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以往事为鉴发展中医教育——读《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参考古代相关记录,结合时代特点,创建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这层意义上讲,对于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的研究作为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振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比较系统地对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断代研究,资料翔实,发掘和勾勒了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意义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学制设置的灵活性与长学制现象
  我国古代的中医“高等教育”之所以称之为“高等教育”是相对于中医教育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无专门医学教育机构的状况而言,发端于南北朝,隋代建立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的专门主管机构,至唐代已相当完善。二是,学制设置年限普遍较长。如:唐代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药园局的学制年限最长为9年,医师科最长为7年;宋代政和五年设立的地方学校一个培养周期至少要5年。考虑到古代中医教育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更专一于医学相关典籍的学习,且入学者大都早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与中医学建构密切相关的人文知识功底,而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则不然,在课程设置上除医学知识外还有大量其他公共课程之类,而且入学者缺乏相关的人文知识基础,所以说在这种对比背景下,古代中医学高等教育之学制明显长于今天。
  现在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学制设置虽能依据专业之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学制年限,但总体上还是以五年制为主体,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发展趋势,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薄弱以及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等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就中医学自身特点而言,其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独特的“医学-哲学”模式是其优势性体现的同时也决定了学习中医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具备全面、系统的把握。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建立,从一开始到现在,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学制与学位结构设置等诸多方面,都是仿照西医学教育模式而建立,缺乏比较调查,缺乏个性。长学制中医学教育可以说是目前局势下,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通过相对较长、较稳定、较自由、较灵活的学制期限来弥补与中医理论建构、发展密切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的空缺,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步伐下所作的一种补偿性举措,是我们在认真思考中医学自身学科特点和近现代中医教育的现状后所做的一种明智选择。
  专业和课程设置中的珍视传统和与时俱进
  在专业设置上,隋唐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含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另有药园一所,实为5科;宋初设有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元代设十个专业: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可见,大内科(方脉)、大外科(疡科)、针灸科等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性,在医学专业设置上都能秉承前代之长,更难得可贵的是能够依据特定历史时期疾病谱的变化灵活制定相应的专业,比如宋金元时期伤折、金疮、金镞等专业的加设与当时战乱跌打损伤等骨科病人不断增加密切相关,清初建立痘疹一科是适应当时天花麻疹流行的客观需要。以此为借鉴,现在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临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处理好“宽”与“约”,“博”与“精”的关系,覆盖面要广,专业划分要细致;应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建造自由、灵活、空间广大的变化机制。
  在课程设置上,历代都非常注重对经典医籍的系统学习,把历代经典作为公共课程重中之重,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注重整体医学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又能根据专业特点,加设相关课程。同时又能重视新经验的总结并及时引入教学体系中。作为借鉴,我们现在中医药教育,首先要优化公共课的结构,加大对历代经典医籍的深入学习,努力拓展对经典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但要把握好“经典”和“现代”的尺度,对于“经典”的学习不能断章取义,避免和“现代”的杂糅,“现代”的东西不妨仿古代中医教育之法,另行开设。再者,努力做到全而有所长,在加大基础理论传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
  慎选其徒与严格考核
  慎选其徒,是古代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能够吸引高素质一流学生充实中医药教育的生源,是高等中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一环。以往,我们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学生来源相对单一,大部分是通过高考途径入学的,由于中医类院校自身的客观条件,生源质量相对于其他重点大学有关专业要偏低得多,而且医学院校大都定位在理工院校的层次,所招收的学生理科生相对占多数,这部分学生文史知识等相对薄弱,甚至是缺乏对文史知识等相关学科的兴趣,这不利于对中医的学习。
  重视师承其实质是重视习医者的基础素质,在中医学教育的入口处,应把握多渠道、多层次、重考核、重人文素质、争第一流的原则。首先,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院校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其次,基于中医学本身特殊的学科属性,要优化考查制度,重视对考生人文素质的考察。第三,建立多样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通过各个渠道,吸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充实中医学的队伍,在提高生源质量的同时,亦有利于中医学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渗透。
  高质量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是维持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质量的提高虽有赖于诸多因素,但作为互动主体的师生比例是否合理则为基本,以医学教育比较完备的唐代而言,依《唐六典》所载师生之比约为3.3∶1,说明唐太医署医科师资的配备是很可观的,医学生的学习条件也是很优越的。现在的中医教育应充实师资配备,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本科教育中的本科生导师制倒不失为借鉴之举。而且,未来长学制学位设置日趋多样化和相对自主化,需要导师制模式更加多样化,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成立由基础导师、临床导师等组成的导师组,发挥所长,更有助于发掘学生的专业潜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古代的中医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考核,唐太医署每月、每季、每年都有考试,其具体的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以古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为借鉴,长学制教育是顺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潮流的,是适合中医学自身学科特点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亦要根据中医学自身特点,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生源、考核制度等具体方面制定具体的优化方案,既能承前代之优,又能与时俱进。
相关文章
 参归饮(《胎产秘书》卷上。)
 赤箭
 陈橘皮散(《圣惠》卷八十一。)
 三黄散(《幼幼新书》卷九引《吉氏家传》)
 请教各位老师舌(根有肉色瘀斑)
 柳枝汤(《圣济总录》卷—一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