们不能辜负病人”。
心系病人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孙思邈《大医精诚》
牟玉书擅长皮肤类疾病的治疗,他行医六十余年,看过无数的病人。而在牟老去世后,不少他看过的病人也来到灵堂前,只为送一送这位老中医。
牟老看病,从不管病人的贫富贵贱,最近这几年时常有没钱去挂号的病人,来到牟玉书家中。面对这些病人,牟老从不拒绝,和对待其他病人一样,看病开处方,并且从不收钱。
两个月前,牟玉书被查出
肺癌晚期,但他仍忍着剧痛,每天到医院坐诊,直到11月28日,他从医院回到家时,站都站不稳了,这才住进了医院。
“宗清、宗清!”一天晚上睡觉时,牟玉书一个劲地喊小儿子的名字,牟宗清以为父亲要喝水,立马翻身下床蹲在牟老床边,哪知牟老嘴里却冒出了中药材的名字:“
桑皮31克、子母12克、
连翘12克……”原来,牟老睡着了还惦记着白天看过的病人,还在为其开处方。
因为耳濡目染,牟家从小到大,对中医都很了解。牟老的孙子牟春彬自小跟着他学习中医,现在也在成都中医名医馆坐诊。
当了一辈子医生,牟玉书生前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病人。成都中医名医馆的诊室内,再看不到这位老中医的身影。
记者:梁凡 摄影:王勤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