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九重塑中医形象要抓两头带中间中医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民间中医要发展,就要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要破局,就要有走出来的勇气。
“我小的时候生病几乎都没有吃过什么西药,都是家人带我去看中医,或者老父亲到田间地头抓几种草药就解决问题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忠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民间中医药文化保存的非常完好,尤其是农村及基层,中医中药的用途非常广泛,如
感冒、发烧咽痛、疮疡、泌感、
便秘、
腹泻、外伤
骨折、各种疼痛等等,内服外用中草药或刮痧、热熨及各种手法治疗等很多病人就可以治好,简单、实用、便宜。民间中医要破局,走出困境,首先要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最近公布的医改方案中提到了要重视中医的发展,可以说,中医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中医文化的渗透要从孩子抓起
“现在民间中医的数量少了很多,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很多的民间医生活跃在农村,背着个草药箱走村串户,利用当地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中草药等治疗好了很多的病人。”张忠德教授说,由于现在教育体制的弊端,使得很多中医院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少下基层学习,缺乏临床经验。在基层的医护人员受到系统性中医的熏陶又少,老的中医人才离开工作岗位、或退休、或去世等多种原因,造成了中医人才知识点的“青黄不接”,形成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断层。这也是造成民间中医生存困境不能自我突围的因素之一。
目前中医面临的困境不只中医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教育上的缺失。张忠德教授指出,中医文化本身就是文化产生的一个分支。因此,中医文化的渗人必须要从孩子抓起,必须让中医文化、历史走进幼儿园,走进小学、中学,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要去中小学讲授中医的养生、保健、调理和预防。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中医文化有系统的认识,并将中医药文化植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中医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打破自我封闭才能将“蛋糕”做大民间中医要发展,就要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要破局,就要有走出来的勇气。张忠德教授说,“民间中医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一种推广和应用的思维,民间医生自我封闭、自成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家传、祖传等单一模式,没有铺开、推广开,抱着手上的验方、秘方、治疗方法不外传,造成普及率低下,没有把中医的蛋糕给做大。”
其实,在广州有很多有丰富经验民间医生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开诊,有很多治小孩
咳嗽、
盗汗、治关节疼痛、
腹痛等症的民间中医,效果非常好,很多都是经过熟人介绍去看的。他们的治疗技术、验方大都是家传、祖传的。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很多的民间中医无法拿到行医执照,所以,在看病治病的时候总是让人觉得不太“光明磊落”。因此,张忠德教授建议国家应放宽有关执业政策,让有一技之长、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能够堂堂正正的出来行医,并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狭隘空间,要树立走向世界的胸怀。一套中医理论形成后,要走出去推广、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个小蛋糕做成一个大蛋糕,也才能将中医做大、做强。
树立中医形象应该抓两头带中间
中医应该如何重塑形象呢?张忠德教授表示,树立中医形象和发展中医事业应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基层、抓高端人群、带领中间人群。)1、抓基层。就是乡村医院应该多接收一些有理论知识、基本功扎实的中医院校的学生,让他们运用中医的方法为老百姓治病,并传播中医文化。2、在高端人群中树立好形象,做好工作。因为这部分人群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言行可以影响、带动周围的人来看中医、信中医。3、带中间。由基层和高端人群带动中间人群,这部分人群他们不是文化的缔造者,只是文化的跟随者。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医,也是对中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推动。
面对民间中医发展的现状,张忠德教授也谈了几点担忧:1、现在的人比较浮躁,总想赚快钱、大钱,而无限的放大中医的疗效,时间长了,把中医的声誉做坏了,中医行业应该规范他们的宣传。2、目前的中药广泛的采用培育制,这种培育制,和天然药材还是有差距的。那么如何保证现在的中医药的质量,是现在中医界面临的严峻课题。3、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传的小孩不愿意接班,使中医的传承出现“危机”,甚至失传的尴尬局面。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中医发展和管理方面,应多动点脑筋,既要对民间中医在政策上解放,也要对目前中医存在的“灰色地带”进行加强和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名家画像:
张忠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副主任委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