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桂”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我这里所指的桂,为药用之桂,即《本经》之牡桂菌桂。我的家乡就是桂的主产地,自小就和桂生长在一起,故对桂还算是知之甚详。在我没对桂进行辨述前,先看前人的一些看法。
    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里,把桂(牡桂和菌桂)列于上品。在牡桂条里说:“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在菌桂条里说:“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所述之桂甚多,甚繁,但多误。现先述其条文。
    桂(别录上品)牡桂(本经上品)
    [释名]梫(音寝)。[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陆佃埤雅云:桂犹圭也。宣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如执圭之使也。尔雅谓之梫者,能侵害他木也。故吕氏春秋云:村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即死。是也。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不当重出。今并为一,而分目于下。
    [集解]《别录》曰: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山谷。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弘景曰]南海即是广州。神农本经惟有牡桂、菌桂。俗用牡桂,扁广殊薄,皮黄,脂肉甚少,气如木兰,味亦类桂。不知是别桂,是桂之老宿者?菌桂正圆如竹,三重者良,俗中不见,惟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非真菌桂也,并宜研访,今俗又以半卷多脂者,单名为桂,入药最多,是桂有三种矣。此桂广州出者好;交州、桂州者,形段小而多脂肉,亦好;湘州、始兴、桂阳县者,即是小桂,不如广州者。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齐武帝时,湘州送树,植芳林苑中。今东山有桂皮,气粗相类,而叶乖异,亦能凌冬,恐是牡桂。人多呼为丹桂,正谓皮赤尔。北方重此,每食辄须之,盖礼所云桂以为芬芳也。[恭曰]桂惟二种。陶氏引经云似柏叶,不知此言从何所出?又于别录剩出桂条,为深误也。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尔雅所谓“梫,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必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桂州、交州甚或良。其菌桂,叶似柿叶,中有纵纹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其大枝无肉,老皮坚板,不能重卷,味及淡薄,不入药用;小枝薄而卷及二三重者良。或名筒桂,陶云小桂是也。今惟出韶州。[保昇曰]桂有三种:菌桂,叶似柿叶而尖狭光净。花白芯黄,四月幵。五月结实。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其厚硬味薄者,名板桂,不入药用。牡桂,叶似枇杷叶,狭长于菌桂叶一二倍。其内枝皮半卷多紫,而肉中趋起,肌理虚软,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其厚者名曰木桂。药中以此为善,陶氏言半卷多脂者为桂。又引仙经云:叶似柏叶。此则桂有三种明矣。陶虽是梁武帝时人,初生于宋孝武建元三年,历齐为诸王侍读,曾见芳林苑所植之树。苏恭只知有二种,指陶为误,何臆断之甚也。[藏器曰]菌桂、牡桂、桂心三色,同是一物。桂林桂岭,因桂得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既多烈,皮又厚坚。厚者必嫩,薄者必老。采者以老薄为一色,嫩厚为一色。嫩既辛烈,兼有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薄者即牡桂,卷者即菌桂也。桂心即是削除皮上之甲错,取其近理而有味者。[承曰]诸家所说,几不可考。今广、交商人所贩,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一说最近之。[颂曰]尔雅但言“梫,木桂”一种,本草载桂及牡桂、菌桂三种。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別。旧说菌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之筒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则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则今之板桂也。而今观宾、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总谓之桂,无复别名。參考日注,谓菌桂,叶似柿,中有三道纹,肌理紧薄如竹,大小皆成筒,与今宾州所出者相类。牡桂,叶狭于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所出者相类。彼土人谓其皮为木兰皮,肉为桂心。此又有黄、紫两色,益可验也。桂,叶如柏叶而泽,皮黄心赤与今钦州所出者,叶密而细,恐是其类,但不作柏叶形为异尔。苏恭以单桂、牡桂为一物,亦未可据。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蛮洞中,人家园圃亦有种者,移植于岭北,则气味殊少辛辣,不堪入药也。三月、四月生花,全类茱萸。九月结实,今人多以装缀花果作筵具。其叶甚香,可用作饮尤佳。二月、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阴干,不可近火。[时珍曰]桂有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叶如柿叶,而尖狭光净,有三纵文而无锯齿,其花有黄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二桂。但以卷者为菌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苏恭所说,正合医家见今用者。陈藏器、陈承断菌、牡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以单字之桂为叶以柏者,亦非也。柏叶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苏颂所说稍明,亦不当以钦州为单字之桂也,按尸子云:春花秋英曰桂。稽含南方草木状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更无杂树。有三种: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者为菌桂,叶似枇杷叶者为牡桂。其说甚明,足破诸家之辩矣。又有岩桂,乃菌桂之类,详菌桂下。韩众采药诗云:暗河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此又一种也。暗河不知在何处?
    [正误][好古曰]寇氏衍义言:官桂不知缘何立名?予考图经,今观、宾、宜诸州出者佳。世人以观字画多,故写作官也。[时珍曰]此误矣。图经今观,乃今视之意。岭南无观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
    以上是自《本经》及《本草纲目》李时珍所列之历代名家对桂的辨识。由于《本经》中分为牡桂和菌桂两种,所以,后世各名家在此基础上,求证牡桂与菌桂是否为一物,众说纷纭。纵观李时珍及其所列历代名家之辨,均以事实有所出入。在此我不想一一辩驳,只把我所知道的如实谈一谈,诸位就知前人之误。
    一、品名辨
    其实药用之桂,在我国的生长范围很狭小,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广西东南。广东西部,各云南东南亦有少量。我的家乡——广西防城港市就是桂的主产区。就算在防城港,也就是分布在山区的几个乡镇,近海及与钦州交界的乡镇就没有生长,可见其生长对土质的要求非常严格。
    桂,在当地,客家人把还生长着的桂叫木桂,讲白话则叫桂树。剥完皮的木叫桂木。剥下的皮统称桂皮,经过不同的加工,则可以加工为桂通、板桂、桂青、桂心、烟仔桂、桂碎等。桂通,即前人所说的筒桂。就是在剥桂时,在树茎比较小的桂树上,从头开始,每隔40公分左右作环状割切,再纵向分为二块,晒干,即由其自然卷成筒状。如果树茎大,则皮就宽,晒干后就会卷二三重,反之则卷的重数少,可见前人说的:“卷二三重者良”为误。板桂,为选取树干比较大者,按一定的长度,剥下来后,在专用的桂夹上夹好,再晒干。因为有夹固定,所以不能卷成筒,而是成整齐的板状。桂心和桂通一样,只是要去其甲错之老皮。桂青,即是用桂的枝杈所剥下的皮,因其嫩时,皮色为青色所名。桂枝,则是采其嫩小细枝,切成斜形薄片,晒干而成。总之,种种称呼只因加工所形成的状态不同而异,在药用方面是不能因此分出好劣的。在药用的好劣,主要是按其的含油的质和量来分。首先,分为黄油和黑油,以黑油为优。其次是看其含油量的多寡,在晒干后,用刀在其切口上切割新,观察其口,润腻而黑(或黄)占皮的厚度越多越好。含油越多,其味起烈,辛辣而微甘。可见,陈藏器所说的“厚者必嫩,薄者必老”,正好是非颠倒。
    二、药用辨
    在《伤寒论》中,方中只有桂枝,而无牡桂、菌桂、官桂、心桂等。细考,凡用桂枝处,皆曰“去皮”。此“去皮”,即去其甲错之老皮无疑,看其用柏皮亦曰“去皮”为证。而当今之桂枝,由于是细小之嫩桂树枝切成,其皮甚薄,几无甲错之老皮,实无去之之必要。由此可见,仲景所用之桂枝,非今之桂枝也,应为今之去完粗皮之桂皮,即桂心是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肾气丸,用桂枝,而不用肉桂(桂皮)。其实,仲景所说之桂枝,就是现在的桂皮。《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就是说,在桂树林里,是没有其他的树木生长的。可以证明,古时(明以前,或更早,具体时代有待考证)把桂统称为桂枝。至于什么时候始,在药用中,才开始用桂树之树枝,来代替药用之桂枝,我就不知道了。
    药用之桂本出于一类,时珍《本草纲目》即分为桂、桂心、牡桂、菌桂四条。各条气味如下,桂:甘、辛,大热,有小毒。桂心:可苦、辛,无毒。牡桂:辛温,无毒。菌桂:辛、温,无毒。本来是一物,不清楚为什么在桂条下的气味,却和其他的辛温有别,而曰甘、辛,大热,有小毒?凭我的认识,我认为《本经》所述是正确的,不可能有小毒。我在小的时候,在打柴时,和朋友们经常用刀剥鲜桂皮吃,辣而微甘甜,从没有中毒的感觉。当然,也有人吃得多时,会出鼻血,这是温热之性,而非有毒。

[ 本帖最后由 zsx98898 于 2008/3/21 10:25 编辑 www.lindalemus.com/shiti/]
相关文章
 痛苦万分,请告知复杂病情!!
 酒依赖
 建议出杂志
 道功的修行次第
 关于心衰
 空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