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斗转星移,中医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宁缺毋滥、以一当十的原则,其目标在于成就“苍生大医”而非“含灵巨贼”。拜师学艺,体悟践履,来不得半点含糊;施针处方,疗疾除病,要不得半点马虎。正因为如此,莘莘学子纵然叩谒于一方名医,可经年累月、寒暑易节,只有那“性笃行贞、心无怨艾”之人,方可“登堂入室”;如果有人萌生懈怠、怨恚,抑或抵受不住荣华利禄之诱惑,或抗拒不了钱财美色之吸引,终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所以先人有云:“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
中医基础理论拥有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和灵活的说理方法。中医的阴阳、五行等,与传统哲学的相应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却充满了东方传统思想的深邃。阴阳、五行看似朴素平淡,内里却隐藏着许多尚未开显的妙法玄机。而中医的说理采取箴言、警句等古汉语形式,通俗易懂又不失精辟深邃,这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胜任和取代的。要想真正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将之自如地指导诊察疾病、健体养生等实践,若无经年累月的传统文化洗礼、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理论见之于实践,实践反过来为理论提供给养。中医的理论与临证密不可分,交织互渗;而中医教育同样离不开临床实践(其中体现着精湛浩繁的医疗技艺),因为后者构成中医课程结构的一环。让接受中医基础教育的学生,有准备、有步骤地进入临床实习或见习环节;让学生们在临证实践中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也促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中医技能,从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可全国本科扩招的现实和中医院校办学规模之间的“鸿沟”,于短期内难以弥合。眼下,兼备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的医师较少,而学生人数相对较多,这就形成僧多粥少的不利局面。另外,由于学生在综合能力、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即便让大批本科学生一窝蜂地上临床、跟导师,也不一定有收获,还可能有违初衷。
理论传承有其自身特点,学科教育也有一般规律。知识内容的传授,必须注意知识背景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换等因素。教师如果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给学生讲授的内容零散、杂乱,那么教育的效果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如何由认识论的高度,而不只停留在方法论角度来整合、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应该成为当前中医教育界乃至中医理论界的头等大事。其理由主要有三:
1)中医各科教材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但一些教材在语言表述时,往往欠缺简明、凝练,而显得拖沓冗长、前后不一。有些教材表述中医理论时,多由具体实物出发,着力表现其“物质”、“实体”的一面,淡化甚至忽略指涉“功能”或“属性”的另一面。殊不知,这被淡化、忽略的另一面,恰恰系中医基础理论的綮要和旨归。
2)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阶段就陆续给学生开设许多西医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和
药理学等。这些课程占用课时多,知识点分散、琐碎,章节松散。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书本、背定义和记结论。这么一来,难以保证似易实难的中医基础课的学习。
西医课的实验直观、明晰和生动,其中贯穿着西医思维特征。在学生们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浸染的心灵里,西医课实验先入为主,轻易地扎根、发芽。紧随实验而来的是西医学的医理分析和阐发,学生们不自主地在病例分析中套用西医学的思路,虽说步履蹒跚,倒也像模像样。而中医课的实验却常常借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试图以“客观、规范和精确”的面貌示人,似乎总给人一种适得其反、邯郸学步的感觉。另外,基础课那抽象、玄妙的内容和空洞、枯燥的讲解,即便当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丝缕印迹,但是否能“安营扎寨”也很难说。
3)中医理论给养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同时中医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yin,从而带有宽广深厚的哲学、人文印迹和积淀。中医理论的精髓主要蕴藏于流传千古的中医经典。先人有言:读经开智。经典在启发心智、指导诊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勤读中医经典,理论联系临证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而阅读中医经典,自然离不开医古文及相关文化常识。但在许多本科学生的眼里,文绉绉、干巴巴的古文显然比不上时髦、实用的英文。他们宁愿朗诵ABC,也不愿吟读“之乎者也”。在许多现代年轻人看来,古文仿佛隔世陈物,经年老历,既晦涩难懂,又拗口别扭。
试看今日之年轻学子,多借本科教育扩招之风潮而纷纷步入大学殿堂,中医院校也不例外。本科教育主要以通识教育为培养目标,可伴随着当代社会潮流的洗礼,外语占本科教学比重逐渐提高。中医的本科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可增加外语教学比重,不仅难以彰显中医教育的特性,还会抹煞外语教学的真正价值。
不少学生上主干课程(包括中医基础课)时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而学起外语却判若两人,热情高涨。而走入中医院校校园,经常发现许多晨读的学子在湖边、树下卖力起劲地朗读、背诵,诵读的不是中医经典条文,而是外语;在日常生活中,网络用语俯拾皆是,老师听起来如坠云端、无可奈何。
如此看来,营造一个研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应是中医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典籍条文的深意,从而切中肯綮地领悟岐黄医道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