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何足道中医之家:【转帖】要西医,也要中医——对当前否定中医议论的质疑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3:4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hushi/



要西医,也要中医——对当前否定中医议论的质疑
















作者:朱相远 2009-10-21 15:32:54.0 发表







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71117952/1.html

    最近媒体上,出现一些否定中医药的议论。由于领衔者竟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在坚持科技打假、反对迷信活动方面,曾得到我们的尊重。因此,他们否定中医药的议论,就格外值得重视。



    对于他们旗帜鲜明的打假与反迷信活动,笔者曾予支持,还在报刊上发表过《迷信=骗子+傻子》等文章。但对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就不敢苟同。中医药的发展,本已步履维艰,若再挨上这一棒,更无疑雪上加霜。另外,假作真时真亦假,所以才要打假;但若打错了,真作假时假亦真,岂不助长作假。



    他们认为,被称作“医圣”的张仲景,“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认为“古代医学中错误的部分比正确部分多得多”。而“中医则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文献作为中医学生必读、必背、必信的至高无尚的经典,作为诊断、处方的依据”。还列举了如柴胡板蓝根黄连等60多种常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资料。



    这些偏颇、武断的结论,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医药学。甚至连当今众多的中医药院校,也算不上“正规医学院校”了。



    否定以至主张取缔中医药,在我国近代史上也不是头一遭。上世纪初,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曾几次有当局头面人物,指责中医药,主张废止。1929年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除旧医案》,引起全国中医反对,才被迫终止。



    新中国成立不久,卫生部个别领导人也怀疑中医药,后受到中央的批评。我国政府一贯主张“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句话已写进《宪法》第二十一条中。



    为什么既要发展现代医药(西医),也要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中医)呢?为什么中西医要取长补短呢?这是有其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依据的。笔者对此虽研究不深,但出自笔者对此虽研究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成员的责任,只好勉为其难,对否定中医的议论,作出回应。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中西医要互相配合



    医学无疑属于科学中一门,但又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有其独具的特殊性。



    首先,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客体,人为研究主体,主客体是分离的。医学则例外,主客体是同一的。人既是被研究的客体,又是研究的主体。这一特点,就造成医学研究的特殊性与艰巨性。苏东坡在吟庐山的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道破医学的特色与艰巨。对人体生命系统的“真面目”,之所以至今仍处于“不识”的状态,只因为人本身就处在此系统中。古人说,“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其意也如此。



    不同文化背景的医学,就从不同视角来观察研究人体系统。有的“横看”,有的“侧看”,结论也就有是“岭”、是“峰”的差异。人体生命系统复杂多变,出现因人因时因地的“各不同”。中医横看成岭,西医侧看成峰。唯有互相配合,才可能较接近于认识其“真面目”。



    其次,医学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目前宇宙里各种运动形态中的最高形态。从黑洞到天体大爆炸,皆属于物理、化学运动形态,充塞环宇。生命的出现,进入高级生物学运动形态,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演变的结果。至今还未发现别的星球或天体有类似的生命运动形态。地球上的生命由非细胞进化为细胞,由单细胞进化为多细胞,由低等进化为高等,又是十几亿年的进化历程。直到上百万年前才出现猿人,这还不是我们真正的祖先。直到约10多万年前,出现了现代智人,才有了人这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态。这种形态,不仅包含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各种物质运动形态,还出现了意识、心理、思想、感情、社会等更复杂、更高级的运动形态。



    因此医学研究的是一个更具有混沌性、模糊性的超复杂性系统。至今发现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知识,皆可运用于医学,但医学绝不只是这些知识的总和。因为人这个超复杂性系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产生了自身特有的运动形态与规律。



    人体绝不是物理学概念中的机器,绝不是信息技术概念中的机器人,绝不是化学概念中的反应罐,也绝不是生物学概念中的多细胞集群或灵长类动物。人就是人,虽然他不是神,但他绝不是一般的生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独白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尚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人啊,你到底又是什么呢?”



    因此,医学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也不同于兽医学。医学是人文同科学的交叉与结合,是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结合。在这方面,中医比西医结合得好。这也正是中西医需要互相配合的依据之二。



    第三,从中西医发展历史来看。作为现代人类,只有10多万年左右的历史,进入有历史记载的年代,还不到万年。古代医学中,古埃及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都曾辉煌一时,但可惜后来都中断失传了。古希腊医学也中断了近千年,后随文艺复兴,才逐步出现现代医学。而唯有中国医学,几千年从未中断失传,一直传承至今。由于中国在人类历史上,人口一直占世界人口的1/4,有时达1/3,如今仍占1/5强。又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历史最久的农耕经济。在文艺复兴前,可谓是统领世界水平的主流国家。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医学理论体系,一个独特的包括病因、病机、诊法、辨证、论治、药物、预防、养生等临床体系。这就反映在《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这个医学体系,是1/4人类经验的结晶。他一直成功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从而使1/4人类一代接一代的繁衍、生存、发展。虽然也不断出现瘟疫等传染病,但并未像欧洲那样,仅因为一场黑热病,就夺去2/5人口的性命。



    现代医学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随自然科学的出现而出现的。17世纪兴起解剖学、血液循环学。18世纪出现水银华氏温度计来测量体温。19世纪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细菌,于是出现细胞病理学、细菌学和免疫学,开始使用疫苗。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X光透视及新型手术。二战以后,现代医学才突飞猛进。50年代出现超声成像技术,70年代出现断层成像(CT)技术,80年代出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医用影像学为人体检查提供新的装备。再加上生物电技术在心电、脑电、肌电检测上的运用,放射性同位素运用,各种化学分析检测仪器与技术的运用,使西医对人体活动的许多因子,有了定量的检测数据。加上各种人造器官(人造肾、起搏器、人造心脏等等)与器官移植、干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使西医从现代高科技发展中,源源不断获得许多新的手段与工具,这更如虎添翼。但不要忘了,西医也就二百多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虽然进步很快,但对于超复杂性的人体生命系统来讲,仍是沧海一粟。不要说远远够不上穷尽真理,就连中医几千年前发现并加以运用的经络系统,到现在也未能找到解剖或生理上的依据。但这个系统连西医也承认确实存在,针灸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很受欢迎。



    因此,从中西医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历史悠久,至少是七十多代人临床经验的积淀,但近代发展不快。西医历史很短,仅几代人,但近代发展很快。这正是两者应互相配合的依据之三。



中西医的差异决定两者要互补



    中国传统医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现代医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两者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目前要实现现代化,向工业文明过渡,就要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当然包括现代医学。但也不能丢弃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不是出于民族自尊,而是出于崇尚真理,出于人类的未来发展。



    当代国际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过去曾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已僵化并走向死亡了,唯有西方文化才是方兴未艾的。但到晚年,他认识到东方文化的现实重要性与生命力,认识到西方文化的缺陷和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主张东西文化应当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解决人类的未来。这是十分有见地的。



    随战争手段的不断升级、恐怖活动的频繁出现、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气候的明显反常、生物多样性的流失、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心理的失衡、社会危机的加剧,等等,人类的生存确实面临巨大挑战。这使许多负责任的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能从东方文化中寻找出路。比如东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有关仁的思想,就主张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中医的身心调和思想,就主张人的肌体与心理的和谐。这些思想和理念,切中时弊,正中要害。这正应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说法。



    东西方文化差异,可列举很多,现仅举出同医药相关的几点。



    第一,东方强调天人合一,人要顺乎自然;西方强调人定胜天、战胜自然。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统一,强调天人相应,注意节气变化,用药多为天然的。西医只注重人体自身,如何战胜病原体,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药多为人工合成的。



    第二,东方侧重整体,重综合与归纳;西方侧重局部,重分析与演绎。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是一个模糊的超复杂性系统,采用综合的方法,可以头痛医脚。西医则把人看成是由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构成的复合体,采用单因子分析的方法,随技术发展,越分越细、越单一、越精确,直到分子水平。



    第三,东方重形像思维,重直觉、悟性;西方重逻辑思维,重实证、理性。因此中医用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形象地描述人体各种器官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用悟性直觉冥证出一个模糊的复杂性体系,让人感到玄学的味道。西医则采用数理思维与实证的方式,理性的观察人体,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概念来看待人体。医学描述同自然科学述语也相一致,让人感到科学的味道。



    第四,东方重模糊,亦此亦彼,重内在联系,讲究复杂性;西方重清晰,非此即彼,界线分明,简洁明白。中医理论就重模糊,重复杂性,亦此亦彼,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若干味中药混成一体,也弄不清什么是有效成份。西医理论就重清晰,判断明确,非此即彼,西药有效成份单一,效用专一,含量精确。



    第五,东方重经验,重特殊性、偶然性;西方重推理,重普遍性、必然性。中医以经验为主,通过问、闻、望、切等经验来了解病人,重视病人的特殊性,采取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方法,既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因此缺少统一标准。西医以推理为主,通过各种仪器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从精确的数据中,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



    第六,东方重身心统一;西方则身心分离。中医保健养生,讲究身心和谐,如太极拳、气功等,讲究杂食与食药同源。西医有病治病,重肌体变化,不注意心理、感情变化,保健单纯,运动就是运动,饮食也单一化。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就造成中西医药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两者应当互为补充。



中西医的利弊决定应发挥各自优势



    代表现代医学的西医,既属工业文明,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以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体系为基础,对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与体质变化,作出越来越精细准确的定量分析,微量到ppb水平(1/10亿),微观到分子水平。对于病理、药理、流行病控制等都有系统、详尽的研究。



    西医以极快的速度汲取高科技的成果,充实到检测、手术、药物等领域。新医疗手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



    西医在外科手术、流行病控制、动物实验、免疫技术、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干细胞工程、新药物筛选、医学工程等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于当代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对于未来人类的健康,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这些是毋庸置疑的。



    但西医也有其短处,对人的特殊性不够重视,侧重人的生物性,忽视人的心理、感情、行为、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过于侧重人体的局部直至微观机制,而忽视人体的整体相关性与宏观调理。药物主要是人工合成,药效专一,常治标不治本。受工业文明影响,常把病人当作一“加工部件”,在医院的“流水线”上,从这个科室转到那个科室,流经各“车间”接受各式装备的检测,抽取各种样品作生化分析。医生只依靠各项指标数据而作出判断,或处方或手术。这种看病不看人,也常引起副作用。比如非典期间,靠插呼吸机、打激素等,虽救活了一些人,但不少也留下严重的后遗症,造成终身残疾。



    代表传统医学的中医,既属农耕文明,成熟于一两千年前,就必然缺少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撑,重于经验与形象思维。所以发展缓慢,仍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与配方。对于不断出现的高新技术,也麻木迟顿,不能及时吸纳采用。虽有近万个传统方剂,但多靠野生生物资源,随生态恶化,天然药物资源已渐匮缺。中医的诸多缺陷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常被人误认为不科学的缘由。



    然而中医在宏观战略上,重视人的特殊性,强调人的整体性,主张标本兼治,关注人体同心理、同社会、同环境的统一和谐。这些都是其优势。比如有人呼吸系统患病,西医久治不愈,中医却从肠道着手用药,不久痊愈,因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通。中医抢救的非典患者,就没有后遗症。因他重视整体的调理,用药温和,靠调节人体机制来战胜疾病。中医用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强调配伍,综合效果。如果把中药材作为单因子分析,的确会发现具有毒副作用。但经配伍后,毒副作用就被平衡减缓。有时中医还采用以毒攻毒的处方,也能治好病人。中医这些优势与疗效也是不可否认的。正因如此,在国内甚至国外,仍有相当多人,救治于中医,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功能失调性疾病、老年病与疑难症,常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从医学战术上看,西医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从医学战略上看,中医也确实具有优势。现代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其发展趋向是:从分科过细转向综合,从线性转向非线性,从简单性转向复杂性,从不可逆性转向可逆性,从一般性转向特殊性,从必然性转向偶然性,从可预见性转向不可预见性,从治标转向治本。这些正是中医的特色。因此,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中医的宏观战略思想上,获得启迪与思路。



    传统医学要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也必须从西医的微观战术上,汲取方法与手段。现代科学知识、高科技成果,西医能用,中医同样也可采纳。若仅固守传统经典,拒绝现代科技成果,就只能延守经验,而不能创新发展。长期以往,恐怕连延守也要发生困难了。因此,中西医应当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借鉴,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当前日本、韩国等对中医药研究十分重视,中成药出口远远大于我国。国际医学界,也把传统医学作为替补医学。我国还将中医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因此,否定中医是不可取的。但中医若不创新发展,只是停留于文化遗产的层面,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按:现在中医继承都成问题,如何“创新”?总不能离开继承这个“地面”从半空中去“提高创新”吧!
-----------一个行外之人能有这样的认识,也就不错了。作为饱受“中西结合”荼毒的“民意”现状,可供医政管理参考;但作为医学发展思路,却毕竟是“外行”意见,似是而非,不足为据。

[ 本帖最后由 hedese 于 2009/10/25 08:4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3:5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帖子第六段未尾文字有跳码,正确应为:
“。。。。。。

笔者对此虽研究不深,但出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成员的责任,只好勉为其难,对否定中医的议论,作出回应。   。。。。。。”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09/10/22 10:05 编辑 ]
-----------这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只要认真参阅一下拙作《中医存亡论》,他自己就会明白,其医学发展观不过是“人云亦云”,流于俗套,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 本帖最后由 hedese 于 2009/10/26 10:1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
-----------中医和西医都是科学,不能相互诋毁,有各自的发展轨迹,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检验,救了无数的生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西医发展时间只有几百年,还在发展之中,将来高度发展后也是可以证明其科学性。人们之所以诋毁中医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少能碰到医技高超的中医医生,这也是事实,所以大力培养医术精湛的中医医生是现在中医界的最大任务。历史上中医太封闭了,以至于中医医生数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现在在一个县城想找一个好中医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关文章
 逐瘀至神丹(《石室秘录》卷四。)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淡附子和炙附子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图
 发背膏药(《串雅内编》卷二)
 
 西医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求高手相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