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一生沉潜方药中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全面、创新性、开拓性的学术贡献。我们怀着对方药中学术的崇敬和研究传承的责任感,对其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了全方位、多途径、持续性的研究与传承。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位对中医基础理论做出创新研究的中医理论家

  中医气化学说研究

  中医气化学说是论述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应关系的理论。由于广泛涉及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历法、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加以文字古奥、简约,历来被视为中医的“天书”,甚至被弃为“糟粕”,长期处于尘封之中。而方药中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给部办“西学中”班讲授“五运六气”。80年代,又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4年著成《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一书(与许家松合著)。

  其研究特点有三:其一,对经典著作采取了全新的诠释方法。做到逐句讲解、逐段述评、逐篇小结,联系临床应用。经七位著名中医学家鉴定为“唐代王冰补注"运气七篇"以来第一个全文讲解本”。

  其二,发掘其理论实质与科学价值。指出:“运气七篇”的核心是揭示了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机制,通过“胜复”、“郁发”等不断进行自稳自调。人与自然相通相应。人体本身也相应存在着这种自稳调节机制。人与自然服从同一规律。中医学正是从人体自调与失调来审视健康与疾病,从启动、扶助、激发、调控和恢复人体自调作为诊治疾病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才是气化学说的理论核心、精华所在和科学价值。这项研究突破了以“五运六气运算格局”以及现代验证作为研究中心的途径与方法。

  其三:重新评价气化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提出中医学正是从“气化”的角度,来认识生命过程、疾病病因、病机,并提出一系列诊治法则、方药理论、养生大法等,其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色。这项研究获1989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表述与框架构建

  方药中一贯主张,中医学有其固有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临床体系是中医学的两大学术支柱。在50年代写成的专著《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的基础之上,1983年发表论文《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产生的物质基础》(与许家松合著),从八个方面对这一体系作了全面论述与框架构建。这是首次从系统的角度、从医学理论体系必备的构成要素、从中医学固有的丰富内涵三个方面对中医理论体系内涵所作的一次全面、系统、更加完善的表述与框架构建。方药中认为,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应遵循中医学固有的理论体系。

  临床诊治研究

  一位创新辨证论治模式、制肝肾病系列方的名医

  创辨证论治新模式

  1979年,方药中出版《辨证论治七讲》一书。他在研究总结《内经》病机理论、吸纳历代辨证论治体系诸要素的基础上,对辨证论治的概念、内容、步骤和方法等作了全面系统论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新设计和新模式“辨证论治五步法”。

  这五步是:第一步按脏腑经络辨“病位”;第二步以阴阳、表里、虚实、气血、风、热(火)、湿、燥、寒、毒辨“病性”;第三步以“必先五胜”辨“病本”,即在定位、定性的基础上,辨析标本先后,找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病理变化,完成“辨证”,提出中医诊断;第四步治病求本,即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疗法、方、药;第五步治未病,即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分析病势与转归,通过调控密切相关的未病脏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以提高疗效。

  “五步”贯古今辨证精华于一体,融外感内伤于一系,为辨证论治的发展与规范提出了创新模式。《辨证论治七讲》是中医学术界深入研究辨证论治、提出创新模式的第一部专著,在国内外几十年畅销不衰。

  制肝肾系列方,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

  20世纪60年代,方药中创制肝硬化腹水名方“苍牛防己汤”,在当时西苑医院病房验证住院病例22例,其中21例腹水消退。该方屡用屡效,疗效可靠。

  70年代,方药中创“参芪地黄汤”等肾病系列方,诊治了大量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患者。1986年国家实行第七个五年计划,史无前例地把“名老中医经验研究”列入了“七五重点科技项目”。全国6名名老中医入选。方药中作为北京入选者,以“著名中医方药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经验研究”列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特点有三:其一,系统总结了方药中对慢性肾衰的理论认识和诊治规律,而没有停留在一方一药和个案整理的层面上。其二,制肾病系列方,通过107例住院患者验证,总有效率为75.56%,显效率为47.98%,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三,拟定了“慢性肾衰诊治常规”,以此探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新模式,突破了通行的“辨证分型”模式。该课题通过了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级验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参加了“国家"七五"科技成果展览”。

  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位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大师

  方药中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中医教育家,这与他的教育背景有密切关系。他幼年诵经习儒,深受我国传统儒学教育的影响。学医以来,既接受了中医传统的师带徒教育,又接受过正规的西医院校教育。特别是几十年教书育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使他在教育思想方面能够兼纳中西,并推陈出新。在中医研究生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创新性实践,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奠基者、开拓者和一代宗师。

  1978年,中医史无前例地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从此开始以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岳美中、方药中创建了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并由方药中长期主持工作。中医研究生教育在无史可鉴、无章可循的情况下,开始了创业奠基工作。方药中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不拘一格、宽严结合、学历与实践并重来选拔人才

  面对中医乏人、乏术的危急局面,方药中吸取了“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提出广开生源、严格考试、学历与实践并重的招生原则。一方面把在十年浩劫中失去深造机会的十余届中医院校优秀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一方面以“同等学历”为传统“师带徒”、自学成才、西学中和多学科的优秀人才开启了大门,但是都必须具备三年以上中医临床实践。在通过了三轮严格考试筛选之后,从1168名考生中录取了50名首届研究生。事实证明,这些不同学历和经历的学子们各有所长,但都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临床能力和中华文化的功底。他们在研究生班的熔炉里,各自得到了深造和修炼,都已成为了中医的栋梁之才。

  创新设计课程体系

  中医研究生学什么?没有统编教材,方药中从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选取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部代表性著作为研读的主干课程。考虑到中医学术流派纷呈的特点,开设了《各家学说研究》;考虑到需要吸收新知,与时俱进,又开设了《专题系列讲座》,共同组成了中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33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了这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提出“自学为主、提要钩玄”全新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适于沿用高等院校课堂讲授统编教材的方法。为此,方药中提出了“自学为主、提要钩玄”的全新教学方法。即由任课教师制订自学进度,主讲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提要、钩玄、答疑,并请这方面造诣最高的名家作专题报告和导读。中医界的近百名一流专家、教授都为我们做过极为精彩的钩玄和导读。以“病机十九条”为例,方药中没有沿袭通行的在“十九条”内容上大做铺陈和补充的方法,而是单刀直入地指出:“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那就是提出了中医分析病机的要点、步骤和方法,即以脏腑经络对疾病“定位”;以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特点对疾病“定性”,以“必先五胜”分析标本先后,求“病本”。“病机十九条”形成了中医分析病机的基本模式。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提出以通才为主的培养模式

  方药中根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中医学整体观的特点,认为高级人才的培养主要还要以“通才”为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懂理论、会看病,能讲会写。”也就是要掌握中医理论,要有临床能力,要能够传播中医。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应变能力强,能够适应各种工作,具有发展潜力。

  开设百家讲坛,倡导广纳百川、学术争鸣

  他主张不搞一言堂。为了打造开放、争鸣、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简陋的办学条件下,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和广纳百川的学术胸怀,他先后遍请百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一流名家来院讲学,大大开拓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高水平的专家教学,高质量的学生,广纳百川的学术氛围,使小小研究生班赢得了“中医之黄埔”、“岐黄之杏坛”的美誉,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一面旗帜,并被授予了当时唯一一个“中医基础理论”博士授予点。方药中成为唯一一位“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指导教师。

  方药中在执教的近40年中更是一名优秀教师,对经典著作随时可登台讲授。讲授经典时,多是背诵,无需查看原文。由于对中医理论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因此总能把深奥的经文讲得深入浅出,并善于比喻,易用难忘。他有很深的古典文学功底。讲“二十八宿”,就背诵起苏轼的《前赤壁赋》。讲四时之气中的秋气,就背诵起欧阳修的《秋声赋》,把秋气那种雾露清凉、凋零肃杀的气候、物候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来。

  他对中医感情至深,讲课时很自然地流露出对中医的笃厚情感。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为他那深邃的说理,弘道启新的智慧与胆识,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滔滔江河般的气势所折服和感动。这种医文并茂、情理融合的大师讲课风采,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力主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并重

  鉴于中医科研工作中忽略传统方法问题,20世纪80年代,方药中发表了《论中医研究工作中的传统方法研究问题》一文,指出千百年来,中医的理论与经验都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的。中医学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以“外候”(气候、物候、病候)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方法,认真收集、观察、分析、总结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变化规律和防治规律。这种传统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应与现代方法并举并重。他身体力行,在承担的“七五”攻关课题中,就主要运用了传统科研方法。

  忠诚捍卫中医事业

  一位赤胆忠心、坚定无畏的中医卫士

  刚正不屈、坚定无畏地捍卫中医事业,贯穿于方药中的一生。

  1944年,方老在《中国医药月刊》上发表了题为《目前中医界的一个最大的危机所谓的中医科学化》一文,为维护中华文化、中医学发出了第一声呐喊。这铿锵有力的呼声,至今仍不失为一声长鸣的警钟。

  1955年,针对当时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争论,他发表了《我对“上工治未病”的认识》一文,有力地批驳了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否定和歪曲。

  十年动乱期间,“批林批孔批五行”的乌云扑面袭来。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方药中甘冒政治风险,奋笔疾书,发表了《评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医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文。文中尖锐地指出:“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学术争论”,“这是向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的进攻,企图以达到废医存药的罪恶目的。”横眉怒对,正气浩然,犀利文笔,掷地有声。文章发表后,中医同道们为方药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卫道而感佩,著名中医魏龙骧,手书了“中流砥柱”四个大字赠给方药中。

  综上所述,在现代中医学史上,作为一位有创见的中医理论家,一位对辨证论治做出创新发展模式和长于肝肾病的一代名医,一位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一代大师,一位为捍卫中医大业不屈奋战的坚定卫士,他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方药中。


(本文为10月14日方药中遗孀许家松在方药中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报告,刊出时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为什么会出现“中医乏人、乏术的危急局面”?
错误的中医政策是导向;
错误的中医教育是推手;
错误的中医临证是根本!
-----------熟读医书多临证!
相关文章
 也谈筋缩
 手癣
 青麻饮子(《医方类聚》卷二二八引《王岳产
 我给同行调理腿伤,还是当时见效!《图片》
 咳嗽唾脓血
 曼陀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