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学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3 19:23 编辑 www.med126.com

讲座免费网址: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292542.html



伤寒论》六经病辨证论治及条文


第一章:太阳病

  概 论

一. 太阳病的病位:膀胱经、腑,及其所主的肌表营卫。
二. 太阳病的成因:1.风寒外袭。2.少阴之邪外出太阳(阴病出阳,脏邪还腑)。
三.有关太阳的生理:(只涉及了足太阳经、腑;手太阳经、腑未涉及)
(一)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从头至足,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覆盖面积最大的经脉。沟通了太阳和督脉的联系;下络腰肾而属膀胱,沟通了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关系。督脉总督诸阳,肾藏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本。故太阳经可以借助督脉阳气和肾中阳气的资助,而主一身之表阳。足太阳经别属膀胱络肾,散布于心,及加强了膀胱与肾的表里联络,又沟通了膀胱与心联络。这就是太阳蓄血正可以如狂、狂的原因。
(二) 足太阳膀胱腑:膀胱位于下焦,与足少阴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相为表里。膀胱有司津液,司气化的功能。其表现在两个方面:1.阳气的化生和输布,膀胱在肾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其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三焦输布于体表。即“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参与水液代谢。通过气化作用,排出尿和津液(使水化生津液,输布上乘,润泽全身)
(三) 太阳阳气:是三样中最大最多的,称为三阳、巨阳。其在体表的功能有三:1.温煦肌肤。2.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3.防御外泄。太阳阳气有卫外的功能,所以叫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太阳阳气的化生、补充和布达:1.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膀胱在肾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作用化生阳气。2.太阳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不断在体表消耗,必须依赖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微之气不断地补充能量。3.太阳阳气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随然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但要分布于体表,还要依赖于上焦胃气的宣发作用。有“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下焦”之说。当太阳肌表受邪,会导致相关诸脏器功能失调。如:肺、胃、肾。
四. 太阳病的症候分类:
(一)太阳病症:指邪在太阳经、腑的病症,包括经证和腑证。
1.太阳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要表现。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
本病机。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2.太阳伤寒: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以寒邪袭表,卫闭营郁为病机。
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3.表郁轻证: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特征。以表证日久,标有小邪闭郁不解,
而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治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二)太阳腑证
1. 病在气分(太阳蓄水证):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
水,少腑苦里急并伴有表征为临床表现。治用五苓散外输内利,表里两解。
2. 病在血分(太阳蓄血证):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
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用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三)太阳变证:太阳病失治误治导致病情变化,新的病症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统称为太阳病的变证。
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四)太阳病类似证:指某些杂病,在其病程中,有时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如悬饮证,于此为作太阳病的鉴别。
五.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一般为六、七天。若不解可传他经:阳明、少阳,其他三阴经皆可传。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3 19:1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ianyan/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二. 太阳病分类提纲
(一)太阳中风提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二)太阳伤寒提纲: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三)温病和风温提纲: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巨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三. 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一)太阳病自愈和欲解时: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2.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3.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4.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二)其他五经病的欲解时
             1.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2.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3.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4.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5.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四. 辩太阳经传经与否:
1.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2.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5 11:25 编辑 www.med126.com


第二节:太阳病症
.  太阳经证:
(一) 中风表虚证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1. 太阳中风的因、机、证、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桂9芍9草69枣6)风邪袭表证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12)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2. 桂枝汤的其他适应症
(1)凡是太阳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太阳病兼轻度里虚的: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3)汗下后太阳表证仍在的: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B: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45)
C: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4)太阳病兼里实欲先解解表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5)非外邪所致之营卫不和
   A: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    则愈,宜桂枝汤。(54)
   B: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6)病重药轻,治用针药并用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桂枝汤禁忌症:
(1)是典型、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2)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3)毒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4.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
(1)桂枝加葛根:葛12麻9桂6芍6草6姜9枣4(解肌祛风,升津舒经——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2)桂枝加厚破杏子:厚6杏6桂9芍9草6姜9枣4(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中风兼喘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3)桂枝加附子:附1桂9芍9草9姜9枣4(调和营卫,扶阳固表——汗出太过致阴阳两伤表未解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
(4)桂枝去芍药:桂9草6姜9枣4证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1桂9草6姜9枣4

(温振心中阳气,祛邪达表——太阳误下后胸阳不振或又兼肾阳不足证)

A.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B.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5)桂枝加新汤证:人9桂9芍12草6姜12枣4(养营血,荣肌肤——营气不足身疼痛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二)伤寒表实证类: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1. 太阳伤寒的因、机、证、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2)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4)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2. 太阳伤寒和衄解
(1)以衄代汗: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2)自衄作解: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3)以汗代衄: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3.麻黄汤:桂6麻9草3杏9的其他适应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4. 麻黄汤辛温发汗剂禁忌症
(1)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2)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3)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85)
(4)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
(5)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6)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7)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8)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     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5. 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葛12麻9桂6芍6草6姜9枣4及葛根加半夏:半7葛12麻9桂6芍6草6姜6枣4

(发汗散寒,升津舒经——太阳经气不利,太阳与阳明合病)
A.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
B.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C.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2)大青龙汤:石10麻18桂6杏5草6姜9枣3(外散表邪,内清郁热——表闭兼内热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小青龙汤:五3半10细3麻10桂6芍10草6姜6(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伤寒兼水饮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三)表郁轻证:(论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症的证治)
1. 桂枝麻黄各半汤:杏3麻3桂5芍3草3姜3枣2(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2. 桂枝二麻黄一汤:杏2麻2桂5枝4草3姜4枣2(辛温发汗,微发其汗)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3. 桂枝二越婢一汤:石3麻2桂2芍2草2姜3枣2(辛温微汗,微发其汗)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5 11:26 编辑 www.med126.com

.太阳腑证:
(一)太阳蓄水证:(化气利水,兼以解表——五苓散)  (温化水饮——茯苓甘草汤)

1. 太阳蓄水证:A.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者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B.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C.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2.胃中津伤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者愈。(71上)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 胃虚水停证:A.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127)
                     
B.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C.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二)太阳蓄血证:
1.
桃核承气汤:桃10桂6硝6黄12草6(泄热行瘀——太阳蓄血,血热初结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2.抵当汤:(破血逐瘀——血热互结瘀重热敛证)
A.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B.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3. 抵当丸:(化瘀缓消——血热互结,热微瘀缓)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第三节:太阳变证
一. 治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二.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下汗,治为不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为不逆。(90)
(一) 表证兼里实:


1.(表里先后):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2.(先表后里)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3.(先里后表)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二) 表证兼里虚:(先里后表)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三)表里同病:(表里兼治)
1. 表里病机关系密切:大青龙汤(表证兼里热),小青龙汤(表证兼里有水饮)
2. 非大补之虚、大泻之实:葛根芩连汤(34),桂枝人参汤(163),(301),(302)
.热证:
(一) 虚烦证:
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清宣郁热——吐下侯热扰胸膈证)
A.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B.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C.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2. 栀子后朴汤证:(清热除烦,宽中消满——热扰胸膈兼腹满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3.栀子干姜汤证:(清热除烦,温中暖脾——热郁胸膈见中寒下利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4. 栀子豉汤禁忌症: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脾阳不足平时大便溏薄的人禁用。)
(二)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
    1.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三)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四)协热下利证:葛根黄芩黄连——清热止利,两解表里)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5 11:28 编辑 www.lindalemus.com/Article/

. 虚证:
(一)心阳虚
1. 桂枝甘草汤证:(温补心阳——汗出过多,心阳损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2. 桂枝甘草龙牡蛎:(补益心阳,潜镇安神——心阳虚烦躁的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补益心阳,镇惊潜阳,祛痰安神——心阳虚惊狂的证) 112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4. 桂枝加桂汤:(温养心阳,平冲降逆——火针汗后心阳虚损,下焦寒气上冲而发奔豚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二)阳虚兼水气证
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温通心阳,化气利水——心阳虚下焦水气欲动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补心脾,化饮降逆——心脾阳虚,水气上逆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健脾化饮——脾虚水停,氺邪阻遏太阳经腑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4.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三)脾虚证: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脾除湿,宽中消满——脾虚气滞腹胀症)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2. 小建中汤:(建中补脾,调养气血——里虚伤寒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3. 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下后脾气虚寒而表证未解)(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四) 肾阳虚证:
1.  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肾阳虚而燥烦证)(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2. 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汗下太过,导致阴阳两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五)阴阳两虚证
1.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伤寒夹虚误汗说致的变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2.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汗后阴阳两虚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3. 炙甘草:(滋阴养血,通阳复脉——阴阳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5 11:2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

.结胸证
(一)结胸辩证: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二) 热实结胸证:
1. 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表邪入里化热,邪热与水饮结于胸隔脘腑)
A.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B.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C.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D.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2. 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峻药缓攻——热实结胸病位上偏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下)
3. 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伤寒表邪入里化热,与痰结于心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三)寒实结胸证:(三物小白散——温散寒邪,攻逐痰水)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四) 结胸证治禁与预后: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脏结证:
(一) 脏结辩证: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二) 脏结证治禁及其危侯: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167)
.痞证:
(一) 热痞证:
1. 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邪气入里化热,壅塞中焦,致中焦斡旋失司,气机痞塞,窒而不通)

A.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B.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2. 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肾阳不足,复患热痞)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二) 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化痰消痞——少阳病误下,中气受伤,斡旋失司,气机壅滞,而成心下痞)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半上半下别于半表半里——小柴胡汤)
2. 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水饮食滞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3. 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消痞——误下致痞,痞利俱甚)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4. 胃虚痰阻痞证:(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消痞)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痞证类证:
(一)下利证:

1. 下利四法:(赤石脂禹余粮汤——对下利滑脱证,当用固脱止利法)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  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2.太阳少阳合并下利:(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或清热止利兼降逆止呕)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二)上热下寒证: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欲愈证: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十一.火逆证:太阳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

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110)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5 11:3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第一章:太阳病完了,下面就是第二章:阳明病

这是我去年的笔记,做得很辛苦,因为打字慢的缘故。贡献给大家,不想买书或买了书嫌不够精简的,看我的笔记吧!第一楼有讲座的网址,是免费的讲的可好!
-----------good  学习了, 谢谢啊
-----------
畅征 发表于 2012/6/17 21:34
good  学习了, 谢谢啊

不客气,共同学习。

----------- 本帖最后由 金木玄 于 2012/6/18 22:4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第二章:阳明病
   
   
  
一. 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里、热、实证。
二. 阳明病的病位: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胃腑。
三.阳明病成因:1. 太阳病失治误治,邪传阳明,称太阳阳明。
               
2. 少阳误治,邪传阳明,称少阳阳明。
          
3. 太阴病腐秽不去,日久从阳明燥化而出现大便硬,于是邪气外出而成阳明病。(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四. 阳明生理:
1. 经脉:足阳明胃经行于:头 面 胸 腹。(额颅,属胃络脾,通于心)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家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侧,经耳前,上发际至额头;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足阳明经别1,沟通了阳明与心的关系。会出现:额头疼痛,目痛鼻干和神智功能失常的谵语。
  2.:足阳明胃腑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相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恶燥;脾主运化,转输精微,其气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脾胃纳化相因,升降相依,燥湿相剂 ,合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阳明常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腑,与手太阴肺,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大肠转化排出糟粕,依赖肺气的肃降,脾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3.阳气:二阳(阳明)显著的意思,也叫盛阳。


.阳明病的症候分类和治法:
(一)阳明经表之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二) 阳明热证

1. 热在上焦:(邪热留扰胸膈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方)栀子豉汤

2. 热在中焦:(胃热迷漫和胃热迷漫津液两伤证)身汗,多汗,烦渴,脉浮滑或脉洪大。
       
(治)辛寒折热法或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3. 热在下焦:(阴伤水热互结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治)育阴利水清热法。 (方)猪苓汤。(三)阳明实证:

1. 阳明腑实证:热邪与阳明糟粕相结,即见潮热、谵语、烦躁、多汗、不恶寒反恶热等燥热内盛之象。
           又有不大便、腹胀满、或绕脐痛、腹满痛等阳明腑气不畅之证。(治)用下法.

(方) (1)大承气汤:泄热通腑峻下
               (2)小承气汤:通腑导浊缓下
               (3)调胃承气汤:泄热通便和下

2. 脾约:胃阳强而脾阴弱,脾不能为胃行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道。
     (证)小便数多,大便硬结,数日不大便而无所苦。
     (治)滋津通便润下法  (方)麻子仁

3. 津枯便结证:津液内竭,肠道失润,见干燥的粪便结滞肛内,大便难出。
        (治)蜜煎方的导便法,或猪胆汁的灌肠法

4. 阳明蓄血症: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淤血相结。(证)见其人喜忘,屎虽硬反易解,其色必黑。
        (治)逐瘀泻热法。 (方)抵当汤。

(四)阳明其它证:(胃腑虚寒气逆证)食谷欲呕。(治)温补法。 (方)吴茱萸汤。
(五)阳明变证:(湿热发黄证)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郁蒸发黄。
                      (证)见身黄如橘子色,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胀满。
                      (治)清利湿热法。  (方)茵陈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yao2)
    六.阳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180) ( 实——痰、引、水、湿、食积、淤血等有形之邪。)
  
  二. 阳明病病因病机:脾约证:阳明的燥热约束脾阴,津液不能还入肠胃,致大便秘结,小便数多,叫脾约。

1.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2.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

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

是转属阳明也。 (185)
4.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三. 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经表初感外邪的表现:1.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
2.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二)阳明病里热实证的外证和脉象

1.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相关文章
 手发背
 黄元御
 请教 什么是芒刺满口
 
 紫菀七味汤(《外台》卷九引《小品方》。)
 三十七 鸡冠蚬肉外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