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六祖的劝病传奇 转自清艾轩先生搜
狐博客劝病馆@清艾轩
发表日期:2008-02-19
六祖何许人?恐怕多数人都知道,就是那位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唐朝的高僧——惠能,他是禅宗的集大成者。他不立文字,主张在世间的日常生活中顿悟,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使人们适当绕开长期的苦行和深奥的教义,为中国的百姓和知识分子的修行开了一个方便法门,也使佛教最终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那么,医学有没有可能适当绕开繁琐、深奥和微妙的医药理论,开一顿悟法门呢?答案是肯定的。近代民间大医王凤仪老先生,就完成了这一创举!
王凤仪(1864-1937)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辽宁朝阳的一个农民,年轻的时候是做长工的,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他非常有智慧,爱思考,有德行,笃行忠孝,终于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大彻大悟,参透了天地大道、生活伦理、疾病机理,他发现这些道理都是通的。从此他便会治病了。
王凤仪先生治病,不用药,不用针,他只需看看病人的样子,再和病人聊聊天,拉拉家常,然后再开导几句,病人的病马上就好了,越是疑难病、慢性病,越有效果。所以,他治病其实是叫“劝病”或“性理疗病”。劝病的效果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因为王凤仪悟透了“一切病都是心病”这一真理,并且能从心上找到一切病的源头,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解开心结、改变心性把各种疑难杂症彻底治好。王凤仪认为,好人不会生病,生了病,只能从病人的内心、禀性上去找病因。所以,有人称王凤仪为“医家之六祖”,就是说,王凤仪之于医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佛学。慧能走的不是渐修法门,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王凤仪先生的劝病法也是“直指本心”的,它开辟了中医的一个新领域。
《
黄帝内经》里有一篇《灵兰秘典论》,专讲心的重要性。“心为君主之官”就是在这一篇中提到的。该篇还说“恍惚之数,生于毫厘,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恍惚之数,就是心理的活动,它们刚刚发端的时候并不明显,只有一些细微的动静和变化,也就是一些小小的情绪,小小的思虑或念头,我们完全不当一回事,其实这里面就有了贪、嗔、痴的苗子了。这些细微动静和变化可以持续不断地发生,还可以成倍地放大,最终影响人的形体。《灵兰秘典论》在《黄帝内经》中确实太重要了。在这一篇的最后,黄帝特别感激歧伯为他阐发的这一段妙义,说这是“精光之道,大圣之业”,是赤裸裸的真理,是大圣人的事业!黄帝选择良辰吉日,把这段真传藏进灵兰之室,以传给后人。这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屈指可数的受此尊敬的篇章之一。但是,《灵兰秘典论》的大义,没有被后人好好阐发,甚至被忽略了。所以,后世的医家治病,主要重在用药,偶然用一些调畅情志的方法,也只是利用五脏七情的生克,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治心。《黄帝内经》中讲的“恍惚之数”,直到王凤仪老先生手里,才真正“千之万之”,成为从根本上解救苍生疾苦的旷世绝学!
无数人在王凤仪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回心转意,恢复了健康,也扭转了命运。王凤仪先生也借着劝病的因缘,到处劝善,办学,足迹遍及华北、东北很多地方,影响非常大。被人们称为“王善人”。一直到现在,河北、辽宁一带的民间,还流传着王凤仪很多传说,还有很多人在感念这位救苦劝善的大善人。王凤仪在生的时候有很多弟子,他们照着王凤仪的道路,兴办公益、慈善,也治病救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在海外的影响大于在内地,在佛门的影响大于在俗世间。所幸的是,现在,性理疗法以及与这一疗法紧密相连的一套思想文化体系又在开始慢慢被国人认同和接受。2002年,性理疗法的继承者刘友生先生在
北京大学做演讲。刘友生在当地被称为“刘善人”,也是一位农民,至今还在家里种地,同时给那些慕名而来的人“劝病”,很多疑难杂证,经他一劝,立即烟消云散。而且,他劝病也是义务的,不图名利。刘善人的演讲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引起了学术界、医疗界的兴趣。
我有幸接触到王凤仪先生的著作,并试着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在中医学习和实践中配合使用,效果非常好。在这个博客里,继承的就是王凤仪老先生的绝学,全面介绍劝病的方法,介绍性理疗病的理论体系。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8/4/13 10:1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j/]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