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中药治病重在气味配伍____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转帖】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药治病重在气味配伍____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转帖】


一日读一则病案,见案中用到生薏苡仁60g和干15g,药量都较大。也许作用是一样的,因中药是用气味来治病的。这里是干姜的辛味和生薏苡仁的淡味相配,干姜的热性与生薏苡仁的凉性相配,重在二药气与味的比例。这是中药配伍的技巧之一,也是小方小剂能治大病的奥秘之一。
  气味理论,即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了这一理论:“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后世医家代有发展,但四气五味理论始终是认识和运用中药的最基本的理论。任何一味中药都是气与味的统一体,中药与中药的配伍是气味与气味之间的配伍。人体内不外阴阳,人体的病变不外阴阳的失常,药物的气味本身具有阴阳,气味组合又会化生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伤寒论》中桂枝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阳法”和芍药与甘草相配的“酸甘化阴法”成为后世方药配伍的范例。药物通过气味恰当的配伍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人体内无处不有气的运行,气的运行方式不外乎升降出入。升降出入障碍意味着机体病变,升降出入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药物的气味本身具有升降出入,气味组合也会改变升降出入。《本草纲目》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之巅顶。”药物通过气味恰当的配伍达到恢复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平和。李东垣《脾胃论》在肯定“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的前提下,又发挥了这一治法。气味俱出于中焦,治疗应立足于中焦,以调治心肾肝肺,恢复机体正常的升降出入。他在《脾胃论•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指出:“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近几十年来,普遍地存在着依据药理作用来使用中药和方剂的现象。如银花连翘消炎,板蓝根大青叶抗病毒,生石膏退热,生薏苡仁抗癌,五味子降转氨酶,以及过敏煎方抗过敏,四君子汤方提高免疫力等等。这种用法经常被披上中西医结合或中医药现代化的精美外衣。但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这种用药用方的同时,必须指出这种用法至少有值得关注的两大弊病:第一是降低临床疗效。西医治病的主要着眼点是“病”,通过祛除 “病”使身体恢复健康。中医治病的主要着眼点是“人”,通过对人的整体治疗,使身体恢复健康,疾病自除。中医之所以具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是其治疗手段和工具的高明,而是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以及治疗理念上的超前。第二是影响青年中医生。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其他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升降浮沉理论等相配套的。轻视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作用,直接会影响到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重要的是对新一代中医的培养会产生也许“致命的”影响。
  曾治疗一“老胃病”患者,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较长时期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转笔者治疗,开小剂半夏泻心汤方,3剂即症除。以后每有反复,再服原方仍然有效。患者感慨地对我说:“我前面找的医生是专治消化病的医生,开的药又多又贵,可就是不管用。”也许用中医药理论来认识,一点也不奇怪。我只是没有去考虑胃炎的病理和中药的药理,只考虑了患者的证和药物的四气五味,用了很普通的中医治法中的“辛开苦降法”。
-----------细说中药之“六陈”






       来源:互联网
       中药“六陈”之说,首先由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提出:“橘皮用陈久者良、半 夏陈久用之”。继后苏敬在《唐本草》言:“麻 黄、陈 皮、吴茱 萸、半 夏、枳 实(枳壳)此应陈久也。”对于枳 实、枳壳之用,清代医学家汪昂说,“皮厚而小为枳 实,壳薄虚大为枳壳,陈者良,麸炒用。”宋代《局方》著名方剂二陈汤,就是因陈久的陈 皮、半 夏二味得名。《药性赋》中记载:“枳壳陈 皮半 夏齐,麻 黄狼毒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此说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气味。六陈原药的气味都很强烈,有刺激性,如桔皮含有挥发油,有刺激肠胃,促进消化液分泌及有刺激性祛痰作用。而陈皮的药用功效却不止于此。如《医林纂要》言:“陈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而这些仅靠挥发油是难以做到的。据研究证明,陈皮水煎剂中有肾上腺素样的成分存在,但较肾上腺素稳定,煮沸时不被破坏。陈皮隔年后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对增加。综上所述,陈皮还是以陈为好。然而,并非贮存时间越久越好。“六陈”贮存太久了,药气逐渐挥发,嗅之无气味,视之颜色加深,药效也就受到影响。《药鉴》言:“陈皮须用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半夏隔年须炮制,茱萸气烈待挥散。”可见“六陈”也不能无限期贮存。也有人说,所谓的陈久,即越陈久越好。若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其气与味还有多少?如果气味减少了很多,那功效会不会也随之减少呢?医家张山雷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如有些中药芦根白茅根、生地石斛青果麦冬沙参等,鲜品较陈久者之效果为佳。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些鲜药味甘而气不浓烈,没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质较熟者为多,故用之则最能生津养液也。事实说明,上述诸药偏于味,六陈药偏于气,气味不同,用法必然各异。
       值得注意的是,六陈之说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间由于使用中药之种类在不断增加,宜陈久使用的中药也在扩大,早已超出了六种。所以,使用宜陈久的中药,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种,应本着药物之气的强烈与否而取舍之。
相关文章
 第十六门(疟疾瘴气)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肺卫气虚
 扶桑清肺丹(《辨证录》卷十三。)
 中医妇科学 女阴白色病变 上课笔记
 3个多月的孩子睡眠易惊醒,快崩溃了,求救!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