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浅谈膏药的制作与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浅谈膏药的制作与应用



目前国家为解决广大民众看病难,用药贵的问题,在城市实行社区医疗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提高,国家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人民在这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使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逐步得已解决,在这期间中国民间膏药(以下称膏药)在基层的应用就大有用武之地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性疾病和老年保健必将引起国家的重视,民间膏药无论在治疗方面和保健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中国民间膏药在基层医疗中应用 ,既使广大的患者得到较好治疗,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在目前卫生资源还不是非常丰富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利用的,中国民间膏药在我国已存在有几千年,时至今日仍为广大民众所乐用,可见其疗效是肯定的,关键是用应和会不会应用的问题,挖掘整理抢救提高中医药这一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以及普及这些经验和技术很有必要的。

一、

中国民间膏药在应用上的特点

1、
疗效确切,迅速持久:膏药施用患病部位后,由于局部的保温(有些药物遇体温即有发热的作用)作用,使药物的渗透作用得一加强,局部血流加快有利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作用迅速,效果明显,药效持久,一般民间膏药一帖可用5—7天或更长,而现在贴膏12小时以后就无劲了,这是现代贴稿不可比拟的。

2、
应用范围广,使用便捷:中国民间膏药应用范围很广,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可应用膏药来进行治疗,例如头面部的头痛,口眼歪斜,颈椎病;胸部方面肺俞穴,心俞穴可用于哮喘和心脏病的防治(保健);肝俞穴,胆俞穴,膈俞穴可用于胸胁胀痛,积聚痞同痛,黄疸等的防治;脾俞,胃俞穴可用各种胃病的防治;肾俞穴,可用于妇女经带诸病,男子肾虚腰痛遗精滑泄,淋浊阳痿耳鸣消渴等的防治,中国民间膏药在外科和皮肤病方面的应用就更广泛了,我国古代医学文献都有大量的记载,这些记载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膏药的使用方便,在治疗中无需什么设备,只要符合病症,注意禁忌,用法,病人完全可以自行治疗而无须住院,膏药的这些特点是其他治疗不可及的。

3、
使用安全,副作用小:膏药是体表外用制剂,对人体的影响(副作用)很小,是很安全的,其副作用有两点:一是膏药帖于体表4—5天后局部有痒的感觉,(此时可将膏药轻轻揭下局部用温热水擦洗即可,一天后还可将膏药贴上)二是局部起水泡(特别是部分妇女皮肤较细嫩),轻轻揭去膏药,如果出现水泡不必害怕,在处理上有两点:a:小水泡用碘伏局部消毒即可,不用包扎,水泡会被吸收自行消失。B:大的水泡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从水泡的基部将水抽出,用碘伏消毒晾干(勿包扎)注意不要感染就可以。不过这种情况是较少见的。由于膏药的基质是香油和章丹(四氧化三),章丹是含铅的化合物这就存在一个铅的吸收问题,据资料膏药每次用药面积在30平方厘米以内,六个月以内是安全的,超过六个月要密切观察。但一般是不会发生铅中毒的,完全可以放心的使用。

4、
价格低廉,经济实惠:膏药价格一般比较低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便于制作,创出品牌:中国民间膏药是现代贴膏的鼻祖,现代贴膏无不是在吸收中国民间膏药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贴膏不适和基层生产,因为他需要大的投资,需要专用的设备和生产厂房,要有很专业的技术,原材料组成多,配制过程复杂。而中国民间膏药制作技术简单,便于推广,他无须庞大的投资和复杂的设备,只要有两口铁锅 ,一把漏勺,一个炉灶,加上熟练的技术,就能熬出高质量的膏药。很适合基层的医疗需要,掌握了熬膏药的技术,就可以根居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出带有自己特色的膏药品牌,更好的为广大民众解除疾病痛苦作出贡献。

                         二. 中国民间膏药目前的状况

    目前民间膏药面临消失的危险,各地只有少数家传,由于膏药的熬制技术性很强大多都密不外传,把膏药的熬制弄的很神秘使不少对膏药制作感兴趣的同仁,因为得不到其中的关键技术支持望而却步,少数人因持有这方面的技术优势,有的按照教科书上说的去做,多次试制膏药仍然熬不成,丧失了对膏药兴趣的研究,目前一些从事中药炮制,传统制剂很有经验和专长的相继退出工作岗位,使掌握这一传统技术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因素之一。

.膏药的制作

  膏药的制作比较简单,只要掌握好炼油的火候,就能制出好的膏药,大体上熬膏药有以下几个步骤:



配料:按处方规定将药物称量准确,需要炮制的药依法炮制合格备用,另将需要兑入的细料研细(80目以上)另储备用(摊膏药时用)。



炒丹:将章丹(四氧化三铅)置铁锅内加热,翻炒至砖红色,取出放冷备用,炒丹的目的是去掉丹中的水分,防止下丹时由于丹中含有水分遇高温的炼油发生迸裂造成操作人员伤害。

 
炸料:将配好的炮制合格的药材按药材的大小,质地的不同,分别依次倒入油中加热处理,至炸枯(留有存性不能全部炸成黑炭)捞出药材,过滤药渣备用。

 
炼油:炼油是熬好膏药的关键,油炼不好是制不出好的膏药的,炼油的时间最快也需要2----3-个小时(操作熟练时间可缩短),在这期间要不断的用漏勺撩油,(目的防止窝烟,降温防止着火)要控制好火候,炼至滴水成珠(炼油滴水中不扩散类似形成一个小圆珠)即可。

 
下丹与去火毒:有两种情况一是火上下丹(不介绍)二是离火下丹。离火下丹必须有二人操作,将炼至滴水成珠的炼油迅速从火炉上移到锅架上,一人才持鲜木棍,一人通过细罗(60目的)将炒好的丹均匀撒入炼油中,并迅速搅动,使丹油充分化合,丹有黄色转为灰褐色最后至黑色,将油滴入请水中试膏药的老嫩,至合格,迅速细流到入冷水中并按一个方向搅动,用手不断的撕拔拧成拳头大小的陀,清水中泡之(即说谓的去火毒),每日换水两次。二十天后捞出晾干水分,沾上滑石粉装瓷瓶中密封即可。

      摊膏药:取已去火毒的膏药低温加热融化,60度加入研细的细料搅匀,就可摊膏药了。

  以上是膏药的大体制法和步骤,膏药熬的好坏成功与不成功,除于以上介绍的外,还与油,丹的质量和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熬膏药经验是很重要的,经验这一关过不了是熬不出好的膏药的,因为有些东西用文字是不能完全表述出来的,例如滴水成珠他就无法描述清楚,可书上或传说都是炼到滴水成珠,往往因为对成珠的判断不准确影响了膏药的质量,麻油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炼油时间的长短和炼油的好坏,对下丹和成膏也有影响。还有炼油的烟色的变化例如:炼油烟由青色——灰白色——白色即说明油已炼成。再如锅内油花的情况:炼油初期油花在锅的四周———待到炼油快成功时油花在锅的中央,说明炼油已到程度可以下丹,对熬过或见过熬膏药的人来说是能理解。但对从来未接触过熬膏药的人来说,对以上所说就很难弄清楚和判断,这也是很多人按书上学着作膏药不成功的原因 ,这也是熬膏药的所谓的神秘的地方,就是熬过膏药的人也不敢保证每次都保证百分之百分的成功,他与油。丹,操作,炼油的程度的掌握,下丹的时机都有关系,此外季节的不同下丹的量也不一样,就是在同一个季节因为丹的质量不同用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总之要综合考虑加上熟练的技术才能够制出质量好的膏药来。

四.膏药治病的机理:

     膏药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一种,当膏药贴于局部造成局部皮肤的密封状态,再加上膏药的保温样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可使炎症和痛疼得到缓解,膏药中的细料大多含有芳香性药物,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实际上就是天然的渗透剂),可直接被皮下组织所吸收,产生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作用,如治疮疡肿毒,疔疽,风寒湿庳,跌打损伤等疾病,细料中的辛辣之品如肉桂附子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用于肾阳虚亏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遗精,滑精,尿频,腰膝冷痛及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慢性腹泻,小孩受凉引起的腹泻(如小儿暖脐膏)及妇女受凉痛经,宫寒不孕等治疗。当膏药按经络治疗时,在局部产生一定的刺激,激活局部的俞穴传入脏腑起到调节,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总之,膏药疗法可以理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疗法,用现代的分析关点来看,可能是药物有效成分刺激外围感受器,在局部形成较高的有效药物浓度,对局部或全身产生影响。

 

五.传授膏药制作技术:本人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四十年)热爱祖国中医药事业,对中医药有浓厚的爱好和兴趣,擅长中药炮制和中药传统制剂技术,本人为副主任药师,国家执业药师,为打破少数人对膏药制作技术的垄断,使中国民间膏药制作与应用得以普及,本人愿将膏药制作技术,经验传授给各位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同仁。同时介绍其他几种如白膏药,松香膏药和外用油膏(纯中药传统的)的制法,介绍现代贴膏的制法和现代中药贴膏的最新发展趋势,欢迎咨询,联系电话:0543—4321170
找巩先生

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平县城黄山二路中段24号(县医院西邻)卫生局院内。


Email:gong-460101@163。com
手机:13561581125




-----------非常全面,不动手还是学不会呀。

-----------在九八年左右,我在乡下遇到一个长者,看到他用十几种干湿柴根及青草药,经过断切,放在一只大锅内用水煎,药汁用简单方法过滤后,煎着煎着就成了膏。他用这种药膏涂抹在牛皮纸上,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效果还挺好的。
相关文章
 擦牙散(《万氏家抄方》卷三。)
 妊娠菌痢
 秘传黄耆丸(《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桃花散(《回春》卷七。)
 大小蓟
 多发性子宫肌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