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摆脱中西医结合的束缚 传统中医不可以退却——从四大经典说开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cheche699 于 2013/2/3 08:2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黄帝内经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个问题。仲景是属于经方派的,但是他对于黄帝内经的学习和应用也是相当重视的。

他的治学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勤求古训就包括前人对中医的认知理论体系的阐述,他在序言中言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著作,日本有的学者认为仲景之学属经方派,而黄帝内经属医经派,诚如其所说,他们在研究上是各有侧重,但是因此而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明显不符合仲景的治学思路。二派都是在研究人体的疾病,只是黄帝内经属于更广范围的宏大的论述,它意在阐明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受其重大的影响,它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研究的天人相应的座标系,这一座标系至今也没有失去其价值,它使中国的医学与其他学科一道成为中华科技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个以天体运行规律为基本参照的时空体系之中,这一体系仍在运行,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这是相当科学的,是不容置疑的,甚至仲景伤寒论所治疗的疾病也是由大自然气候形成的对人体的影响,也没有脱离或者根本不可能脱离这一体系。而伤寒论所研究的则侧重于应用汤液来治疗疾病,换句话说,汤液的治疗属于治疗方法之一,但即使如此,仲景也没有全部摒弃其他方法,比如他在伤寒论里提到的针法和灸法治疗以及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膏摩,导引,吐纳等法。可见仲景的研究是相当实际而客观的。

的确,仲景的研究是深入而细致的,是客观而可操作性强的,以至到现在也是无人企及的,但日本有的研究学者觉得黄帝内经讨论的比较宽泛,为了强调仲景学术中的实证因素,以至置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于同等之对立地位(实际上古已有之,但古人却是将之并列学习的,古人必由是而入中医,今人亦必由是而入中医),有借此抵彼之嫌却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忽略或轻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我们应当把黄帝内经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体系以及其中的医学内容(实际上不仅仅包括这些)继承下来,应当把仲景细致研究人体疾病变化的规律和经方的应用(实际上不仅仅包括这些)继承下来(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也只能继承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将二者创新的应用于当今的疾病防治实践中,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实践课题,这是我们秉承的有历史清晰脉络的研究之路,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清诸医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们不能走全盘的西化,使我们的中医在这一代手中断送掉。搞现代医学结合中医的可以去搞,他们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但他们不依古代诸家所经由的研究之路,请不要混入传统的中医研究者的行列。我们也有我们的学术自由。究竟哪一个走得对,让历史去评判,百家争鸣,说不定都有好处,中西医结合一统天下,绝对是反常,传统中医者们绝对不可以再主动放弃。

(借鉴西医和学习西医,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查仪器,也可以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也要学心电图,但是必须秉承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思路,必须为我所用,研究和观察治疗效果。)


-----------其他不论,但说这句话“借鉴西医和学习西医,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查仪器,也可以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也要学心电图,但是必须秉承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思路,必须为我所用,研究和观察治疗效果。”,但就传承中以而言,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中医本有的望闻问切中的最末的切,都来得比现在科技发展起来的诊断仪器高明。说这个话的人显然对中医的了解不够深入。中医目前要做得是尽快恢复原来的传统,而不是所谓的发展
-----------
rjyz 发表于 2013/2/3 09:34
其他不论,但说这句话“借鉴西医和学习西医,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查仪器,也可以观察生 ...

请问一下,中医从最开始是不是就有“切脉”这种诊断方法? “切脉”这种诊断方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在这种方法产生之前的中国传统医学,能不能称之为中医呢?
-----------
灶心土 发表于 2013/2/3 12:34
请问一下,中医从最开始是不是就有“切脉”这种诊断方法? “切脉”这种诊断方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在这种 ...

1、“中医从最开始是不是就有“切脉”这种诊断方法? “切脉”这种诊断方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很惭愧,个人实在没有能力解答这么重大的课题

2、“在这种方法产生之前的中国传统医学,能不能称之为中医呢?”

       从理论上说,个人觉得可以。我个人觉得从道家思维衍生出的才好称为中医。切脉只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手段,同样,切脉用在刑侦扯谎上比现在的测谎仪来的准确

个人理解,不对轻拍

-----------
rjyz 发表于 2013/2/3 13:03
1、“中医从最开始是不是就有“切脉”这种诊断方法? “切脉”这种诊断方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

怎么理解“切脉”是从道家思维衍生出来的呢?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當然醫學的早期是否就已有切脈,我認為這問題沒人可回答
不過我相信各民族一開始的醫學情況都是類似巫師祝禱一般,漸由單味草藥再進到組方的領域

切脈是由何時開始的,由內,難經的內容便可得知一,二;此外史書中亦有談及扁鵲治病時也有議脈,所以這樣一來最少就可上溯到戰國時期了,當然我相信可能成於更早的時代

在這方法產生之前可不可以稱為中醫,這問題是我認為問的最好的一題,在四診之前的醫治是憑經驗及祝禱等方法來進行的,你認為能稱的上醫嗎?就算四診產生之後,所有醫生在臨床上是否就能醫治絕大部分的病或治癒率就能大幅度的提升ㄋ,我認為這要回歸到你問這問題的當下,你顯然將切脈做為是評斷中醫發展的一個憑據,首先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知道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解剖死人的研究案例出現,為何中醫卻沒走上以開刀為主流的醫學,反而回到司外以揣內的"傳統醫學",還有望,聞,問,切四診都是為達到此目的而衍生的工具,而非中醫本身,中醫本身是什麼,我認為還是要回歸到醫者及病患本身來探討;能不能稱上中醫,要問醫者本身,我也可以說從沒有人能稱得上是中醫,大家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中醫的境界,當然這是指一些有志在中醫事業上的人
就像西醫一樣,早期的西醫理論是不夠嚴謹的也不夠完善的,實驗數據也不足,設備也不好,那些人稱得上西醫嗎?就算是現在的西醫,你能說他的理論已完善,實驗設備夠好嗎?實際療效已夠好嗎?那麼對後世的人而言這些人稱得上是西醫嗎?所以要看你對醫的定義是什麼?是人  是它的理論  還是診斷工具  還是臨床療效?




-----------谢谢你的回复,那么请你再评论一下二楼的观点“但说这句话“借鉴西医和学习西医,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查仪器,也可以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也要学心电图,但是必须秉承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思路,必须为我所用,研究和观察治疗效果。”,但就传承中以而言,这种做法大错特错。”
-----------
gin19762002 发表于 2013/2/3 14:09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當然醫學的早期是否就已有切脈,我認為這問題沒人可回答

谢谢你的回复,那么请你再评论一下二楼的观点“但说这句话“借鉴西医和学习西医,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查仪器,也可以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也要学心电图,但是必须秉承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思路,必须为我所用,研究和观察治疗效果。”,但就传承中以而言,这种做法大错特错。”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先生你好
首先我不認同這種觀點,現在的人很貪心總想什麼事都要一把抓,既想得熊掌又想得魚
既想要精通西醫的理論又想精通中醫的理論,你認為這可能嗎?
切脈並非四診之末,望聞問切同等重要不分先後,切脈有無凌駕西醫的檢驗器材,我想可由兩方面來看
第一,這醫家本身的脈學水平就是一個決定因子
第二,我不認為西醫檢察出的檢驗報告可以告訴我們陰陽偏盛,虛實,表裏,寒熱;舉一個例子,白血球數量過高,光是用西醫理論來說就有許多種可能性,好,這時病患有發燒的症狀,中西醫合併的大家,你要怎用藥,中藥西用嗎?我跟你說還是要從八綱,還是要從六經,中醫有中醫的指導理論,強要納入其他體系的理論無疑是削足適履,既然還是要回歸中醫,那為何不在一開始就下苦心在辨證上,而要不務本業,貪圖輕鬆去用西醫的檢驗報告來指導用藥,你能保證那些中西醫結合的醫家是用中醫的理論在治病嗎?美其名是西為中用,但實際情況卻是中皮西骨,中不中,西不西;既未入中醫大門,也比不上真正的西醫專科醫師,自毀前程


-----------
gin19762002 发表于 2013/2/3 15:46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先生你好

我问题的重点是,我们现在认同的是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那么有没有可能在以后发展成五诊或者六诊呢?

如果说中医在最初的阶段,在没有发展出脉诊之前,只有二诊或者三诊的时候,也可以称之为中医的话,那么在以后发展成为五诊或者六诊就不能称之为中医吗?或者说这种发展对中医的传承是不利的,大错特错的?
相关文章
 缺乏理论素养的民间中医难以担当复兴中医的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双腿涨、休息后,站立行走不便,活动后减轻。
 少阴直中型感冒的治疗
 加味天麻散(《医部全录》卷四三二引《幼幼
 刘纯<医经小学>内的医学总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