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桂枝汤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摘自《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


   (1) 时发热自汗出案

   李x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 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

   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炙 甘草6克

   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稍,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 风疹以皮肤搔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孙 x 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明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三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 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系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话,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证就随时可能发生。






--------------------------------------------------------------------------------

-- 作者: 志一
-- 发布时间: 2004/05/18 10:37am


   摘自 《经方应用》王琦 盛增秀
  

   1.感冒:孙x x,男,46岁。初春乍寒,旅途劳顿,风寒之邪袭于肌表,昨见头痛,发热,啬啬恶寒,鼻流清涕,喷嚏时作,伴有微汗,舌苔薄白,脉来浮缓。治当疏风解肌。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红枣 5枚,甘草3克,水煎日分二服,药后嘱服热粥,以取微汗,连进二剂,诸症告除。

   按:《伤寒论》云:“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乃揭示桂枝汤之主证。本例为外感风寒表虚之症,与桂枝汤证正合,故以本方疏解肌表而愈。

   2.自汗:金 x,男,成年,干部。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此为营卫不和,胰理失密,治以桂枝汤。方用挂枝9克,杭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红枣6枚,连服三剂,汗止,憎风亦解。

   按:《伤寒论》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营气和”,是说营气无病;“外不谐”,言卫外之气不固。本例病机在于卫气不与营气和谐,故用桂枝汤调营卫,和阴阳,而使胰理固密,自汗得止。柯韵伯亦力荐此方治疗自汗等症。他说:“予常用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疟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故也。”

   3.低热:徐x x,男,46岁。低热(37.5℃—37.8℃)伴有畏寒已交二月,尤以脊背怕冷为甚。医者常云“感冒”,每予荆防之属发汗解表,汗山而体热暂除,畏寒益甚,旋而低热再起,以致终日倦怠无力,视其舌质淡白,脉缓而弦,乃断其营卫不和,予桂枝汤全方,五剂服尽,低热解而畏寒除。

   按:本例良由表虚,外邪搏于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故见体热微微而身寒背冷(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循背夹脊,故见此征),复迭经发汗,其表益虚,致病绵缠,今予桂枝汤温通卫阳,敛阴和营,扶正达邪,故获效机。

   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10期介绍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和发热一例。患者,女,35岁。1964年7月5日诊。主诉: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宫手术,失血甚多,头昏,心悸,体倦。旬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月,稍见风,则怕冷不已,午后发热,动辄自汗,汗后恶风益甚,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诊治:发热(38.2C),自汗,恶风,形体欠丰,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苔淡白,质欠红润;由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方用川桂枝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继服—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继予人参养营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

   4.面神经麻痹:卞 x,男,26岁。右侧面神经麻痹十天,右眼不能闭合,口角歪斜,进食时咀嚼不便,舌质谈,脉细弦,乃因风寒郁滞,络脉不和使然,拟予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4.5克,红枣5枚,附子6克,僵蚕9克,蜈蚣2克。五剂后,口面歪斜明显好转,右眼已能闭合,进食咀嚼好转,原方继用五剂痊愈。

   按:本例用桂枝汤合牵正散治面神经麻痹,取效颇捷,可知桂枝汤不惟解表邪、和营血,且能调和气血,温通经脉,推而广之,凡风寒郁滞经络肌肤,气血运行不杨而致肌肤麻痹及风寒湿痹等症,均可加减用之。

   5.双目失明:某,男性,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红肿疼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初诊时,据述原住院一年多,中西药无效,痛遂日增。查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类。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病,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病所致。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瞩服六剂。复诊时据云:上方服三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六剂服完后,视物比较清楚,仍守上方,嘱再服六剂。半月后再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看书报。计上方共服十二剂,一年后随访,据云未复发。 (彭履祥老师治验)

   按:《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例目疾,前因医者辨证不切,屡用苦寒阴柔之剂,使脾胃受伤,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血不能上荣于目,遂令双目失明。故用桂枝汤益脾胃,调营卫,和阴阳而获效机。

   6.皮肤病:有人用本方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痒症、冬季皮炎、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获得满意的效果。凡属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的皮肤病,以及每逢冬季发作,春暖时症状减轻而有规律者,均可以本方主治。挟湿者加化湿利湿之品,如茅术羌活防己、赤豆、苓皮、薏仁车前之类;营血不足者加养血之品,如当归、首乌、鸡血藤、丹参之类;如有化热症者,当易其方。 (录自《浙江中医杂志》1965.5)

   披:各种皮肤病,在表现上尽管有丘疹、红斑、糜烂、风团等不同皮损形态,但初起多有风寒外束,营卫不和,血脉阻滞的同一病机。盖周身皮毛乃太阳气化之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故见证如斯,运用桂枝汤宣散太阳抑郁之气,温经通络,和气血,破阴结,散血痹,促使血液运行周匝,皮肤风痒等疾,当可擉除。

   7.妊娠初期试胎:已故名中医范文虎常以桂枝汤加当归、川芎等,治妊娠初期恶阻或腹痛者,且以此为试胎之用。凡妇人经水中止不久,无法断为妊娠者,屡投此方,大抵服二、三剂后,有孕者则少腹部觉跃动,非孕则无此证象。

   8.风湿痹痛及肌肤麻痹等症:因为本方具有解表邪、和营卫、温气血、通经脉等作用,所以风寒湿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气血阻滞,经脉不利而见的肌肤麻痹或筋脉拘急疼痛等症,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坐骨神经痛,用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已伸筋草、制乳没等。风湿关节痛,初期配合秦艽、羌活、防风独活桑寄生之类,日久病已入络,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蜈蚣等虫类搜剔之药。若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拘孪不舒,则于本方中加入鸡血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养气血之品。

   9.过敏性鼻炎:《新中医》1978年1期介绍应用加味桂枝汤(即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治疗由于肺虚卫气失调,抵御外邪能力不足,风寒乘虚侵入的过敏性鼻炎二十例,除二例结果不明外,四例复发经再用上方仍效,其余十四例全部治愈;最少服药二剂,最多服十四剂。认为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是否有脱敏之功,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此外,本方还用于久疟、虚痢和脘腹疼痛等属于营卫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的病证。






--------------------------------------------------------------------------------

-- 作者: 志一
-- 发布时间: 2004/05/18 10:37am


   摘自《经方传真》胡希恕
  

   例1 女,56岁。1964年8月20初初诊。三个月来,每日下午3—5时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例2 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一周不退,每日上午11点30分出现发烧(T38C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无他不适,苔白润,脉虚数。处属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10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烧)T37.2℃一37.5C)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证解。






--------------------------------------------------------------------------------

-- 作者: 志一
-- 发布时间: 2004/05/18 10:38am


   摘自《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桂枝汤案一:

   汤,二月十八日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自芍三钱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 枣六枚

   [按] 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持整理,此其一斑耳。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枝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三人,皆愈。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曰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今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灸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

-- 作者: 工学学士
-- 发布时间: 2004/06/08 11:16am

敢问志一、三七诸君:
我办公室一同事某日感身体不适,知我为中医渎爱者,约我诊脉。
余查脉迟缓而不浮,再查舌苔白厚,乃问其夜晚着被如何。答曰:夜寝凉席,终夜不覆被(时为五月天)。该同事平素身体健康,我嘱其回家熬姜汤水取汗。其尊我嘱,汗后体舒,不日痊愈。
我另一朋友也言感冒,诊脉与上同--迟而不浮。问及中由乃是中午睡觉而开大窗所致。
我的问题是:此等病例是属于寒邪直达里(太阴)呢?还是连太阳都没有攻克,病在表?如是病在表,为何脉不浮?如不治之,数日后会如何?
谢谢!





--------------------------------------------------------------------------------

-- 作者: 志一
-- 发布时间: 2004/06/08 11:57am

   寝卧当风寒,寒中少阴(太阴),故脉不浮。不治,以素体强弱之异而有自愈、留邪、发病三种转归。





--------------------------------------------------------------------------------

-- 作者: wonghaishui
-- 发布时间: 2004/09/29 08:18pm

xiezhiyi





--------------------------------------------------------------------------------

-- 作者: 安心居士
-- 发布时间: 2004/12/12 08:54pm

顶呀,受益菲浅呀。可惜找不到这些书了呀。





--------------------------------------------------------------------------------

-- 作者: 桐君
-- 发布时间: 2004/12/18 11:58am

下面引用由志一2004/06/08 11:57am 发表的内容:
寝卧当风寒,寒中少阴(太阴),故脉不浮。不治,以素体强弱之异而有自愈、留邪、发病三种转归。

好!好!好!真知灼见呀!《伤寒论》中有太阴伤寒和中风,也有少阴伤寒和中风,不过是备而不详!所以外感之邪不一定非先太阳受邪!





--------------------------------------------------------------------------------

-- 作者: 向东寻
-- 发布时间: 2004/12/19 07:32pm

风寒湿热可感六经,燥独伤阳明,火可伤少阳、少

阴、厥阴
相关文章
 宝宝晨起口臭,用什么方法治?
 半夏橘皮汤(《医寄伏阴论》卷上)
 当归芍药汤(《医学正传》卷七引《局方》)
 女儿肚子好像吃坏了,闻到油味就想吐,怎么办
 五通丸(《外台》卷十二引《古今录验》)
 柴胡散(《医学正传》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