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杏林箫客专集:《脾胃不和的三种类型》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常常听医生提到“脾胃不和”这一概念,但对于什么是“脾胃不和”?可能连许多医生本人也缺乏清析的认识。
      脾与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协调一致的,共同完成对水谷的初步消化。但在异常情况下,脾与胃所处的状态与功能,却各行其事、背道而驰,此谓之“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大致有三种类型:

      1、脾虚胃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虚运化无力,则饮食难以充分消化,从而产生食积痰饮,蓄于胃脘,可引发膨胀、口臭、呃腐、吞酸等种种不适。究其根源,胃之实浊,源于脾之怠工。治之法,如:偏于脾虚用四君子汤,偏于胃实用保和丸,也可二者裁化合用。

      【病案举例】阎某,男,45岁。1987年10月5日初诊。胃脘痛史4年,近来胃脘隐痛加重。
      初诊:胃脘痛史4年,近因季节转换,胃脘隐痛加重,空腹尤甚,得食稍减,多食又痛,噫气恶心,嘈杂泛酸,脘腹胀满,夜痛尤甚,大便燥结如羊粪。X线及上消化道钡透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屡用胃仙优、甲腈咪胍未愈。舌淡红苔白滑,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脉沉细而弦。脘腹柔软叩之有振水音,中脘穴有压痛。诊为胃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证。治以健脾和胃,化饮导滞,祛瘀愈疡。方拟健中调胃汤加减治之。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陈皮10g,半夏lOg,降香15g,公丁香7.5g,当归15g,丹参10g。三七5g,乌贼骨20g,姜枣为引。6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后胃脘痛大减,仅空腹时偶有不适。12剂后诸症消失,脉转弱滑,压痛消失。舌红,苔薄白,舌下络脉转红润。复查X线、钡透,十二指肠球部病灶愈合,龛影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注:脾虚不运,以致痰饮内滞,妨碍气血运行,久则成瘀,故以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之虚,以陈皮、半夏化痰,以三七、丹参祛瘀,消胃中之实。其余为辅药。
----------------------------------------------------------------------------------------------------
      
      2、脾寒胃热:即脾阳虚的同时,却胃火重,属寒热混杂证型,治宜温寒并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类方与之。

      【病案举例】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7岁,1986年2月5日诊。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

      【病案举例】俞长荣医案: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党参5克,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yin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按语:本证属上热下寒,如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因此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又因素来胃虚,且脉虚弱,故以党参甘温为君,扶其中气。药液不冷不热分作四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因胸间痞闷热格,如果顿服,虑药被拒不入。

----------------------------------------------------------------------------------------------------

      3、脾湿胃燥:原本“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可病理状态下,却胃(液)阴不足而大便稀溏。胃液不足则胃中燥,口渴、欲饮水;脾湿重则大便稀而恶水,故患者虽欲饮却不能多饮。

      【病案举例】某女,胃脘灼痛七八年之久,形瘦枯槁,不饥少纳,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溏泄,甚至五更登厕,舌光红无苔,脉象沉细兼数。先辨证为胃阴不足证,投以沙参麦冬石斛之类,胃中灼痛减,而溏泄更重。后通观全局,详加分析,乃胃阴脾阳虚之胃脘痛,方中增添健脾温运之药,如党参、白术、吴茱萸等,2剂后胃痛和溏泄均获减轻。(《黄河医话·脾阳虚兼胃阴不足之治》)

       注:咽干口燥与大便溏泄并见,既有胃阴不足,又有脾虚生湿。单用滋阴则便溏加重,后兼以补脾,方获良效,


-----------好,清晰,这种小块的讲解能及时理解、消化
-----------我好像就是脾寒胃热,属寒热混杂证型!学习了!!
-----------乃我辈学习之楷模!感而佩之.
相关文章
 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涌泉穴可以艾灸吗?
 山楂
 夜明砂
 胎毒蕴热证
 圣济总录 57 心腹门 上课笔记
 血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