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医本精湛,承继乏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疑是经春雪未消

——医本精湛,承继乏术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业:2007针推专升本    姓名:王冰鑫    学号:0752010610**

摘要: 半世纪以来,中医在国家的扶持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科研、教学方面进步非小,但临床医疗却似有萎缩之势。其原因,与中医的民众基础、国家政策、人才教育等有关。中医要发展,要从以上几方面着眼。

关键词:中医学  发展  教育

中医学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一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开办了中医高等教育,也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得到了推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在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在关乎中医真正精华的地方——临床医疗却有萎缩之势。中医逐渐被侵蚀,被边缘化,在不少省份陷入了病人少的尴尬局面。

有人说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的主力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而不是其它。更有甚者,觉得中医不科学,应该取消中医。这种想法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前一段时间,“取消中医”的说法甚嚣尘上,其鼓吹者不乏一些所谓的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乃至于院士。一时间,大有不把中医打倒不罢休之势。而在中医界本身,也有人认为,中医由于没有与周围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和结合而日益退步,以致中医成为需要政策保护的“熊”了,在自然竞争的环境下会出现生存危机,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生死抉择。因此,应该按西医的模式改造中医,将诊断客观化、具体化,将治疗清晰化、规范化,具体方药的用量也应该固定化。

中医,在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贡献5000年后的今天,是否已经真的发展到穷途末路了呢?中医是否真的落后,需要淘汰呢?是否照搬西医的一套就是灵丹妙药呢?

对于以上问题,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按照西医的模式改造后的中医还叫中医吗?直至今天,还未被西医模式完全彻底改造的中医已经是四不像状态了。真的改造完毕应该就不叫中医了!中医非但不是落后而需要废止,而是相反,更应该大力扶持,发挥中医便、验、廉的优势,保障国民健康,降低国家沉重的医药负担。而发展中医,关键在于中医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应该遵循中医本身的人才培养规律,绝对不能采用西医的方式。目前中医面临的困境,是由民众基础、国家政策、人才教育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无论是对于中医学本身,还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非常可惜的。如若大家还抱着那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拥有的不珍惜,没有的在追求的心理,一味追求“西医才是科学的”,“要符合西医标准”才能同世界接轨。那么,中医就无人来继承,更谈不上发展吧。为什么五千年来,中国没有西医之前,中国的人种和物种不会因为疾病而灭绝呢?包括历史上的几次大瘟疫,反而衍生出《伤寒杂病论》、《瘟疫论》、《温病条辨》等经典传世。在学习西医方面,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前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著作是什么?《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书名已经写的够明白了吧?西医很多方面是值得中医学习和借鉴的,但,绝不是形式上的模仿、对号入座!一味的形式化,将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所说的:“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中医面临的困境,与一个多世纪来国民人文文化教育方向和内容的变异有关。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土壤,古代哲学对中医影响很大,传统科学文化的实用理性价值观,使古代科学理论哲学化和科学研究技术化,古代哲学只重生活上的实证而不重逻辑的论证。中医学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物。而自清末民初始,西学东渐,随着科学意识理性精神在国民中的普及,中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医学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扶持。受西医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却逐渐陷入极端。民国年间,曾经发布过废止中医的法案,中医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境遇有了改善,但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民在受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是基于现代科学文化的教育,重视逻辑,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习是基本缺失的。缺乏中国传统哲学的熏陶,对思维抽象、讲究“顿悟”的中医难以理解。

中国有句古话:“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古代不少著名医家如张仲景、葛洪等,都是先为官而后到了中年才一心精研医术的。可以推知,以前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要学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的。不然半路出家怎么成得了一代医家呢?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也代表了当时的读书人的一种学医的价值观和普遍性。但在今日,假若医生对病人解释“你是太阳经不通引起的颈项强痛”,相信没人能明白医生在讲什么,病人只会感到更多疑惑。而医生用“你是颈椎椎体错位引起的颈项强痛”这样的西医理论解释,病人马上就能理解。国民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决定了中医并不能广泛为人所理解,事实上,缺乏中国古代哲学知识,中医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无法理解,这也是为何被人认为是不科学的,落后的。其实,这只是部分人认识上的缺失而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医学来说,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有疗效、能治病、不致残、无或少(毒)副作用。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看其能否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中医的临床疗效决定了中医是不可能由于某些人的无知而消失的。

中医学有其优势和特色,其疗效不容置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中医生看不好病,造成群众存在“中医只能看慢性病”、“中医只能作为西医治疗后的辅助手段”的思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并非中医学不行,而是学习、使用中医的人本身的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这就造成了中医看不好病的错觉。为何说是错觉呢?在临床上像肝硬化肝癌晚期,大家都知道在目前全世界中、西医的技术水平都无法起死回生,但回天乏术之下总可以想法子减轻患者的痛苦吧,西医是止痛—“6542,杜冷丁”类。使用多次後出现了耐药性,一支杜冷丁只能维持二十多分钟的止痛时间。这个时候,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制订出一剂“调整阴阳,疏通气机升降”的中药汤(不含止痛类中药),却出现了惊人的疗效—病人二十多小时无痛楚,可以让病人及其家属睡个安稳觉。另外,西医西药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医中药是几千年的历史。西药一直以来是刚上市的时候是“灵丹妙药”几年后就禁用或停用了!可以看出西药在事实面前敢于对自己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进步作风,同时也证明了西药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的一面。中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运用一直未淘汰。时间能检验一切真理,所以在很多领域都要讲文化渊源是多久。有些人不按中医指导思想“中病即止”用药!长期使用某一中药引起如“肾功能衰竭”之类的变证就一棍子打死说是这个中药引起这种变证。中药以前本来叫“毒药”。是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来平衡病患体内的或寒或热的邪气的损害。西药也好其它东西也好包括有些食物,如果长期大量应用的话,一样是对人体有损害的!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所在。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临床指导思想,其取得疗效的高低,取决于运用者在临床经验、理论修养、思辨能力、直观比照能力、生活环境等基础氛围下陶冶出来的“顿悟”能力。顿悟是一种个人素质决定的个人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个医学事实(如:一味药物、一种疾病,一种治法等),各人悟入的角度、深度各不相同,其运用该法则的角度、深度就不可能相同,疗效自然不会相同。这一点,是中医治疗体系难以客观化、规范化的主要障碍。中医应该作为一种精英教育,而不是普及教育。

一名医术高明的中医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临证,历时十余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培养出来的。中医理论的应用,理论价值的实现,都靠中医生自己去心领神会,去把握,给大批量培养中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传统中医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传播规模和速度,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但事实也证明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实现中医知识的传递。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心口相传中中医精要被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而我们目前的中医教育培养违背了中医自身的培养规律,采用西医学的培养方式,大批量培养,重量而不重质。这在建国当初恢复中医的元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已不适应当代对医生水平的要求。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历代体制对中医的迫害和中国传统理财方式,造成大多数有几代人以上医学技术经验累积的老中医“传子不传女”、“不传外人”、“留一手”等思想根深蒂固。使得中医的临床经验以及很多有奇效的经验方无法传下来或大部分埋没在民间,不能物尽其用,无法得到普遍的传授来造福广大病家。

要改变中医目前的尴尬局面,需要国家和中医从业人员的努力。中医要有发展,需要国家在普及和发展中医药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做到使绝大多数中国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相信中医,走近中医。中医发展是艰巨而宏伟的工程。在现有形式下,不是中医自身能解决的问题,要靠国家的规划和其他学科精英的鼎立相助。而中医教育应改变目前一味依赖院校教学的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师带徒形式的结合,让学生跟在老师的后面增强临床体验,较快地将老师积累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对中医学生的培养,应回归临床、回归经典,加大医案的教学力度,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部分弥补临证的不足。通过医案的揣摩,渐渐建立灵动的临床思维。在教育时,早临床、多临床。甚或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导师指导他们临床。同时,对民间中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政策,也是急切需要得到确切的落实。让保存代民间的大部分经验方和经验医术得到更好、更广泛的传播,争取老中医们将“家传绝技”、“秘方”贡献出来。这样,中医才能真正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国宝才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发展为“名存实亡”!
发展与落后,并不完全在于中医本身,尤其作为中医学生至少应当责任当头,评判得失为时尚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曾经,也终究会对其有实践的检验和评判!

参考文献
1.王瑞祥,白玲玲,崔利锐.刍议中医发展的第四条道路. 中医药信息.2007,24(1):6-7
2.李崇超.从“学”与"术"的关系谈中医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39-142
3.莫利吾,扬信阳.从科学历史角度看中医发展趋势.医药世界.2007,(6):65-66
4. 李华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中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医研究.2005,18(11):1-3
5.郭红飞,蔡汝淳.影响中医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5)
相关文章
 道地药材十四区
 为母求医
 化痰饮(《石室秘录》卷三)
 中风百节疼痛
 加味四物汤(《产科发蒙》卷二引《胎产须知
 独枣汤(《直指》卷十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