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李家麟、姚忆文7月7日报道:在长桥一村有一位自强不息的残疾女孩名叫王一帆,因母亲
早产致使她的体重严重不足。小一帆刚出生时体重仅1500g,经育婴箱护理后,导致患上了
弱视,也为此,她的右下肢曾经手术,术后肌肉萎缩及神经受损致使她的右下肢也落下了残疾。
生理上的缺陷只是给她带来行动上的不便,而遭人“另眼相待”却是精神上的折磨。她恨命运为什么对她如此不公平。别人所拥有的快乐她没有,她所承受的痛苦别人却难以体会。可残疾人和所有人一样,是人类社会的平等成员,享有同等的尊严;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和别的家庭一样,一帆也是家里的心肝宝贝,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了给她治病,父母带着幼小的她不知经历了多少求医问药的漫漫路程,风雨寒暑,都无法阻止他们坚定的脚步!但事与愿违,每次都满怀希望而去,但每次都被医生们为难的摇头,将她们心中那仅存的幻想彻底击碎!一次,一位医生给予了一帆一句无奈地答复:“尽最大可能保持心情舒畅、下楼梯时尽量慢一些、目前的医学水平对你已无特效方法了”。这无疑是对她婉拒了。悲观、无望伴随着她的成长;弱视、肢残又左右着她的行动。她曾无数次彷徨过、挣扎过,甚至绝望过,觉得这个缤纷的世界不再属于她。
当一帆心情跌落到最底谷时,2008年8月8日《上海中医药报》中的一篇报道,其字里行间那温暖感人的话语深深吸引了她,使她有幸结识了上海中医学院的大内科朱凌云医师及他的学生秦嫣
主治医师,并由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因无数次求医失败,使她面对朱医生和秦医生时仍然心存恐惧和不安。但经数次复诊后,原先忐忑的情绪,被这俩位医生那关切的眼神、亲切的话语和细心的解答所慢慢地平缓了,直至敞开心扉地主动交谈。其间俩位医生一直鼓励她要学会身处逆境,乐观以对,不懈抗争,超越自我;还要拥有一种独立、自主、负责任、敢担当的精神状态;更要有一种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改变自我境况的坚强毅力。医患之间由原来的距离感演变成了亲切感,一帆把俩位医生当作了知心朋友。
她捧起了友人赠送她的描写残疾医生陈海新的故事《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一书,凭着她那矫正后的微弱视力,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从中感悟人生启迪。在她写给秦医生的一封信里就可以看出她对人生的改变:“我无法选择命运,但我可以坦然面对困难,在这方面张海迪、陈海新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希望,人生就是靠无数个希望来充实的,而希望是奋斗的源动力”。
都说残疾人的命运是坎坷的、生活更是艰辛的。一帆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伤痛的折磨后炼就了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因残疾的磨练,使她具有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宽广的博大胸怀、更加顽强的意志品质。她渴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渴望改变坎坷的命运回归社会,尽管有很多困难她还是艰难地前行着。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实现她心中的学医梦想,她开始利用下班时间,付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坚持隔天前往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起习针灸和悬炙。
她的勇气和坚强完全来源于她的信念,在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都对她关心倍至,悉心讲解。当针灸老师了解到她想参观医学院的愿望后,欣然应允,特例收她为医学生,让她走进大学教室听了针灸治疗课;又在解剖教研室主任的陪同下,走进了解剖教室,真正体验医学生学医生活课。在穿上白大褂的一刹那,一帆的心颤抖了,眼眶里噙满泪水,心中百感交集。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自幼惧怕白大衣的她如今竟然也穿上了白大衣,成为医学生中的一员!这种感触是常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无数个黑暗中冲刺,无数次跌倒后爬起,一帆克服了健全人难以体验的机体障碍,克服了自己的生理缺陷;以顽强拼搏的勇气,以水滴石穿的努力,于2010年5月获得了针灸结业证书。她用辛勤的汗水生动谱写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生命赞歌;她超越了自我,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及尊重。自强不息的她又开始计划着新的学习梦想……
再难走的路也会有阳光,只要愿意拨开遮眼的树叶,打开血液澎湃处的心房。将自己沐浴在这耀眼的阳光中,让血液在身体里自由舒畅地流淌;用双臂温暖周围的寒气,像千手观音一样,普照感恩在天地之间的每个地方。
她对笔者吐露心曲道:“残疾,虽然是人体的一种缺憾,但这并不构成人性的差异、奋斗的差异和为人类做贡献的差异。正常人的身体是健全的,但他们未必都是强者;残疾人的身体虽然有缺陷,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也可成为有技能的强者,才会成为对人民有用之人。”感恩是快乐的种子,一帆将这颗种子深深埋入土里让它生根发芽。因为她知道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有老师、医生们及社会对她的帮助和关爱。为了回报社会,她连续四年无偿献血,并作为“无偿献血志愿者”,经常去上海市血液中心为献血者服务。
如今的王一帆整天忙忙碌碌的,活得好充实,当她看到病人在她的针灸治疗后感到舒服时,心里涌起一股愉快的激情,她领悟到:只要积极乐观、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依然有美好前程的。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