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针灸美容抗衰的临床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针灸美容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注重整体调节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整体美容是针灸美容方法的指导思想,也是针灸美容一大特色。面容的荣衰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经络有密切关系,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旺盛,才能青春春常驻。针灸美容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故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宋代的《圣济总录》对此论述非常精辟,书中指出驻颜美容“当以益气为先,倘不知此,徒区区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这就是说,面容的美化、荣润是以气血为根本,故美容应首先从补益调理气血着眼手,这才是真正的根本的美容方法,如果只注重涂脂抹粉,那么,离真正的,根本的美容方法就太远了.。因此针灸美容的持点是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 滋补脏腑气血,强身健体,它熔腧穴美容、针灸美容,针刺美容等方法于一炉,既重视了外部美容疾病的治疗,又重视了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的调理。如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针刺对此病即是泻血热,行血滞,又通过经络达到祛粉刺、除齄的作用。唐代孙思逸所法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也有针灸行间、太冲去面部黑斑的美容法,即是通过调理肝经气血来祛除面部黑斑的,充分体现了针灸的整体美容思想。
      针灸整体美容思想在美容效果持久性、稳定性方面体现出了它的强大优势。由于着眼于整体经络、脏腑、气血调节,强身健体,故能从根本上保证美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试想一个体弱多病、面容憔悴之人,无论怎样化妆,那瘦削的面容,无光泽、无弹性皮肤,深陷的皱纹也无法掩饰,虽然苍白的面色可因化妆而变红,但也绝不会持久。相反,一个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必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青春常驻。这可以从许许多多长寿老人的延年驻颜经验中得到证明。所以,我们说针灸美容较之仅注重局部皮肤营养而达到美容的现代美容方法,效果更稳定、持久,这也是针灸美容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center]适应广泛,无副作用。[/center]
    在美容盛行的今天,人们们已不再满足于涂脂、抹粉、饰面,而关心的是怎样使面部既红润白嫩,又细腻光滑,而且没有皱纹。美容的对象已经不再只是妙龄少女,而是无论男女老少都逐渐跨入美容行列。因此,功能单一的外用化妆美容方法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人们需要的是具有多种作用、多种用途的综合美容方法,而针灸美容正具备这些优点。如灸法美容既可使面部皮肤红润白嫩,又能减少、消除皱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抗病防病,特别适合老年人和体弱之人使用。又如穴位磁疗,既可润肤减皱,又对面部诸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以保健为主、治疗面部疾病为辅的美容方法,对中青年尤为适合。另外,针灸其他美容方法,如刺血法、火针法、穴位贴敷以及拔罐等法都有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散结等作用。这不仅可以治疗面部疾病,而且还具有保健美容和预防面部疾病的作用。像这样具有防治结合多种作用的针灸美容法,可谓男女老幼皆为适宜。
  现证:颈椎腰背关节疼痛已减经,如肥胖、皮肤黑色、肌肉麻木等已明显好转,因局部还带有血痹阻。
    按症分析可用活血化浊汤加减;(处方组成)柴胡苍术法夏茵陈牛黄泽泻山楂丹参决明子各、苡仁、制首乌各、郁金、制大黄陈皮
(功效主治)疏肝运脾,化痰祛浊,活血通络,祛湿清肝减肥。
主中柴胡、郁金、茵陈、疏肝解郁,利胆祛脂;苍术、苡仁、法夏、牛黄、泽泻运脾利湿,化痰祛 浊,以绝生痰之源;丹参、山楂活血行瘀,消脂通络;首乌、草决明滋养阴血,清肝泻浊。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运脾,化痰祛浊,活血通络之功。
近年来,妇女化妆美容已司空见惯。诚然化妆品有它的特点,如效果不错,作用效快等,但因其是化学药物制成,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特别是对皮肤较敏感的人来说,使用此类化妆品更易致化妆性皮炎(或者称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其表现多为面部皮肤瘙痒,出现密集性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反复发作,日久可留下色素沉着斑,反而影响美容。  当然,这里面也有使用不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这娄化妆品的化学成分对皮肤的刺激所造成的。与之相比,针灸美容只是用针刺艾灸的方法治疗,这些外用的物理方法对人体皮肤无损害,更没有毒副作用,并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效果稳定持久、用途广泛的特点,必将成为末来美容发展方向将闪烁出更加灿烂夺目光辉。
[center]局部治疗,整体调节。[/center]
局部治疗一般是指针对局部症状的治疗而言,例如:口眼歪斜取地仓穴、颊车;面部斑疹在局部围刺等。这些疾病虽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其他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解除这些症状,将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整体调节一般是指针对某一疾病的原因而治疗,例如:脾胃虚弱而致的面色苍白,取足三里、胃俞、脾俞、;面部痤疮取膈俞、血海等,整体调节有利于局部症状的彻底改善。
面部的一些疾病,往往是全身整体性疾病的一部分。一般面色淡黄晦暗;久病肾虚之人,多半面色青黑无华;诸如黄褐斑酒渣鼻等也都是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功能失调)的兼证,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处里好局部与整体关系。
从针灸美容方面看,针灸面部的腧穴,除了可作于局部的病证外,还可以通过经络达到整体调节机体的目的。如针刺头维穴、百会穴、风池穴治疗脱发病时,除了具有增加头部气血运行、养血生发作用外,对全身系统如内分泌、免疫、神经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针刺除可以改善局部症状外,也可治疗全身性疾病。相反,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更有利于局部病变的恢复。如肝气郁结之人,多面色青黑,可取太冲穴、行间治疗,这既是针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原因进行治疗,又可补肝养血、活血化瘀,促使面部气血通畅,面色转为正常。又如肺经郁热酒渣鼻,可取太渊治疗,也要善于整体调节。从脏腑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出发,选配穴位进行治疗,才不致于发生,如《素问-方盛衰论》所说的:“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的偏差。
针灸美容更需要注意局部与整体兼治,既重视病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如肝郁气滞的面黑,既应取肝经的太冲、行间,又应取局部的颊车穴、下关穴、印堂等穴,才有利于调理局部的气血,疏肝理气,病愈则则速。针灸美容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辨证论治的整体观点出发,选经配穴进行治疗。
[center]补虚泽实,平衡阴阳[/center]
补虚就是扶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实。正气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气不足则表现为虚证,治宜补法;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宜用泻法。故《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祉之”,这是针灸美容的其本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就会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不良后果。正确地运用这一原则,除正确地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认真研究经穴配偶,这样才使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
从针灸美容方面看,五脏是面部美容的根本上,气血是面部的物质基础,所以,针灸美容往往重视滋补五脏、补益气血的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如常炙关元穴、足三里,可使五脏强盛,气血充盈,使面部肌肤有充足的气血滋养而起到益面驻颜、防治疾病的效果。但往往有些损容性疾病,如黄褐斑、扁平,大都与气血停滞有关,故施补法常常不能生效,只能通过泻法,使瘀血消散,经脉通畅,才能消除由此而产生的美容疾病。此外,由于人们的个体差异不同,针刺的角度、深浅,以及刺激的强度也不同,所选用的针灸方法和穴位也不同,故补和泻的作用也不同。所以,补虚、泻实的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不能拘泥于一法一泻而机械地套用。只有正确的应用补虚泻实的原则才能使机体的阴阳平衡,面部疾病得祛,达到美容的目的。

[center]清热温寒,注重表里[/center]
清热是指热证用“清”法,温寒是指寒证用“温”法。这与治寒以热,治热的意义是一致的。许多美容疾病均伴有寒热的变化,如酒渣鼻、痤疮均为热邪所致,而面色苍白或黧黑又多与寒邪有关。所以,清热与温寒也是针灸美容的一个重要原则。此外区分表里寒热也是针灸美容的一个常用方法。
《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疾之”和“如以手探汤”,是指病宜浅刺而疾出;“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证宜深刺而留针。凡热邪在表者,针刺应浅而疾出,可用三棱针放血,如表粒肿可用三棱针在耳后尖部放血治疗,以清其热;又如急性流行性充血性结膜炎,即中医所谓之“红眼病”,可以三棱针在大椎穴放血治疗,以疏散风热之邪。假使热邪在里,即“阴有阳疾”,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酒渣鼻可以针刺内庭穴、三阴交,深刺贸针,以清泻其脾胃郁热。假使寒邪在表,可以浅刺疾出,如因风寒而致面色苍白唇无血色,可以针刺百会穴、关元、以祛其表寒;如寒邪在里,则可酌加艾灸以扶正壮阳;如因寒而致的面色黧黑,则温灸肾俞、关元、气海等,以温通肾经,祛除虚寒。总之,清热与温寒是针灸美容的常用原则之一,在具体运用时,需分清表热、里热、表寒、里寒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和穴位。

[center]标本兼治,分辨缓急.[/center]
“标”和“本”的含义很广,一般地说:内为本、外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选病为本,后病为标。“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针灸美容过程中,要把握标本,以分清缓急。
《素问-标本病候论》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比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这里指出了标本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应用治标与治本的治疗原则,首先要明确标本的含义,在具体运用时,要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兼治。
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病在内者治其内,病在外者治其外;正气虚者扶正,邪气盛者祛邪。治其病因,症状自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这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的一致的。例如,脾胃虚弱的贫血病人,面色苍白,容颜憔悴,治疗当以治本调理脾胃为主,脾胃功能健旺,则容颜自然恢复正常。
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是相互夹杂的,因些,施治时必须随机应变,即根据标本证候的缓急来决定施治的先后步骤。当标病急于本病时则可先治病,后治本病。例如;平素肝气郁结、肝火亢盛,又复感风热之邪而致目赤肿痛,则应先治目赤肿痛之标病,因这时急于本,正所谓急则治其标,慢则治其本。

[ Last edited by 蓝天百云 on 2006/12/23 at 20:42 ]
-----------针灸治病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一般而言,针灸对功能失调性病症的治疗作用比器质性疾病效果好,对运动、感觉障碍及疼痛性病症效果优越。

  研究结果显示,针灸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精神行为障碍和皮肤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面瘫、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不孕症、睡眠障碍、痴呆症、荨麻疹和神经性皮炎等。

  由于穴位位于人体的皮肤、肌肉中,因此人体穴位接受针灸刺激后首先作出反应的就是皮肤、肌肉,针灸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病和皮肤病是必然的结果,穴位中分布着丰富的神经,针灸刺激的信号传导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神经系统,消化器官和泌尿生殖器官的功能活动直接受神经的调控,这又是它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泌尿生殖和消化疾病的原因。

  病症进行等级病谱的划分,并对针灸的优势病谱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其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最终获得针灸病谱的科学结论。
-----------楼主文章非一般;美容长寿势必然;急功近利把粉抹;垄胸变性时常见;祖宗教导不稀罕;幸有三七把君晤;继承发掘有贡献;表里如一气血韵;仙风道骨把国建;国富民强共团圆;女人因您更漂亮;男人阳刚从又现;傻瓜不再把人难;中华儿女好体魄;鹤发童颜人人美;祖国医学都有缘???!!!!

[ Last edited by 山东大实话 on 2007/2/1 at 23:55 ]
-----------
Originally posted by 蓝天百云 at 2007/2/1 22:47:
针灸治病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一般而言,针灸对功能失调性病症的治疗作用比器质性疾病效果好,对运动、感觉障碍及疼痛性病症效果优越。

  研究结果显示,针灸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肌 ...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炙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为人类的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谢谢楼主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炙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为人类的健康起了重大的作用。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此外,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是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空气,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称之为“角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九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经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促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风解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灸内容的就有20多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庄稼汉。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三国时期的曹翕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两晋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深入钻研《灵枢》、《素问》、《明堂服穴针灸治要》,并将这三部菱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多才多艺变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6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率先作用。晋代以炼丹闻名的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妻鲍姑,亦擅长用灸,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女灸疗家。此外,尚有名医秦承祖、陶弘晾等,都对针法、灸法有所研究。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至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唐代对针灸医学的重视和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促进了针灸学全面发展和进步。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尤以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最享盛名。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继唐以后,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设针科、灸科,《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所必修。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他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公元1220年撰成《针灸资生经》,他十分重视实践搜集了许多民间散在的临床经验,并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元代滑伯仁于公元1341年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这一时期由于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形成,其对针灸医学也各有见地。再如子午流注针法兴起,使子午流注理论更趋系统。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潮,名医辈出,理论研究深化,它继承了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而又推陈出新。其间尤以《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影响最大,它是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40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尚有徐凤撰的《针灸大全》,评述了针灸手法。汪机的《针灸问对》,针对针灸学术领域的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对学习者很有启发。再如陈会的《神应经》、高武的《针灸聚英》等,均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衷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浸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司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刺美容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全身调整,因此,必须局部与全身取穴相结合,方有较好疗效。局部取穴可以通过活络,改善循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以消除斑点、斑疵,并能增强肌肉弹性,而全身取穴则着重于平衡脏腑,调节各系统的功能以达到美容的目的,楼主的文章,非一般文章学习了,谢谢
相关文章
 菊花之乡的硫磺疑云
 洗药二参汤(《外科大成》卷四。)
 外关
 点眼金丝膏(《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四
 JT老师---【2006古老的中基課】節錄.其之
 【求助】 小女脸上起些东西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