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养正私塾:台湾客家人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的故事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听众朋友,您好,我是主持人东方,本期《客家天地》为您讲述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的故事。

  “你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这么宽大的,四五百米宽的河道,突然间到前面缩小到八十米这么宽,就是因为它有石头滩。所以船不能过去了。所以这里变成码头,从北边河套那边来的物资在这里转运。这里当时用骡子、马等物资运往中原,甚至进京。”

  这位对山西碛口的历史如数家珍的老人,并不是当地的老百姓,而是一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之所以对碛口古镇碛口如此了解,是因为他曾经为制作一期关于碛口的杂志,三番五次来到这里。他就是台湾汉声杂志社的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

  2004年9月,汉声杂志社出版了这期《古镇碛口》。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古镇上,现存的各种古老建筑物和一些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再现了半个多世纪来仍保存完好的古镇当年的富庶与繁荣。而这些与中国古老的文化息息相关的事物,也正是汉声杂志社自1970年在台湾创办以来,一直最为关注的内容。黄永松说:

  “汉声杂志是报道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杂志,它有几个条件。第一个当时是中国人的题材,第二个一定是传统的题材,第三个就是民间的。那么第四个条件最重要还要活生生的。因为民间有很多那个食衣住行里头,就好像是我们的活化石一样,你从这里就可以得到很多丰富的题材。”

  实际上,汉声杂志创办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以建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为目的,采用田野实际调查兼图片、摄影并陈的手法,记录下中国偏远山村中,潜藏着的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因此,深入民间,是黄永松坚持了三十多年的工作方式。

  西湾村是碛口镇周边的古村落之一,这里的建筑始于明末,是当年碛口镇上的晋商们主要生活的地方,也是黄永松此次来山西最主要的目的地。当地很多老百姓对这个老人似乎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早在几年前,黄永松在做山西面食的民间调查时,他们就已经相识。2006年3月17日,黄永松来到这里,是为了汉声杂志关于传统民间手艺——面花的调查和记录工作。

  面花,又名“礼馍”、“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在民间,每逢四时八节或者婚丧娶,农妇们用白面做原材料,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双手揉捏出花、鸟、虫、鱼、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的民间塑艺,意态纷呈,栩栩如生,被认为是中国立体艺术的源头。

  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各个省份,都有做面花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的区别,民间流传着不同的面花制作方式。黄永松和同事们走访那么多地方,就是为了可以更加完整的记录下各种面花的制作过程。

  黄永松所要做的,除了要了解与面花有关的民间习俗外,还要把各种面花的制作工艺,完整的拍摄、记录下来,而这种对面花的制作流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进行逐一记录的方式,是黄永松和汉声杂志3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工艺手记的记录方法。黄永松说:

  “我从黄河的源头青海开始调查,经过了甘肃、陕西、那么一直下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我来山西已经五六趟,单纯为了调查做面花就来了三趟了。”

  山西岚城镇是黄永松此次山西之行的第二个地方,这里正在举行一个以面花为主的民间庆祝活动。黄永松工作时候的激情,在外人看来丝毫感受不到这是一位年逾60的老人,也正是这种激情,让他三十多年来走南闯北,一直来往于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似乎没有丝毫的疲倦。

  “那么走了大江南北以后,我觉得越跑越有精神,因为我每次接触到我们的对象,就是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我觉得我非常的兴奋,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觉得自己已经60多岁了,所以我非常感谢民间文化。”

  黄永松和他的同事们,已经陆续走访了大陆6个省的十几个县市,对面花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调查工作。仅仅是一期杂志的内容,为什么黄永松他们要历时这么久,走访这么多地方呢?黄永松说: “因为汉声杂志是一个以计划编辑作为工作方针的,那我们是有计划的,我们就是有自己的选题覆盖。哪里有民间文化的,要采集或者要抢救,我们都会尽力去采访。”

  在黄永松心里,那些被当代人忽视、遗忘的很多传统民俗,就是他一直追寻的宝藏,对于他来说,这些宝藏不仅仅是为了汉声杂志的编辑内容,更多的是象征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见证与传承。

  好!听众朋友,感谢收听本期《客家天地》节目,下期节目,请听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的故事的下半部分,为你讲述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的不懈之缘。

听众朋友,您好,我是主持人东方,上期节目,我向您介绍了来自台湾的客家人黄永松先生调查记录中国传统习俗面花的故事,本期《客家天地》我向您讲述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的不懈之缘。

  以抢救民族文化的心情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是黄永松与汉声杂志社的同事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例如《惠山泥人》,是汉声2005年1月出版的杂志,书中用3200张图片记录下整个泥人制作的工艺流程,为的就是能够完整地保存这种手艺。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使得汉声杂志社出版了一期又一期精彩的杂志,在国内外出版界也一直享有盛名。

  迄今为止,中文《汉声》杂志已经出版了141期,在丰富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海外相关学界的广泛认同。很多朋友甚至把收藏《汉声》杂志当作一份荣耀。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本在业界大名鼎鼎的杂志,却是始源于30多年前一个迟到的约会。 

  “我拍过电影的制片是我的好朋友,他说他有一个朋友叫做吴美云,要编杂志,找我帮忙。那他约在一天的中午在某个地方的餐厅见面,但那天我正好替一个报社刚开始它的彩色版工作,那一天因为太忙了,所以本来12点见面的,我就拖到近两点才赶到那个地方。”

  吴美云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一个女生,满腔热情地想为传趁承民族文化出一份力。她急着想要办一个杂志,来把自己的文化告诉在国外的华人或者是外国朋友。所以她想找寻一批有志的人士来办一个杂志。

  1970年初,汉声杂志社在台湾正式成立,黄永松与吴美云也开始了他们长达三十多年的合作。最初,他们所创办的是这份名叫ECHO的英文杂志,目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从此,为了纪录和采访民间的工艺与习俗,黄永松他们几乎跑遍了台湾各地的农村,对于流传和保存下来的诸多民间艺术,黄永松就像着了魔似的,疯狂纪录着自己的每一个发现。创办初期的汉声杂志社,编辑室里一共只有几个人,此时,29岁的吴美云是汉声杂志的总编辑,而30岁的黄永松则是杂志的美术编辑和摄影师。

  1974年,英国BBC广播公司的一位电视制作人找到汉声杂志,是因为他们想拍摄一部关于台湾当地风俗和民间生活的纪录片,而这恰好与黄永松所从事的工作不谋而合。随后,黄永松与吴美云带着BBC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台湾各地的农村,了解各种民间工艺与习俗,帮助BBC公司顺利拍摄了纪录片。这次的合作让黄永松突然意识到,外国朋友都这么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台湾本土遗留下来的民俗,仅仅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因此,回祖国大陆去寻找那些已经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民俗的念头,在黄永松的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黄永松说:“我在编杂志中,只台湾采集显然不够,那所有的事情都跟我们的母体文化有关系。那母体文化在哪里呢?就是在祖国大陆,随着两岸进一步开放我们可以来大陆。那时候我也没有想到,在今后的30年里,自己的足迹会随着汉声杂志,走出台湾,走遍整个中国。”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急速流失。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黄永松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痴迷,对他来说,不断地抢救和保存下各种即将失传的民间文化,才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然而,像黄永松这样,制作一期杂志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还要去帮助挽救那些即将失传的手工艺,这样的制作成本对于任何一家杂志社来说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大多数老百姓关注的都是现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些传统民俗类的杂志在市场上也并不畅销,因此有很多人认为黄永松一直都是在做着赔本的买卖。难道黄永松真的能够只为理想而忍受经营上的入不敷出吗? 

  “因为发行的问题,所以经营上就挺辛苦的。后来我们就把民间文化的内容转成儿童教育的内容,因为我们觉得从孩子教育是最好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汉声杂志社从1981年开始,就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儿童教育丛书,例如汉声中国童话系列、汉声小百科以及汉声小小百科,这几套儿童读物都以精美的图片、动人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以及科普的教育。没想到,这几套儿童读物出版之后,立即吸引了很多读者,在当时的台湾出版物市场,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位姓谢的读者对儿童教育丛书是这样评价的。

  “黄永松出了汉声中国童话这一套书,这一套书据我了解,凡是父母重视孩子教育的,每一家都有一套。我到的所有朋友家,别的书不一定有,汉声中国童话一定一整套放在那里,而且是每个孩子都读过,读完之后就变成传家之宝。就像我的这一套书,我是二十五六年前买的,到现在是我的传家之宝,我还保存着,我还想留给我的孙子。”         

  汉声杂志社出版的这些儿童教育丛书,在台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直到今天很多台湾人家中还保存着一整套的汉声中国童话或者汉声小百科,而这也为汉声同时出版的民俗系列杂志,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随着对大陆越来越了解,黄永松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在台湾和海外市场发行汉声杂志,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多年来也一直吸引着他。2005年,杂志社与中国建工出版社合作,在大陆首次发行了中文汉声杂志《古镇碛口》,正式进入了大陆市场。紧接着又相继与大陆几家大型出版社合作发行了《山西面食》、《大过狗年》与《惠山泥人》等书,受到了各方的好评,其中与轻工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山西面食》,更是获得了2005年西班牙餐饮类图书设计大奖。与此同时,汉声杂志社除了出版这些传统民俗的杂志,还制作了一些带有显著民族符号的文化用品,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同时也给杂志社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尽管汉声杂志在大陆市场的发行工作才刚刚开始,但黄永松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关注,汉声杂志在大陆也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据了解,华盛顿国家图书馆,纽约大都会图书馆以及北京图书馆等都已经将《汉声》杂志列入藏书。然而,黄永松这个《汉声》杂志的创办人之一,自己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汉声》杂志。能够延续民间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让断裂出现,这对于黄永松和汉声杂志的编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好!听众朋友,这次的《客家天地》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的收听,再会。
相关文章
 阳极化阴,阴极化阳何解啊?
 空青散(《圣惠》卷六十六。)
 陈橘皮丸(《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原创]  注意!酸枣仁有假的!!!
 岭南草—穿破石
 柏子仁、川芎、吴茱萸、栀子磨成粉脐疗治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