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思考中医》初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将来的中医向何处去,当前教科书中的中医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全面系统地继承了中医经典学术吗,目前中医的发展趋势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是对中医有坚定信念与饱满热情的仁人志士所常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医的兴亡,十分紧迫,是要花大力气赶紧解决的问题。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桂林),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积极求证的丰硕成果。这些问题虽非一人之力、一时之间所能解决,但作者开了一个好头。对作者的胆识、魄力与学养,心生景仰。作者没有对中医坚定的信念与饱满的热情,没有“中医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没有广博的国学素养与浓厚的中医根基,没有沉潜持重,不求闻达的高尚品行,是不可能花十年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有可能连问世都十分困难的鸿篇巨著的。赞叹之余,忍不住对其特色随笔札记之。文之鄙陋,则在所不计也。
一、导归传统
“传统”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中医的传统”,而不是“传统的中医”之意义上的传统。传统中医与中医传统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传统中医大家都懂,就不说了。而中医传统就得多说两句了。一般而言,中医传统没有具体的形式,它不可触摸,仿佛不在,又实实在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中医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一切现代中医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中医的内容与形式是可触摸的,具体可见的。这些可触摸的、具体可见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称之为“器”的话,则中医传统就可以称之为道了,道不离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器因道存,离道之器如枯木顽石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不可思议的。中医传统是中医的灵魂,它产生于历代中医先辈们的漫长而反复的医疗实践,已经成为了中医的集团意识或集团无意识。中医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家庭成员之一,是中医的真精神所在。中医的传统首先是存在于中医的典籍之中,而《思考中医》的作者(以下简称作者),处处肯定中医经典之不可磨灭的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如对《中基》不能取代《内经》的论证(见《思考中医》第58页、第62页,以下简称p某某页)《内科》与《伤寒》、《金匮》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的说法。(P9页)又如要学好中医就必需依靠经典的认识(P34~62页)等等,是陈仓暗渡,将学习与研究导归中医的传统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来的例证。
其次,中医的传统存在于名老中医的身上。因此我们一定要拜师学艺、跟师诊疗、虚心向师父请教,经过师父的言传身教,渐浸渐染,久而久之,自然领悟中医的精神,获得中医 传统。而本书作者在《师徒相授》一节中,分《访雨路老师》、《师者,人生之大宝》、《在泸沽湖的意外收获》三个部分,浓墨重彩为读者指明了拜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为师学习,在学好中医的这条路上,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这又何尝不是暗将读者导归中医的传统呢?
二、立足阴阳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站在中医传统的立场上,以阴阳五行为中医的理论核心,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正如明代医家楼英所说:“昼读夜思,废餐忘寝者,三十余载,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之病态。”但随着唯科学主义的泛滥,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反而变得迷糊起来,是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全国中医学术界针对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展开过广泛的讨论。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为中医的理论核心,还是比较都能接受的基本观点。但近几年,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从中医理论的核心中淡出,甚至连为中医的基本理论的资格也被开除了。如全国统编教材第6版之《中基》中,阴阳五行被安排在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其在中医学术理论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知见似是而非,对中医学术带来的危害,数十年后,必将显现,其危害之程度,较之民国时期余云岫氏之“废医存药论”何止千万倍。中医界同仁若不修正这种错误的知见,其害之烈之惨,是可以预见的。
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国学素养和炉火纯青的中医造诣及其敏锐的洞察力,灼见问题的征结所在,而重新确定阴阳学说为中医的理论核心。如在第二章中,以《认识阴阳探求至理》为题,用21页的篇幅,设“认识阴阳”“伤寒总说”两节,从一般到具体展开论述,尤其是“认识阴阳”一节中又设了“总论”、“阴阳的关系”、“主导问题”、“体用关系”四节,用了14页的文字,来论证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这一关系中医兴亡的关键问题。诚如作者所说:“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P24页),作者还借清末名医郑钦安的口说:“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所以作者在《伤寒之意义》章论述阴阳为中医的理论核心外,还设《阴阳的工作机制》(P97~120页)专章以专门论述阴阳的问题。其立足于阴阳的基本观点,于此可以概见。
三、发遑古义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名义上是一部导读《伤寒论》的著作,实际上是通过对伤寒六经的解读,对中医经典中部分重要的命题予以重新诠释,使之更加符合经典的原创意义,切合临床实际,符合中医的传统。因此,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对经典原创意义的发掘,如对病机的诠释。作者说:“病机这个概念是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这样一个问题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作者给病机的定义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那个关键的因素。”(P128页)这种对古义的发掘,非常中肯,也非常有价值。再如对“肝者,罢极之本”的阐释亦复如是。还是看作者的说法:“《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极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前人的很多说法,都认为这人‘罢极’是当‘疲极’讲,疲劳到了极限。这个说法,我们认为不符合逻辑。为什么呢?因为《六节藏象论》这一篇都是探讨藏府的正常功能,一个生之本、一个封藏之本、一个气之本、一个仓廪之本,这四个本都是谈的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问题,怎么到了‘罢极之本’突然讨论起疲劳的问题呢?……‘极’是什么?……就是3万1千9百20岁。到了极点这个时候,要发生‘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变化。……我们知道在极这个周期里,存在一个‘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象变,……我们之所以能从这一年跨越到另一年,必须是作为这一年的这个‘极’终结,罢了,另外一个‘极’才能开始。所以‘罢极’的意义就在这里,它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交换,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更换的一个关键因素。如庚辰年转到辛巳年,马上就由金运太过转到了水运不及,这个跨越太大了。作为人体,我们怎么保证在这个大跨度上与天地的变化保持一致,这就要靠厥阴,这就要靠肝,这就要靠这个‘罢极之本’(P103~105页)”象这种对经典古义,或者说经典原创意义的发掘,非常精辟,非常中肯,非常有价值,也非常符合中医的传统。细读原著,当知我所论不虚。
四、内涵丰富
本书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全书所讨论的任何一个范畴切入,都可以拓出一个课题,沿着这个课题深入下去,是可以见到一片新天地、一个大领域、一门大学问的。我们信手拈出一例,如阴阳的主导问题。阴阳的主导问题,虽为古代学者们的通识,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故。”、“阳主阴从”等等。但强调阴阳二者之间有主导,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而强调其重要性的,实为其首创。诚如他说:“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两个更具体的主导问题。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的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第二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有关这层主导关系,我们可以在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前面《素问》所说的‘阳生阴长,阴杀阴藏’,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长、收、藏,虽然用于表述一年里万物的变化情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更实质的东西,更内涵的东西,则是阳的变化。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导致了这个万物的生、长、收、藏。有关这一点,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说得很清楚:“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王随阳而改正。”大家考察一下自然,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草木也好,昆虫也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确实是在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P78~83页)这段引文就蕴藏着丰富的内容,简直象一座待开采的金矿。如从“阴阳之间,阳为主导”的命题切入,再结合《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伤寒论》重视阳气的治疗学思想,王好古《此事难知》之扶阳抑阳,张景岳《类经附翼·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身之大宝,仅此一息真阳。”之贵阳养生治疗学,赵养葵专重命门之养生治疗学等等,推而广之,如道家之贵阳的全真思想等丰富的古今文献下手整理研究,不仅可解时下喜寒凉伐阳损寿之偏,而且可建立一门注重阳气、重视阳气、保护阳气的中医养生治疗学,那将会使诸多沉疴得起,顽疾得痊,地下少些冤魂,世上多些健士也。果如是,则不仅大有功于中医,而苍生亦托其福矣。再如《春秋繁露》亦多肯定之处。据我所之,《春秋繁露》保存阴阳五行资料甚丰,除《易经》外,无与匹者,即隋·萧吉《五行大义》亦难与争锋。果能花大力气,以《春秋繁露》为切入点,对阴阳五行学说,重新研究,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融中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既有理有据又切合临床的中医阴阳五行学,就呼之欲出了。再如“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亦可为视点,切入研究是可以建立一套以平衡协调原则为大纲的中医养生治疗大体系的。全书似此内涵丰富之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处处皆可切入、皆可研究、皆可成就一番学问。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五、新说叠出
本书作者,博通今古、学养深厚、见解高迈,因而,多为别出心裁之论、卓尔不群之言,句句新奇,谓之新说叠出实不过也。兹以数例明之。一,内证实验说。内证实验说是作者相对于人体外在的东西如动物实验之类而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医理论的建构靠的就是内证实验与理性的思考。他说:“在中国文化里我们看不到像现代的这样一类实验研究,就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大白、小白鼠或其它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但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还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建构了中医理论。……它完全是通过自身修炼来实现的一种能力,一旦实现了这一能力,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各种有别于在机体之外进行的各种实验……。”象中医这样的学问,在其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是既有思考又有实验的……理性思考和精微实验是传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完全可以信受的……比如经络,李时珍曾经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返观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内视返观,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P14~16页;P37~39页)二,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状态说。作者认为木是阳气处在生的状态;火是阳气处在长的状态;金是阳气处在收的状态;水是阳气处在藏的状态;土是生长收藏的转换过程。三,风水治疗说: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术非常发达,其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久,是有目共睹的。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参人事的智慧结晶,当是不争的事实。风水学也是以阴阳五行为立学的基础,因此与中医诸多相通之处。其运用范围的广泛性,几乎包括了人之生、老、病、死、葬、养的方方面面,因此用于养生,保健疗疾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古代风水学术作为封建迷信,文化糟粕被横扫之后,已经是不能登大雅之堂了。因此作者只能陈仓暗渡,说与信根深厚的有缘人与知音听了。作者举例说:“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理中汤可是总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总是穿着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曾邕生师傅,他曾经治疗过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卧床不起,曾医生看病处方之后将病人家的其中一面墙整个地用煤水刷黑,然后让病人住在这间房子静养服药,结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愈。”(P159页)四,模拟时间治病说。(P218~221页);不举了,信手拈来,尽是新奇。又哪里说得尽呢?
综上所述,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学术根基、对中医学术传统的坚定信念、对中医事业的饱满热情,建构了这部惊世骇俗的中医大著,洋洋洒洒三十五万余言,以阴阳学说为其立说的核心,力将中医学术的发展方向导归中医传统,既以发遑经典古义为能事,又不废融汇新知,借古论今,以今证古,今古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丰富之内涵和叠出的新说,警醒医林,独步杏苑。虽非尽善尽美,但问题既已抛出,则解决之期亦不远矣。其嘉惠医林,厥功定伟,信为建国以来第一流的学术力作,是决不为过的。唯我学识浅陋,难揭本书特点于万一,果有错评妄议之处,其责在我,非关作者也。错陋之处,尚祈诸方贤达,幸以教我。
-----------我看过很好的书
-----------我学医10年,得到两个字:传承。
-----------
原帖由 无智亦无得 于 2007/5/26 20:20 发表
我学医10年,得到两个字:传承。


再加两个字:创新
-----------能传承就很了不起了,目前中国的中医还没有能力谈创新呢。
-----------只传承,不创新,中医永远无法发展
-----------<思考中医>是本好书,可惜作者从哪以后就没有再大的进步了
相关文章
 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我的病,由喉咙痛引起
 中脘
 心肝火旺
 福寿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恒山丸(《千金》卷十。)
 知母汤(《伤寒微旨论》卷上。)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