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象体会书稿陆续发布,恳请大家指正、补充、完善。
砂仁为
姜科植物
阳春砂仁、
海南砂仁和绿壳砂仁的成熟果实或种子。
砂仁也是比较高大的一种姜科植物,主要生长在南方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药用砂仁,都是进口的,又叫
缩砂蜜。后来国内广东海南一带也有广泛种植了,国产砂仁中,以阳春砂的质量为优。
砂仁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长得跟
白蔻有些相似之处,茎圆而直立,能长到2米高。砂仁的叶子也是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直直地斜向上长出来,叶子是长长的披针形,分列在茎的两侧,两排整齐的叶子精神抖擞地向外伸着,透出一股通达之势。
砂仁种植后2-3年才会开花结果。砂仁的花不是长在地上茎上,而是长在根茎上。砂仁的根茎匍匐在地面上,到了春天,穗状花序就从根茎上长出来,由于砂仁花序的花梗只有几厘米长,所以砂仁的花看起来就像开在地面一样。砂仁的穗状花序到了秋天就成长为一穗果实。砂仁的果实是椭圆形,直径大约有1.5厘米,浑身长满了细细的软刺。没有成熟的砂仁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是红色的。每年7月底8月初,当砂仁的果实由鲜红色转变成深红色时,就可以采收了。这时一串串艳红的砂仁簇拥在地上茎周围的地面上,就像
杨梅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把砂仁的果穗剪下来,晒干或烘干之后,就是我们药用的砂仁。
晒干之后的砂仁,果壳呈棕褐色,表面密布残留的刺状突起。砂仁的果壳比较结实,比较厚而有韧性,把果壳撕开之后,里面有三室种子团。种子结合紧密,一团种子大约有十几粒。种子形状是不规则的多角形,深棕色至紫黑色。把砂仁的种子咬碎了尝一尝,会感觉到一股非常浓郁的香味,微微带着一点苦味,带着一股气势缓缓下行进入体内。
砂仁也是喜欢生长在热带雨林温暖潮湿的阴湿之处,这种湿气弥漫的环境,也练就了砂仁芳香化湿的本领。砂仁与白蔻都是辛香走窜的种子类药物,药性功效都很相似。但是白蔻高高长在枝头,果壳薄而脆,所以香气更清透,更偏于走散而入上焦。砂仁则是贴着地面长出来的,感受地气更多一些,果壳较厚而坚韧,所以气味更浓郁而微有浊意,更偏于敛藏而入中下焦。《本经疏证》言
豆蔻主通,砂仁主摄,亦是此意。
砂仁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可以直入中焦,运转中土。辛香能行,微苦可降,中焦得运,则湿浊郁滞自除,而砂仁下行收敛之力,又可带领右路敛降之气,从中焦一路直下,直入下焦而封藏收固起来。所以砂仁不仅有很好的运化中焦的作用,同时也是一味敛藏补肾的好药。临床上对砂仁的应用,大多也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砂仁芳香直入中土,凡中土为病,或吐或利,皆可用之。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以用微量砂仁来运转中焦。湿郁
呕吐者可以用砂仁温中化湿,下行以止呕。
腹泻下痢寒滑不止者,可以用砂仁温运能藏以止泻止痢。慢性肠炎多年不愈者,重用砂仁至30g以上,温补能行,而不伤正,往往可取佳效。
肾气收藏,必经中土,砂仁运中而能藏,一物两能,中土虚弱而欲收藏补肾时,用之尤宜。郑钦安创制潜阳丹、封髓丹,皆重用砂仁,是谓善用砂仁者。
砂仁与
熟地配合使用,则将砂仁运中而补肾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砂仁芳香运转中焦,可以有效地避免熟地滋腻导致的中焦郁滞,而砂仁收敛直入下焦的补肾之功,则加强了熟地敛聚补肾之力。
砂仁由于气味芳香,药气易于走散,所以临床上使用时,要现用现打碎。打碎至香味四溢,效果最佳。平时保存,则以带壳的果实为佳,药气不易散失。
最后以《本草纲目》引用韩愗《医通》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砂仁的药性:
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
[
本帖最后由 根尘不偶 于 2009/11/25 23:5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我有时很不明白,
一些病例或案例,好象都是自说自话自圆其说,若将它反之,从另一角度也说得通啊。
000
比如此作者原文:
砂仁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可以直入中焦,运转中土。辛香能行,微苦可降,中焦得运,则湿浊郁滞自除,而砂仁下行收敛之力,又可带领右路敛降之气,从中焦一路直下,直入下焦而封藏收固起来。
000
那么,我倒有疑问了:
砂仁辛香略带苦,那么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这一总纲规律!~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推理为:辛入肺,苦入心,再加辛、香之性强而苦味略弱——此苦味自然抵不过更强的辛香上行之势。
所以,砂仁是入心肺之物?
而心主血,肺主气,因其温而血气皆行,按“血气通行百病不生”的规律——所以脾胃之湿被化是必然,能够验证到对肾有好处,也是因为气血流通后的产生的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后果。
000
您看我这么推理~~~合理吗?
是不是更合大纲的规律?
再说砂仁若能敛藏入肾,要加强它这效果,按理说该盐制才好,因为咸入肾嘛,可是历代医典上貌似没有盐制砂仁吧?——至少市面上俺是没看到。
000
如果按西医的血液循环说,现代试验上也发现辛香温燥之药能够扩张血管,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因为砂仁吃入腹中,因它在肚子这个物理位置的关系,其扩张中下焦血管的作用比上焦更强(你中医里就有这个说法啊,治上焦饭后,治下焦饭前)所以心脏泵出的血液,向中下焦
流注的自然比上焦更多(因为血液受地心引力吸引)。所以就有了临床温肾的说法。
——因为我们发现,大多中医温的说法,结果都是扩张了血管,而寒凉的,大都使血管变窄。再一个,任何脏腑受血液灌溉较多,自然也因血液带来的营养物质和
氧气,而受益,所以其脏腑的阴、阳能力都得到加强。
如果这条推理成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凡是辛温之药,只要吃入腹中,都能够有温肾入肾的效果?也就是说,所谓引火下行,也不是砂仁、
肉桂专属了?
桂枝也行,
高良姜也行,
胡椒也行……
盼各位指点反驳。
我一贯坚信,中医不是
盲目的,更不是模糊的,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研究、试验、和对史籍怀疑的精神,没有将它们弄得很确切。所以无法象西医一样,用起来心里有数,得心应手。
比如一百个普通(!是指普通、常见的)呕吐病人,西医可以不用考虑,一片吗叮啉或胃复安下去,就可确信80%多的病人就不呕了。(能不能断根这是后话,咱们先不管。)而此时,中医就没办法啦,它要辨证一番再开药,才能达到和吗叮啉同样的效果。
于是中医面临的尴尬来了:
正如大多世间规律一样,精通中医者毕竟是少,大多数中医师水平都是普通的。而同理,大多数疾病临床症状都不是很典型的,典型的毕竟是少。
那么以普通的中医师水平,遇上普通的(也就是没有很明显典型临床证向的)呕吐,这时他该开什么药?
是不是心里茫然下笔无方?
(——而西医师却没有这个麻烦,再普通的西医师,或者说只要能识字,只要照本宣科,按药理说明书下去就行了,快捷省事。)
而对普通中医师就难了,最后开出来的,或多或少带有点瞎蒙的意思?(于少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
而事实上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情况:这样一百个呕吐病人,到了中医师手里,治愈率反而不如西医。
而对病人来说,西药简单,还不苦,而中药苦还麻烦。
对西医来说,方便快捷好开药(它都一贯对症治疗嘛,而不是对证治疗)而中医要掰来掰去推理一番,才能开药。
对医院来说,西药容易管理利润较高且不占位置,虽然有有效期限制,但比之中药容易腐坏生虫来说,实在是赔得更少。而中药很占位置,管理也麻烦,利润也比不上西药。
0000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各位诚爱中医,但事实的问题,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啊,单一味地喊中医先进、崇古信古,也无助于改变困境啊
[
本帖最后由 jytdh 于 2009/11/26 02:0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
-----------感谢先生的赐教,可以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中医更多的是从无形之气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在有形的层次上。砂仁固然辛香之气胜于微苦之气,然而砂仁整体的药气,还是偏于收藏,而不是发散。
先生谈论的问题,多为有形层次上的问题,中医并非不能解释这个层次上的问题,而是中医对无形之气的把握,就已经可以统括有形层次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去下而求道。
当然,先生谈到的问题,并非没有道理,比如,先生谈到
“凡是辛温之药,只要吃入腹中,都能够有温肾入肾的效果?也就是说,所谓引火下行,也不是砂仁、肉桂专属了?桂枝也行,高良姜也行,胡椒也行……”
这个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温通之药,可以改善一气周流的通畅程度,一气通畅,肾气收藏之力也会加强,确实可以达到补肾的功效。但不是所有辛温之药都可以补肾,如果过于辛散,一气不能收藏,则足以耗气而无补肾之功。
麻黄附子用量大时,有些患者会觉得全身冰冷,就属于这种情况。
总而言之,中药的药性,取决于药物之气的运行态势,这种态势,从象的角度来把握,最容易,最准确。如果只是单纯从气味寒热的角度来推理,则容易进入教条的框框。
再次感谢先生的质疑,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
-----------“中医更多的是从无形之气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在有形的层次上。砂仁固然辛香之气胜于微苦之气,然而砂仁整体的药气,还是偏于收藏,而不是发散。”------既然辛散强于苦降,却偏偏的得出的结论是偏于收藏。这样似乎从文字上不易服人。
——收藏与发散,皆是一气周流的形式,本质上都是流通,砂仁的辛香通行之力,偏于走向收藏的方向,故言砂仁偏于收藏。所以砂仁辛散之性与收藏之功并不矛盾。
------既是辛香,按照药理就是偏向开散。所以这样讲药理,还是觉得服人不足。(崇景再补)
“先生谈论的问题,多为有形层次上的问题,中医并非不能解释这个层次上的问题,而是中医对无形之气的把握,就已经可以统括有形层次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去下而求道。”------是否这种可以明说的理论解释起来貌似矛盾的地方,最后都可以归之为不可说的无形层次而不了了之呢?
——中医理论中没有矛盾的地方,在一气的层次上,中医理论非常得圆融。但如果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混为一谈,也难免矛盾百出。
------先生何妨在不矛盾的层次多多发扬?(崇景再补)
窃以为,先生既然书写药象,当发别人之未发才更能饶益后学。如果都是前人、别人说过的,又何必费神重写一遍呢?
——末学浅见,感谢先生指点,以后自
当更加努力,以不辜负先生期望。
------从先生文字获益良多,只是希望先生不要微露深藏。(崇景再补)
[
本帖最后由 崇景 于 2009/11/26 16:38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一个人对药物的认识体会,毕竟是有限的,把药象体会贴出来,请大家指教,就是为了听到大家的直言指正。观点不一的地方,愿意与大家讨论,但是对大家的指教,只有感谢!
感谢jytdh先生和崇景先生的不吝赐教!
-----------楼主,最好能把药物组织图里的药做得更全面,这就更好了,
从整体去了解中药这方法很好,从中获益不少。
我们根据此图,再去了解楼主说的再一味中药,再用此图去理解经方和时方,或者有更好的理解。
[
本帖最后由 成东 于 2009/11/26 16:4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hushi/]
-----------
原帖由 崇景 于 2009/11/26 09:23 发表
------既是辛香,按照药理就是偏向开散。所以这样讲药理,还是觉得服人不足。(崇景再补)
辛香确实偏于开散的,但砂仁辛香之气过于浓厚,内经言,气味薄为阳,厚为阴。砂仁这股辛香之气实际上是辛散而下行,不会完全散开的,所以才有收敛补肾之功。
又比如,麻黄苦温,
黄连苦寒,苦味皆收敛,而麻黄善通,黄连善固,完全不同,不能因麻黄味苦理解为麻黄不可升散。同样的道理,
薄荷辛香轻灵而偏于升散,砂仁辛香浓郁而偏于收藏,不能因砂仁辛香而否认其敛藏之功。
言拙不善表达,请崇景老师再为点评。
[
本帖最后由 根尘不偶 于 2009/11/26 17:13 编辑 www.med126.com]
-----------这不是把先生的气味理论又逼出来一点吗^^
轻灵沉厚,各有所行。
辛开香弥,脾香辛散,开中焦之郁得矣。------
谢谢先生。
-----------我一直对砂仁摸不清东西南北,一定好好学习!谢谢老师!
-----------崇景不是老师,先生肯定是先生(过去农村都管中医叫大夫或先生的),让先生见笑了。
只是觉得先生之文,意犹未尽也。好像有意无意的隐藏一些东东。
既然出书,希望先生不要藏珍以利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