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以“象”之理探寻传统中药药理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陆秀兰


取象比类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古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抉取某个事物的象(实象或具象),借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明比暗喻,实引类推,以揣度人体生理病理及治则方药理论的真实变化,或内在的规律,然后综象为理,因理立说,创造出别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本文试图以“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探寻人与动植物间物性相宜,物类相感的共同规律;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进而探寻传统中药药理学

以“天人相应”观探寻药物性味及功能特性

《内经》从“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观出发,将人放在宇宙自然中来考察,把反映自然界物质属性的五行和五脏巧妙地结合,使人与自然溶为一体。五行的每一“行”都是将人体内外环境系统中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属起的同构系统。如天之燥气,由于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首先侵入人体肺部,从而导致肺、鼻、大肠、皮毛出现燥症。治疗则选用辛味性凉之类的同类属性的药物。这种同构系统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因素的组合,其中包括诸如方位、季节、气候、五脏、五味、五色、五体、五官、五志、五音等人体内外环境系统的不同层次,借以表达人与自然的种种联系。又如药物的五味入五脏,药物五色入五脏等等。各类事物彼此虽然现象不同,但俱有共通的规律。

汉末《神农本草经》始有中药药性理论,在序例中谈到“药有酸咸甘苦辛,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又提出了“疗寒以热,疗热以寒”、“药有君臣佐使”、“药有阴阳配合”[1]等等,这些阴阳、气味之论,多言简意奥,那么药物为什么具有四气、五味、阴阳之性呢?在此借助明代医家缪希雍对药物气味产生之理的论述:“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

[2]此论说明了,药物的四性得自于自然的四时之气,气由天生,故随四季变化而有寒热温凉之分;味由地出,故随五行所属,而有酸苦甘辛咸之别。这完全是从生长在自然界的药物来揭示其阴阳五行之性。基于“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天地是一个庞大系统,人又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人和一切动植物一样,同处于自然界,具有同一性,“万物同源,天人一体”。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物性相宜,物类相感的共同规律。事物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能相互影响。对此近代医家陆晋笙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景景室医稿杂存》)由此可见,世界万物都是感天地阴阳之气而成,人亦如此,人之病是得天地之气之偏,而中药也得天地一偏之气,因此中药治病乃是以偏治偏,这种用药之理和人之理一样也都存在于四时阴阳之中。因此,古人认为天地人各部的同属事物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应律。

以“阴阳四时”之象探寻药物性味及功能特性

《内经》将五脏按阴阳四时之象进行了类比分属,即“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阳中之太阴(少阴),通于秋气。肾者……阴中之少阴(太阴),通于冬气。肝者……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金元医家张元素则据此大受启发,从阴阳四时之象来阐发中药药理。把对应“阴中之少阳”的春,概括为“风升生”即春季有风之象,有万物生长之象,有上升之象;把对应“阳中之太阳”的夏,概括为“热浮长”即夏季有热象,有万物长养之象;把对应“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的长夏,概括为“湿化成”即湿土同类,中央黄土具有万物之本源,化气成物之功;把对应“阳中之少阴”的秋,概括为“燥降收”即秋季有燥象,万物经夏之长养、彰显之后,精华开始内收;把对应“阴中之太阴”的冬,概括为“寒沉藏”即冬季有寒象,其气下沉,万物之精密而内藏。[3],张氏按“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之象,将药物分成五大类,他认为某一类的药物,得了某一四时天地之气,而这类药物就具有某一天地之气之功。如“风升生”一类,将具有疗风、疏风、生发、上升药理作用的药物,划分到此类,并以春之象来解释这类药物之理,如麻黄升散而发汗,柴胡升麻生发少阳肝胆之气等等,张氏的“药类法象”从阴阳四时之象中寻求药物的机理,是将阴阳、四时、五行、气味厚薄、寒热温凉,溶在自然中,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来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

从“同气相求”之理探寻药物功能特性

清初著名的医家张志聪对药理研究别具特色,提出了“因象用形”说,这是从一味药的具体形态用取象的方法来分析它的功能,其“象”就成了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原理,其取象的方法非常灵活,只要中药与人体某一部分形状、颜色相同,部位、功能相似,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天人共通律。如白芨敛肺生肌,郁金利胆,核健脑,补骨脂补肾,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属形相同而相通;桑椹补血,丹参活血,茜草止血属色相同而相通;茯苓皮、陈皮桑皮大腹皮治皮之水肿,以皮治皮;桂心温心气,莲子心清心火,以心治心;续断多筋而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以筋治筋;荔核、橘核,治睾丸病症,以核治丸;又如猪心心悸猪肚治胃,猪肾治腰,鹿鞭、狗肾阳痿虎骨骨强筋壮骨,以脏补脏。此乃从药用部位与人体中的部位相似而相通。

又如花为植物的生殖器官,多数花类植物有活血调经之功,如红花玫瑰花月季花等;种子类药材多有促人“生子”之效,如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芡实等以补肾固精;穿山甲水蛭都有“钻穿”特性,具有通络之效;皂刺棘刺有“刺破”之性,具有破脓排脓之功;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有行血通经下乳之功。此取其功能相似而相通,因其象而用其形,皆显示了“以类相从,同气相求”的“天人共通”的规律。

以“生物全息”之理探寻中药药理

由于人体和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将人体看作是天地的缩影,这种思想包涵着生物全息的科学道理,现代有人以全息的理论来认识中药与人体的天人共通律,认为中药与中药、生态环境、人体、时间、空间是全息的,把动植物药与人体的全息对应关系划分为同形全息,同色全息,同位全息,同质全息,同功全息等层次。当人的某一部分信息缺乏时,人就会生病,用与其全息度较高的中药补充该部分缺乏的全息或激发潜在信息显现,从而使病人康复。这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天人共通”合拍一致。同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增益的作用,异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减损的作用,故曰:“同则相从,反则相距”(《管子·白心》)。

总之,古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将事物按着不同的“相似块”联系在一起,尽管有些“相似块”只说明了某些外部特征,其中某些内部结构与性质尚未搞清楚,但借助于按外部特征构成的“相似块”进行“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仍能揭示其规律性,并为证明“相似块”的内部结构及性质,为中医药学纳入科学体系铺平了道路。[4]

以“象""之理研究中医传统中药药理学的内容,不管其多么复杂,从方法论上看仍不出比象、法象、取象、因象,或取时之象,或取形之象,或境象,或势象,或位象,但其基本理论都是本于阴阳四时五行之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序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9.

[2]缪希雍撰,夏魁周校注.神农本草经疏·卷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

[3]张元素撰,任应秋点校.医学启源[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68~200.

[4]王大鹏.中医思想方法与基本观点[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30.
相关文章
 小儿情绪突变,疑似惊吓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
 羚羊解毒汤(《张氏医通》卷十五。)
 胃肠型感冒
 最新版中国癌症地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