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同学录。
同学录中的钱学森(左一)。
国立清华大学1930-1931年刊(同学录)。
张立展和他收藏的同学录。
文/本报见习记者 郑雷 祝洁 片/本报见习记者 陈阳
昌乐县有一个中华名校史藏书楼,收藏有一百多册民国时期的大学同学录和许多珍贵的书报画册,创建者却不是国家机构或者当地政府,而是一位叫做张立展的老中医。
现年64岁的张先生有着三十多年的收藏史,主藏清末、民国时期大学及高等学府的史料。4月9日,在衣着朴素的
张先生详细解说中,记者小心翻阅着藏品,重温着早已逝去的那段历史。
百本民国同学录收录了许多名人年轻时的珍贵
照片 在客厅桌子上,四十多本同学录摆放整齐,虽古旧却不失优雅,每本都在对人诉说着一段段往事。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大部分藏品都放在朋友家里保存,这部分同学录是8日才搬过来的。
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办学的繁荣时期,张先生收藏的同学录经过了战乱和文革,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我有一百多本同学录吧,四五十个学校,
北京大学就占了十几本。曾经有个朋友劝我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我嫌麻烦就没弄。”面对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张先生显得很平淡。
这些同学录中收录了许多名人年轻时候的珍贵照片。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徐寅生、南洋大学的陆定一和申国权、汇文大学的启功这些前辈都在其中,而张先生最推崇的要数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老先生。“钱老先生是中国的核弹之父,也是完美的科学大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做到了。”张先生表情严肃,对钱老先生充满了敬意。
收藏的珍贵报纸加起来有四五百斤重
“ 我收藏报纸也有十多年了,现在一共 有四五百斤吧。其实收藏的报纸论斤算很不准确,我的报纸收藏跟专业的报纸藏家比起来还差很远。”随后张先生小心翼翼地向记者展示了两份珍贵的《上海大公报》。
两份《上海大公报》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和二日出版,记载了新中国的诞生。泛黄的报纸清晰完整,品相完好。报纸内容主要记录了人民政协首届会议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事宜和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我给上海博物馆发过这两份报纸的照片,那边告诉我很有价值,值得好好收藏。”张先生说完便迅速把报纸包好,以防止外界因素对报纸的损坏。
张先生还藏有一些与抗日相关的书籍图册,其中有一本最让他难以释怀。这本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一九三八年编印的《日寇侵华暴行实录》,用黑白相片真实记录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本书是一位叫汪海萍的藏友于抗日战争那会儿在武汉买的,他小心地保存了很多年,后来就送给了我。”张先生看着这本图册,说出了心里的话,“现在收藏这本书,也不是说要记恨日本人一辈子,对日本永远都有深仇大恨对我们国家也不好。这本书只是真实记录了日本人当年的罪行,不知道现在日本的年轻人知道他们长辈以前做的这些事吗?”
想将大部分藏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当问及收藏这些宝贝所付出的代价时,张先生一脸的倔强:“肯定是很不容易,我也没算过到底花了多少钱,行医三十多年的积蓄都用在这上面了。花这么多钱,家人以前不支持,但现在儿子却很支持我。做人要有骨气,要积极向上,要爱国。”
张先生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年山东画报社出版的“百年泰山大型画册”和为庆祝济南开埠百年出版的“彩色大明湖照片”,都用了他的藏品的复印件资料。
“回昌乐后,我把收藏的东西从泰安运回来了,但是这边湿度要明显大很多,家里保存条件也不好,很多纸张都加速老化了。”谈起这些,张先生很是心疼,“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现在我有两本书锁在银行保险箱里,其他的大部分都放一个朋友家了。”
张先生说他想把自己大部分藏品都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在面上我收集的也比较广了,不适合再做私人收藏,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把它们放在国家博物馆里会保存得更好。我收藏的同学录大部分都是原来上海的大学出的,所以我跟上海博物馆联系了,他们也想收下,我们正在沟通当中。”张先生眼神中虽有不舍,却满含坚定。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