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大成良医黄元御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引1病入膏肓


《左传·成公十年》载:晋景公生病,梦到恶鬼,但见恶鬼长发披散,拖到地上,一边拍打着胸脯一边做连续僵尸跳,对晋景公嚷嚷:“你冤杀了我的孙子,这是不义之举,我告诉了天帝,他马上会派人把你抓去,一定会为我申冤的。”


赵氏厉鬼撞破了王宫大门和寝宫大门进来,景公很害怕,马上躲到卧室,卧室门同样被撞坏,正在这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时,梦醒了。


景公马上召来居住在桑田的巫师(史称桑田巫),桑田巫所说和景公梦境一致,景公忙问:“结果会怎么样呢?” 桑田巫回答:“梦境意思是说,您老一定吃不上今年新收的小麦。”


接着,景公的病越发严重,派人向秦国求医(奇也怪也,三秦大地自古就盛产名医),秦桓公派了名字叫做缓的医生(史称医缓)来给景公诊病。


医缓还没有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梦到疾病化身的两个童子商量说:“医缓,他是个良医,不能被他伤害到我们,我们应当找个好地方躲起来”其中有一个童子说:“我们躲在肓(心脏与横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这样医缓也无可奈何”。


医缓到达晋国给景公诊察之后说:“这个病已经没法再治了,因为病已经进入到肓之上、膏之下,在这个位置,砭石和针灸都无能为力,服药,药力也深入不到,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将是毫无效果”。


晋景公听医缓的话语和梦境又是出奇地一致,由衷地称赞医缓是「良医也」既然名医都这样说了,那等于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只有认命吧,随即送厚礼给医缓,再送医缓回秦国。


“病入膏肓”故事的结局:晋景公没有马上死去,而是到了六月份丙午日这天,让农业部献上新收的小麦,再召桑田巫过来见证奇迹,让御膳房做了面食放在自己案前,以示准备食用,转身倒数5个数,把桑田巫当场给杀了。


潜台词:你个桑田巫,几个月前不是说寡人,吃不到新麦吗!今天让你亲眼见证奇迹,不是我想杀你,而是你在咒我,竟然断定朕活不长?你个小样。。。。。。


晋景公转身想去吃面食,突然觉得肚子里发胀,赶紧起身去厕所,结果掉到粪池里淹死了。。。。。。服侍景公起居的随从宦官中有一位,早上梦到身背景公登天而去,到了中午时分,却背着晋景公从厕所出来,实现了梦想,于是以死殉职。


医缓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81年,前两年晋景公杀了赵同和赵括,从电影《霸王毙鸡》到《无鸡》再到《陈氏孤儿》,真是陈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每次都说新电影是扛鼎之作,美其名曰雪耻,结果是越雪越耻。说真的,《陈氏孤儿》真的和晋景公有关,把程婴打扮成医生那真叫一个扯淡。。。。。。


后世也有类似医缓的故事,异曲同工的是名医许智藏给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治病,他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医生,他们都是“良医”。


-----------引2 灭门之霍
汉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接受汉武帝遗诏秉政,辅佐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意在使霍光“周公辅成王”,只可惜此君命短,在位13年,无嗣而崩。

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的皇位更是短命,只做了27天皇帝(汉废帝),却干出了1127件荒唐事。趁昌邑王外出的机会,霍光奏请15岁的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废掉了昌邑王刘贺。

国不可一日无主,最后霍光选了汉武帝与卫皇后的曾孙刘病己(刘询)为皇帝,史称汉宣帝。刘询在没当皇帝之前,长期生活在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故剑情深,立许平君为皇后。

霍光的儿子霍禹、霍云、侄子霍山,女婿范明友,大司马的大司马,封候的封候,将军的将军。可是老婆霍显还不满足,非要把女儿霍成君给变成皇后才过瘾。这个事就有点难办,除非许皇后死了才有可能,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

宫廷女医淳于衍经常出入皇宫给皇后看病,同时又和霍显关系不错,淳于衍的丈夫淳于赏是掖庭户卫,想改行做“安池监”的工作,就让老婆去求霍显,做为交换条件,必须想办法搞死许皇后。一番密谋之后,许对方以富贵,决定在许皇后分娩之后下毒,因为此时的女人是最虚弱之时(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今皇后当免身,可因投毒药去也,成君即得为皇后矣。)

还有安保的问题,皇宫不是菜市场,淳于衍给霍显的问题是:皇后服的药是由众位太医共同商定配制的,入口之前,还要他人先尝过,怎么有机会下毒呢?霍显认为:这就要看你的本事和决心了,大将军权倾天下,即便出了事,谁敢乱说什么?有我罩着你,放心去下毒吧!

淳于衍于是捣碎附子,带入长定宫,许皇后分娩之后,把附子粉末混入太医开的补药之中给许皇后喝下,服后不久,许皇后头脑昏昏的,感觉不对劲,遂问淳于衍,“这药里是不是有毒?”淳于衍肯定地回答“没有毒”,许皇后越加烦闷,不长时间就过了奈何桥。近些年,充斥各个电视频道的宫斗戏,若没有下毒环节,就没法多拍。

霍显把前后都告诉了霍光,在霍光掩盖之下、在其它大臣努力之下,霍成君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后。霍光死后3年,毒害许皇后的事情有所泄露,宣帝震怒之下,霍氏一门只留霍皇后一人废黜并幽禁,这和死去没什么两样。霍家腰斩的腰斩,弃市的弃市,霍氏夷族!和霍氏相连坐而被诛灭的有好几千家。

宣帝刚登基时,去参拜高庙,大将军霍光和皇帝同坐在一辆车上,皇帝很害怕,“芒刺在背”成语由此而来!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乘,皇帝感觉就比较安逸,身体舒展自如,感觉很安全!

霍氏夷族的原因总结为:威震君主不容留下,霍氏之祸起于陪乘!从霍光刚死之时皇帝对待他的态度上看(功如萧相国),绝对不是陪乘引起的,而是因为许平君,伤透了宣帝的心。

一味附子!惹来霍家灭门,所以,还是不要小瞧中药的威力!

-----------引3 药不二价

韩康,韩伯休,另有一个名字叫做韩恬休,东汉时长安霸陵人。

韩家在当地也是有名望的大族,韩康常去终南山采药,在长安的大街上卖药,那年头没有城管,城市里可以随便摆摊出售商品。

他说自己的中草药多少价格就是多少价格,明码实价,童叟无欺,不打折不甩买不挥泪不跳楼,口不二价,这样竟然能坚持三十年。

有一天,有个女人到韩康的药摊前买药,讨价还价老半天,韩康全然坚持本价,没有任何的优惠,想便宜,在我韩某人面前,没门。

这个女子也来者不善,破口大骂:“你以为你是韩康韩伯休啊!卖这些破草药,还狗日的药不二价呢?”就你也配?人家固定价还可以,百年老字号,长安韩伯休。

韩康听了当前女子的话,仰天长叹:“我本来不想提我的名字,现在长安连泼妇都知道了我韩康,还有脸在这卖什么药呢”于是逃进了霸陵山中隐居起来了。

东汉政府知道了这件事,汉桓帝(桓灵二帝,诸葛亮非常痛恨)用博士的礼节多次征聘韩康出山做官,韩康死活不肯来。汉桓帝备厚礼,并派专员驾“安车”去接韩康。

当使者捧着皇帝的诏书到了韩康居住的草庐时,这情况使韩康也身不由己,无奈只好答应出山。条件是,出山可以,但是不能乘坐皇帝派来的“安车”,那车太大,太招摇,只坐自己的牛车,第二天没有通知使者,便早早驾着自己的牛车出发了。

韩康到了最近的一个驿亭,亭长也是接到上边的命令,韩征君应天子之命去洛阳,出入必须要经过这里,于是向民间征召壮丁和牲口,要在韩康经过之前修桥铺路,以便能顺利通过官方的车马。

亭长看到韩康老农民打扮,这种装束见多了,肯定是个庄稼汉,以为乡村野老自觉出工出力来的,于是命令手下人去夺了韩康的牛,韩康也不理会,解开索套干脆把牛给了亭长,牛车缺了发动机韩康还能走吗?

没多久,使者的大车接踵而到,使者认识韩康,以亭长故意冒犯朝廷命官,使者请示韩康要杀掉亭长,韩康说:“牛是老子亲手交给亭长的,亭长能有个毛罪?”

故事的结局是:韩康在去洛阳的路上,半道又逃跑了,最终还是逃入深山老林,以高寿无疾而终。

-----------引4 天地交泰

段翳,东汉人,本名段元章,是现在四川新都人,幼年学习并通晓《易经》,善于风角之占。能够预知未来,当时有学生想拜他为师,还没有到府上,他已经知道学生的姓名。

有一次告诉看守大津渡口的官员说:“某年某月某一天,有看起来像学生模样的两个年轻人,背着行李,当他们向你问起我老段住在哪里时,请务必要清楚地告诉他们,谢谢!”到了那一天,真的发生了这种事,和他提前预料的一模一样。

又有学生慕名从冀州来向他学习,学习了几年,自己以为已经把老段的本领学得已经很精通了,于是辞别师傅返回冀州。段翳为他的学生制作了一贴膏药,同时写了一封信一起封在竹筒中,对他的学生说:“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打开它”。

段翳的学生走到葭萌(现在的广元)时,和政府官员争抢着渡河,被看守渡口的小吏打破了随从的头部,鲜血真流。情况紧急时刻,学生打开了竹筒,取出里边的字条,上面写着:当你们走到葭萌时,与人争渡会被打破头,请用这贴药膏把头包好。学生照着做了,被打破头的随从立刻就止住了血。经此一事,学生非常敬佩段老师,于是返回去继续向师傅学习,一直到老段给他发毕业证。

段翳师傅怎么能未卜先知呢?因为他精通《易经》,《易经》真的是是博大精深,古时尊为五经之首,数字不多却晦涩难懂,历朝注者言之未尽,言之不一,就连孔圣人都感叹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赵辅和,是北齐清都人(现在的河北临漳),小时候精通《易经》,善于卜卦,做了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快刀斩乱麻)的幕僚,北齐神武帝高欢死在现在的太原,当时北齐文襄帝高澄秘不发丧,并让高洋给高欢在临漳西北给父亲选个好的坟茔,高洋和吴遵世(易学大家)去选坟茔,多次卜筮还是不吉祥。又到了一个地方,让吴遵世再卜卦,得到《革卦》,吴遵世等几十个人都说此地不宜。

赵辅和当时还是少年,挤到众人面前说:“《革卦》对于天下人而言皆是凶卦,但是对于帝王而言则是大吉”《革卦》彖辞说:“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高洋遂即登上车,回头对众人说“就用此地”,葬了高欢,即是现在的义平陵。

有一个人,父亲得了重病,此人到幕僚府找到赵辅和的同僚给占了一卦,得到泰卦,放到现在,假若有人占到,这个卦也是非常好的卦,“小往大来,吉,亨”预示要问的所有情况只会越来越好。

起卦人对来人说:这个是吉卦,预示着你父亲的病会马上就会好,此人大喜而去。赵辅和听到后却对起卦的人说:泰卦,乾在下,坤在上。乾卦代表父,坤代表地,代表土。土在上,父在下,将要入土了,哪里能说是吉卦呢?是凶卦,不久果然是问卦人的父亲死了。

天地交泰,在故宫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都建有交泰殿,那是供皇帝和皇后行周公之礼的地方。初、二、三,三阳爻在下,四、五、上,三阴爻在上。地在上,天在下,地天泰,就形成《泰卦》。十二消息卦于时令而言,泰主正月,当然了,地上大风吹,沙尘天空飞,北京的沙尘暴可一点都不泰。

天向上,地向下,天地不交,就成了否卦。我们经常说的三阳开泰,否极泰来,实际上在《易经》卦序中,泰卦排11,否卦排12,其实是泰极否来。

-----------引5 御医难当

刘完素-〉徒弟-〉荆山浮屠-〉罗知悌-〉朱震亨(朱彦修、朱丹溪)-〉戴思恭,浙江浦江人,是金元四大家义乌朱震亨的徒弟,尽得师傅所传。明太祖洪武年中,戴思恭被征为御医,因为他的治疗效果特别好,深受朱元璋爱戴。

燕王朱棣患瘕,老朱派戴御医去给小朱治病,自古讫今,好的医生基本上被垄断在皇帝周围。戴御医到了燕王府,看到给燕王治病用的是尽是一些上好药材,为什么会没有效果呢?

带着这个问题,问朱棣平日里喜欢吃些什么?朱棣回答:爱吃生芹菜。戴御医说:找到了。于是给朱棣开了一剂药,夜里拉下了很多细小的蝗虫,病就好了。

朱棣的三哥,晋王朱棡也病了,又是戴思恭去给治好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晋王病复发,很快就挂了。

老朱和马皇后生5个儿子,亲眼看着挂了3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下惹得朱元璋大怒,逮治晋王府的各个医生,老朱整人在历史上那是非常有名的。

戴御医从容向老朱进言:我以前奉命去给晋王治病后,已经和晋王说过,现在虽然痊愈,但是毒在膏肓,恐怕再发作时不可再治,现在看来,果然是这样的。晋王府的各位医生,因为戴御医的话此才全部免死。

朱元璋得病期间,因为病情没有好转,而多次治罪给他看过病的其它御医,单独安慰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之人,治他们的罪,你不要害怕。没有过多久,朱元璋也病死了,长孙继位,治了很多医生的罪“罪诸医”,同时提拔戴思恭做了太医院使。

早年,戴思恭的医术被王宾以非正常方式窃得,王宾年老时无子,遂传于盛寅,永乐初,因为治太监的病被永乐皇帝朱棣知道,接着治好了朱棣的风湿病,在宫内做了御医。

明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妃子张氏十个月没来月经,很多医生诊断以为张妃怀有身孕,在东宫,这个是大喜事。

盛寅诊断后可不认同,他认为这位妃子有病。妃子也认同,于是向太子抱怨:盛御医说得有道理,为什么不早点让他来为我诊治呢?

等到盛寅开出药方一看,原来是一破血剂,惹得太子朱高炽大怒,坚决不服用此方。

几天后妃子病得更重了,命令盛寅再去诊病,最后开出的方子还是和几天前的一模一样,还是那服破血剂。

妃子愿意按方服药,太子朱高炽怕堕胎,用木枷和镣铐把盛寅给锁起来示众,服药过程中,如果妃子出了差池,有你盛寅好看的。

当此之时,东宫很多人都认为,盛御医马上就会被大卸八块的(估计以前已经有过榜样。)御医,听起来,多风光啊,可随时有性命之忧,你说这御医难当不难当?

妃子服下之后,不久瘀血大下,病马上就好。三日之后,盛御医风风光光回去太医院办公,而且还得到太子很多赏赐。

这位姓张的妃子可不是普通人,日后明仁宗的张皇后,明宣宗的老妈,明英宗的太皇太后。

其实妃子病好后,太子在这个过程中,办了件没面子事情,太子内心迁怒于盛寅,当太子当上皇帝之后,盛寅的朋友相术大师袁忠彻(袁珙的儿子)私下告诉他,皇帝的命不会很长(结果只当了8个月皇帝)。

南方相术多师法袁珙,《柳庄相法》一书估计是托书,儿子袁忠彻相人术和他父亲不相上下。“永乐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陈懋、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及金忠、吕震、方宾、吴中、李庆等祸福,后皆验。”祖传神技,袁忠彻也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皇帝不是普通人,盛寅害怕再祸及自身,在北京太医院,到时你必须要出马,结果现在已经提前知道了,与其彼时陷入无药可医境地,搞不好还会被拖下水,沾上无妄之灾,还不如早点避开。

于是上书请求去南京太医院,明仁宗当然准许了。过了几年后又回到了北京,等盛寅死后,南京和北京的太医院都供奉他的灵位。

盛寅当然还有其它故事,留待正文故事中再进行穿插。。。。。。

----------- 本帖最后由 fafa320 于 2013/1/13 12:35 编辑

看完了,没有找到黄元御故事。期待。。。

忽然想说一句,古时候看不好病,轻则砸了招牌,重则惹上性命官司;所以医生都是潜心研究医理;
现在医院的医生,哎!
以前用别人开发的软件,觉得不好用,自己学习做软件。
现在发现医院医生帮不了你,自己学习中医。

-----------回复 fafa320 的帖子

> 以前用别人开发的软件,觉得不好用,自己学习做软件。
> 现在发现医院医生帮不了你,自己学习中医。
握个手!我也是先自己写软件,后来自己学医,呵呵


-----------学识浅薄鄙陋,静待下文分解
-----------正文1 生逢其时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乙酉(鸡年)。
1705年:闰四月。

最牛在位61年的康熙,干的是件前无古皇后无来皇的工作,康熙以后,谁要想成功打破61年记录,不太可能。

从秦始皇起,历史上短命的皇帝一抓一大把,有个家伙本可以打破这项皇家记录,可他最后放弃了这个机会,故意踢飞了这个能秒杀的12码,这个家伙不是装孙子,他是真孙子---乾隆。

年仅8岁就捧上皇帝这种职业饭碗,也有是因为顺治时钦天监汤若望这个德国佬,老外汤给顺治的理由是:这孩子小时候不是出过天花吗?那么他以后具有永久的免疫力,人就不容易挂掉,这在我们西方已经被几代人所证明过了。

我东方帝国的陛下,现身说法:不信你看我老汤的脸上现在不也有些“麻点”吗?让玄烨公子改天去棒子那边整容一下思密达。

您老啥也别想了,以我的法眼,一生阅人无数,这么一点点的自信还是满满的,没错就是他,陛下,您就从了老纳吧!顺治从而确定小玄子为接班人,顺治却是因为天花而死的。

现在看:能在恰当的时候得恰当的病也绝对不是一件坏事!这简直就是一种成就,这种因病使坏事最后转变成好事的几率,和花30年时间亲自抓到一只白乌鸦的几率差不了多少。

1705年:康熙皇帝第五次沿京杭大运河水上南巡,所经之处阅兵、减赋、提字、审案、免八旗银两、忙的是不亦乐乎。

对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公务员应双规的双规,该升迁的升迁。并下命令“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编纂康熙字典招聘工作已经启动,人力资源部要优先运作)诏赦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死罪犯人罪减一等,重修华阴西岳庙告成、国子监落成,下半年又去塞外巡视一圈。

康熙还真是个不错的皇帝,自家的天地里也要到处去溜溜,体验一下真实情况,不能只看报表、听汇报、开电视电话会议、下红头文件,这叫体察民情,要知道人民真正需要什么,当然也是一种勤政表现。

1705年减赋时:把湖广省康熙45年的赋税都免掉了,这还不算什么,朱批一点,顺便再把湖广两省N年以前,累积多年所欠的赋税全部都给免掉了。

康熙年纪大,脑袋瓜有点进水,皇家不是常说“湖广熟,天下足”吗?天下粮仓就在湖广啊,一季的产量也比汉代敖仓的库存大多去了,刘邦守住敖仓连西楚霸王都无可奈何,据此反攻的结果是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小玄子这皇帝当得实在是有点败家子!问题是,历史上经常能碰到这种败家子当政的年代确实不多。

1705年,九月十八日,申时,这是立冬前第三天,一个平常的日子,这个时节山东的天气还有点冷。

在山东省昌邑县城西郊的黄家新郭村,主人黄钟之妻陈氏分娩了一个男婴,男婴普普通通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黄钟这一年22岁,已经育有3个儿子,这年龄相当于现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清代的婚姻法对结婚年龄没有硬性规定,黄钟是大户人家,家境很不错,属于早婚一族,妻子陈氏连续三年为黄家添丁,三喜临门。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朱元璋从出生就和119过不去,你这不是折腾穷人吗?现在我们英明地决定不折腾了。

以上是朱元璋的DNA样本,后世对历朝太祖出生,天赋异象描写我们现在是见多不怪,见怪也不怪了。总之就是要你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人的出生和常人那是大大地不同,预示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对比一下出生,天下升斗草民多得是数不清,皇家珍品试验田“太子”的产量康熙时比较大,从咸丰开始断收,连个传宗接代的都生产不出来,天也要帮忙亡大清。

黄家辛郭村是黄姓世代祖居的大村,这个村的GDP有90%以上来自农业,还有少量的纺织业和为数不多的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业。

这个男婴是主人黄钟的第三个儿子,前边两个分别是长子黄德润,次子黄德淳。

这些天可是乐坏了黄家主人黄钟,差人携礼去岳母家报弄璋之喜,去黄氏宗祠焚香告慰添丁,快乐的日子显得总是短,马上就要到置办三子满月酒宴的时候了。

主人遇到了幸福的烦恼,黄钟的亲戚、朋友、邻居、岳母娘家不时有人问起,第三个儿子叫什么名字?

黄钟这时想起,第三个儿子要取什么名字啊,德润、德淳,全是三点水的,第三个起个德。。。什么啊?再想想,德。。。德。。。得了,不用再多想,德润和德淳的名字是谁给起的?若不能及时申报户口,孩子将来上幼儿园就有麻烦。

放现在更急啊,取名字这种工作,传统意义上通常是由爸爸的爸爸完成的。或者带上生辰八字,再花点钱找起名公司圈定一个。那年头经营起名公司这项业务的不多,没有什么市场需求,民间名叫:石头、柱子、大山、二狗名字多的是。

汉高祖小时候叫刘三,明太祖小时候叫朱重八,朱元璋的爸爸叫朱54,张士诚名字叫张94,回头看看欧美算啥?中国很早就已经步入数字化!

再者就是有免费的送上门的黄钟也不能、也不敢接受,也没人摆摊到黄家门前叫卖这个知识产权,有班门卖斧之嫌,因为黄钟他们家姓黄啊!这不是废话吗,我也承认确实是,这个“黄”和黄河的“黄”、黄帝的“黄”也没什么不同,可黄钟他自己是知道原因的。

黄钟自己解决不了,没办法,去南隅书斋请示父亲黄运贞解决,给这个孩子的名字取做:黄玉路。

这位小时取名黄玉路的男孩,就是日后命运坎坷、经历曲折、誓不低头、耗尽心血、著书立说、成就非凡、清朝中叶山东昌邑人、中医一代宗师、医学大家、本文的主人公------黄元御。

黄玉路,是黄元御的小名,德润、德淳也泛指玉德,玉路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清史稿》关于黄元御的列传中写:“黄元御,字坤载,山东昌邑人”从《清史稿》,大名就是黄元御。

黄元御,字元御,一般情况下这样给人解读有点不妥吧?字坤载还是正确的,其含义大约是来自《易》之坤卦,男子一般会在20岁时取“字”,为的是让别人尊重,供他人称呼使用。号研农,别号玉楸子,这是黄元御以后自己取的号。

姓、氏、名、字,古代和现代都是很重要的,接着请出另一位“聪明绝顶”的同学蒋志清,大凡是有描写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的连续剧时,这位蒋志清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却没人这样叫他。他的大名来自《易》之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这个名字吗,两个字:大气!电视上我方凡称皆为蒋介石,其实正儿八经应当称他为蒋中正。毛润之的名字一样来自《易》:“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现在很少人取这么牛B的名字,没办法,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这门学问缺失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易》太深奥的原因,还有把《易》归入迷信的原因。先用生辰八字,后用五行定缺失,再被笔划给忽悠,遇这种事不好讲价钱,家长爽快掏腰包,多好的证明:知识就是金钱!


孔夫子说的话,对古代文人那就是经典“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看看,再仔细看看,如果起的名字不好,后果那是相当地严重。

看官中若有准爸妈级别的,一定要在为下一代取名字上多下点功夫。好名字能带来好运气,名字改变命运的故事不是没有过。王莽新朝成立之初,大将军王兴,大将军王盛,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太好了,又是兴,又是盛的,所以,超擢提拔为大将军。原来这两位,一个是守城门的,一个是卖饼的。

古代人讲究文雅,名、字一般由尊长代取,号为自取,也称自号。

别人送的称为:尊号、雅号,赠号。别名、别字、别号、表字、笔名、艺名、网名。。。。。。不过,古代女人则不受此规则限制,多是有姓无名,朱元璋的老妈史书上显示就简单“陈氏”两字。或是有再简单的:王大丫、王二丫、王小丫、孙二娘、扈三娘。夫从夫姓,陈方安生、叶刘淑仪,冯陈富珍。。。再有或者像是华府的那帮丫环夏荷、秋香、石榴。。。。。。什么的。

越是大名鼎鼎的越是复杂,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搁现在办身份证时要加倍收钱的,还一定办不到,为什么?太长了。
那我来办个短的新二代证:赵D。
还来中西结合,你就省省吧,没门。
赵D你可以去洪都中院起诉我,胜诉了我就办给你。

黄元御生逢其时,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之中,中国有话叫“不作乱世人”,因为乱世有太多血腥,另一点看,英雄多出于乱世。在我们穿越的这段时间,黄元御也经历了学说话和走路,黄钟夫妇对家里这三个孩子将来的成就寄于厚望,正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

-----------正文2 蒙以养正

黄元御的堂祖父黄运启,顺治戊戌进士(顺治十五年第三甲), 官至六科中的兵科给事,各科掌印给事中官职汉员为七品,各种奏章均要经手,认为不合理时可以把皇帝诏书原封给退回去,是圣旨又能如何?

六科给事中官不大职权非常大,日常工作与六部对接;现在电视剧中却演变成太监的工作了,太监哪里有这么牛,更是被长胡子不长智商的导演给瞎吹上去了。

黄运启大约是经历过平三藩,闲暇期间著有《平政纪略》、《石嵩问答》等书,从北京退休回昌邑发挥余热,搞了一些“义田”,在昌邑乡下谁家穷困潦倒没吃没喝的,只要对黄运启说一声,马上就能给他一亩三分田种上两季增加收入,救了这家人,有人不能接济来求种时,再转下一家。平日里也多行善事,济困扶危,死后也被祀入乡贤祠。

黄元御的爷爷黄运贞是廪贡生,上过举人副榜。黄运贞从事的职业是:候补训导,训什么导?训儒学的导,类似《聊斋》作者蒲松龄。「清制:训导,县教谕、正八品,皆听命于州学政。」

黄运贞日常参与事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录取学生,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考核成绩、评判学生品行优劣,是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国家基层公务员,相当于现在昌邑市第一高中的副校长。


黄元御的堂叔黄在中,康熙30年任钱塘知县,后改任太平县令,因为政绩卓著,死后进入崇祀杭州名宦祠。

黄元御的父亲黄钟是邑庠生,就是县学生员,俗称秀才。秀才为初级功名,这个初级功名不能直接为朝廷效力。

在清朝只要考中秀才,家中赋税可以全部免交,这也是政府奖赏给读书人的声誉。黄钟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过着诗书礼易、耕读传家的生活。

黄钟明白,当年父亲那一代没有显赫功名,自己也没有,心中不免失落。这也是中国大户世家传统,本支百世。

同一祖宗(树干),后代各堂(树枝)之间也暗中较劲,比比谁枝上(分枝)出人才更多,成就更大。“一门十进士,父子双宰相”这才是旧时大家世族所追求的。

每位家长基本上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取得更高的功名,是每个士子的努力方向。现实虽然很无奈,但黄钟确信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黄钟明白父亲对自己学业失望之后,依然埋藏着希望的种子,而这种希望随着时间它是有延续性的,随着长子德润的出生而逐渐转移,小孩子三岁看老,看来父亲的希望也是延续在这三个小子身上。

分镜头穿越到春节联欢晚会演播现场片断:
大忽悠:一会儿星光大道的毕老师来了,你要给我争脸,这是人生最好的机会,爷爷培养你四十多年了。
鸭蛋:爷爷,我才多大。
大忽悠:我培养你爸多少年,你爸是半成品,都成了文化站长,你要有信心。

直到今天,这种希望还在延续,父母的期望值随着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出人头地一直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把这种目标放之每个家庭,也出奇地一致。

太平盛世、风调雨顺、海宴河清、四海承平,这几年大清既无内忧更无外患,日子过得飞快,康熙50年8月,日后名垂清史的高宗乾隆皇帝出生。转眼间黄元御已经长到六岁了,已经到了要给黄元御正式发蒙的年龄,就是说要对孩子进行正式启蒙教育,和现在早早送小孩去幼儿园念书是一个道理(相比之下,现在的家长送孩子去启蒙更早)

为什么说正式发蒙呢?
黄元御平日里白天是很孤单的,没人陪他玩啊!两个哥哥工作属于“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父亲在家中就给黄元御讲祖先的故事,讲经书上的故事。

黄钟也深刻领会也认识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啊,出人头地只有科举一条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就把黄元御送到了本族伯父黄养志执教的学校,黄先生知识渊博无意功名,大家都称那里为养志书院。

黄养志老先生,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几十年,多次被评为昌邑优秀模范教师,五好家庭、大清861星火科技奖获得者、十星级文明户,李遍昌邑,很多已成年学生的父亲辈,也全部出自他多年前的培养。

黄家新郭村黄姓是大姓,世代祖居繁衍生息,本族的男儿到了读书的年龄都会被列位家长送到养志书院,学校的硬件是以前的逢萌祠改建的,软件全部是由本村黄姓集资完成。

因为黄老先生的大名,也因为养志书院的教学方法;教一个学生也是一堂课,教30个学生也是一堂课,自从贴出扩招广告,学校一时间可热闹多了。姓、刘姓、孙姓、丁姓。。。。。。等姓,家长把自己家适龄儿童都送来了。这也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特色,广义上也可以称之为私塾。

行礼、拜师仪式结束后,黄元御正式成为小学生,其它小朋友也打出条幅,列队奏乌乌祖拉热烈欢迎新同学黄元御,因为多了个学弟以后可以多个照应,也可以在课外活动时多个可以调侃的小弟。

若真要是有此想法,一定是欠扁。

黄运贞兄弟四个,黄元御在黄氏家族中这一辈是最小的,两个哥哥,还有七个堂哥。这还没有计算黄运启、黄运兴那两家的孙子辈们,新郭村的黄家够强大吧?

私塾先生对黄元御启蒙要安排什么内容呢?答案是:三百千。

就是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哪怕现在看来,依然是很好的儿童启蒙读物,脍炙人口,古时对幼童发蒙时也采用“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求熟读和背诵。
“人之初”。。。。。。老师念一句。
“人之初”。。。。。。黄元御同学跟着读。

然后老师再讲里边的故事,每天所学不多,教学大纲进度完全由老师掌控,新同学黄元御第一天上学,也不能教太多的。

执教多年,一生阅人无数,老师的眼光那是相当地毒辣,500米外立辨男女,50米外看清五官,现在的大树小树花花草草,人家从苗子起就能知道结果能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多年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工作中心,整同学也是招式多多,打手心、罚站、鼻贴墙5秒报时或出去晒太阳,连续3次,请家长!


一日老师在课堂上有一道问答题,也是必答题,无锦囊可用、不能打求助电话、不能向亲友团求救、不能询问现场观众、没有保底积分,答对转下一关,答错出局,请听题: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能整明白不?

“说的是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冬天临睡以前主动去给父亲暖被窝”,黄元御说这些话时很具自豪感。

师生这一问一答不要紧,黄香是谁?

四海之内,华夏之邦,凡属黄姓,同认此公。

从黄香这个孝子身上,竞引出许多江夏黄氏祖谱上的先人,原来昌邑黄家那是不折不扣的名门望族,尚书门第,忠宣之后。。。。。。
相关文章
 [原创]   一种伪品沉香的鉴别
 津液干枯证
 关于外劳宫补肾法的问题,求教
 周兆祥:給癌症朋友的38封信
 清香散(《杨氏家藏方》卷二。)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