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华医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华医药)

王   琦


本期关注

  中医养生文化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 ( 2007-05-10 第15版 )


-----------为了对大夫的尊重,修改ID。请理解。
相关文章
 痞满
 戎盐
 朱进忠治痰核经验效方
 岭南中医----【卢仲良家族】懵少年偶成英文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中风总括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