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从陈建民辟谷绝食49天谈起,对现代生理医学质疑(zt)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康健 2006-09-21 00:06:00 发表于:博客中国
  

(“对生理学的质疑” 一文于2005年5月25日、2005年10月即2006年9月16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北京医药信息学会2005年学术会议”、中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及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中发表。)
摘  要:本文通过生理学中种种与生命运动不符的论述,逐项展开,并进行了分析批判。同时,作者引入当今世界上新出现的生命信息理论对生命的定义做出一个新的解释:生命是物质在生命信息系统控制下的一种特殊运动,生命活动的特性是具有新陈代谢、感应、自我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作者断言:意识就是生 命信息的运动。在自然界,意识存在于生命之中,没有意识的生命则是不存在的结论。而大脑——神经——细胞——经络——大脑的整个信息运动的过程则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同时对生理学的发展及核生理学的诞生做出预言。

关键词:生理学  禁食   经络

“禁食虽然没有特别的好处,但是也没有多大的害处。从进化方面看,人类能够忍受较长时间的禁食状态。”德国波茨坦饮食营养研究所的苏珊·克劳斯教 授说。打算禁食的人必须身体健康,并且时间不能超过一周。许多外行认为,禁食会促进体内垃圾清理,克劳斯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但他猜测,通过饮食沉积在脂肪组织里的植物毒素可能会在禁食过程中通过脂肪的消耗被释放出来。确定一点的是,禁食会导致体内发生许多变化。肝脏和肌肉里储存的糖大约只能满足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的能量。大脑需要的能量特别多:休息时消耗的能量中大脑消耗占1/5。禁食一天后,身体必须完全自己制造所需的葡萄糖。为此身体首先要消耗肌肉系统里存储的蛋白质。二头肌和腹肌萎缩,臀部脂肪则没有减少。禁食两三天后,体内开始消耗脂肪,同时产生酮体。大脑把酮体作为能衡量来源。消耗酮体时代谢出丙酮,这是导致禁食者口臭的原因。

酮体还能减轻饥饿感。禁食约一周后,肌肉里的脂肪消耗超过蛋白质消耗。但是不必担心禁食会导致过度消瘦。“对于普通体重的人来说,体内的脂肪可供两三个月的消耗,”克劳斯教授解释说。美国人戴维·布莱恩在进行禁食特技表演之前积蓄了大量脂肪。他进入笼子里时体重指数为29(超过29就是肥胖症),从笼子里出来时体重指数为21.6,表明他的体重是正常的。

禁食能使人暂时变得苗条,但他的主要作用是:放松精神,使思维更清晰,是人更自信。禁食者如是说。在这种美好感觉的背后不过是化学物质在起作用。饥饿会改变 大脑的新陈代谢,同时特别会对“血清素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血清素神经系统”是由突起部分延伸到大脑各个区域、全天都能释放快感激素血清素的细胞组成的紧密网络。“这使整个大脑变得和谐,降低大脑某些区域的过度 兴奋,”格廷根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格拉尔德·许特说。

动物试验表明,禁食直接影响血清素神经系统。每天进食量减少一半的老鼠,其大脑皮层里所谓的血清素转运体减少1/3。血清素转运体就像吸尘器一样,吸收信使物质。血清素转运体减少,血清素的作用就越大。

许特估计,对老鼠的观察结果也适用于人类。禁食通过血清素使大脑活动更为和谐。结果使饥饿感减轻,相反一种“类似服用了精神药物的快感”在加强。这种快感只有在自愿禁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果是被迫忍饥挨饿,那么体内就会产生大量压力激素,导致恐惧和慌乱感。

尽管现代科学对人类禁食的利弊及结果有了比较清晰、一致的认识,但仍然有人不断的试图挑战这一理论的极限,而它们的结果又如何呢?

2004年3月20日,是中国的“东方超人”  陈建民医师开始挑战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饥饿极限44天的日子。

年龄:大卫30岁,陈建民50岁。

时间:大卫表演44天,陈建民初步计划绝食49天。

前期准备:大卫着重于增加体重,陈建民不考虑增加体重,只是着重于全面运用中医养生办法来调整自己。

技术手段:大卫主要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充足的体能以及自身储存的脂肪、蛋白质进行能量转换,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体能消耗。而陈建民除与大卫的共同之处外,则是注重用中医养生理论来指导自己和调整身体状态。

挑战过程中状态:大卫在挑战中基本处于安静状态,而陈建民基本上是处于工作状态。

陈建民说:“我将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实一个课题:当今科学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并不一定就不存在。奇迹总是人创造出来的。” 陈建民道出绝食秘密:“浩瀚苍穹奥妙无穷,大气层中富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可以通过人的口、鼻和毛孔呼吸来采取。 这种说法有理论根据吗?一时间各种争议四起。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决定意识。这就是说,既然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就应由医学专家们作出解释。但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皆曰不可。但就是在这一片议论声中,陈建民还是从容地登上碧峰峡上为他专门建设的16平方米的玻璃房中,在雅安市公证机构的严密监视下开始完成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壮举。而之所以称为壮举,那是因为他在用生命为代价去做前人从未作过的伟业。而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则是在向我们那些已经应用了几百年的传统医学理论挑战,这就是说,要么我陈建民的实验有假,要么你的理论有问题,决无第三种可能的解释存在。陈建民的绝食活动于2004年5月7日顺利结束,共持续了49天。试验初衷只是为了打破由外国人创下的世界纪录,但从试验本身来说,其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从一般的医学角度来说,人类绝食生存的极限为7天。关于陈建民是否在绝食期间有偷食的可能,泸州市的 、陈建民康复医疗组组长张亮作了回答:“陈建民医生在玻璃房里49天没吃东西,这可以从雅安市人民医院多次从陈建民绝食期间提取的血液样本,尿样的化验成分得到证实。科学已经验证,人在饥饿状态条件下无论是因为病,还是自主的,他的能量消耗就来自于自身体内的糖、蛋白质、脂肪,根据不进饮食这个时间的长短,他体内的分解和代谢是不一样的,如果中途出现很多的酮体,证明消耗自身的脂肪来转换成能量,它三者在生化医学的范围内实际上是可以互算的,所以,所有的数据都可以提供证明,陈建民绝食结束后第五天在泸州医院做了全身生化检验,检测出的电解质、 微量元素,还都处于很低效、很虚弱的水平。再有,陈建民从玻璃房出来时,经检查已经几乎没有皮下脂肪了。在人体代谢的时候,也就是常规的情况下,他每天需要160克到250克左右的脂肪。陈建民出来时体重减少了21公斤,平均每天消耗428克, 这就说明在没有营养的条件下,陈建民靠消耗自身脂肪,进行自我代谢”。然而,这仍然不能平息人们由于困惑而带来的争论。反对者从最初坚定的认为作假,到后 来由于以反“伪科学”著称的司马南不接受陈建民现场打假的邀请,而无法提供有力的作假证据,且不得不接受陈建民绝食成功事实的情况下,发表文章对绝食成功的意义进行大肆的贬低:“据说陈建民决定绝食计划的触发点是此前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绝食44天的记录,而大卫在去年的绝食表演中,挨饿到第28天,开始精神紊乱,鼻流鲜血,忍耐不住喊叫食物。陈中医“出关”之后进行体检,也被证明肾脏受损、肌肉萎缩、皮肤失去弹性、身体虚弱而体重减轻20公斤, 更多其它后果还有待继续观察。这一切都基本证明了相关专家在劝阻类似实验表演时的警告:这样疯狂的举动,会给身心造成严重甚至永久的伤害。不知道这种以身心的严重伤害甚至永久性伤害为代价换来的人体极限拓进,究竟还有什么价值?这会让人联想到职业体育兴起后体育精神却沦丧的悖论。那些举得更重、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记录,在商业的驱动下,越来越偏离健康的拓进路径。极端的例子是违禁服用兴奋剂,普遍的常态,却是职业运动员们通过损害正常机体的训练方式来追求成绩。于是,虽然一时间有了更高、更远、更强的数据,但整体的生命健康却走向反面——这些运动员往往病痛更多、寿命更短。因此,即便陈建民中医的绝食计划并无作弊造假,那其实也只能算得是他个人的高峰体验——倘若他们理性了解并自愿接受相关后果,这对于他们个人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对整体人类来说,这并不具备挑战人体极限的价值,因为他并没有体现出人类极限可持续的正面增长,最多只是表演了一种畸形的人体机能交易,就像透支信用卡并不等于真正增长财富,更像前苏联计划经济下的军事拉动繁荣结果造成后患无穷,至于有跟进的挑战者表示,绝食记录将可以指导矿山事故等灾难中的求生与救治。他们显然忘了,为了研究止血的医学方法,并不需要有人来作断指锯腿的尝试。他们服务于生命科学的主动,因为对自己残忍而显得并不真实。”
然而,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解释,都不能否定一个事实,那就是陈建民先生的绝食记录是空前的,他通过反对者所说的“畸形人体机能交易”,达到了挑战人体极限的目的。就如同我们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而是全人类的骄傲。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是不容被践踏的,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不会因为兴奋剂的出现而有任何改变。 恰恰是反对者们忘记,中国著名医圣李时珍就是用尝百草,以身试毒的办法来辨识草药毒性的,他所承担的风险不亚于断指锯腿的尝试,难道还有什么比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更令人感到尊敬的事情吗?人类生存极限的探索从来都是科学家们孜孜不懈追求的目标,它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矿山事故等灾难中的求生与救治。而且具有极大的军事意义,一支能够在长达月余的潜伏中不进食任何食物且能保持一定战斗力的部队是令任何敌人感到恐惧的。在人类太空探索中,能够保持在宇宙飞行中长时间不进食以降低消耗的方法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的经验证明,用简单的恐惧心理战术来向对手进攻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就像当年爱迪生向公众展示用交流电来电杀死动物的实验并没有阻碍交流电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运用一样,用“绝食实验会给身心造成严重甚至永久的伤害的理由更不会阻止人类对生命极限的探索。但有一个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卫的绝食活动我们中国人不去关注,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实验就要受到责难,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实际上这牵扯到中、西医长期以来复杂的医学理论争论。

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 科学不能解决自然界最终的谜团。这是因为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自身也是这个待解之谜的一部分。人类并不了解自己,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在当今科学界,唯一能够对人类自身运动做出全面解释的就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普通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尽管分类很多,但由于一切生物无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机体是有生命活动的个体。各种分支的生理学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物学的一个分科,十九世纪从生物学中分离出来,是用物理学、化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了解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所表现的生命现象,进而探讨它们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性,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生理学的主要作用是研究生物体的机能活动规律,而生理学的目的则是在从功能上为解释及防止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人体的机能是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如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肌肉运动等等,都是生理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生理学的研究是从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的。生理学史中常把H arvey(1578~1657)所著的《动物心血运动解剖论》(1628)作为现代生理学开端的代表作因为他在这项工作中正式采用了实验方法和数学分析。其实,最早的生理学理论已经记载于医学书籍中,中国最早的医学书籍之一《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经络、脏腑、七情六yin、营卫气血等生理概念的描述。并记载了穴位这一感觉点,比Blix(1882)年发现感觉点早了两千多年,Blix曾作为感觉点的最早发现这记录于专书。 在《内经》中还记载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睮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按压背部睮穴,通过经络传到有关脏器,使之产生反应,从而解除病痛,提出了皮肤内脏相关学说。创立经络学说和记载了几百个穴位,这是我国古代医学对生理学的重大贡献,它相当于Hippocrates所处时代,更显出它在世界生理学史上居于突出地位。而同一时期古希腊人的生理学理论也记载于医术中。那时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生命的主体,是一门由经验加上抽象感性认识组成的一门学说。但到十九世纪中叶,Johannes Muller,Claude Beernard和他们的第一代学生以及Carl Ludwin在生理学中采用了当时精密定量的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及其概念,也就是生理学被公认为是一门完全独立的专门学科后。生理学对生命主体的认识进一步的细化到了细胞,并随着细胞学的兴起及发展,将生命主体的运动规律用细胞个体或群体运动的规律加以替代,虽然从量化角度来说这一种进步。但从宏观上讲, 生理学对生命宏观上正确的认识从此倒退到对细胞微观机理的理解,生理学诞生时对生命规律的解释反而从现代生理学的记载中消失不见,因为我们纵阅所有生理学的书籍中都找不到经络理论在生理学中起到任何重要承前启后作用的记述,其结果必然使生理学成为脱离生物整体活动规律的局部机体生理学。难以反映生物整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很显然,之所以出现这样多的分歧和问题,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分不开的。什么是生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生命活动具有新陈代谢、感应、自我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特性。这样对生命活动特性的描述看起来似乎非常的合理,但对生命的定义却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都感觉到生命并不仅仅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生命必需运动,但运动的未必都是生命(或者说运动的未必是生命的主体)。因为这种解释无法将活人与死人,正常人与植物人区分开来。人虽然死了,但细胞中的物质却仍然在运动,并可进行医学上的器官再移植,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将这个器官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一个植物人,虽然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他生命运动的全过程与一个正常人而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植物人同死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而标志其死亡的医学依据则是其脑电的消失。这就是说,一个没有脑电运动的人,是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生命的。而脑电又反映了什么?为什么对生命的定义有着这样大的作用呢?我们知道,生理学上讲述生命的表象是具有意识的反应,很显然,一个丧失脑电的人是不会有意识的,而脑电的作用显然是作为意识的产生及传输载体而存在。因为我们在 神经、经络乃至细胞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而没有了意识和意识的载体——脑电,生命的整体运动也就无从谈起。这就是说,生物体的任何运动都受意识的控制,细胞个体运动受基因控制。由于克隆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理由将细胞作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存在,很显然,它的发育与生长过程同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信息的控制机制存在,我们就必须承认这个细胞具有简单的意识,这时我们就自然的得出:在自然界,意识存在于生命之中,没有意识的生命则是不存在的结论。我们所谈论自然界动物的等级,实际上就是用意识水平的高低来划分的。从技术角度看,我们的意识只存在于现在时刻,但是,从经验角度看,我们的意识不仅充满了此时的感觉,而且充满了对过去事物的记忆和未来事物的概念。大脑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我们是看着一个物体还是想象着一个事物,受到刺激的是同一部分的大脑细胞,且受刺激的方式也大致相同。另有研究显示,借助事先的想象活动,人们可以提高未来活动的成绩。这就是说,不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用一个生命通道联系起来,高质量的生命运动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生命信息在这个通道中运动时,意识也就在复杂的生命的运动过程中清晰的浮现了出来。而从生命信息学的理论角度来说,意识就是生命信息的运动。生命运动的全过程都在生命信息的控制之下,没有在生物大脑意识控制下生命信息的运动,生物体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的社会意义(但具有生理上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生命的概念作出一个新的解释:生命是物质在生命信息系统控制下的一种特殊运动,生命活动的特性是具有新陈代谢、感应、自我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生物体本质上是一个生命信息系统,一个网络状的生命信息系统,一个多层次的生命信息网络系统。而生物种群则是一个分布式的、多级的、多层次的生命网络信息系统。生物无论是在DNA层次,细胞层次,还是在器官层次都是一台生命信息的自动处理机,它的控制程序(即生命信息)经过亿万年的遗传与优化,早已有完善的生命处理程序。它们都有自己能够自动调整高度自动的智能生命程序。生命之所以能够适应环境,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生命程序及其算法。但只要是信息,它的运动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因为只有具备物质和能量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命信息才能够运动,实现对生命体的控制。这样我们对生命运动规律的研究范围就缩小到生命信息、物质和能量这三个基本的方面来,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三个问题在生命运动的过程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将使人类对生命运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于生物电现象,人类从很早时期就给予了关注,但对生物电现象的深入研究,只是在人类对一般电现象的规律和本质有所认识以后,在18世纪末叶才开始认真地进行。随着电学知识的积累和电测量仪器的精密化, 生物电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膜和神经冲动对局部电流回路的传导。对现代医学来说,以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的电现象为测量对象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 网膜电图等测量技术已被掌握,并成熟的用于临床实践。而脑电图则越来越多的作为生命存在的标志。为区别于一般非生命物体中电荷的活动,目前医学上将生物电确切的定义为:生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时所显示出的电现象。科学研究已经确认,生物电在生命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这就决定了生命信息在生物体中的运行规律必然服从于电路学的基本定律。也就是说生命体内生化反应并不是生命运动的主要动力,她服从并受控于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指出: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意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根据这个定律,如果我们把大脑作为一个节点,那么,任何时候从神经网络中通过神经冲动输出的生物电流,都将与返回大脑的电流相等。这就在生物体内构成一个闭合电路,从现有生理学的实验结果看,这个与之对应的回路是存在的,这就是大脑——神经——细胞——经络——大脑。对各自功能解释如下:

1、大脑——能够对细胞机体功能起到控制作用的就是人类的大脑。人类的大脑从局部解剖分析看,十分复杂,但相对于人体细胞而言,它的功能又相对的简单。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接受并发出生命信息,以使人体细胞在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下有序的工作。只有这样,生命的运动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丘脑的作用极为重要,丘脑接受除嗅觉以外的所有感觉传导束的投射,传入信息在丘脑有关核团发生突触接替后到达大脑皮质,所以说丘脑是绝大部分体内外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大脑接收到丘脑送来的生命信息之后,进行重新的整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要使电荷沿一定的路径前进,就必须要有电势。大脑的电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以一定规律的波幅振动着,这就是脑电波,关于脑电波产生的原理人类还未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来自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尽管我们不知道脑电产生的机理,但作为一个独立生物体的主电源系统,生命信息要通过脑干发出的峰电位到达细胞,就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输出回路,这个输出回路就是——神经。

2、神经——大脑要将产生的生物电流输出,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电势能,才能使生物电荷移动做功,而要将具有高电势的生命电子移动到肢体各端,就要求其传输通路必须与所接触肌体绝缘,而我们通过对神经的观察发现,神经网络恰好完全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从物理学角度看,神经纤维是由电阻很高的薄膜(细胞膜)围成的一条细长管子, 管内充满导电的介质(轴浆),管外浸浴着另一种导电介质(细胞外液),这种情况和海底电缆很相似,因此生理学将神经纤维的被动电学特性概括为电缆性质。这 为我们确认生物电所形成的闭合回路提供了物质保证。而神经冲动实质上就是指沿神经细胞膜以一定速度传导着的锋电位。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功能系统,接受病症和来自体内外环境信息,调节控制人体的各种功能,实现思维、学习、记忆等智力的传输活动,各类神经纤维都具有传导神经冲动(也就是生物电)的功能, 生命信息被编码在不同神经纤维上以特定序列传导着峰电位的复杂组合之中。这样,大脑发出的生命信息就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到人体各个收受指令的生命基本单元——细胞。

3、细胞——细胞作为生命运动的最小单元,尽管它具有物质自主运动的一切条件,但是,若没有外加刺激来触发局部反应,细胞有序的运动则是不可能的,生命体的有机运动也就不可能发生。在肌肉的腺细胞,当神经传输的动作电位作为外加刺激在膜上传播时,它通过某种偶联因子(通常是通过Ca2+),使细胞内与收缩或分泌有关的过程被激活,也就是说,膜上的电变化常常是这些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的触发因素或调制因素。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离子的跨膜扩散形成。细胞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维持静息电位。在此基础上如果受到一个适当刺激,膜电位会发生迅速 的一过性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之为动作电位。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其传导特性,阐明了体内神经信息的本质,一个反射动作的出现,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到效 应器出现反应,其间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在此期间,在构成反射弧主要部分的神经成分上传导着的信息,不外是大小和形状基本类似的动作电位。具体的说,不论何种感受器,它们的作用不外是把不同的刺激能量转变为传入纤维上以动作电位为信号单位的神经信息;而传出纤维不论是到达何种效应器的(如骨骼肌、平滑肌、或各种腺细胞),他们所传送的神经信息也不外是不同数量和频率的动作电位。更复杂的事发生在中枢神经元网络和突触联系处的信息转换、处理和储存等过程,在这些部位(以及外周的细胞间接连处),起作用的已不单是脉冲式的动作电位,而是有更复杂的化学过程参加了。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主要有四点:
⑴、离子的电化学驱动,电化学驱动决定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和速度。当膜受到刺激而发生通透性改变时,带电粒子将沿着电化学驱动力的方向作跨膜运动,并引起膜电位的波动,这是包括动作电位在内的任何波动性电位变化形成的基础。
⑵、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是脂质双层,但是脂质双层电阻高达106~109Ω,几乎是绝缘的,而实际上膜电阻只有10-3Ω左右,这主要是膜中插入了许多离子通道蛋白。开放的通道蛋白犹如一个个小导体,数量越多,膜电阻就越小。
⑶、膜电导与离子通道的活动,离子通道的活动是细胞生物电活动最基本的事件,单通道开放可产生pA(10-12安 培)的电流。通道呈现关闭和开放两个状态,状态之间转换的速度非常快,因而单通道电流表现为一个个方波。通道每次开放的时间可以是几毫秒,几十毫秒,甚至上百毫秒,而每次进入关闭状态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完全是随机的。改变离子通道的功能活动可以影响到细胞的膜电流和膜电位,发挥干预生理与病理过程的作用。
⑷、动作电位的起始,当给细胞膜一个较弱的去极化刺激时,它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反应。在这个正反馈过程中产生的临界膜电压称为阈电位。阈电位约比静息电位小10~20mv,动作电位的幅度是由膜电位、Na+ 通道和Na+电流间的正反馈过程决定的,外加刺激仅起到触发(点燃)这一过程的作用。

4、经络——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指出: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内所有支路或元件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从大脑发出的生命电子通过中枢神经的集总后扩散到机体的各个细胞, 这个过程既有主干神经又有分支神经,它们与细胞一起组成的网络回路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 这个生物电网络具有集总电路的一切特征。而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要使任一回路内所有支路(分支神经)或元件(细胞)电压的代数和为零,就必须有一个庞大的接地网络。由于这个网络反映的是零电位,就必须具有与机体的细胞组织广泛相连并能将所收集到的电荷反送回大脑的特点。从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看,这个网络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经络。中国的研究者经过近20年不懈的努力,发现经络活动的电生理特征与电力系统接地网络的功能极为相似。特别是他们发现用伏安曲线显示仪证实经络低阻抗和循经穴皮肤具有非线性低电压击穿阈值特性和经穴皮肤有串珠样可见光(冷光)辐射,其光强高于非经络线皮肤。在高压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循经出现辉光放电现象,为经络作为大脑生物电传输回路一部分的理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不管在系统中发生了什么反应,整个系统的电量代数和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说,经络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的电力系统,除了有了类似于神经系统的主网络,但是仍然有广大的接地网,将细胞中作过功的生物电荷收集在穴位集中后通过经络反送回大脑。使得生命信息运动往复循环的进行下去。而当经络回路不通或阻抗增大时,必然引起人体内电荷聚集,造成静电场电压的升高,引起人体放电、头痛、烦躁等一系列明显的病症,这是符合现状的一个合理的解释。

自然界一切物质(无论它是生物电还是普通电荷)在运动过程中都要消耗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即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根据这个定律,生物电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能量的产生和释放过程。在自然界,一切生物机体与它们生存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物质、能量与能量的交换,对生物体来说,这个交换就是新陈代谢。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这两个方面。机体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中的化学能,经过代谢,大部分直接以热的形式不断向外界发散;另一部分载荷于ATP内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源,但这部分能量(除少量静力功外)通过转化最后也 变成热能而发散于体外。这样,当机体处于安静而体重不变的状态时,体内代谢所消耗的能量绝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于体外。单位时间内机体发散的热量, 即产热量,可以用一定方法测定,而当肌肉做功时,其做功量也可换算成热量。另一方面,营养物质所蕴含的化学能也是可以测定的。通过实验测定,人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体重保持稳定时,一定时间内摄入体内的化学能量与经过能量代谢最后转化为热能而发散到体外的能量非常接近。机体每天能量的摄入与消耗是接近平衡的。
能量代谢的测定有两种方法:
1、直接测热法:因为机体消耗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发散于体外,所以,通过特殊的装置可直接测定此热的总量,其原理是单位时间内由人体散放的热能使一定量水的温度升高,根据水温升高的度数,即可算出人体发散的总热量。具体方法见表:
能量的摄入        能量的消耗
摄取食物量        Kcal        热发散的途径        Kcal
蛋白质56.8        237        由身体表面发散热        1,374
脂肪  137.0        1,307        随呼吸发散的热        43
糖  79.9        335        随尿和粪发散的热        23
                肺水分蒸发消耗热        181
                皮肤水分蒸发耗热        227
                校正值        11
共计         1,879        共计        1,859
人体安静状态下24小时内能量的摄入与消耗的平衡表

2、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是根据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氧化消耗的营养物质的量或消耗的氧量,来计算它们所能产生的热量,这个量应等同于同一时间内机体释放到外界的热量。根据化学原理,一定数量的某种物质的氧化供能,不论其中间过程如何,只要终产物相同,它在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也相同。因此,三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应当与这些物质在人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相同,只要最后的生成物一样。就可以用弹式热量计来测定。按照化学定比定律,一定量的氧所能氧化某一物质的量是一定的,因此,根据氧消耗量也能推算体内产热情况。方法是测定干燥食物的重量后,放入特定的金属筒内,然后利用电火花使食物燃烧。经过测量后求出食物的放热量。

机体能量代谢理论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
1、肌肉活动:从生理学能量代谢的测定数值可知,一个人在静卧状态下一天能量的摄入是1879kcal;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坐着不活动,每日平均需消耗2300kcal的能量;如进行轻微体力劳动需要的能量是2500kcal;重体力劳动者每日所需能量可达4000kcal以上。折合成小麦粉(标准粉)分别为;534克、669克、727克、1162克以上(48)。这个算法很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的粮食供给完全可以满足国民人体能量平衡时的基本要求。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几十年中,我们国家一直实行的是粮食配给制,干部标准为每月28斤,工人标准为42斤(食用油每月250克忽略不计),折合成每天的定量则为466克和700克。这就是说当时一个成年人在每天全身剧烈运动时,其总产热量比安静时增加几倍到十几倍时,能量的摄入按现在的标准计只能是远少于或大约等于坐着不动时的669克,这似乎是一个很可笑的结果,但这却是一个令人笑不出的严酷事实。也许我们会说,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食用蔬菜的数量来弥补能量的不足,但蔬菜的能量实在是少得可怜,据测算,一公斤大白菜的能量为150kcal,即使一个人一天再吃2公斤大 白菜,其能量摄入总量也不过2600kcal,其实在能量的摄入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吸收率的问题,因为在我国国民的膳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所占比 例为60%~70%。而作为中国人主食中的淀粉,其中的直链淀粉容易被肠道淀粉酶水解,而支链淀粉糊化后较粘,难以消化。另外蛋白质的消化率为82%,这 就说明在消化率达不到90%的情况下,我们每天摄入能量数值就更低,甚至连一个轻微劳动者所需标准能量都达不到。但我说的还不是极端情况,因为在解放前中国人的营养状况更是差得令人吃惊。在那时,如果一个人每日能量摄入达到2300kcal,我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工人、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起来造反闹革命了(原始人的情况又怎样?我不敢设想)。社会是不平等的,因为就是这些看来能量摄入严重不足的人,却要承受着远超过人体在安静不动时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能量消耗,我不知道这填补超出能量部分的来源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燃烧脂肪的结果。可如果按照每天燃烧体内137克脂肪产生微不足道的335 kcal的能量补充计算,10个月之内,人的体重可以下降40公斤, 如果是一个富人那还说得过去,但作为一个穷人,在长年贫困生活的压迫下,我想是没有那么多的脂肪去供燃烧的吧?这就更不用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达一年多时间的长征中所经历生命极限的考验了。而在如今的阿富汗,连年的战争造成严重饥荒,人们就是依靠联合国那么一点点的救济生存了下来,有的人甚至声称,只要给他一块面包,他就能过一个星期。这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我们在目前流行的人体减肥中就发现,许多人说他们就是喝凉水也长肉,而有些人吃得再多也保持苗条,医学专家对此现象百思不得其解。2002年7月,美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人体内的机制可以燃烧多余脂肪,理论上让你保持丰润的脸庞和苗条的身材。参加研究的贝丝·伊斯雷尔辅祭中心的布拉德福德·洛厄尔说,“大家都知道,有的人基本上不吃也会长很多肉,有的人吃得再多还是很苗条。显然,你改变了食物的摄入,你的能量消耗就会改变。如果一个人挨饿,能量消耗就会急剧下降。如果你节食,能量消耗就会降低。这就像咒语一样。”长期以来,科学家怀疑一种名为β肾上腺素受体的分子参与了这个过程。因此,在洛厄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培育了缺少三个β肾上腺素受体的老鼠,称之为“缺β鼠”。他们在实验中向其中的 一半老鼠喂食正常食物,向另一半喂食高脂肪、高糖份的食物,向其他另一组基因正常的老鼠同时喂食这两种食品。结果,食用正常食物的缺β鼠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而且要稍胖一点(53)。但这个结论是不充分的,因为他们只是在老鼠的体内找到了这种机制,而没有在人体中证明这个机制的存在。但这个结果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两种基因基本相同的动物体内存在有两种不同的能量消耗机制,即一种是违反常规的高效节能,另一种是符合化学平衡原理的能量消耗。可是我们一定要问,动物体内为什么要使两种能量消耗方式不同的机制并存呢?它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我们已经发现,在自然界生存的绝大多数动物中,能量消耗机制不断转换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一只狮子可以数星期内不吃东西也不至于饿死,而在食物供应充足时每天吃肉也不见得就过于肥胖。而对于人类来说也同样如此,一个运动员在每天长达数十公里的长跑训练中,日进食量也并不见得就要增大多少倍,但在这个运动员退役后短短的数年内, 其体重常常会不正常的突然增大许多,这在过去是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但从洛厄尔的研究情况来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在运动员突然退役后,其每日能量消耗在生理惯性的驱动下,仍然采用高效节能的方式进行,未及时转换,必然会造成体内脂肪快速堆积,甚至患上肥胖病。如果能够及时减少日进食量,或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避谷,平稳的度过这个转换期,就有可能避免这种不利的情况发生。可见,人类如果有选择的经常进行这种能量消耗与摄入方式的转换,对人类的进化过程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常说艰苦环境锻炼人,其中就包括在能量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长期从事艰苦工作。这时我们就必然得出在这些人体内能量守恒定律是不适用的结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 精神活动:生理学认为,精神活动和情绪活

动对能量代谢也有显著影响。当人受刺激而引起精神高度紧张时,如恐惧、愤怒、焦急等,能量代谢往往显著升高。但这并不一定正确,因为一般情况下,精神活动剧 烈的场所莫过于大学。近一百多年来,那些在中国有幸进入大学的芸芸学子,哪个不是奋发读书以博取功名。“从文献上得知,仅占人体重量2%的大脑,获得的血液供应量为总血量的20%(这就够大的)!正常情况下全身能量的消耗约为2000卡/分。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的赵希明等经过大量试验后取得了特异功能人在功能态下的心电资料,结果表明:心律比平时加快(高55%左右),往往还高达150次/分。这意味着供血量的猛增。由于身体其它部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供血的增加主要是出于大脑活动的需要,增供的能量为为1100卡/分,加上常态时的400卡/分,换算成做功能力,就可以在一分钟内把3公斤重的物体推上213米的高空,在这个明显属于脑力活动极限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是惊人的。虽然在当前独身子女占大多数的大学生中,能量的摄入与消耗从生理学的理论上讲达到平衡是不容怀疑的。但在1987年以前作者就读的大学中,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之下,每日能量摄入仅为早、中、晚各200克米饭,外加价值5分钱几乎不见什么营养物质的小菜,核算能量大致也就2300 kcal。这与生理学所介绍人坐着不动时所消耗能量几乎完全相同,但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这些大学生每天只能是去打坐或者睡觉,而不是去学习。但事实上, 这些能量明显摄入不足的贫困大学生是学校中学习最勤奋、成绩最好的一个群体。如果说这不是事实,那就等于是说知识分子脑力劳动没有能量的消耗,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这可能吗?(这还不算极端情况,在1960~1963年时,大学生的定量几乎下降到每日300克左 右)。这些事实说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付出与能量的摄入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时我们也同样可以得出,在实际生活中,精神活动和情绪活动对人体能量代谢没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但这并不是事实,因为在世界上无数次危难的事例中,极端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生物体能量的摄入与平衡,而取决于人类的意志。 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即使储存的能量远超过意志坚强的人,但肯定会在意志坚强人的前面很快死去。而什么是意志?意志不就是精神的一种体现吗?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能说精神与能量的消耗无关吗?这种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自相矛盾的解释,是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

3、环境温度
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当环境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时,代谢率将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改变。环境温度升高导致体温也升高时,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发汗以及呼吸、循环功能加强而使代谢率增加;环境温度降低时,机体发生战栗和肌紧张增加以御寒,也可增加代谢率。但这并不完全正确,我们可以说生活在北极圈中的爱斯基摩人不仅能够在严寒中跋涉百里,还能够在冰天雪地无遮无盖的条件下安逸地睡眠,那是因为经常食用高脂肪食物的结果。可在印度喜马拉雅山上喜欢冥想的僧侣们,能够在基本无遮盖的情况下,在寒冷的雪山上露宿的现象则令人无法解释,因为吃斋僧侣们的营养状况向来是不足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那些看似营养充足,人高马大的外国记者,只能裹在厚厚的羽绒服下,在瑟瑟的寒风中哆哆嗦嗦的用摄像机拍下这一幕幕人间奇迹。毋庸置疑的是他们采用了与正常人不同的非寒颤性产热或介于寒颤性产热与非寒颤性产热之间的高级方式以维持体温。而在中国武汉等火州炎热的夏季,人体能量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大量消耗,但能量的摄入却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大量减少。在长达数月每天只能喝进几碗稀饭的的日子里,人们如果按照生理学的要求每日能量摄入不够2300kcal时应当去坐着不动或者睡觉,那岂不使人笑破肚皮?荒唐透顶!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生命是长期化学反应的结果,每个生物体都是一座精密、高效的化学工厂,正是这些化学反应为生命提供着动力和原料并推进其演化发展,这就是生命的分子水平的活动;而原子水平的活动在生物体内是绝无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不了那样高的能量也受不了那样高的能量。但是,60年代末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法国学者巴兰的一篇学术报告,大大地冲击了人们已趋僵化的认识。巴兰教授指出:任何一棵生长在自然界的普通植物体内,每时每刻都能轻而易举地进行核反应。
提起核反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毁灭方圆几十、几百公里的一切。其实,核反应的广义概念是:把一种化学元素变为另一种化学元素,即改变某种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的数目。就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 要做这种改变仍是一件很复杂很艰巨的工作,通常要建造一个大型工程来完成。而巴兰先生却语出惊人地说,他发现每株植物都能轻易地做这件事。这不能不引起一些学者的恐慌,有位学者甚至拍案而起:“这决不可能!这违背了门捷列夫周期律。”但当学者们冷静下来之后才记起,这个观点并非巴兰教授首创发现。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化学家贝尔齐利乌斯就在他的著作中报告过,植物能在隔绝硫的环境中自己按需要“生出”硫来。后来的科学家重复了上述实验,进一步地证实了植物内部产生核裂变的真实性。由于当时的学者们对“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知之甚少,还不能对这些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1958年,法国斯特拉斯大学药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对撒哈拉沙漠油田工人进行生化统计研究后,也获得了惊人的发现:几种重要元素的排泄量都要比摄入量大。于是,一些学者认识到:人每天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有变化的,春、夏、秋、冬的差异更大,为了满足体内营养的需要,生命机能的作用,显然具有把剩余元素转化为急需元素的功能。后来,法国学者克尔符兰在一篇题为《生命的原子转换》的论文中进一步指出:“人和生命的细胞质就是原子反应堆。”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克氏进行了十多年的科学试验,从植物到动物,从老鼠到龙虾,都能确认细胞在生物体内进行着原子核的转化工作。当然,核裂变并不仅仅只是把一种化学元素变为另一种化学元素,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将遵循爱因斯坦著名的 E=MC2 公式进行,产生远超过生化反应所能提供的光和热。而人体的发光以及极限状态下能量超常规的释放,在生命活动中是一个经过反复确认的事实。我们可以据此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那就是:生命运动中能量代谢存在两种方式,即一种是生化方式,另一种是核反应方式。 我们生理学中所介绍的只是前一种的生化方式。而核反应方式在我们今天医学理论中连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的研究都没有,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无论我们站在任何一门学科的角度,都没有理由去回避核反应在人体内存在的基本事实。如果否定了这一点,就等于是否定了我们人类自己。现代生理学的出现只有短短不过100多年,这与人类的进化过程简直无法相比。而人类今天的富裕生活是人类进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特殊阶段,用我们今天富裕人群表现出生理现象规律的总结显然不能取代我们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描述,甚至不能代表那些目前仍处在生命极限和极度贫困人群的生理反应,在这一批人当中,他们在有限能量供给的情况下,采取着一种更为先进的以核反应为主,生化反应为辅的能量供给方式。使得生命运动形式表现得更有规律,更能适应自然环境的选择。而对我们今天生活富裕的人群来说,能量的产生和运用的方式正在发生转换,即逐步过渡到以生化反应为主,核反应为辅的过程之中,这对现代人类来说是喜是忧尚难预料,但人类体能上的退化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发生,我们应当对这种复杂生命现象的发展给予密切的关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类通过在极端情况下的训练将有助于延缓这一进程的发展。生命在于运动,少食可以长寿的理论是否是对此观点的一个印证呢?不得而知,但我想,这不正是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吗?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解释生命信息在生物体内运动的四个基本过程,但由于当代基础科学研究的落后,现代科学对大脑生命信息的输出内容;对神经网络中 以一定速度传导着的锋电位;细胞中信息接收过程;以及经络存在的作用认识还处在一个极为原始的阶段,这使得生物机体如何接受病症和来自体内外环境信息,调节控制人体的各种功能并实现思维、学习、记忆等智力传输活动过程的解释成为中、西医之间多年来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

在考察实际生命活动以及陈建民同志的绝食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许多与生理学解释极不协调的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西医学的过度崇拜,人们几乎完全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根本就无法在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解释中辨别真伪。特别是在对生命活动机理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解与对立,这种对立几乎从西医学诞生时就激烈的展开,时至今日则达到前所未有空前惨烈的程度。现在是到了我们那些真正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对生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我们应当积极的行动起来,认真研究与重新审视生命活动的规律,解决生理学中存在的问题,确认核反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勇于否定自我的同时创立并充实一门新兴的学说——核生理学,把握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个重要机会,为实现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医学研究中心这个伟大的理想作出自己的贡献。

转引自《博客中国》康健博客专栏   [文章网址] http://vip.bokee。com/20060921177360.html
-----------作者康健:1980年开始研究人体科学,1987年毕业于××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掌握产生眼睛透视功能机理,目前已经具有较强的眼睛透视功能,具备科学检验条件。1996年所著“我对‘特异功能的’的研究”一文被连载在《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6年2期和1997年1期上(内容包括:眼睛 透视与几种特异功能的关系、眼睛透视与大脑的关系、眼睛透视与特异致动的关系、特异功能与气功的关系、眼睛发光现象透视、眼睛的光电效应、眼睛能够发射电 磁波吗、眼睛是怎样发射电磁波的、眼睛是怎样接收电磁波信息的、眨眼的作用、眼睛透视功能的基本方法),并在1997年4期的《中国人体科学》杂志上引起 公开争论。1999年“谈“特异功能”一文经中国未来研究会的推荐,被收录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论文集粹》一书中。1999年 10月,在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主办的《首届中日韩医药信息学会议》中所著“视觉——生命信息系统的通路(on Input Channei to Body Message System----Vision) ”一文,被收进会议论文集中。2000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生命信息学专委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学会委员,在此次大会上创立并发表了 “植物生命信息学”、“生命信息遗传学”及“生命信息学在抗病中的作用”、“经络在生命信息系统中的传输作用”、“克隆技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动物 体内电中性传统观念的质疑”六篇具有较高科学研究价值的学说与论文。其中“植物生命信息学”一文被2000年12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中、日、韩医药信 息学大会》录取并被编入论文集中。2000年十一月被中国《发现》杂志社特聘为副理事长。2000年12月“对动物体内电中性传统观念的质疑”一文被《中 国经济出版社》、《发现》杂志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所录用。2001年4月22日,在海南召开的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电子计算 机医学应用》学术研讨会上创立并发表了“动物生命信息学”、“广义物理学初论”、“生命信息电磁场”、“人的意识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眼睛是怎样看见东西的?”、“大脑、黑洞、人体科学理论与阴阳学说的关系”、“中国古代阴阳学说新释解”、共七篇学说与论文。

2001年5月被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聘为理事。

2001年12月,“对动物体内电中性传统观念的质疑”一文,在中国科技会堂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颁 奖交流大会”上被授予三等奖。

2002年1月19日,所著“对动物体内电中性传统观念的质疑”、“经络在生命信息系统中的传输作用”、“克隆技术对传统观 念的挑战”三篇论文在德国柏林由美国卫生部及德国爱丽斯医学院共同主持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医学新技术交流大会》上发表,并在会后被编入“国际医学新技术优 秀论文经典”一书中,由国际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2002年1月18日,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所聘为终身高级研究员。

2002年2月,所著“生命信息 遗传学”获准参加由德国TSB、德国艾利斯医学院于2002年5月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医学新技术交流大会》,并受邀作大会发言,宣读学术论文。

2002年5月所著“科学的发现”一文被中国经济出版社、《发现》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再次录用。

2002年6月28日被《中国改革发展 丛书编纂委员会》聘为“当代中国人才库”一书的名誉主编。2002年8月,所著的” MY STUDY OF LIFE MOVE’S MYSTERY”和“对眼科学的质疑”两篇论文分别获准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和《第四届中日韩医药信息学会议》上分别发表,并作学术 报告。

2002年6月,被评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特约研究员,并同时转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及中国《发现》杂志高级编审。

2002年12 月。所著“生命信息遗传学”一文由香港出版社主办的《世界卫生杂志》上发表。

2005年1月10日,被新成立的中国未来研究院特聘为研究员。

2005年4 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联合授予“2004年度中国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的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所著“生命信息遗传学”、“科学的发现”在由中国《发现》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优秀医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05年管理•调研•实践•创新”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并在《发现》杂志2005年增刊上公开发表。所著“对生理学的质疑”一文于2005年5月25日及2005年10月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北京医药信息学会2005年学术会议”和中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上发表。
2006年9月16日,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6中国科协年会》,在中国科协年会(分3)论文集中再次发表“对生理学的质疑”。鉴于作者的学术造诣和管理成就,

2006年12月26日被中国《医药月刊》聘为“驻地编委”和“学术首席代表”。现作者所著论文已有近30余篇、章先后被国内外同学会的杂志、论文集、网站重复登载。

作者:康健2007年1月14日Email:tjmin3@xj。cninfo。net  
转引自《博客中国》康健博客专栏
相关文章
 序二
 胳膊痛,口中发苦
 刺五加,几月采好?
 犀角玄参汤(《准绳·伤寒》卷六。)
 老视
 附子除湿酒(《魏氏家藏方》卷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