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养正私塾: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一)
经典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话,经典教育就是通过经典文化的滋养,让一个人牵手圣贤的境界,熏修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能力,整体地优化生命,从而赢取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并不是儿童才需要经典教育,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经典的滋润,如是,方能少困惑,有智慧;仁爱众,思进取;温文尔雅,有所作为;身心健康,幸福平等。
经典教育不单单指的是中国经典的典籍教育,还包括汲取西方的经典文化。由此延伸,更涵盖着耳聪目明教育——美术和音乐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传统武学和道德修养的教育等。
  一个家长是一弘泉水,一个家庭是一口井,但这弘泉水和这口井,却要浇灌出顶天立地的大树,要汇聚成激情澎湃的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呼吁:家长们,请投入到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的行列里来吧!
  我们关心教育的现状,更关系教育的未来。我们期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对经典教育有所认识,并勤而行之。我们希望,经典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能和目前学校中的知识技能的培育相辅相成,从而培养出更具文化底蕴和丰富知识技能的现代中国人。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涵养性情的关键期
                    一
    孩子 0岁时身心发育的关键在于父母。根据优生学的观点,父母在怀孕的时候,有两个因素特别的关键:一是双亲精子和卵子的质量;二是精卵结合时环境所给予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两个因素,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一环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男女双方有一方发育未成熟时不宜生育后代。
  其二,精卵的健康与否除了与年龄有关外,还和身体健康有关,所以想要孩子就要按古人说的要“养精蓄锐”——“养精蓄锐”使精气充足,这样受精孩子的生命力才能旺盛。  
  其三,十月怀胎,父母的性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胎儿的未来性情,因此,这一时期父母的友爱就显得特别重要。父母之间如果此时经常争执、发脾气,则孩子在出生以后后,其性格就有可能暴躁。
  其四,胎儿脑神经和意识处于萌芽期,此时,有三种胎教可同时进行——①播放悠扬绵长的东西方古典音乐;②播放《弟子规》、《论语》、《老子》等中国经典的CD,或怀孕的夫妻相互激励地多自己诵读经典,这样,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使孩子出生以后,对圣贤的智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③对未来的孩子多加良性信息,经常想像自己的孩子健康、智慧、有教养、英俊潇洒等。
                                  二
  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但本性如何建立,许多人并不清楚。其实,“本性”形成于零到三岁这一时期。此时孩子所养成的性情和性格,将影响其一生,决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因此,古人才有“三岁看老”之说。这段期间的幼儿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其纯净的心灵世界,对外界的一切信息,都能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纳。此时,孩子对外界信息犹如海绵吸水,并没有任何分辨心,因此,是不加选择地吸纳的。这个时期,全赖父母主动地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良性性情的滋养。此是“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很可惜,一般父母大都轻易错过。
  人的一生中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高度关心的重要课题。此时,人的智力发展最快,但人的神经系统的高级运动模式的建立还处于开始阶段,这个时期,从加大肢体运动如触摸、改变体位、支撑,到从事较复杂的文体(游戏)活动,乃至直接从复杂的经典教育,都将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建立及大脑的整体发育——此时进行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经典教育最为重要,将有可能奠定其未来成就的60%左右。此时,要避免过多的看电视,避免过多地灌输简单的儿歌,少让其观摩动画片、卡通故事片等,给其简单的,脑细胞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要记住,给其复杂的,其脑细胞的形成才能更加健全,更加密集。
  在这一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要帮孩子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尽可能地多带孩子到公园、植物园,乃至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走一走;同时,要带着喜悦的心情,经常抚摸婴儿,这一方面是信息交换,使孩子产生一种身心的愉悦;另一方面能够开发孩子的生机,激发生命力。
  在这一个年龄段,赞扬孩子很有必要,比如,抱幼儿或陪其嬉戏时,要常用愉快的心情、轻柔的赞美来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顺最懂礼貌的孩子、你是最善良最智慧的孩子、你是最开朗最快乐的孩子、你是最聪明最敏捷的孩子、你是最健康最幸福的孩子、你是最勤快最漂亮的孩子、你是最喜欢读书最喜欢健身的孩子……。”经常向孩子发放好的信息和精神的激励,孩子就会充满自信,“每天几次愉快的赞美肯定他,必然先入为主地深深印入幼儿纯净的心灵,形成终身不移的人格特质。”
  在这一个年龄段,父母可时常播放优美的中西古典音乐,以培养其优雅的性情;经常让孩子翻看世界名画、风景图片,以培养其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经常领着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以培养孩子的孝道及基本的礼仪规范,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定要先带领孩子诵读我们编选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拼音版和导读版,拼音版供该子诵读之用,导读版是家长辅导时的参考书,一旦孩子问起所诵读的内容,家长可参考之回答,当然,如果再找一些例子就更好了),一定先用1-2年的时间,把我们编选的这两本给背诵下来,以后的内容就比好进行了。特别是《弟子规》不仅是诵读,还要让孩子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开始时,一般安排诵读20-100个字,让孩子背诵100遍后,再进行诵读下面的内容。有的孩子可能诵读两三遍就能把这20-100个字的内容背诵下来,但依然要让其有时间就复习这20-100个字。背诵不是目的,而是让经典的内容熏陶其性情。只有反复诵读,才可在其头脑里扎下根,从而潜移默化地熏修其性情,并逐渐建立一种非常具有智慧的思维习惯(参照系)。这是至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此时诵读经典,是建立一种未来起心动念的发轫点。此种诵读方式,要贯彻于13岁之前。切切!
  《新京报》2005年3月10日报道,一个叫夏雪晴小孩子,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背诵《三字经》,有一天晚上,夏雪晴学习《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妈妈解释说:“古代有个人叫黄香,九岁时就能给爸爸暖被。”雪晴问:“怎么暖呢?”妈妈告诉他,先把爸爸的被窝焐热了,爸爸睡觉时就不冷了。雪晴听完,马上钻进了爸爸的被窝。这个突然的行动,让雪晴爸感动了好长时间。
  有心成就孩子一生命运的父母,请千万别错过了经典教育的好时光。时光错过将永不再来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二)  
              第二阶段: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熏修
                     一
   在4-13岁之间,孝道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依然是教育的重点,此时不去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后就来不及了。
  孝道的培养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之外,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孩子系统地诵读中国经典,此时,“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
  这个时期是“治学修身”的关键时期。战国时代有人这样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东西是为了自己,把学问融到自己的生命里,修养自己、美化自己、完善自己——此时如果能强化性地诵读中国经典,则会福泽其一生。因为,“童蒙培养正见,正宜此时。”
  中国古人的目标,是成圣、成贤。古人认为,“读书志在圣贤”,这是“大学之道”的根本。但是,现代人却失落了这个传统,而把怎样赚钱、怎样享受、怎样取得权势和地位当成了根本。如是发展下去,在社会,就会形成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社会意识;在个人,就会形成患得患失、贪念纷纭、痛苦迷茫、不懂礼仪的习性。个人的五欲六尘和社会意识的共振,会让社会的动乱永无止境,痛苦的心灵永无安宁。不良的习气一旦形成,以后要改,则太难太难了。
  《凤凰周刊》在2005年第1期以专题的形式报道了只进行开智教育忽略圣贤教育所出现的种种弊端,其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走火入魔的神童教育》,作者认为“有谁能够举出‘神童教育’的成功例证呢?自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以来,有一个成功的‘神童’例证吗?”在这一期《凤凰周刊》中,还报道了几位“神童”因为父母从小只对其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虽然后来分数很高,但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自杀的悲剧。此外,还介绍了一位叫魏永康的学生,8岁上中学,13岁进大学、17岁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是,到了2004年7月,魏永康却因智商高而情商低,忘记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被劝退,后来,又多次离家出走。其母亲曾学梅说“我儿子20岁之前,大家都赞扬我培育了一个神童。等到他21岁的时候,却又成了笑话”
  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孩子在未来的岁月中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儒雅谦逊、幸福快乐、宁静致远的人,就必须在其13岁之前,诵读经典,牵手圣贤。
  圣贤的智慧超时空,是大自然的法则,永恒不变。只有向孩子灌输了圣贤的智慧,并用经典的丰富内涵去熏修言行举止,这个孩子才能懂善恶是非,不让父母在未来的岁月担惊受怕。
                                  二
  北京混元文化传播中心特约专家朱康有的孩子朱明静,2岁就开始背诵中国经典,4岁时不仅仅能把白居易的《长恨歌》背诵下来,而且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的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5岁时,少年版的《西游记》已阅读两遍,并且,别人任意说出3个关键词,她都能用这3个关键词创作出一篇有头有尾、情节曲折的故事来;6岁之后,父母晚上主要的精力是用在让孩子少看书上。此时,对于朱明静来说,读书学习已成为乐趣无穷是事情了。
  这样的实例,在从小进行经典教育的孩子身上屡见不鲜。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为人父母者,必须在4-13岁的时候,利用其一生记忆力和性情培养的最佳时期,反复诵读《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管子四篇》等中华经典(还可以诵读《中华经典精粹选读》一书所选的部分篇目)。经常诵读这些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孩子身上播下中国传统“五伦之道”和“五常之德”的种子,形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优良品性,如是,就会高情商和高智商同时具备,一举一动就能遵“天地之道”而动静。这样的孩子会给父母带来最有福气的回报。
  13岁前,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出孩子的恭敬心、平等心、感恩心,具备了这“三种心”,孩子在未来社会闯荡的时候,就会自然形成和谐友爱,尊重他人,敬畏自然,不畏艰难的品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13岁前,通过诵读经典,可培养出孩子超凡的记忆力、领悟力、执行力,具备了这“三种力”,孩子在未来社会上做学问、做事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素质,从而修身、处世、接物均能宛若天成,应对自然,成功无限。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三)  
               第三阶段:少年养志——人生目标的确立
                    一
  13岁到25岁的少年更应该诵读经典——13岁之后,孩子的“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此时,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理解力亦随之有了显著的发展,独立意识开始萌生,有了脱离父母照顾的愿望,进入了意气风发、少年独上高楼的全方位的学习知识的阶段。此时,孩子的生理发展到达顶点,是人体的肌肉总量、骨骼总量、神经系统高级状态、生理机能优良度、体能峰值等的黄金时期。此时经典教育应顺势进入“少年养志”的阶段。
养志,就是家长继续通过经典教育,鼓舞孩子们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帮助其建立实现人生理想的智慧和能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阶段的青少年们,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教育外,我们建议,父母和老师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进一步的经典教育。
  第一,全面的体质训练。我们主张通过太极拳和少林武功等传统武学的方式来强身健体,其实,传统武学也是我们经典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涵盖的人文气息和“仁和勇”的底蕴,对青少年的身心素质的提高很有益处。少林拳禅一体的滋养,会逐渐使孩子明白,健身的过程也是培育智慧的过程;太极文化阴阳互孕之理的体认,可逐渐地让孩子明白《中庸》、《论语》所论述的境界也能展示在身心的层面,从而会以更深刻的境界来领悟经典的真谛。
  第二,继续诵读经典。青少年时代,任何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青春期的尴尬、害羞、欲望等等正常生理上的反应及表现,此时,千万不要按西方心理学所揭示的,去按人的本能之理念去教育孩子。弗洛伊德说过:“人的本我的功能——性冲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他的这句话一定范围,一定限度的是抓住了生命活动的本质,但如果按照他的方案去解决——去宣泄、去消耗生命的能量(生殖之精),就会把人的本性往动物层次上引。而我国的古代的医学经典《周易》、《黄帝内经》却教导我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周易》、《黄帝内经》中埋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机密,因此,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大成就的家长,13岁左右的时候,应让孩子在前面经典薰修的基础上,把这两部伟大的经典也诵读下来,这样,孩子就会懂得积精养气,懂得“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了。
  第三,阅读伟人传记。阅读古今中外的伟人传记,领略圣贤境界的美妙和有成就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学有目标,学有体会、学有方向。通过广泛接触伟人的智慧和圣贤的境界,并熟读之,仿效之,从而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
    第四,学一学健康成功学的相关知识。如果愿意,还可适当学一学健康成功学知识的相关知识。健康成功学试图把把先天和后天,把人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融利己与利他人,把传统文化和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融为一体,从而让人获得身心的健康和事业的成功。通过健康成功学的训练,青少年可获得树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从而让青少年在树立高远理想的同时,也让生命的能量和生命的智慧不断地往更高境界上跃迁。有了这种跃迁,青少年的身心状态就会达到较高水准(健康成功学是本人所构画的北京混元文化传播中心“四大工程”之一)。
  青少年在此阶段,除了继续进行经典智慧的熏陶、健康人格的培育、科学技能的培育外,还要起树立一生的目标。
  人生目标确立得越早,越有实现的可能。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何新之所以后来在很多领域多有建树,其源头就是他在14岁的时候,立下了:“此生要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的理想。
                    二
  如果孩子从小就进行了系统的经典薰修,进入了青少年时期,还可以把经典的范围更扩大一些。比如,可研读或诵读《红楼梦》、唐诗宋词、《史记》、《资治通鉴》等,这样一来,其未来的成就会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如果能把更广大范围内的经典也攻读了下来——可根据自身的实际,一门深入地在整个学生时代,酌情选择以上经典中的一二部进行研读——除了能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外,还能有效地帮助自己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
  2001高考获得作文满分的,是一篇用文言文所写的《赤之死》。作者蒋昕捷在初高中时期特别爱诵读经典,尤其喜爱《三国演义》,他酷爱文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事如雨的时代,因此,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因此,他考上大学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到了大学,他计划用4年时间研读《史记》。
  上海有一个叫黑黑的男孩,从小诵读古典诗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所写仿古诗词有的专家评论为已超过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了;到了初二的时候,所写诗歌散文,专家们认为,其诗文已超过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水平,直逼古人。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典诗集《天为神州降此童》。
  但是,这些宛若传奇般的成就并不值得夸耀,更关键的黑黑已具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这样的人生志向如果确立了起来,这个少年的未来真就是不可限量了。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四)  
                    成人养德——健康成功的保障
                                      一
  26岁之后,人的生命就进入了成人期。在这个时期,“凡所当读书,自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深基,修身明德之并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勤学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成人在这个时期,如果不是去作专门的学问,则诵读经典可立足修心养性方面。所谓的修心养性,并不是去研究古人如何成道成佛,而是通过每天用20分到30分钟的诵读经典,来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使自己驱除外界的诱惑,让自己的心更宁静、更专一地去成就自己的事业。此时,需要全面地增强自身的自治能力,也就是自己治理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如何治理和管理自己呢?最好能像曾子讲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自觉地省察自己,看看自己在言、在行、在德等方面还有哪些做得不符合圣贤的教诲的地方,如有不符合,就去对治、调整、修正。“此时,就可以效法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精神,以改过、积善、谦德来充实自己,并以之净化社会。然修德立业无有穷尽,且三人行必有我师,随时随地皆可致力修习长进,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渐畅达,眼前世界亦将生机日新,故成年养德,尽此一生无限向上,无有终时。”
  如果能经常去反求诸己,就做到了过去儒家所说的“修持自己”了。进入了这样的境界,则一举一动都符合圣贤的要求了,如是就会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就能自然而然地成就一番事业了。如果没有机会和条件去作更大的事情,至少可以造福自己、造福家庭。
我在深圳有一位朋友,她和丈夫结婚后,每天都留1小时共同诵读经典,结果不仅家庭和睦、爱情弥深,还有效地缓解了工作上、生活上的各种压力。
                                 二
  东海堂画廊是国内最早的画廊之一,画廊主人徐龙森在业内以眼力著称。在2005年第2期《南方人物周刊》上,曾报道他给孩子十岁的孩子买一套《三字经》、《千字文》的感触:……他自己先通读一遍。读完大惊失色,打电话给好友丹青,“原以为自己挺有文化哪,读了古人小孩的书,才知道自己一直是在‘文化裸奔’!”
  在成人期,一定要把青少年时养成的诵读经典的习惯坚持下去。如果小时候没有机会诵读经典,则此时不管正处在成人期的那个年龄段上,都应拾起经典,也加入诵读经典的行列。此时,虽然记忆力赶不上儿童及青少年了,但理解的能力很强,可及时汲取圣贤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认识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就可以每天抽空诵读一段经典了。诵读经典不需每次都诵读全文,而是抽空读上一句、二句就可以。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她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但每一句、每一段都有真理的气息,有可启迪智慧的内容。因此,成人诵读经典,就是取其一句、一段来反复诵读。也许,就是这一句、一段就会照亮你生命的天空,从而让自己放松身心,宁静心神,以更充沛的精神状态,去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人诵读经典,可以帮助战胜人生的灾难和苦难。
  我国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当年被打成右派。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他边干活边默背屈原的《离骚》,374句的《离骚》让他超越了改造的痛苦,平和了心态,让自己面对苦难从容应对。
  伊朗大地震的一位97岁的老妇人,在废墟里自己不吃不喝8天,竟然生存了下来,创造了人间奇迹。许多医学专家都对97岁的老人竟然不吃不喝8天还能生还的事实感到不可理解。其实,她生存下来的秘密就是这8天中,每天都诵读“波斯语的经典诗歌。”通过诵读,她的精神宁静,没有害怕,没有着急,没有了时间概念;因此,其生命的潜能就被激发了出来。据报道,她抢救出来喝完水,马上就继续背诵经典诗歌。
  成人诵读经典,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从而会赢得事业成功的先机。  
  在2004年3月号的《华夏人文地理》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陆的商人作为谈判组成员到上海出差,与台商洽谈一个项目:“说实话,谈判桌上得的气氛令人难相信——从始至终,双方没有因为一点点利益进行过任何争辩。那位台湾朋友一直与大陆这边的员工侃侃而谈中华传统文化。从孔子谈到孟子,从《管子》谈到《孙子兵法》。几轮洽谈下来,生意黄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原因就是大陆这边的谈判人员虽然是商业谈判的高手,但是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甚至基本上没有这些传统文化的修养,因此,“人家觉得咱不是对手!他在那一直‘子曰’呀、‘诗云’的,我们哥儿几个听不懂!楞是接不上茬儿,干着急、瞎瞪眼!敢情,人家那是在试探我们呐!”
  对于不懂圣贤教诲的人,谁还敢跟你合作呢?所以,从现在开始,用经典来涵养道德,非常非常有必要。
  如果一个成年人经常用经典来优化生命,则必然能创造出人生事业的辉煌来。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五)  
                    老年养生——熏修身心养天年
                                 一
  进入老年期,人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躯体功能的衰退,如行为能力的衰退(速率的下降)会导致小脑、大脑的功能性萎缩;说话能力的衰退,会导致思维能力的弱化,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等等
  进入老年期,人的心理状态逐渐地趋于平和,但有些人则会以孤独来应对退休生活;以无所事事来打发岁月;以杞人忧天般的恐惧等待死神的光临。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进入了老年期,经典教育的主要目的应逐渐转入养生了——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优化自己的最佳时期,也是效果最为突出的时期。《列子》中曾讲过,少年时元气充足好养生,青壮年欲望多不好养生,到老了,人世沧桑都经过了,心不容易动了也浮躁了,于是养生能取得比青壮年时期更好的效果。这时期养生的关键是精神安定,坚持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不动心,这样就有可能做到像我国“第二春”理论的提出者王兴华所说的“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又来了”。第二个春天的来临,会使我们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活过120岁。那么,如何通过诵读经典和用经典文化来养生呢?
  第一,诵读经典的内容不同。一般来说,少年诵读经典以儒家为主,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树修身富民之志;成年诵读经典以道家为主,正确看待人事纷争及所行所做而遇到的一切事理,货利位名,不动于心;老年诵读经典以佛家为主(兼顾道家及儒家经典,同时,可以诵读一些养生方面的经典),可平意气,明生死,坦然应对人生中必然来临的最后时刻。
  第二,诵读经典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儿童和少年诵读时不求甚解;成年诵读以放松身心为要;老年诵读,以发音振动脑细胞,从而保持生命力,让自己延年益寿。此阶段,如果以前没有机会诵读经典,可依然可以按照《中华经典导读》套装丛书所排列的序列一本本地诵读。
  此时,诵读经典并不在于理解多少经典的内容,而是通过诵读的过程所发出阴阳顿挫的语调节奏和开合起伏的气韵,振动脑细胞,从而强化自身的生命力,延缓衰老。诵读的过程,仔细体会,就会发现,经典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开合出入聚散化”这种生命运动的本根在里面。
  读经的过程就是养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管能否记住经典的内容,而是每天都坚持诵读。
                                二
  圣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很多内容既是作人的准则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法则,也是怡养天年的规律和养生的方略。
  经典是恒久恒新的宇宙真理,循此而为,必然会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比如,老子所提出的“致虚”、“守静”,除了教化我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外;还指明了按此精神实质去修养,就能静以养身,虚以明心,如是方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让气血有序化地匀布周身,从而赢得健康和高寿。
  年轻时诵读《论语》,可能更多领悟的是孔子扫洒应对的智慧;老年时诵读《论语》,则需汲其养生的智慧了。在当时人均寿命不足40岁的年代,孔子却活到了73岁,这是怎样的奇迹啊!其实,只要是圣贤,都懂得“养浩然正气”,都是修身的典范!因为儒家做学问的规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圣贤智慧中最根本的修为。孔子并不是后人想像的那样是一个文弱的书生。据史书载,孔子的身高为1.91米左右。魁梧高大,文武全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既充满智慧又具有超越常人的勇气;既充溢人格的魅力又具有无穷的创造力。据说孔子行走坐卧皆有讲究。坐时他舒展放松,怡然自得;睡时不挺直四肢,以免手压胸前不利呼吸;吃饭时细嚼慢咽,不说闲说,以免食不知味,影响消化;行走时安步当车,舒缓平稳。这是一副多么潇洒的养生家的模样啊! 因此,老年诵读《论语》,并直接汲取其中的智慧依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进入了老年期,将有更多时间承接古代圣贤的智慧了,比如,可以亲近一下近代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的智慧。研读张三丰的著作,你就会发现,太极拳是张三丰先生得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所创立的,因此,太极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老年人如果能循太极之道而养生,则必然会“延年益寿不老春”。
  2005年,已经92岁的铁恩方先生依然每天都诵读经典。铁老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帮助他提高了记忆力,使他很轻松的掌握了英文、日文、俄文三门外语,更伴随着他经历了战乱年月和动乱年月(被打成右派),等进入了老年,这些经典则滋养着他,让他幸福,让他健康,让他长寿——92岁的时候,他去协和医院全面检查身体,没有任何疾病。
2004年铁老反复诵读的经典是《太极论》、《道德经》、《医道归元》等;2005年,他又一次诵读的经典是《心经》、《金刚经》、《程廷华论八卦掌》、(铁老是程式八卦掌第五代门生)等。他说,不要以为八卦掌是武术,八卦是变化的规律,掌是掌握的意思。因此,修习八卦掌的目的是:“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悌忠信。”
  铁老认为,反复诵读经典,经典的信息就会内化在头脑的深处,储存起来,并自动在作人做事的过程中加工整理,从而变成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甚至会在不经意间,启迪自己,帮助自己,让自己触摸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传统经典(包括武学经典、养生经典)所宣扬的,都是作人做事的道理,都是宇宙和人生的规律。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自觉地接受经典的教诲呢?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六)  

                    跋
    诵读经典不要求每句话都理解,而是要心正、身正、椅正、书正,这样口对着心地诵读下去,则符合当下自己身心状态的内容,就会自动地蹦出来,进入头脑的深处,营养自身的生命力,并在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中自然流溢出来。
  诵读经典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成为学究,都去当知识创新领域的天才。不,不仅仅是这些,经常诵读经典,科技工作者将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都市白领将有效地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工人农民将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领导者将真正懂得先进文化的真实含义。
诵读经典,是让心灵找到精神的家园,让知识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让情感皈依到仁爱之道。
  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其所经历的任何年龄段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不管正处在人生的那个年龄段中,请从现在开始,进入通过经典教育来优化生命的行列吧!
  要知道,优化生命与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改变和提高息息相关,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这是圣贤智慧之所以绵延不绝的理行宣言,这是生命年轮茁壮成长的重要标志——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轻视。
  文天祥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悔”。我们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无悔于自己的人生,并能身心健康地创造出事业的辉煌!
                                        转自:http://www。cnivy。com/Article/jdjx/200603/96.html

[ Last edited by 上学 on 2006/6/21 at 12:34 ]
-----------可否转育儿专栏?我觉得较合适。
-----------非常支持强烈支持!
-----------好文章.


原以为年到中年, 读经已经有点晚了. 否也, 现在也正是读经的好时候!
-----------哈哈,一个人的品性好坏/ 能从书里读(品)出来?   
影响孩子的品格,当然是以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环境为主!
书,顶多就十分一。还要你有这方面的天份呢!

还有...人以本性和生活习惯为主呢,其中一般人以长期生活的习惯为主要的,本性为次之!
相关文章
 开水泡服有人中毒吗?
 巴豆膏(《圣惠》卷六十五)
 手足抽搐望师傅们指导啊
 加味参苏散(《医略六书》卷三十)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秘笈
 最近一个月脸两侧长痤疮、前列腺炎、尿道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