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造假调查的《科学》杂志该期封面
中医研究是一门棘手的学科:在中药配置过程中,要把真正起作用的药材和一般填充物甚至杂质区分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数据本身还是捏造的情况下,这件去粗取精的活就更难了。最近一次震惊中国学术界的丑闻发生于去年11月,当时
浙江大学开除了一名中医药理研究室的副教授,原因是其8篇已经发表的论文被认定为剽窃或伪造实验数据。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就此平息。一些人士质疑浙大在调查尚未完全清楚时就将贺海波解聘是弃车保帅之举。如几年前曾负责过一起学术造假事件调查的
北京大学一教授说:“其他共同作者就没有责任了吗?”同时,这一事件在中国的媒体和互联网上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大家将焦点转向另一当事人李连达以及其背后权力过大而制约太少的院士制度。
论文“高产”引起警觉博士生剽窃导师研究数据
李连达是中医现代化领域的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浙大聘为药学院院长。他从国家科技部获取了一笔43万美元的资助用于研究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浙大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但据其对媒体宣称,他本人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北京的实验室,因为他需要出席那里的常务会议。
贺海波2006年获得
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加入浙大中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其论文发表的记录看来,贺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2007年4月到11月间,他向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共递交了8篇具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且都于2007年到2008年间发表。由于其在学术方面如此高产,浙大于去年7月将其聘为副教授。一名曾采访过贺海波所在实验室其他研究人员的中国记者认为,贺海波人缘不错,因为他帮助学生达到了学校关于授予博士学位的一项硬性指标,即至少有两篇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其中一篇必须署名第一作者。(2006年开始,浙大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情况很快开始对贺海波不利。2008年10月11日,《国际心血管》杂志副主编致函中国药科大学
药理学戴德哉教授,指其投至该刊的一篇论文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上已发表的论文虽然实验目的不同,但在数据和图表上却十分相似,要求解释。戴德哉查阅后,发现其数据被自己两年前的博士生贺海波剽窃。随后,戴教授向浙大进行了举报。
据《科学》杂志2月13日收到的一份浙大声明中称,浙大2008年10月16日召集贺海波,要求其撤回造假论文,反思错误并向前导师道歉。10天后,贺提交了一封检讨信称李连达教授对此毫不知情,随后离开浙大。为保护隐私,浙大不准备公开这封检讨信。一位校负责人称,贺海波是因为希望能够留在浙江大学获得一职才不惜铤而走险的。在确认其已向《本草疗法研究》杂志发出要求撤销论文的电邮后,浙大方面于2008年11月13日将其解聘。记者曾多次致电和电邮贺本人,均未取得联系。
网站曝光匿名帖李连达不断受到“炮轰”
但事情并未就此告一段落。2008年10月23日,新丝语网站上曝出一则匿名帖,称李连达浙大实验室在《药理学研究》和《NSA药理学杂志》上一稿两投。三天后,新语丝上另一个匿名帖指出,上述一稿两投的论文以及另一篇发表在《民族药理学杂志》上的论文均存在捏造数据的行为。从此,李连达及其实验室在互联网上不断受到“炮轰”。
网上的热议也引起了资深中医专家祝国光的关注。这位远在芬兰的浙大校友下载涉案的三篇论文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伪造数据的痕迹“非常明显”。作为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此发现报告给浙大。11月中旬,祝收集了有关证据将其邮给有关期刊的编辑及浙大校长杨卫。
2009年2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祝国光的举报,翌日浙大发表声明,称此事完全是贺海波一人所为,其未经李连达教授许可就将其列为共同作者。并称杨卫校长已亲自向有关期刊发出了撤销造假论文的请求。
同时,新丝语网站上出现更多的匿名举报帖,而浙大也承认有19篇论文存在问题,涉及李连达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实验室及杭州实验室的其他成员。而在这些论文中,贺海波并不在作者之列。
美国达拉斯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罗德?加纳研究小组分析了其中几篇文章,并将它们收录进Déjà vu数据库(一个收集雷同度很高的出版物的数据库),条目为75181到75184。加纳说:“我们尽可能提供最客观的数据,为诸如期刊编委会或大学道德委员会等一些机构作出评价提供帮助。”
《本草疗法研究》主编:不知道哪些作者可以信任
这一丑闻也引发了对院士兼职的新讨论。很多像李连达这样的院士,除了主要工作外,一般还在不同城市兼任两个以上的职位,出任某学院院长或实验室主任。高校也很希望能聘请到这些院士,因为这些精英科学家对各级政府的优先研究和投资领域提供建议、审查拨款、评估业绩。浙大的15个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这样的兼职学者。
李连达承认他每年只去浙大六次左右,每次在学院里待三五天,其中只有一天时间指导中药实验室的五六个研究生。吴理茂2004年在李连达北京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8月赴美耶鲁大学做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之前都在负责李连达浙大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李连达说,他也是贺海波学术造假的受害者,现在也成了调查对象。
同时,浙大也加大了事件调查范围,要求吴理茂回杭州接受有关质询。浙大已发现的8篇涉嫌造假论文,吴理茂都是共同作者,其他问题论文中吴理茂有的是第一作者有的是共同作者。根据《科学》杂志2月25日收到的浙大初步调查的报告,吴理茂的过失在于他在论文发表前没有核实其真实性。吴理茂拒绝为本报道作出任何评论。
这一事件也对和李连达实验室合作过的其他研究人员造成了伤害。《本草疗法研究》的主编伊丽莎白?威廉森称该杂志准备撤销李连达实验室的其他论文,并且问题论文里出现过的作者的其他投稿已暂停发表,直到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她说:“我不想惩罚诚实的人,但是想知道哪些人可以信任越来越难。”
来源:浙江在线
-----------日前,有消息称,从浙江大学消失后的贺海波,再就业于湖北某高校。7月4日,该校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这一消息予以了证实。他称,目前,贺海波不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只是做些整理材料和建设实验室的“打杂”工作。医学院另一名负责人表示,这只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恳请媒体不要过度关注。
2008年10月16日,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的一封检举信,将自己的学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一个月后,因涉嫌抄袭、剽窃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共计发表8篇假论文,浙江大学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教资格,并将其开除。
事发后,“身败名裂”的贺海波选择了悄悄离开,其行踪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低调
绝大部分师生不知“贺老师”
湖北宜昌某高校,一所较大的本科院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日前,有消息称,浙江大学论文造假副教授贺海波再就业于湖北某高校。该高校聘请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贺海波,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带着这个疑团,7月4日上午9点,记者前往这所大学展开调查,却费尽周折。
因正值周六,上班的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很少。一楼大厅的保安说,他在这里工作了很久,从来没有听说过贺海波老师。在医学院的教师介绍展板上,记者也没有发现贺海波的踪影。
询问了进出医学院的10余名大学生,也没有人听说过一名叫贺海波的老师。医学院一名值班的女工作人员查看该院系所有的教师花名册后称,她从来没有见过贺海波这个名字。
寻找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转,一名路过的老师告诉记者,“贺海波在医学院中医系上班,浙大来的。”这位老师还称,他只是知道这个人,但极少见到他。随后,记者走上医学院6楼中医系。中医系办公室只有两名自称研究生的年轻男女。“女学生”说,贺老师从浙江大学来的,到中医系上班不过几个月,没有带学生。若要找贺海波老师的话,需要在下周一来。
一名知情人士称,贺海波来校后,一直非常低调,很少露面。该校绝大部分师生都不知道贺海波这个人。
工作
他不再从事科研,只是“打杂”
去年11月,因论文造假事件,贺海波选择了悄悄离开,其行踪一直为外界所关注。贺海波是如何再就业湖北高校的,他还从事科研吗?
对此,该校医学院负责人作出了说明。去年8月,因为学科的发展需要,该校面向全国招聘医药学方面的博士。当时,贺海波向学院投了应聘简历。经过一系列考核,双方达成聘用协议。此时,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并没有爆发,学校也不知情。
今年春节后,大概在3月份左右,造假事件发生后,贺海波来到该校医学院上班。但是,学院并没有安排他从事教学和科研,只是让他做些整理材料和建设实验室的“打杂”工作。
这位负责人表示,贺海波现在干事还是比较踏实的。“当时,他跟我谈过心,他说要是竞聘不上副教授,他就要从浙江大学离开。之后,出于竞聘副教授的需要,他一时糊涂弄虚作假,对此他深感后悔”。
学院为何要继续聘用贺海波?该负责人解释称,贺海波还年轻,他有妻子和孩子要照顾,学校只是给他一条“生路”,同时,也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贺海波:只想过平凡而平静的生活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发生后,他始终没有面对过媒体。今年3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在《贺海波造假再调查:学术能人为何沦为论文机器》一文中报道,“作为博士的贺海波是李连达院士课题组的真正学术骨干。在博士后期间, 贺海波属于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有网友“佚名”认为,“除了部分造假论文外,他也还有具有相当分量的6篇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看来贺海波并非不学无术之辈。”这位网友担心,“身败名裂的贺海波,今后会何去何从?”
贺海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报记者试图采访贺海波,然而,贺海波在医学院的直接领导代他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这名领导说,贺海波曾跟他深谈过,他只想过平凡而平静的生活,不想被媒体关注。“他被浙江大学开除,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这名领导激动地说,就算是一个犯人,也应得到社会的包容,给予一个改错的机会。他恳请媒体不要过度关注贺海波,以免给他增添更大的压力。
贺海波其人
200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浙江大学中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担任浙江大学中医药研究室研究员,全面负责研究室的各项业务管理。
近3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
2008年7月,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
2009年3月15日,他因论文造假事件被浙江大学开除。
事件回放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一封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检举信:贺海波涉嫌学术剽窃。浙江大学展开调查。
据浙江日报报道,浙江大学有关部门公布调查结果:贺海波在进入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后共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于2007年,7篇发表于2008年。在这8篇论文中有两篇剽窃其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数据;有两篇实验数据自己完成。其论文中还存在不少图表、数据张冠李戴的情况。
2008年11月13日,浙江大学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据《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随后,贺海波静悄悄地离开了浙江大学。
今年3月15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再次宣布,浙江大学对贺海波的处分由“解聘”追加为“开除”。受贺海波事件牵连,浙江大学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记者 季冬 实习生 柯云峰)
◇相关新闻
论文一稿多投 后发表者被疑抄袭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领导称论文系两人合写
长江商报消息(记者 刘飞超 实习生 罗曼)标题相同、内容基本一样的两篇论文,却被高校两名老师在不同刊物上先后单独署名发表。有网友因此质疑,后发表该论文的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际华涉嫌抄袭。昨日,刘际华回应称,“这完全是个误会,该论文系两人合作研究的成果,根本不是抄袭。”
论文两次刊发 署名作者不同
根据网友提供的相关信息,本报记者通过相关网站下载了先后发表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和《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两篇同为《论哈代诗歌的意境美》(以下简称“哈文”)的论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的“哈文”发表于2001年第2期,收稿日期为2000年11月10日。作者:庄桂成,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哈文”则发表于该杂志2002年第3期,收稿日期为2002年3月1日。作者:刘际华,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据了角,这篇同题论文研究的均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哈代诗歌的意境美。两篇论文均从“艺术空间的无限性”、“审美情趣的无穷性”、“生命律动的永恒性”3个方面入手研究。比较两篇论文,结构、文字,甚至分析所选取哈代的几篇诗歌都一样。
更有网友指出,两篇论文的脚注和参考文献都完全一样,“简直就是‘克隆论文’”。
当事人称论文系两人合写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当事人之一的刘际华。
刘介绍,早在本报记者采访她之前,她本人已看到了网上的相关质疑。“我已就相关情况向学校领导解释过。”
刘说,这个研究课题是她本人和庄桂成共同合作的成果。据她介绍,2000年前后,庄桂成在湖北民族学院读研究生。当时,在二人共同合作之下完成了《哈代诗歌的意境美》一文。
至于为什么两篇基本相同的论文会在不同刊物先后发表,刘表示,“这完全是个误会。”
2000年庄桂成独立署名,将这篇论文投给了《兰州教育学院学报》,但一直未见发表。
2002年,当时刘际华正值申请副高职称的关键时期,需要发表论文。她就在与庄桂成协商后,单独署名将论文发表在该校学报上。
“明眼人应该不难看出,这是有人恶意中伤。”刘际华说,“我再愚蠢也不会这样抄袭论文并在自己学校的学报上发表。”
此前,本报记者就同样的问题采访了现在武汉某高校工作的庄桂成。庄证实,“论文确实是两人合作的成果”。但对于具体细节,他不愿多谈。
◇专家说法
乔新生:在学术伦理上存在瑕疵
昨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乔新生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他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如若排除抄袭的可能性,这个现象,从学术伦理上来说,是存在一定瑕疵的。”乔教授说,像这种同样的论文分别由两个作者单独在不同刊物先后发表的,此前很少见。“就像一个孩子出现了两对生身父母,容易让人质疑为抄袭。”
同时,作为法律方面的专家,乔教授也表示,这种现象在法律上不存在问题。“著作权是一种私权,可以让渡。只要双方有协商就不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
“同时,这件事情也体现出了一些无奈。”在乔新生看来,因现实中的领导关系以及供给需求的存在,导致了论文“撞衫”事件的发生。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