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准确解读“经方”药物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古人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戳戳者,今依方施用,竞有应与不应,其故何哉。”“此药遂失其真矣”。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界对研究《伤寒论》汤方药物的点滴摘出,以期可正视听。
  麻黄汤、桂枝汤等汤方中之“桂枝”实乃现今之肉桂
  《伤寒论》总方113首,其中含有桂枝汤方43方次。后世研究桂枝汤等汤方者未审视仲景所用桂枝并非今日之桂枝,应是现今之肉桂。桂枝与肉桂其基原均来源于樟科植物Cinnamomum cassia Pnesl。由于使用部位不同,其临床性效之区别众所周知。
  桂枝之名始见于《伤寒论》,本草文献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其桂枝究系何物,后世曾有不同认识。按《本经》载有牡桂菌桂,无桂枝一名。《新修本草》云:“其牡桂嫩枝皮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谓:“《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可见唐宋以前言桂枝,是用桂之嫩枝上皮。
  考《伤寒论》桂枝汤方,在桂枝项下均脚注“去皮”二字,与现代肉桂要去掉其木栓层非药用部分相吻合。古代医家用药最讲究修治。仲景所用桂枝,正如陈修园指出的那样:“牡桂者即今日之桂枝皮也……盖仲景所用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皮也,诸书多未言之。”直到明代桂枝仍主要使用嫩枝皮。《本草纲目》沿用唐宋本草旧说,并未将柳桂专条列出。大约在清代初期,柳桂逐渐成为桂枝的商品名,延用至今。考中药历史,现今桂枝嫩枝条入药最早在清代才开始进入临床应用。所以《伤寒论》汤方中“桂枝”应是肉桂。
  张仲景只用枳壳未用枳实
  枳壳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本经》不载。枳实始载于《本经》。《伤寒杂病论》有枳实汤方23条,并均以枚数作剂量单位。按汤方中各药剂量换算,枳实一枚约0.3~0.5钱,枳壳一枚约3~5钱,从各汤方中药物的剂量比分析,“枳实枚数”均应为“枳壳枚数”才符合其汤方中各药物之比例。如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三枚;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斤,枳实三枚;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五两,枳实四枚等。
  枳实与枳壳临床分用,始见于魏晋以后。正如沈括指出:“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也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自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土疗,亦相出入,古人言枳壳条,便是枳壳……后人以《神农本草》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主。”《本草衍义补遗》载:“枳实,细详《神农》主治,与本草气味不大相侔,究其所因,必是枳壳所主”。仲景不敢摘破《本经》药物名称,改枳实为枳壳,后人又不敢摘破《伤寒》经文,沿用至今,故误认为经方临床性效有疑窦耳。古代本草文献所载枳实的采收时间均为九十月,亦只能是枳壳。时逸人所论更为精当:“《本经》只有‘枳壳’,《别录》:‘采于九十月’,系枳实成熟时期,至雷学 始以‘内实者为枳实,内空者为枳壳’。汉时无‘枳壳’之名。《伤寒论》用枳实者约七方,《金匮》用枳实者约十四方。汉代之‘枳实’,即现今之‘枳壳’,现今之‘枳实’,昔时因尚未成熟,不入药物。”故现在研用“经方”,应改枳实为枳壳。
  连轺不是连翘
  《中药大辞典》和一些医药专著、教材在连翘根项,将连翘根异名为连轺,并认为《伤寒论》麻黄连赤小豆汤中之连轺,是木樨科植物连翘Fonsystia suspensa(Thunb)Vahl的根,误订为古代本草所载之连轺是不够严谨的。《伤寒论》连轺根应为现今藤黄科植物金丝属植物Hypenicum patulam Thunb。
  按《图纤本草》载连翘“南方生者,叶狭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黄,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莲草。”以上文字和所附药图。应是藤黄科植物 Hypericnm ascyranL。结合现代药用植物研究,《伤寒论》汤方中连轺应是连轺 Hypericnm patwlunl Thumnt。全草、花、叶、根入药,民间常用于湿热黄疸、痛肿疮毒、蛇伤和无名肿毒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词解]:“连轺……现在均代用以连翘”甚为不妥,应以予纠正。
  梓白皮不能用桑白皮代替
  《伤寒论讲义》262条,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惟梓白皮药肆不备,可代以桑白皮。”此种方解不妥,梓白皮为苦寒、清热除湿退黄药,不能以桑白皮代用,以免造成后学者误解,梓白皮资源在我国极为丰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民间常用中草药,《本经》单独收载。从本草历史及临床性效桑白皮不能替代梓白皮使用。
  研读《伤寒沦》汤方者众多,常遇见因过服汤药而生别症,或因剂量不足疗效欠佳,或属正常用药后反应而不知所措的人就诊,深感医者之过,治中有弊。医者往往只从自身医道寻根究底,忽略了另一重要原因:经方药物古今有别。有的医者对某一药物在汤方中误用一生。
相关文章
 白灵丹(《经验方》卷上)
 香砂只术丸
 百度为啥要封锁倪海厦去世的消息?
 验方新编 海底 上课笔记
 非洲出现新致命病毒 5名感染者中4人死亡
 大防风汤(《保婴撮要》卷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