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疾病关系浅谈
郑欣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可反映气候的变化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影响。
立春前后,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期,人们过敏性疾病增多,皮肤容易发痒或出现
湿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人体内血液循环旺盛,易于上火,血压升高,
痔疮患者容易发生出血。谷雨到端阳节是阳气越来越旺盛时期,人体头、胸部血流上冲,不少人会出现
心悸、
眩晕等症状。小满、芒种到夏至期间,多是梅雨季节,干燥性皮肤病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湿性皮肤病和
风湿热、久治不愈的神经痛患者的病情多数加重。小暑、大暑到处暑,气候转热,
腹泻和
痢疾、肠胃病等增多,有的人因炎热而
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间,早晚温差变化大,易引起鼻炎及哮喘。秋季,鼻炎往往会转为哮喘病状。寒露、霜降到立冬期间气温逐渐下降,哮喘会越来越重、慢性扁
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疮患者也较前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
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
冻伤。接近立春时
瘙痒症状又会加重。
气候变化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如能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主动调节自身,对增进健康是大有益处,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宇宙中的产物,那么就要受宇宙特性在人类这一层的表现的制约。气候变化规律也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一方面表现。人类只有符合宇宙特性,更好地适应宇宙运行规律,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