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苦难的中医历程(四)中医之哀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苦难的中医历程(四)中医之哀苦难的中医历程(四)中医之哀
转眼到了六月末,结算下来我的营业额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在淡季有了不错的提高,我的心中增添了一丝喜悦。疗效和好的口碑让我站住了脚,然而我个人的经历及与同道的交流中,我也一次次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医的悲哀。
一个周三的下午,一个小伙子走了进来,这个姓张的小伙子我是认识的,也是一名青年中医,于是坐下来与他聊了起来。“你还在某某保健品公司吗?”“是的,已经干了三年了。”“你们大学同学还有联系吗?都干啥呢?”“有,大多数都改行了,进医院要有人、有钱、才行。”小伙子苦笑着回答,“你没有考医师证吗?”我问,“我想考,可是很犹豫,花费很大,考下来又有那里用象我们这样的青年中医呢?”小伙子摇头叹息着说,这真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我是在这个年龄走过来的,当然知道这种情况。于是我宽慰小伙子说:“还是称年轻考下来吧,会有用的。”“我感觉还不如考中药师证有用。”小伙子认真的说,我一时语截了。
自从推出药师考试以来,药师的就业前景确实较医师乐观的多,用人单位不会象考察医师那样看中你的年龄,原则上有证就行,可以去上班,也可以在某处挂名领取相应的报酬。而中医师的聘用则不同不但要看你的年龄,而且据我所知大多数用人单位是不给底薪的,这样下去还会有人认真的研究中医吗?没有了中医师,中草药又如何销售呢。
记得有位青年人常去我坐诊的药店送西药。有一次,老板对我说:“这位青年人考下执业中药师证了,在某处挂名年酬五千。”“可是他一天也没有抓过中药啊。”我说,“谁管那些,有证就行。”老板笑着回答。其实中草药的炮制、鉴别、储藏、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如果不是长期从事这一行当,是做不来的。我不知道这样的中药师究竟有何作用。
医药不分家,许多近代的名中医就是从药店的小伙计学起,纵成名医的。当然也有由医而成为中草药专家的实例。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前辈的成功都是与长期的实践分不开的,而现在的中医师,中药师只是通过笔试即可,又能有多少人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呢?难怪中医日衰了。
一个周日的上午,我正在家中伏案写作,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一位多年老患者带着一位老大姨走了进来。“杨医生,这是我的邻居,手腕子骨折了,你给看一看吧。”我拿过X片子一看说:“你老这是很简单的桡骨远端骨折很好治的,为什么不在医院处理一下呢?”我问,“医院要打石膏,我的一个亲戚腕部骨折后,打了石膏拆除后,很长时间不能屈伸活动,而且价格也贵,听说你看的好特意来请你诊治了。”
自从在药店坐诊以来,我是很少再在家中接这类患者了,这个中原因蕴涵着许多心酸,我将逐一道来供大家品味。然而这位老患者的邻居我是不能拒绝的,于是准备了夹板、棉花、绷带让妻帮我拔伸牵引,一折腕,骨折处即平复了,包扎后,我对老人说:“您去医院拍个片吧。”多年的行医经验,我对骨折的治疗是极其谨慎的,手法前要拍片,治疗后也要拍片,这样做会让患者了解复位情况,也可以为自己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提到这位老患者也是我的一位忠实的信徒,而这信任的取得是来自于一次手法治疗。
在我开诊所期间,某日忽然有一位中年妇女前来求诊,自述骑自行车摔伤已经三天了,右腕关节肿胀,五指发麻,不能屈伸,在某医院拍片未见异常,拿了点药回家调养,可是症状越来越重而来诊。我拿过片子一看,原来是少见的月骨脱位,于是笑着说:“我可以为你治好的。”乃令患者仰卧于诊床之上,一人固定上臂,一人握住患手拔伸牵引,我则用力屈伸患者腕关节,几分钟后复位成功了,再拍片月骨归位。这张片子我至今仍作为资料保存着。从此,她便热心的为我宣传。老实说,在早期行医的历程中,如果没有正骨、按摩的技术,我糊口就更难了。按摩,人们更看中的是力量,青年人还算有点优势吧。
记得我开诊所不久接诊的第一位按摩患者,是一个腰间盘脱出的中年男子。某次,该男子拿着片子来诊所询问腰脱的病理,我根据掌握的知识详细的为他做了解答。这位男同志听后笑着说:“我走访这么多医生,就你说的最清楚,我就请你治了。”我听后心中有了一丝的自豪,毕竟是科班毕业基本功还是扎实的。于是这位男同志在我这里整整按摩了一个月,每次收费十元,虽然不多,对我确是最好的鼓励了。
当然在从事正骨、按摩的过程中,也有令人烦恼的往事。有一次,金女士为我介绍了一位脑血栓的患者,需要康复治疗,谈好往诊按摩,由于是熟人介绍的每次只收15元,做了十几天后,患者家属突然打电话说暂时不做了,可是等了两周该患者也没有提付费的事,不得已登门讨要,还是被摸了零。还有一次,我为一位老年妇女往诊按摩,当我还没有离开时,该女士的丈夫即没好气的问:“他要了你多少钱?”至于正骨治疗中,退款、耍赖的,也时有发生。底层的中医,当你没有名气时,患者的不信任,无赖的勒索,同学的冷漠,亲人的白眼,我是都品味过的。因此,当我小有名气后,我便很少在家里接诊这类患者了;但我仍然十分感激早期这些信任我的患者,是他们的信任使一个青年中医在困境中逐渐的走了出来。
下午,老人拿着片子回来了。我一看位置不错,基本解剖复位了,于是对老人说:“七天后,来复诊,四周可愈。”望着老人离开的背影,我心中升起的有喜悦也有背哀。
记得的我在海城正骨医院实习时,在一些前辈的指点下,传统的正骨手法已经掌握了十之七八,当我实习结束将要返回沈阳时,一位前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中医骨科、西医骨科各有所长,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练好手术。”
回到沈阳后,我转到沈阳骨科医院生产实习。在四病去遇到了马瑞生主任,这也是一位学徒出身的骨科前辈,手法、手术都很过硬。某次,我管的病房收治了一位腰椎压缩性骨折伴左克雷氏骨折的患者,由于有在海成实习的基础,见病技痒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患者施行了手法复位,拍片后,位置良好,马老看后很是满意。于是每次手术都会安排我当助手,因此学到了一些骨科手术技术,可是实习不久,马老到外地开会,或许带任者认为培养本院的青年医生更重要,便不再为我安排手术实习了。望着每天书写的病志,却不能学到实用的东西,我的内心很是气愤,于是找了个借口便不在去认真实习了。当我毕业回乡后,又一次的被骨科同行排挤了出来。我所在的这家区级单位骨科水平是不错的,主任是一位西医院校的毕业生,或许是对中医的偏见,或许是由于没有登门拜访,总之,我被拒绝接受,理由是中医院校毕业生不会看病,而和我同时分配的西医女毕业生则被分到了骨科。事后我才知道这位主任的父亲恰恰是他们当地的一名中医,这真是一个令我欲哭无泪的悲哀了。中医、西医的不平等我初次领教到了。
由于没有学成骨科手术,我便时常自嘲着说:“我是半个骨科医生,”学的骨伤专业,却不能从是这项工作,十几年下岗、失业成了游医,每当想到这些我便深感愧对前辈们的细心指教,无颜面对旧日的同窗,可是仔细一想,骨科失一人,中医界却多了一名甘愿献身的小卒,这也未必是坏事,于是心情便平静了许多。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自述中提到的人物均为真人实名,我之所以把他们的名字如实的写出来,也是我表达诚挚谢意的一种方式吧。或许前辈们早把我这个实习生忘记了,但我会永远记住他们,感激他们,正是他们无私的指教,才使我有了生存下去的本领。
一个周二的上午,我在白楼附近的药店坐诊,由于才到这里开展业务,就诊的人员不多。这时,一个五十几岁的妇女走了过来,请我诊脉初。到这家药店怎么也得露上几手吧,我心里想。于是我说:“不必诊脉,我先给你相相面吧。”大伙一听有了兴趣都凑了过来,想听个究竟,我看了看这位妇女的面相说:“你消化系统不太好,血压偏低,应该有倦怠、乏力、怕冷的症状。”该女士一听诧异的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则回答说:“这就是中医的望诊,叫做望而知之谓之上。”于是该女士大为信服,乃请我诊治,诊过脉我为她开了六君子汤加干三副,许其必效,果然三天后,该女士带着丈夫同来就诊了。
现在常有人用很多精力去研究脉诊,我以为大可不必,古人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诊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体会,才会有所得的。而望诊和问诊在临床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前面望诊断病既是临床所得,其实望诊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大家应该结合临床仔细的读一读会有收获的。
到了六月末,我在这家新到的药店正好坐诊一个月与调剂员相处也不错。一个周六的上午来了三各复诊的患者,其中有一位姓陆的女士初诊自述,心慌、乏力、短气、自汗已经有三年了。我据脉症用了桂枝12炙草5生龙骨20生牡蛎20生姜10大枣3枚茯苓15生白术12山茱萸10泽泻12枳实10小麦30生地12阿胶6五副水煎服的处方,今天复诊自述症状减轻,现腰酸、怕冷于是原方加入附子6鹿角胶6五副水煎服。
诊治完这三名患者,我便与调剂员聊了起来。这是一个老年妇女性格直爽她对我说:“杨大夫,你才来一个月,这就不错了。在老张大夫走后,我们这里曾来了一位某大医院的教授,派头很大复诊率却不高,因此离开了。“听的出药店对我还是满意的。
然而这翻谈话却令我悲情难抑了,发展中医、复兴中医这些年国家的投入还少吗?为什么总是不见成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对证下药,也就是说没有找到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好政策,近日读阜新汪海升先生的《阻碍中医发展的四种力量》一文颇受启发,可谓到出了中医之衰的深层次原因。
其实中医的发展人才是根本,而今在医院工作的中医们大多数是论资排辈熬上来的专家、教授指望这些人能复兴中医吗?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我所接触的专家、教授真有水平的并不多,到是民间有真正铁骨铮铮的中医师。因此,人才的筛选就尤为重要。常有的做法是看你的学历,看你的专著、论文,可是这种做法能筛选出好的中医吗?
在北京学习时,有一位医生要晋级,便请某硕士代写论文,几天后,一篇论理充分的论文呈现在我的面前。可是这样的论文又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呢?只是做文字游戏罢了,须知中医的根在临床实践哪。
在北京学习期间,还有一位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的临床专业的硕士生在我进修的医院实习。一次我问她:“为何不在本校跟导师学,”她答到:“导师那有工夫管你,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我又问:“那你进修费怎么算?”“导师给拿,导师有都是钱,这点钱不算啥。”我不知道这位导师是自己为学生拿钱还是从经费中拿钱,可是如此不负责任的对待中医学子,你的内心无愧吗?难怪中医日衰谤声不断了。
其实复兴中医好的政策比单存拨款要高明的,多坐堂医解禁既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可是还应该有后续的配套政策,才能使坐堂医这个行当,成为复兴中医,培养人才,造福大众的一块阵地。这一点我在《对坐堂医解禁的一点思考》中有所论述,大家不妨读一读。
记得几年前在街上遇到大学时的同学,硕士毕业后,已经调到一家大医院去了,可是在这家医院,中医科仍然是三类科室,没有中药饮片,患者量也不大,这样的环境中医如何成才呢?恐怕只能衣食无忧,安然退休吧。我想许多的专家、教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当中医科在一些医院成了或有或无的摆设时,还有必要保留吗?
多年的游医生涯我更加感到了坐堂医这个行当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阵地了,一旦你走进这个行当,什么头衔都无关紧要了,比的是患者量,复诊率和营业额,这似乎更象吹芋独奏,南郭先生们当然要现原形了。
一个周四的上午,我正在药店坐诊,一对中年夫妇走了进来,向我打听某医生在那里出诊,我并不了解于是向调剂员询问,赵女士为患者指明了地点后对我说:“这位医生是外地来的,每天患者排号。”我问:“这位医生多大年纪,大约六十多岁,听说没有证。”赵女士答,中医越老越值钱这句话,令多少中医无奈,又令多少中医选择离开呀!
记得在北京进修时,有位安徽来的医生长我五岁,是安徽中医学院毕业的学兄。某次对我说:“中医最后就比谁寿命长,寿命长就是权威。”这句话对吗?我不禁想,我认识的一位药师曾跟我讲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位名老中医在为一位女患者诊脉时,竟说出了你前列腺不大好的昏话。可是仍时有患者求诊。在北京坐诊时,也有此类情况。这究竟是患者的无知,还是坐中医的悲哀呢?难道当了中医一定要到老迈昏聩时才有出头之日吗?
在几年的坐诊生涯里,我接触了相当多的中医处方,应该说基本功过硬的少。一张处方就象一篇文章,好坏明眼人一看即知。在北京坐诊的几个月里,接触的中医处方仍然是杂乱的多,这样的中医队伍如何能服众呢?难怪人家说,中医是烂泥扶不上墙了。据此我写了一篇《对坐堂医解禁的一点思考》发表在中国中医药论坛的网站上。须知随着中医市场的日渐萎缩,坐堂医这快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单存解禁,而没有后续配套政策,来选拔好的中医,从事坐堂工作,其结果只能是大量的假劣中医充数其中,群众不但没有享受到坐堂医的优质服务,反倒大受其害,这对于中医的现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近日在一个网页上看到北京某孕妇状告同仁堂某药店的案例,我不禁想在呼吁患者对医生多一份理解的同时,中医们是否也应该提高一下自己的医疗水平呢?在当今社会纯中医是行不通的呀!
张永绵老在世的时候曾和我讲过一个失手的病例。某次,一中年男子慕名来请张老诊治便血,细问无其它不适,用了健脾益气的方子,调治了一个月毫无效果。乃建议患者到医院检查,肠镜发现为直肠癌。在北京进修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某次,我随某消化科专家出诊,老人为一名患者拟好方后,突然对患者说:“你先到肛肠检查一下,如果没事,在用我开的方子。”接近中午,该患者走了进来说:“我这病是肛肠病。”某老脸上有了一丝笑意。张孝骞老总结行医之路时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中医的同道们能不借以自省吗?我更加敬佩章次公老的远见灼识了,“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一个周三的下午,前面提到的王姓青年中医来药店买药了,当坐下闲聊时,得知已经在某医院生产实习了,怪不得气质较原来稳重了许多,言语也有了变化。但谈到中医时,青年人的热情仍然无法掩饰,我为有这样的中医同道而高兴。“杨老师您治过伤口久不愈合的患者吗?”青年人问,“没治过”我回答,“在我实习的那家医院有这样一个患者,西医说没法治,我说中医或许能治,他们都说中医是伪科学,乱吹嘘,我要和他们打赌,他们却不敢,于是我说,你们也就是在医院里,若是回了家非得饿死不可。”我听了这席话为青年人的天真、率直好笑,也为这席话而自豪。西医的先生们,你们那里知道在底层的中医能够站住脚跟,那是在八卦炉里炼出来的,小伙子敢这么说是有长期的实践做基础,因此说话才有这样的底气。于是我用坚定的目光望着眼前这位青年中医说:“有志气。”只要有这样的中医在,中医就不会灭亡。
记得在北京进修期间,某次到中关村图书大厦去读书,正巧有一位某中医院校的女学生在备考研究生,于是聊起了中医这个话题,这时一位五十几岁的男士插了进来说:“中医死定了,中药也死定了。”我则笑着回答:“只要有疗效,中医就不会死,国家也不允许国宝死。”眼前的青年人,不正是中医未来的脊梁吗?
与王姓中医的对话,我再一次感到了中医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哀,中医之哀,哀于多年来没有找到适合的政策;中医之哀,哀于内部人才的凋零;中医之哀,哀于西医界浅显之辈的中伤;中医之哀,哀于反伪斗士们的大棒;中医之哀,哀于广大群众对如何选择中医的无知。
然而,中医却不会亡,因为,在这逆境中,仍有许多铁骨铮铮的义士,在为中医鼓而呼,我相信只要有好的政策,中医的春天就不会远。
                                  杏林一卒  杨轶  于求是斋
相关文章
 想整理JT录音,有同好吗?
 太阳表郁轻证
 紫白癜风病
 根尘不偶老师讲:孝心化解灾难
 20090116根尘不偶老师讲临证辩象5:脉诊层
 推荐一个好帖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