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王光宇脉学:脉 诊 初 探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脉  诊   初  探       
                                                                      王   光   宇      
    中医脉诊在脉象方面分为=十八种,其分类相当精细.有的差别极小很难区分,如浮脉与芤脉.弱脉与细脉.沉脉与伏脉,初学者实难掌握,脉形书中记載清清白白.我輩实难感受,但有相当一部份过细体会实觉极形 象,尤临床常见的病脉倒易掌握,如;浮.沉.数.迟.洪.细.弦.涩.滑.结.代诸脉,因而初学者不必害怕,咱们先易后难即先入门再深研有何不可!前面几篇脉诊文章就是想跟初学者鼓气,同时也告诫不要想一蹴而成,仓公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心不精脉,以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告诫我等切脉之重要非同一般,我也是个半调子.以研究弦脉,涩脉为主,方法相对简单易学且实际意义极易用于实战,下面请让我一一道來,
                                                   [一] 脉的分类
      1,正常脉,绝大部份病人皆可按中医言明之橈动脉处按寸.关.尺取脉,此类脉我们可称其为正常脉o
      2,斜飞脉,有较多人的脉从尺部斜向虎口手腕侧面,名之斜飞脉.此属先天形成,並非病脉,只要我们依势持脉决不妨碍对该员疾病之探究,
      3,反关脉(异位脉),有极少数病友脉不在寸口,而现于寸口背侧故称之反关脉,往可发现其有规律的博动,有一手有反关者.亦有双手均是者,此为先天所致一般并非病脉,但不易按寸.关.尺索病o
      4,异行脉,此脉与反关脉相似,但有两点不同,其一,大多在正常取脉处亦可感受到有极微弱的脉动但极难感受,  其二,通过有效治疗后,寸口背侧脉动消失,而正常取脉处又恢复正常脉动,此脉因病而异行于似头背静脉处,又因病愈而恢复正常,用解剖学无法解释,且先人们无此记載,故我妄自取名为异行脉o例;患者汶德湘男 64岁荆州市郢城镇退休干部,2000年8月20日就诊,发现其左脉异行,本脉极弱似伏脉,经中药治疗当年9月8日复诊,吐血基本停止,而原左异行脉消失,
      5,其它,如隱脉......略,
                  寸,关,尺所候脏器
  ﹝中医诊断学讲义)采各家之长,言寸口脉法是;"左寸侯心与膻中,右寸候肺与胸中,左关侯肝胆膈,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均候肾与小腹,上.中.下三焦分属寸.关.尺,我以为前人经驗颇佳,对我之影响极大,是入门的关健,但发展到今天,作为中医教学的中医诊断学讲义仍未有发展让人感到可悲与失望o不是我狂妄,是为中医精髓渐失,在位者不思进取,墨守成規,不图发展而扼腕,痛惜,导致废医者猖厥而激愤o拳拳之心,日月可鉴o
  我从实践中探知(包括病人的证实,现代化仪器,实驗的驗证)寸.关.尺所候脏器可进一步细分,如此细分的结果,多可达到中医诊断的明确化,现概述如下;
  左寸, 候心,脑,   右寸, 候肺,支气管,脑,    左关, 无论男.女候肝.胆.胰,   右关, 候胃.十=指腸.脾,  左尺, 候左肾.输尿管.膀胱.腸道.子宮.左卵巢.左输卵管.左输精管.左睪丸.肛门o而右尺与之对应,  候右肾.输尿管.膀胱.腸道.阑尾.子宮.右卵巢.右输卵管.右输精管.右睪丸.肛门o
  我非神奇,金氏脉诊連出血点在脑室或在脑挢都能从脉诊上明确,且能为ct证实那咱可望尘莫及,看了其书欽佩之余.实感难学,我相信还有能人,但我愿献丑,抛砖引玉,作年青中医,西医脉诊入门的踏脚石,望大家看后不要窃笑老汉不知趣o
  脉象与脉形濒湖脉学巳很详尽,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某些方面也会提及一些感受,但不是重点,我想单刀直入,重点讲脉度(即有关脉象的力度),各种不同层次的脉度所示病情.病名(西医的称呼),包括五诊合参和一查,切脉的手法,  


                                        [ 二],寸口脉诊法的要求
    脉诊是一个要求十分精细的诊断手法之一,它容不得半点浮躁.更不能王顾左右而言它,有很多人切脉之时边行问诊,事后问及,知心朋友皆说;切脉我不过是摸个浮.沉.迟.数,主以问诊.望诊为主,啊!原來如此o那么脉沴具体应有什么要求呢?综合一下主要为下述几条;

  1,医患平息,患者远道而來需休息片刻.医亦需静下心來,诊室安静.避免干扰,清晨体内外环境尤佳,但遇有病随时皆可,不拘平旦,

  2,患者体位,正坐或仰卧皆可,前臂自然平伸,尽量与心脏平齐,手指自然微曲,在腕关节下置一脉枕,使气血运行通畅,以求反映真实脉象,

  3,正确佈指,前述,另,医者手指微曲,三指平齐,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触肤,此态感覚最敏感,予平按或手指垂直下按均不适宜,

  4,总按与单按相结合,

       总按, a.三指平佈同时均匀用力行浮,中,沉或上下逐层次取脉,往用于比较两手总体脉象強.弱或浮中沉取时脉象形态,如,孕脉,涩脉等,

             b.三指分别按浮.中.沉取的最强处,以不同指力同时取脉,此尤适涩.芤.结代脉,

       单按, 一指取脉,它指微提,根据各部与相应脏腑关系,推测疾病发生部位.性质.轻重.症状和转归意义重大,

  5,内外推寻,上下求索,欲有进展此点尤为重要!仅浮.中.层取是达不到一定脉诊高度的,充其量比不会脉诊者悄强而矣!濒湖脉学言;脉有七诊.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o又有九候,举按轻重o三部浮沉,各候五动o实际遇特殊.特弱之脉各候五动(脉动50次)都难以体察明白,因而脉诊确需一定诊候时间,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夫欲視死别生,实为难矣o强调沴候时间的重要性,倒底多少适当呢?需依人.依医者感受清楚时为定,少则脉动100次.多者1000次不为多,当三部脉有独异(特殊变化)时,須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以寻找真实情况,

      <诊家樞要>言;"持脉之要有三;日举.按.寻o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日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o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o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o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o若浮中沉之不见,則委曲求之,若隐若見,則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这段我理解为;轻手为浮取,重手为沉取,不轻不重为中取,中取脉强则阴阳相适,余浮为阳,沉为阴,因而举.按.寻确为探脉之阴阳.冲和之关健,然此论虽精然非细,如中取强一般情况为正常脉,但若沉取后指肚下己无脉感,而指两侧或单侧弦动者仍有疾,故举.按.寻必行但需深化!

      运指尚有推.循.俯.仰.操.纵之法,书上己有不一一赘述,然记載虽简明,实际要掌握亦有难有易,需不断实践,由生疏到熟练应有一个过程,不必害怕,前言"敢于伸手实践就是这个意恩。


                                    [三], 脉度---提高脉诊质量的关键
    在傳承中医脉诊的基础上,一直有些发現用脉象.脉形解释不好!它虽在脉诊的范围内又与祖宗的脉诊方法不同,但又非常重要,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客观存在,掌握了它就能直接与西医诊断紧密掛钩,从四诊合参的求症医学轉化为五诊一查的中西结合方法上來,明确的得出西医的诊断命名,並为現代仪器和实驗方法所证实,这种无创伤.低廉的,与現代科学相结合诊断方法,使群众听得清.心里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受患者好评!彻底打击了废除中医者说中医不科学,说法玄妙,不知所云,无法证实的谬论,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科学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它未脫离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常規四诊之法,但又不能等同,它的发现使我反叛中医的一切遵古不思进取的所谓正统的中医观念,又极力为中医呐喊.坚决反击方舟子.何作庥......这些伪科学棍子废医的无知叫嚣,这也是我自称为中医另类的理由之一,另外,我这个半调子发現的方法正好弥补了現代中医教学的部份缺陷,尤受我称之为"半调子中医"和西医中愿学中医者的欢迎,我的13个徒弟中有4个为中西结合大专班学生.有8个中医大专班学生,他们外出实习,招工反比中医本科生受欢迎,1个中医本科毕业现付高职称的中医付教授也认办有了看病的感觉.充滿了自信心,去年办了一个130多人的中西结合研究学会,参加者有中医.西医.中西结合班大专生,一个多月后也各有进展,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反复思索.力求归纳.欲求理性化,其结论就是"脉度"的发現o

    脉度--- 脉诊时运用不同指力进行总按.单按所得到的不同层次的脉动強度,

    脉度的作用; 1,总按可首先取得主要疾病的大致方向,患病的轻重与轉归,

     例一,总按左手脉濡.涩.弱,而右手脉強.無涩.濡,此病人多可能患有心血管方面疾病,其中涩脉程度较重,血压又不太高,脉博次数偏少或正常时,通常易出现心脏或脑部梗塞,反之出现脑溢血可能性大,

     例二,总按脉轻触即得強度大.受凉时间就在近2日左右,轻按即得受凉当在5--6日,再按才得时逾10日,到中取前才有感受脉动者受凉当在20---30日或更長时间,

     例三,总按.轻按之时脉浮大(此非浮脉).洪.粗.有力,再按指肚下无感觉,但指两侧仍有脉动者,芤脉者也,如涩.数脉同时存在,此人病重,病危也!若加之舌苔黑者.可救者十之二.三,此类病人即到了西医告病危的地步o

               2,单按以求具体部位.病种.病情轻重.乃至确定肌瘤.囊肿大小范围,轉归o

     例一,患者;汪×X,男,40岁, 其脉芤.尺脉极弱沉,涩......,舌苔黑,脈博(P)次数.每分钟100---130次,(数脉)己确沴为腸癌,

     例=,患者;楊×X, 男,63岁,5天前因胃痛到我市X医院就诊,胃镜撿查,初步诊断为胃癌,复到我处诊断,总按;左脉.点浮.点濡.点涩,P6.約每分钟脉动70次左右,右脉点浮.点点濡,单按,左寸左点稍弦.右点弦.点涩,左关弱沉点稍弦,左尺弱沉, 右寸点稍弦.右关较弱沉左稍许弦右奌稍弦,右尺可,苔根黄......,bp;162/96mmhg,记录.书写病名为;1,高血压,有梗塞倾向,2,胃潰瘍,3,胆囊炎,4,轻度前列腺炎,5,,然后逐一讲述症状,排除了胃癌, 病人应正确后开中药煎剂5付......,今日其女电话告知;该父医院再沴已确诊为胃溃疡

     例三,患者;田xx,女,31岁, 其左尺较弱沉,点稍涩......,4个徒弟先視先切脉,感觉相同,我讲;小田你左侧附件有囊肿......, 她大声反对涗;"决不可能.我上个月在X医院查过阴道B超,朋友亲自做的,什么也沒有,"我说;你再找朋友查一次,让她重点看左侧卵巢,沉默少许她问;王伯伯.長的大不大?我回答;大概2cm左右,当晚回电话说;"王伯伯.你真神!查出來了,左附件囊肿,大小为2.1X1.9cm,"

    几种脉象和脉度的确定;

    虽然濒湖脉学综合了前人对脉象.脉形体会,亲身感受又各不相同,有些按图索骥感受不出,不知大家有否同感,就本人而言有几种需重点与大家交換一下体会,

    1,弦脉,原文为,"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o那么 他们这些感觉是在什么指力下得到的呢?沒有解说,端直以长是什么感觉?与长脉怎样区别?挺然指下又是怎么会事?......,又沒师付帶,我真感觉不出!再把体状诗等一看真是昏昏然不得要领,真想李时珍复活帶一帶我!

    随着不断的实践,我开始有了(相类诗),"弦來端直似丝弦, 紧则如绳左右弹"o的类似感觉,而这个左右弹的感觉必须是在指力直下指肚无感觉时才可能出現!但各人单侧或双侧弹的力度又不相同,得益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断的极大帮助,这单弹与双弹很多时候病情迴异,且力度不同病情轻重都有区别,这使我不再考虑弦脉是否端直.长与不长,凡指肚下无感觉而指头单侧或两侧有感觉,均称之为弦脉,其強度与前述中取強度比较,开始可分3---4个层次,如今其脉度己能分成9个以上脉度,具体纪录为;

  点点弦. 点弦. 点稍弦. 稍许弦. 稍弦.略稍弦. 略弦. 微弦. 弦,很多时候这9个脉度还不能完全表达清,如是在点弦右上角打一个"十"或"一"符号,意思"十"者比点弦脉度強一点,而比奌稍弦弱一些,其它脉度亦如此,故有人问分多少层次取定脉,我言;多层次,原因就是基于上述状况o有人会说;薄薄的寸口脉处(除胖人)能分这么多层次的脉度鸣?回答是肯定能,随着实践够时間不断增多,相信各位均能办到o至于具体重要意义需容我在下一节文章中逐个阐述o

  2,涩脉;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脉象,其重要性到了我要求徒弟非摸到不可的地步,否则入门后也不予簽定师徒合同,宁可弃之!因为掌握了它很多疑难杂症就能诊断出來,就比一般只能摸个浮.沉.迟.数的中医强得多!群众信任程度猛增,与西医诊断的结果符合率猛增,还好.严厉苛求之下13个徒弟时间不长居然都过了关,签了合同,

      原文;"细而迟,往來难,短且散,或一止复來(脉经)o参伍不调(素问)o如轻刀刮竹(脉诀)o如雨沾沙(通真子)o如病蚕食叶o然我等之感觉与先人们很不同,不同的人有涩脉之时,脉未必细,脉数之时也体会不出往來难,参伍不调的感觉不知从何谈起!病蚕食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解释为"如得病之蚕进食桑叶,缓慢而艰难o"如雨沾沙解释为象雨点粘结的沙团一样,稍触即散o亦有解为雨落沙上,涩滞难流o轻刀刮竹,一止复來......这些解释反误导初学者,我推断解释之人並无真的切脉体验.仅就字面之意释之.是似而非!把先人的意思解释错了,应该重释!就后面的话我经实践觉得应这样解释;

      如雨沾沙,  反对意见;  雨点从天而降能象人的手一样,把水与沙揉合成团嗎?雨点不是仅指倾盆大雨吧!若一般一颗或少量雨滴落于沙滩上它能或应该产生涩滯难流现象鸣?非也!

              我之解释;  雨点从天而降于沙滩.使沙面产生一小凹陷,此时因反作用力,紧接着比原小得多的力量向四周散射,

      轻刀刮竹,  反对意见;  解释为用很轻的刀子去刮竹片.有艰涩不畅之感,此解释看似正确.实经不住推敲,且与实事不符,是的用轻刀刮毛糙之竹片又要用力,阻力大,艰涩感应有,但若是光滑的竹片呢?这感觉就不存在了,实际此脉來时流利突停之时如撞击大钟而停,但随即低强度的钟颤随之而起,散开,

              我之解释;  用重量轻的刀去用力刮竹,始速度快待胳博伸直而突停,复勿需大力而持刀收回,准备下一次的同样动作,

  一止复來;   反对意见;  解释为脉律不齐,时有一止o这种解释没有普遍性,在某些心血管病人身上可能出現,但那时出现涩脉之时,又同时存在结,代脉,将后者特征解释为涩脉大错,原文;结脉,往來缓,时一止复來(脉经)结脉缓而时一止,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o脉至还入尺,良久方來(吳氏)此形容应是早搏.结律不齐,故该校释为脉律不齐实属谬释o

              我之解释;  以血流反方向体会,涩脉尾有突停之感,紧接着向回流动,

  病蚕食叶;   反对意见;  北中医大解释为"得病之蚕进食桑叶,缓慢而艰难,我反对"缓慢"二字的应用,绝大多数涩脉者脉速不慢,反初时有流利而快的感觉,

              我之解释;  顺正常血流方向体会,涩脉似有病之蚕进食叶类食物(如桑叶.构树叶等)初时似快,短时即停顿,继而顺势食叶瞬时即停,

      我之解释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我花这大篇幅谈论这释文,加以反对.决非展示自己,以反对权威学府抬高自己沽名钓誉,实不讲清.初学者按释意实无法感知涩脉,此脉掌握不易,若误导更难掌握!而不掌握脉诊水平难以提高,权恒之下,不吐不快!

      我对涩脉体会有=点;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与弦脉要求不一样)脉速快慢不一,但每一次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以低強度向前散进,距离长短因人因病情轻重而不一,重者长而轻者短o

                         2,逆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強度取脉,脉速快慢不一,但脉速一般快(流利)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向來向返还,无人何人复來距离决短于此前距离,依复來长短定病情与轻重,长者重,短者依距离逐轻o以单按最易确定部位,总按有涩感但定寸.关.尺中最弱的一部有恙,容易出错o

      涩脉的脉度,現时我分成似点点涩,点涩,点稍涩,稍许涩,稍涩五个脉度,有时如点稍涩右上角加"十"或"一号,十者比点稍涩略重但又达不到稍许涩强度, 一者似定点稍涩略过,而定奌涩又定轻了,简言介于两者之间但又靠拢点稍涩,

      此强度以中取強度取脉,以复來长,短距离定脉度o

      下半夜3.12分,太晚了,明天予约多人看病,其它脉度类似待后再述,请阅者原谅!


相关阅读:

[ 本帖最后由 王光宇 于 2008/4/9 14:1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正需要.收藏了.谢谢~~
-----------随着不断的实践,我开始有了(相类诗),"弦來端直似丝弦, 紧则如绳左右弹"o的类似感觉,而这个左右弹的感觉必须是在指力直下指肚无感觉时才可能出現!但各人单侧或双侧弹的力度又不相同,得益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断的极大帮助,这单弹与双弹很多时候病情迴异,且力度不同病情轻重都有区别,这使我不再考虑弦脉是否端直.长与不长,凡指肚下无感觉而指头单侧或两侧有感觉,均称之为弦脉,其強度与前述中取強度比较,开始可分3---4个层次,如今其脉度己能分成9个以上脉度,具体纪录为;

这一段的粗体字部分,王老师所说的弦脉是否包括了紧脉在内??
          还是不明白王老师的所说的弦脉怎么把,请老师指教.

[ 本帖最后由 cbc 于 2008/4/13 11:4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
-----------cbc同仁;您好!"弦脉端直以长,"是不错的,但是往只能定性而不能定脉度,亦不能明却切定疾病各阶段症状!"弦"可理解为似弓弦,琴瑟弦。后者彈動时可随彈动者指的滑动,单侧发出一定震颤,发出不同声音,初时我试看往下压,到指肚下刚好无感觉时,发现有单弹與双弹指感,詢問病人当时症状、甚至病種有異!沿着这思路,个人发觉诊断更明确了。但定啥名好呢?为不标新立異,不忘祖先恩德,乃仍定名为"弦"。此弦比原弦似更进了一步!好摸、好定、好讲、好與现代检查相符。但仍可行传统辨证......。此與紧脉不同,虽均可言左右弹,但此"弦"为人为指端下压至刚好无脉感时,指的单侧或双侧发生的脉动。紧脉应为中取时发现左右彈。两者我之区别在此。特告:朋友,上网近两年,您首次提出此疑,真是不简単!谢您了!
-----------谢王老师开导
王老师的"弦脉"是从传统定性的基础上来探求定度,通过不同部位和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等不同的度以探求不同的疾病、疾病不同的阶段、疾病的转归等。
除了如老师说的“好摸、好定、好讲、好與现代检查相符。但仍可行传统辨证......。”之外,主要是实实在在,容易理解。
-----------您的理解让老汉倍受鼓舞!再次谢谢!!
-----------进来学习,期待老师继续~~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无私奉献,我初学脉诊,对您的以下描述没明白:
“我对涩脉体会有=点;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中的‘顺正常血流方向’应该怎么理解,是否说的是某个指头下的远心端那一侧?
谢谢!
-----------同仁:顺血流方向我字意为:寸口脉处血流从肩到指的方向,而"反方向"则是从寸ロ脉处逆正常动脉血流相反方向去感受[涩脉與其脉度的一止复來]。此回答不知说明白沒有?如有疑问可再问。祝好!
-----------谢谢,正希望在脉诊上有所长进
相关文章
 风寒,风热感冒如何区分?慢前自己治疗记录
 小建中冲剂
 芍药散(《外台》卷三十四引《深师方》。)
 父亲脑中风第三天昨晚极度亢奋打了2剂安定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进口与出口管理
 诸症莫逃乎四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