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子越长,医术越高?
说起看中医,在许多患者的脑海中,就隐约浮现出一位鹤发童颜、银须飘然的老者形像。老中医俨然成了中医的经典标志。 人们将老中医看成是经验与智慧的化身,对他蕴含着一种希望、一种期盼。似乎老中医出手,就意味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中医是“胡子越长,医术越高”吗?不一定!那得看如何比较。
就自身的医术比较而言,每个人年老的时候都会比年轻的时候要高明得多。但如果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则不一定是“胡子越长,医术越高”。近代有些名医,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独挡一面。如刘渡舟先生,二十多岁时,初出茅芦不久即声名四起;又如李翰卿先生,15岁时已能治疗一般疾病,35岁时已声震省城;而有些人则一辈子庸庸碌碌,纵然活到80岁、100岁,也依然是庸医一个,与二位先生年轻时候相比,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医术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悟性、师道传承、学习方法、勤奋用功等诸多综合因素,年龄与医术有一定关系,但远不是决定性因素。老中医的群体队伍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人,因此,对于老中医,应予以尊重,但不能迷信。
二、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宋朝的时候,徽宗宠妃剧咳不止,太医院屡治乏效,皇帝大怒,欲降其罪。诸太医深感惶恐,坐立不安。其时,某太医偶遇一小贩,沿街叫卖:“家传单方,包治咳咳,一文一贴,无效退钱”。太医无奈之下,斗胆一试,孰料皇妃竟然病愈。太医百思不得其解,寻访卖药小贩,诚购其方,乃今之蛤黛散是也。配方是:海
蛤壳粉与
青黛,按10:1的比例混均匀,日服3-6克。
有些病,遍访名医,久治无效,遇村夫野老,施以陋方,却应手而愈,此等境况,常令饱读医书者耿耿于怀,故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其实,名医者,深明病机,百病皆治,但偶有不治;单方者,深明药性,诸病不治,但对某一病症,却发则必中,疗效卓越。二者或博或专,各展所长。
某些药切合某种病机,用之卓有奇效,临证之人,独有心得,秘不示人,谓之秘方。秘方是临证经验的结晶,初得之于精通医道者,传之后辈,或已不再业医,仅知诀窍,也能持一技而行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是也。但单方也好,秘方也罢,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也要对证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上述单方蛤黛散对
肝火犯肺之咳十分有效,但对于其它类型的
咳嗽就不一定有效了。不懂得辨证使用,秘方也渐渐变得不再灵验!
三、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
以前,有人看中医时,往往一言不发,只将手伸过来,让医生切脉,然后问:医生,我得的是什么病?似乎中医仅凭脉象,就能明了一切。而某些医生,也喜欢故弄玄虚,以脉断病,自称:“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切脉果真如此神奇?
有些典型的症状,通过切脉确实就能判断出来。但脉象只有二三十种,疾病却有成千上万,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以脉断病,常常错误百出。拿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判断体内的寒热虚实。至于具体的病症,与脉象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某医生切脉之际,对患者念念有辞:你气短心慌、头晕乏力,消化不良......等他说完了,患者却道:医生,帮我看看
牛皮癣!或者说:医生,我腰扭了,有点疼!诸如此类,各说各话,风牛马不相及,常令人啼笑皆非。
由此可见,以脉断病是有着相当的局限性的。重症、内科疾病、典型脉象容易说准,除此之外,医生当慎下判断。一者,行医之人若心存预见,就容易落入见病套病的思维模式;二者,若有失误,反令患者心生
狐疑。
此外,症状说准了,并不意味着将病机也看准了。比如,知道你患
失眠,但失眠的病机有二十多种,确定其具体是哪一证型,这才是辨证的关键。有时,病说准了,让人惊喜,但治疗过后,却并无起色,原因即在于此。
面相、手相、舌象,若深研此道,皆能说准症状;且有擅长气功者,与病人相对而坐,观想二人形体重叠,患者有何不适,则自身相应部位也会出现同样的感受。此类方法,确能做到“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但精于此技者,并不一定真能治病。
-----------自打在民间中医网第一次阅读了杏林萧客先生的文章后,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读起来过瘾,读完后收益。这样的好医生好文章越多,中医振兴的希望越大。期望看到先生更多的文章!
-----------这些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现在也未必都是这样,尤其是长胡子。
-----------“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也不是妄谈。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人家在切脉的时候已经望、闻过了,所以能知病之八九,不用少见多怪。而且把过脉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功夫深了,心里就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