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讨论] 请看此君之大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讨论] 请看此君之大论
不是中医之西化,而是中医之必须
                ——也从发热疾病的纯中医治疗说起
                              马垂宪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4月16日发表的郭博信先生写的《中医是“强调治疗的医学”》一文,以纯中医治愈1例“川崎病”来批驳作者的“中医学习西医是临床实际所需”的观点。就算郭先生药到病除的发热病人是“川畸病”,然而一战一役的胜利岂能说明整体战略思想的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笔者也从中医病房开展发热诊治的实践,看中医学习西医是不是临床实际所需。
先说诊断:
   发热病人入院后必须尽快做出西医诊断,不仅西医院,而且中医院也必须如此。
  一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因为对于发热病人必须尽快鉴别是否是传染病。如果是传染病一是要立即上报,二是要马上隔离。否则,延误诊断造成传染病流行,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医生将成为千古罪人。
  二是医疗安全的要求。对于一个发热病人来说,既可以是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风湿性疾病、血液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其治疗难度和预后大不一样。可以是体温虽高但危险性不大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也可以是体温不特别高但病情危重的疾病如结脑等传染病。如延误诊断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危及性命,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三是病人的要求。现在的病人到医院看病第一要求就是“求个明白”、“给个说法”,也就是要个西医诊断。住院3天诊断不清病人就会不满。如再疗效不隹,肯定病人要求转院。如误诊而造成死亡,病人绝不干休。
  四是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要求。因为国家中医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历书写格式中就有“西医诊断”这一栏,病人住院后要做出中西医双重诊断。西医诊断不正确是医疗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
  五是中医科研的要求。有正确西医诊断的中医验案才是有价值的医案。比如郭博信先生所举的“川崎病”治验一案,就不能令人信服。其一是体温下降并不一定就是中药的效果,因为患儿已用抗生素和激素数天,发热也应该退了。在段学忠所著的《风湿病学》一书中就指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多数病人在用药3~5天内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皮疹及关节痛也消失。”其二是据笔者治疗该病的体会,中药对该病有很好的疗效,但绝非是一散一清就能速愈的疾病。其三是川崎病很少有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诉的。我认为该患儿的诊断倒像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烧咳嗽,皮疹是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疹,而淋巴肿大由病毒感染引起,这在儿科不乏其见。川崎病的诊断主要靠排除诊断,大医院的诊断并不总是正确。我之所以对此重笔异议,是想说明中医写验案时也还是懂点西医知识好。
   为了西医诊断需要做各种西医辅助检查。有的病人尚需骨穿、腰穿、胸穿等,中医还必须掌握这些操作技能。还需能看懂西医各种检查异常的意义。当然更要熟练各种发热疾病的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一切都是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西医知识,想不学习能行吗?
再说治疗:
   是否因为以中药为主治疗发热疾病就不需要西医知识了呢?也不是。
  一是为了治标。西医对症状的控制疗效强于中医。当中药治疗中患者突然发生某些病情变化,比如出现惊厥、抽搐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时,尽管中医用刮痧、针灸、放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但有的病人不愿接受,要求使用西药治疗,医生能够拒绝吗?
  二是为了救急。当出现危症如脑部感染病人因脑水肿出现喷射性呕吐、剧烈头痛时,为了防止脑疝形成,为了救命,可以配用中药,但必须刻不容缓,立即用西药脱水降颅压。而当出现脑疝、呼衰、ARDS或心跳骤停时,更必须以西医救治为主,因为抢救是西医的长处。
  三是为了“治人”。某些疾病尽管中药有很好的疗效,但有时病人要求配用某种对该病也有良效的西药时,也不能执意坚持“纯中医”治疗。如对流脑的治疗,在用中药的同时常被要求配用西药抗生素。这种“中西医结合”不是治病的必须,而是“治人”的必须——为了满足病人心理需求,而且中西药合用常可取得更佳疗效。
  四是为了增效。中药并非万能,有些发热疾病西药疗效比中药更好,其治疗就必须加用西药。这是患者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如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就应该以西药抗痨为主,中医防治西药副作用为辅。又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期,高烧伴肾功能急剧下降时,就应果断地、及时地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可使病情戏剧性好转,肾功能很快恢复正常。如果硬坚持纯中医治疗,冲击仅稍延迟几天,就可能肾脏增生的新月体纤维样变而再也不能逆转,肾功能永远得不到恢复。那样病人就只能终生依靠肾脏替代疗法维持生命,即使病人不责备医生,医生也会愧疚终身。
  由上可知,中医搞病房工作离开西医知识寸步难行。当然如果在门诊工作,那就另外。因为到中医门诊治病就是为了吃中药,疗效好你可继续让我看,疗效不好请你另找高明。责任不大,压力很小,纯中医治疗有何难哉?这就是一些人可以高唱“纯中医”的原因所在。
其实在门诊看病,如果能懂点西医,诊治会更安全,更利患。笔者今年治疗了一位中西医久治无效的糖尿病合并肾病、心肌病的老人。患者高度水肿,身软乏力,起坐人扶,形寒畏冷,不能平卧,脉沉细无力,无根无神无胃气。是典型的肾阳衰微,气不化水证。在门诊以真武汤加减纯中药治疗。虽然症状逐渐减轻,但总是不能完全缓解。于是不断将药物剂量加大,当扶正药日用量增至附子240克,干60克,人参40克,黄芪80克,桂枝30克时,病人非但乏力未继续减轻,反而又复加重。笔者认为可能和血钾有关,及时动员患者做了电解质检查:血钾8.62mmol/L,病人心脏随时有停跳的危险。于是立即停服中药,以西药对抗、转移、排泄体内的钾离子。血钾正常后又继续中药治疗。中药补养药中含有大量的钾离子,如果不懂西医知识,不明钾离子数值的意义,中药仍继续服用,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中医如果居隅而安,可以不“劳心费力再学习西医,提心吊胆地再运用西药”,只要学好中医在门诊看病也可应付。然而我们中医总不能每天蹲在门诊当“游兵散勇”,打“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抱着“西医能治好他的病他找中医来干什么”的思想,甘心充当西医的“替补队员”,随着西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阵地将愈来愈萎缩,中医学也会愈来愈被边缘化,最后必将走向自然淘汰。中医必须自强自立。因为“纯中医已无能力包打天下”,所以认识到这一残酷现实,我们就应该在极力挖掘中医潜力的同时,还应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不断完善中医服务功能,让我们中医也能打“攻坚战”、“阵地战”、“持久战”,把中医病房办得有声有色,把中医事业做大做强,使我们中医在医疗市场划分中占有的份额尽量多一些,让中医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中医对西医知识掌握得愈多,就愈能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领域,游刃有余地发挥中医作用。“西医是锦,中医是锦上添花”,中医只有与西医结合起来才会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无庸置疑,中医机构要突出中医特色,必须强调强调再强调。中医机构如无中医特色就自身失去了存在价值,肯定迟早会被医疗市场所淘汰。但中医学点西医知识并不就意味“不在中医特色上下功夫”。张锡纯学了那么多西医知识,难道你能否定他在中医上的成就吗?张锡纯用了不少西药,难道他就成了“不会辨证用中药的挂牌中医”了吗?所以看问题不能那样绝对。肯钻不肯钻中医不在于学不学西医,而在于对中医热爱不热爱。如果学西医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中医,不仅不应该口诛笔伐,而且还应该大力提倡。他们才是真正有责任心的中医,才是真正有素质的现代中医,才是真正的“铁杆中医”,才是真正的中医脊梁,才是真正的中医发展领军人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西医用西药,不是“中医之西化”,而是临床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医之补充,是中医之必须,是中医前进的必然。只要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纸上谈兵,这一切难道还“令人匪夷所思”吗?


                                      山西盂县人民医院(045100)

-----------把西医的东西拿过来,中医必须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才好。这需要中医中出现顶尖的能够融会贯通中西医的人才。目前先搞点中西杂凑,也是可以的。
-----------中庸之道大道也,此论未错。
-----------说的很好啊,必须支持!
-----------"是典型的肾阳衰微,气不化水证。在门诊以真武汤加减纯中药治疗。虽然症状逐渐减轻,但总是不能完全缓解。于是不断将药物剂量加大,当扶正药日用量增至附子240克,干姜60克,人参40克,黄芪80克,桂枝30克时,病人非但乏力未继续减轻,反而又复加重。笔者认为可能和血钾有关,及时动员患者做了电解质检查:血钾8.62mmol/L,"
..................
真武汤原方对证。
其后所用方剂:附子240克,干姜60克,人参40克,黄芪80克,桂枝30克,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不知道降浊阴呢?例如附子梗米汤是什么含义?为什么不知道右路阳杀阴藏呢?温阳方剂之中,有20座以上完全不同的的高峰,四逆汤只是其中海拔较低的一个,真武也是,附子梗米汤也是。当今火神弟子,只知四逆,以附子用量之多论英雄,对郑寿全先生的著作浅尝辄止,实在是可惜!
相关文章
 咦?老师改名儿了?
 哪种灸法好
 呕吐
 刘太医被诉引起的思考
 求荐 好的推拿按摩入门书
 小蓟饮子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