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第一解读:"中医存废"争不休 谁毁了它的名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第一解读:"中医存废"争不休 谁毁了它的名声?
谁在给中医掘墓?
日前,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网上发起“取消中医”的网络签名行动,搅得整个医药行业纷争不断。尽管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但是废立之说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息。现今的中医究竟怎么了?“国粹”缘何面临“取消”窘境?

  症状一 “弃中学西”异化培养中医学生

  目前我国在中医院校一直搞中西医结合,设置的课程都是些又中又西的科目,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西医课时超过了中医课时,把西医理论学习和理化知识定为了必修课,而把中医经典课目降成了选修课程。结果强势文化的西医吞掉了中医,我国的中医教育呈现了严重的西医化。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院副院长沈崇德表示,现在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恰恰是中医的掘墓人。通过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6%以上,他们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院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成为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管中医的人学的是西医,教中医的人学的也是西医。中医还能发展、发扬吗?”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中医院校的很多学生们都“弃中学西”了,并把西医文化看成是一种时尚,却把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学术抛至脑后,其中不乏有很多人基本不看中医古籍。中医的望闻问切和针灸、按摩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但是由于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训练不多,造成学生们毕业后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成了名为中医实则以西医为主。

  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中医不仅仅是一件技术活儿,有着自身的文化特性。如果不认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了解中国人几千年来关于天地人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生长其上的中医药学,也就不可能用中医的办法给人看病。然而现在有多少中医学生能有通阴阳、识典籍的心情和能力呢?大家还得背英语四六级呢。

  有的专家很尖锐地批评现在的中医教育,指出有的院校的中医教育已成为中医庸医的制造场,这不仅影响到病人,而且会使中医走向衰败。

  症状二 师承教育与现代制度的摩擦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国历史上,传承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中医世家也有不少。几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医术精湛的名医。

  但现今的中医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导致真正的中医越来越少。几年前,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就表示“挽救中医刻不容缓”。现今的状况是靠这些50岁以上的掌握有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撑着,照此下去,再有10年,中医药学要翻身就难于上青天了。

  河南中医学院的一位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他说:“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在中国,有两种职业是越老越好,一种是教师,另外一种就是医生。去中医院看病,没有人愿意让一个年轻人号脉。人们都说老中医好,可如果想成为一名老中医是一项长线选择,是成长周期长的“投资”。正因为这个长周期、回报慢,中医医生也成了贫穷医生的代名词,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都转了行。

  河南新乡医学院副教授王莉说:“中医就适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可是这种模式不可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更不能获取医师资格证书。就拿号脉来说,100多种脉象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学会,光靠几年的大学学习,只能说是对中医有了肤浅的认识。”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直活跃在社会底层的“草药郎中”,是平民百姓寻医问病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按照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民间中医很难通过资格考试,所以他们多因无法领到执照而不能公开行医,这样将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民间中医的生存更加艰难。而且这些“草药郎中”秉承中医世家家族内传承的模式,一些重要的药方或成药制造方法极其保密,现行行医执照制也会使这些秘方面临失传的危险。

  症状三 中医创新严重不足成致命弱点

  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人类的宝藏,是机器设备不可以替代的,而中医的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也各有奇效,不是西医药所能替代的。这些都说明中医的传统是不能丢的,丢了这些传统,只保留中药,就好比人单腿走路一样。但是,尽管这样,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科学日新月异,新发现和高新设备不断涌现,如果中医固步自封,也是不明智的。所以应该结合新发现和新设备去进一步完善中医,使中医的适应面更广,更易为人接受,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全面更迅速。

  目前中医创新的严重不足,是中医所要面对的一个致命弱点。理论创新不够,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中药起效慢、疗程长的劣势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但因未能适应国际上对中医药的需求制定出国际上认可的标准规范,导致我国中医药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之外;中医现代化相对滞后,国际上中药的现代化与中医的现代化是不同步的,中药的现代化缺乏中医药理论指导,几乎没有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办法和指标,而国际上则大多借鉴西医的评价体系,这不符合中医的治病原理,也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今年10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目前已全面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其中有50项国家标准,3至5项以中国为主确定的国际标准,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称,中医药标准化将形成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技术标准和中医药管理标准三大体系,以进一步完善、补充法律法规,使中医药管理有法可依,有效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症状四 社会认知程度低理论过于抽象

  中医理论过于抽象,不通俗易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造成了普及性差,认知程度不高,也致使其在与西医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劣势。

  区别于西医建立在人体解剖知识基础上的医学理论、实证认识实体的方法,中医是形象地通过哲学的思辨去把握实体的,实践上依赖纯粹经验,通过临床观察、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中医理论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思辨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主观成分和不确切的因素,比较起西医来中医在这方面显然落后了许多。

  在实践中,中医的药方也往往过于玄妙。一个处方十几种几十种中药,为什么这么配伍?让人难以捉摸。中医不仅讲究异病同治,更有同病异治的理论。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举过一个例子,他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治高血压人参,治低血压也用人参。西医讲究什么病要采取什么方法治疗,药的作用是明确的。

  对于同一种I型糖尿病,记者分别采访了中、西医两位医生,西医医生的解释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自身免疫细胞对胰岛内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进行攻击,引起β细胞死亡、β细胞绝对数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糖的代谢紊乱状态;而中医医生则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是阴虚阳亢、外邪侵入、气血失调引起,消渴又分上消、中消、下消。相比之下,西医不须这玄乎其玄的理论就知道得很透彻而且诊断简便,而中医主要依靠经验,在病症不明显的情况下更易错断。现今中医原理以目前的科技知识还不能解释,但在实践中能验证。如何把实践结果还原成科学理论,让社会广泛认知,中医发展之路还很曲折漫长。

  《市场报》 ( 2006-11-27 第04版 )
“取消中医”闹剧折射了什么
前些日子,一场“取消中医”网络万人签名的谣传,让传承千年的中医又经受一次事关存废的口水战。几天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事件再次表态,称签名取消中医是否定历史。这一捕风捉影、数典忘祖的闹剧终于收场。 几乎与此同时,争论两年的医改新方案,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尽管目前由10多个部委组成的医疗改革小组尚未公布具体方案,但种种迹象表明,在“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一问题上已有定论,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建设全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从“中医存废”之争,到医改方向之辩,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但这两件事的核心问题可归结到一点,即政府究竟应如何定位,才真正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显然,一些人把中医称为“伪科学”,是不可理喻的。但我们也应看到,此时突现中医存废争论,或许并非偶然。中医药业眼下的状况是,在经历了千年辉煌之后,正日益萎缩,甚至举步维艰。 值得探究的是,中医何以“濒危”?根本而言,是缺乏创新与发展。但也不可否认,中医的现行管理模式,恐怕并不真正适应中医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多少年来,中医活跃于大街小巷、乡村阡陌,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繁衍发展。而如果把那些习惯于穿街走巷的郎中,都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且必须从正规医学院毕业方能合法执业,是否会使中医逐渐游离于现实的需求? 其实,这些年来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争论不断,核心是究竟如何界定政府的作用和责任?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角色,从改革前的“包打天下”,到一度“大步撤退”,至今还在摸索之中。 多年来的探索表明,我们正在重新思索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进行宏观调控,引进竞争,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医改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单地说,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恐怕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同时吸引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性机构进入,而不是由政府取代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看,“取消中医”这类荒谬言论的出现,也在提醒人们,政府包办与高度管制,或许并非弘扬与扶持中医发展的最佳途径。眼下的关键是,要寻找一个更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体制与路径,并进一步思考政府在医改中的科学定位问题。而若仅仅将“取消中医”视为一场可笑的闹剧,其实也就失去了一次反思的机会。(高 渊)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章
 小金牙酒(《证类本草》卷五引《本草图经》
 参远汤(《辨证录》卷七。)
 消肿和络
 喉核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备条文(转)
 三茱丸(《寿世保元》卷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