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调查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为了解“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开展了相关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其内容

  1、调查对象,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指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基础上进行过中医健康干预)满6个月的人群。

  2、调查内容,健康改善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二、调查方法

  由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组织服务对象填写《“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健康情况改善和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附后)。

  三、调查实施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具体实施。

  2、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负责对《调查表》填写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3、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负责调查数据的录入、检验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根据有效调查的87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情况看,91.3%成立“治未病”中心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83.91%为一级临床科室,75.86%应用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的业务用房面积平均为1493.3㎡,并设置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占13.09%)、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区域(占7.54%)、健康咨询及指导区域占(9.57%)、健康干预区域占(42.86%)。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在岗人员平均49.97人。其中医护人员29.32人,中医医护人员20.06人,占医护人员总数的68.42%,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一定的专业人才保障。

  从87个试点单位自成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或列入“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开始到2009年10月31日计算,开展中医健康辨识与评估(体质辨识等)服务的人次为2628911;中医特色健康体检(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西医健康体检)的人次为425922;中医健康干预人次为1866671,接受“治未病”全程系统服务人数为124849。

  试点单位中采用的中医干预方法,从高到低的依次顺序是:灸法(93.1%)、针刺(91.95)、火罐(90.8%)、推拿(90.8%)、敷贴(79.31%)、耳穴(68.97%)、膏方(63.22%)、熏蒸(63.22%)、点穴(58.62%)、足疗(57.47%)、刮痧(55.17%)、药膳(55.17%)、药浴(52.87%)、脐疗(28.74%)。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健康情况改善和服务满意度调查,共收到55个试点单位组织符合调查条件的服务对象填写的调查表4373份,经数据整理后有效调查表为4336份,占99.15%。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性别分布,男性1778名、占42.81%,女性2375名、占57.19%。

  年龄分布,≤20岁占5.67%,20~29岁占18.67%,30~39岁占23.69%,40~49岁占17.92%,50~59岁占16.76%,60岁及以上占17.29%,基本呈正态分布。

  学历情况,以高中或中专为多,占30.78%,其次是本科学历占21.44%,大专学历占21.29%,初中学历占14.34%,小学及以下学历占6.97%,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5.18%。

  收入情况,月人均基本都在2000-3000元。

  参加医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39.88%,遥居其他方式之首,公费医疗占14.5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占8.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3.76%,商业性医疗保险占2.2%。

  过去三年中接受健康体检人数比例中,未接受过体检的占19.98%,接受过1次的占31.12%,接受过2次的占21.50%,接受过3次或以上的占27.40%。

  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时间在6个月-1年的占70.93%,在1-2年之间的占22.86%,超过2年的占6.21%。

  了解“治未病”的途径,报纸占25.61%,杂志占12.55%,电视网络占19.67%,朋友介绍35%,书籍占6.41%,服务单位宣传占51.6%。提示:“治未病”试点单位在整个人群的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健康情况改善

  被调查对象在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半年以后,在38项不适表现(除去选项为“无”)中,选择“比半年前好多了”的比例为46.84%,选择“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为26.2%,总共达到73.04%。

  选择“比半年前好多了”和“比半年前好一些”比例之和大于75%的不适表现为:

  不适表现 比例(%) 序号 不适表现 比例(%) 序号

  易感冒 81.96 1 面色萎黄或晃白 77.96 8

  困倦 81.28 2 头痛 76.85 9

  神疲乏力 81.20 3 担心自己的健康 76.66 10

  大便秘结 79.85 4 头昏或眩晕 76.65 11

  大便稀溏 79.71 5 食欲不振 76.30 12

  精神不振 78.96 6 失眠 75.88 13

  小便增多或清长 78.12 7 盗汗或多汗 75.58 14

  按试点单位的不同批次统计,38项不适表现中均显示接受第一批试点单位服务的人群改善最为明显,其中有36个不适表现改善选项为“比半年前好多了”和“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之和均大于其他批次;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为神疲乏力占85.26%、困倦占83.8%、小便增多或清长82.97%、大便秘结占82.62%、易感冒占82.02%。提示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服务人群的不适表现改善情况好于其他批次,可能与调查对象接受服务时间较长、服务提供单位的技术力量较强有关。

  服务措施对健康改善重要程度的选项中,选择“重要的”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位是健康指导占84.59%、中医体质辨识占81.43%、健康档案建立占75.3%、饮食调理占64.21、内服药物调理占61.81%。提示服务对象对“治未病”预防保健的健康指导和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档案建立有重要认识,同时显示出对饮食和内服药物在“治未病”预防保健中重要程度的认同。

  3、“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服务满意度

  对“服务的总体感觉”,满意率达90.64%,其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5.21%、选择“满意”的占65.43%。

  其他项目的满意率分别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为89.9%,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为88.63%,服务过程的设计安排为83.76%,服务项目的丰富程度为80.97%,服务项目的收费情况为79.17%,服务场所的设施环境为75.18%。

  提示服务对象对“治未病”这项服务表示充分肯定,相对而言收费和环境设施还不尽如人意。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1、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健康服务效果评价的常用原则和方法,又要体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点及其优势,以有利于“治未病”观念的传播、有利于“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普及和有利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的推广。

  ——干预健康状态成效(“治未病”服务核心评价),主要评价个体健康状态干预效果和群体健康状态干预效果。

  ——“治未病”服务内部绩效,主要评价服务提供机构效益。

  ——“治未病”服务外部绩效,主要评价社会经济效益。

  2、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要简洁、集约,在着眼于服务技术(产品)效果的短期评价的基础上,要为后续的持续性评价奠定基础。同时兼顾获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个体健康状态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从中医体质、心理状态、生存质量等反映个体人健康状态宏观层面的干预效果,从中医证候、脏腑/经络功能状态等反映个体人健康状态中观层面的干预效果,从常规体检、体质-脏腑-相关易发疾病专项体检等反映个体人健康状态微观层面的干预效果。通过宏、中、微三观互动,全面反映“治未病”服务(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效果。

  ——群体健康水平干预效果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常见慢性病发病率、群体疾病经济负担等,旨在集中反映接受“治未病”服务前后群体健康水平的变化。

  ——服务提供机构效益指标,包括服务供给变化、健康服务经济评价、学术水平影响、客户满意度评价、人力资源建设评价等,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机构通过提供“治未病”服务后,自身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家庭的影响、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社会的影响、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旨在通过运用样本总体疾病经济负担干预前后的变化,用模型方法推演“治未病”服务对人力资本、家庭、社会、宏观经济的影响,体现其社会经济效益。

  3、完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要体现科学性,普适性与大众性相结合,要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为了能及时、动态开展评估,应在全国建立“治未病”服务监测网络,通过对监测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真实的效果评价结论,为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章
 岭南草—胡秃子
 四君加味汤(《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关于“张玑”的问题
 六个月的宝宝反复发烧
 偶得一方,求大师鉴定
 白术散(《洁古家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