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吕公
―― 在纪念吕炳奎老司长逝世一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2004年12月8日)
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医学会会长 张奇文
(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主任医师、教授)
[录入《中医药战略网》时间 2006/03/14 09:57 ]
尊敬的佘部长及各位老局长、新局长及在座的老前辈:
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集会,共同缅怀我们全国中医药界老领导、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为争取中医立法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医药界的知心人吕炳奎老司长、老局长逝世一周年,请允许我代表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同道们、朋友们、前辈们,向吕老讲几句,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并向吕公的家人深表亲切地慰问。并告慰吕公:我们一定要继承您老的遗志,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振兴中医药事业,让中医真正地走向世界,向您老那样不信邪、不信鬼、为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为弘扬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排除种种干扰,沿着党的三代领导人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所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阔步前进。
与崔月梨部长一样,您老在我心中是最尊敬的两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我说这句话,是从振兴中医药这个侧面,长期与您老的接触中,发自肺腑的感受。您的逝世,象一颗巨星陨落!一年来,久久振动着我的心弦。去年,您老逝世后的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从冷方南教授主编的《中华中医临床杂志》里得知您老与世长辞的噩耗,那时我正在墨尔本讲学,与澳洲中医药界的朋友们,在这份杂志刊登的您老的遗像面前,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追悼会,共同回顾了您老光辉的一生,并同时告慰您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医己通过三读立法的事实,以及墨尔本皇家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院经澳洲联邦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与南京中医药人学等国内中医药高等学府联合办学,已培养出了四届“洋中医”的情况,以告慰您老的在天之灵!但使我遗憾至今的是,您老的突然仙逝,我未能前来给您送行。今天,我应中共中央政政治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之邀,借来京给几位领导看病的机会,得知要为您老举行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我抱着 “非参加不可” 的夙愿,请大会主持人允许我,以“哭吕公”为题,倾吐我的心腑之言。
敬重的吕司长,我永远不会忘记,粉碎”四人帮”后,在全国召开的中西医结合会上,您老深情地告诉我:“奇文同志,今天您来参加这次会议是“西学中”27名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所不同的,您是中医的后代,应该继承您家老人的遗志,学中医就要信中医,就要把中医的理论吃透,虚心地向老前辈学习。千万不要学了中医骂中医,千万不要拿着西医套中医,套上是中医的精华,套不上的是中医的糟粕,把博大精深的中国药学,浅尝辄止,当作一块沽名钓誉的敲门砖,到头来,堕落成为中医的掘墓人!”您老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我永远铭刻心中。顺着您老指引的方向,在回味着、在探索着,在实践中不断的咀嚼、消化、吸收,一次次的验证着您老的淳淳教导,我时刻告诫自己,“学了中医就姓中”,“不做墙头草”,“不当不倒翁”,有人说我是 “虽是西学中,比中医还要中” 的铁杆保“黄”派。我虽然没去考证过“黄帝”是哪个朝代的人,更没有去研究过“歧伯”是哪里人,以及他们的生卒年月,但我深知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中医的根,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我的良知和您的嘱托告诉我,我不能数典忘祖的去搞什么“改革”、“结合”或者“创新”。既然我死心塌地的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按中医吕司令给我指明的这条路,勇往直前的沿着《内经》所记载的“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异法方宜论”、“玉机真脏论”、“天元纪大论”等等宏篇大论的至理名言,去探求“天人合一”、“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脏象经络”等闪光的精髓,使我明白了自己仍然是一个知之甚少的小学生,甘心情愿地甘当一辈子小学生,把“转益多师为吾师”当作座右铭,多次去德胜门内68号向您老讨教,您老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详的给我耐心讲解气功与经络的关系,使我茅塞顿开。您虽然早已淡出了领导的中医岗位,但仍然执着的向我询问中医在基层的现状,并一再启发我用毛泽东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战术,为农村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以巩固农村的中医阵地,当我向您汇报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拿山东来说,真正名副其实的中医己寥若晨星时,您老让我提供翔实的材料,要到有关领导面前呼吁时,我已离开卫生厅多年,没有第一手资料,不能妄加评论了。
37年过去了,在您和诸位老前辈的提携下,我先后任过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潍坊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山东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等职,走过了一段从医、从政的坎坷之路,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动,我都牢记着您老的嘱托,“不应丢掉业务,不应丢掉临床!”,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带上您老及其他诸老给我的一封封珍存多年的为中医撑腰壮胆的信,和您给我和周凤梧、丛林三人主编的《名老中医之路》,请您老亲笔题写序言的底稿。当我七十初度,要写《杏林春秋》―― 张奇文从医五十年回眸的时候,您的这些来信和书稿我又重读了一遍,您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我眼前闪过,在我耳边回响,我凝视着您老的遗容,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在中医学院任职党委书记期间,要试办全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的时候,您老来信鼓励我,对此“表示举双手赞同”,“但要慎之于初”,“要多听听全国名老的意见”,“不要授人以柄”,“要打破中医近亲繁殖的弊端”,“要注意培养真正的临床家”,“不能片面的追求学校有多少硕士点、多少博士点”、“考核与晋升,要注意临床疗效的高低”“当务之急要注意培养一大批真正取信于万民的临床家” 等等教诲,我因为自己未进过中医大学门,看不惯“三素一瓶”(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外加一副中药保驾的时尚,而开始退缩了。在现实面前,我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本来还能在正厅级的副厅长岗位上还能再干三年半的时间多,经我再三提出辞呈,让贤于其他同志,又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乡―― 潍坊,辜负了您老的一片苦心。1998年5月省委公布我退休以后,我又重操旧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先办“本草阁”,试图以“师带徒”方式,经当地民政、教育、卫生部门批准,办起了百寿堂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四大班子的领导,出席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大会。但由于不符合《中医师职业法》,“师带徒”的生源必须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而学生又认为没有出路,迫不得已都一一辞退了,又饱偿了半途而废的苦涩滋味!
为告慰吕老,我们一定继承您老的遗志,把您老的夙愿变为现实,让中医药在各个范围内生根、开花和结果。
吕公啊,您如果有在天之灵,希望您在天上呼吁: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民的保健,向来是靠中医中药,只靠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何年何月才能达到乡乡村村有中医啊!变了味的中医,又如何去应付21世纪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求呢?!
[ Last edited by 王世伯 on 2006/9/19 at 10:45 ]
-----------值得深思啊!!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