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养正私塾:关于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关于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几点思考

                                                    郭齐家


本文内容提要: 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等精神,本文思考并论述了如下几个问题。如: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进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蒙以养正圣功也”、“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讽诵”是经过数千年教学验证的具有良好效益的教学汉语文的方法,我们应该继承发展并在实际运用中完善它等。

一、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进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1995 年 3 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以 016 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了 《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它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们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在《重估国学的价值》《(南方周末》 2005.5.26 )中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 —— 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漠视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这决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而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

    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九十高龄的老教育家任继愈先生在为新华出版社引进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写的序言中指出:“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他又说:“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育人。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培养他成长,成长后又反过来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古今中外社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除了专业分工以外,还要熟悉祖国的历史,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对艺术欣赏,辨别美丑,对人间的善恶有判断的能力。”“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任老的意思很明显,包括《四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进中小学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1957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在回忆录《曙光集》中说:在十一二岁读初中一二年级的两个暑假,其父克纯先生(芝加哥大学博士,回国任数学教授)让他读《孟子》,并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了一位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丁则良来给他教《孟子》,在少年与青年时代,杨振宁可以背诵《孟子》全文(三万五千多字)。《孟子》使杨先生一生受益无穷。

  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学院院士、 200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教授,一辈子遵守其父母传下的“五之堂”的家训。这“五之”就是《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吴家六兄弟中出了三个院士。《中庸》使吴家子弟高尚其志,又掌握了很好的思想方法与治学之道。吴教授从幼年起即恪守家训,成年后又把这治身治学的格言传给了后辈的科学家。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讲 , 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型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说 , 她的人生观是在十二三岁开始上中学后的几年间 , 通过必修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 内容是以《四书》为核心 ) ,接受了其中的基本价值理念之后就奠定下来的 。 这些价值在她的生活中潜移默化 , 不经意地起着作用 , 乃至变成为精神生命的主脉 , 做人做事的准则 。 她周围的人如一些同事或下属 , 其实也是以孔仁孟义、气节人格来滋润生命,从而面对现实,立身行世的。儒家的  《四书》所讲的,正是我们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的为人的依据。

叶嘉莹女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蜚声的著名学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已有六十多年。现已八十高龄仍活跃在有关中国传统文学、古典诗词的讲堂上。她说:“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论语》对于我做人的思考影响巨大。当时只有四五岁,当听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被深深地吸引,心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啊,怎么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宁可死去”。这个“道”装在她心中一辈子,随着阅历,她不断的感悟着这个“道”。这个“道”是什么呢?是一种支持她从事学术、教学以及面对人生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我不但相信,而且感觉得到,也体会得到。我这个人天生注重精神、感情,不注重物质、身体,也许这是个缺点。但我生性如此,也只好把缺憾还诸天地了。顾羡季先生曾说:‘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诗歌的研读,对于我,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现在我们倡导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进中小学课堂,其实也就是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感悟这种“道”。比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等,如同“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样,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广大中小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名著,就是让他们在明天不断地感悟着人生之“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二、蒙以养正圣功也

中国古人将儿童称为童蒙,即不大懂事的孩子。《易经》中有蒙卦,讲童蒙的启蒙教育,蒙卦,  下坎 , 上 艮,象征“蒙稚”。《序卦传》;“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卦下坎为水、上艮为山之象。《象》曰:“山下出泉”。童蒙好像是安静的如如不动的青山下的清澈的渊泉。山静,泉清,象征着童蒙的天然善性,是极为宝贵的资源。那么如何去启蒙开发呢?《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即童蒙时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保持其天然善性,这是造就圣贤成功之路。《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意即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需要坚毅的心志和长期的过程。童蒙等待君子去启蒙,君子将他们引上正道,所以给童蒙以正心教育,即用最好的思想培育他们的德性,这即是“正心育德”的道理。

《易》:“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卦象征蒙稚:亨通,并非我求有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发蒙稚有求于我,初次祈问施以教诲,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利于守持正固。

《易经》关于童蒙启迪教育:从正面讲,就是“正心育德”,古代重视童蒙时期的家庭教育,“正心育德”则是决定童蒙整个人生的基础,也是以后上学求知进学的基础,童蒙时期把心端正了,把做人的基本品德树立了,就算走上了正轨,就算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他以后无论是求学还是做事,为人处世就比较平稳顺当了;从反面讲就是谨防渎、防乱。“渎”指乱开沟渠、乱开发、乱干扰。如果对静而清的泉水干扰、搅乱,泉水就被搅混了。对清白、天真的童蒙乱干扰、乱诱导,就把纯贞的童心搅乱了。童心一乱,就难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启迪了。使孩子难以早上正轨,难从正业,难以管教,就等于把天真纯朴的孩子耽误了。《易经》的“正心育德”和“防止渎乱”的道理,好像是针对今天的儿童教育讲的。

《参考消息报》 2002 年 12 月 19 日刊登一篇报道《世界儿童备受商业文化之害》:“在美国,数十名销售专家(其中包括儿童心理学家)举行秘密会议,策划对儿童思想以及他们的父母的钱包、发动最新的袭击。他们找出孩子的弱点并把他们奉献给大公司。美国的跨国公司去年在儿童广告方面的花费达 120 亿美元。一个美国儿童每年要从电视上观看 4 万条广告,吃垃圾食品和玩暴力玩具成为小孩子的家常便饭。卫生当局警告说,如果孩子的房间有电视机,那么他的体重就有可能增加 36% 。在美国 37% 的 2-8 岁儿童的房间里有电视机。儿童心理学家警告说: 8 岁以前的孩子尚不能区别广告的可信度。但是广告商向这些尚无辨别能力的儿童抛去诱饵,可以确保孩子对其所推销的产品产生最大的忠诚。”“我们说的不仅是 4 万条电视广告,还包括通过因特网、录像带和电影进行轰炸式宣传。”“《父母权利宣言》说:侵略性的商业文化侵入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我们认为,许多广告宣传的本质是宣扬暴力、性和享乐主义,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用什么内容对儿童正心育德、防渎乱干扰呢?中国古代很重视蒙养教材。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 1918-1997 )对此有深入地研究。他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 暨蒙学书目》(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版)就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国古代的蒙养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对儿童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三字经》列为“儿童德育教科书”向全世界推广。《三字经》集中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道德精神,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历史等有基本介绍,言简意赅,确实适合儿童启蒙教育。《弟子规》也是一本开启童蒙心灵的好教材。“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无论你今后地位有多高,金钱有多少,文化有多深,做人的标准却是一样的。所以从小先学习做人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一种精神培养和性情的养成,为他以后继续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使孩子们终生受益。

“ 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 ” 幼儿园、小学阶段要打好传统文化 - 古诗文的厚重基础,以古为主,切实“扎好中国根。”如“三、百、千、千”、   《弟子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名贤集》、《笠翁对韵》以及《四书》、《老庄》和《古文观止》中的精彩篇章等,力求“符合汉语文章特点”,“取法乎上”,有“经典性”。要充分发挥学生记忆力强的长处,把该给他们的都给够。不要求全懂,教师可大致“串”一下,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先背诵下来再说,使其未来有一 个发展 的宽广平台,以后自然慢慢“反刍”,一生受用不尽。在学生记忆黄金期( 15 岁之前)选文宜“少而精”,可以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少量的实用文则“求管用”。要学会写毛笔字,练好书法,振兴汉字。作文无须教,可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写,初中、高中时再加大力度,诵读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写作毋须考虑。

“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应把语文的民族性、人文性、工具性与现代性等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真正造就一代新人。初中要言文并举、古今兼顾,要逐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社会,学会思考。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逐渐加强,要使他们对熟读成诵的诗文进行智性的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成长过度期,不可撒手不管。高中则以今为主,多读现当代及外国的经典文字作品,科技、生命、环保等文,强化现代意识,切实“学做现代人”,为升入高校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要办自己的教育,走自己的路!

三、“讽诵”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汉语文的方法,应继承发展

“讽诵”作为教学汉语文的一种方式,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讽诵”,《周礼·春官·大司乐》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故“讽”即背诵,“诵”为出声诵读。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 1898-1948 )在《经典常谈》序文中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朱自清先生强调的“经典训练”,主要指的是“讽诵”即朗读、熟读、吟诵等。关于这方面的“训练”,朱自清先生有很多重要的见解,值得我们重视。如:

“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很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诗与文都出于口语;而且无论如何复杂,原都本于口语。所以都是一种语言。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有朗读,有默读;所谓‘看书’其实是默读,如看画看风景并不一样。但诗跟文又不同。诗出于歌。歌特别注重节奏;徒歌如此,乐歌更如此。诗原是‘乐语’,古代诗和乐是分不开的,那时诗的生命在唱,”

“‘读’原是‘抽绎义蕴’的意思。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唱歌只是‘吟味节奏’的工作做得好 — 却往往让义蕴滑了过去。”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说:“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他还说过:“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他曾阐述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汉字的每个字表示一个音节、词十分活跃等三个特点产生的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的三个后果,乃至容易进行语言美、声律美的教育。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汉语文的特点,不要忘记汉语文教学的民族特色,不要违背教学汉语文的规律。

张维坤在《“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教育史研究》 2006 年第一期)中分析得全面而深刻。他认为,由于我国古代没有今天完备的教育心理科学,我们先人没有这方面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但是长期的汉语文教学实践,使他们体认领悟到了许多相关的道理,作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记述和阐说。在这方面,朱熹可算杰出代表。朱熹说:“ 书 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 …… 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着如此读。 ” 由此可见,“讽诵”在感受、理解、记忆所读文章以及培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以至锻炼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印证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原理。

汉语是非形态语。汉语的运用是词素、词、句根据情境的需要,按意义和逻辑关系进行组合而进行的。因此,不论是词法还是句法,都是相当灵活的。其间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但偏重于意向的结合,不像西方形态语言那样,受到繁多而严格的时态、数量、性别、格等规则的束缚和支配。加上汉语词素和词的多义性、灵活性,使得汉语词句的组合和运用更加复杂。学习汉语,用学习西方形态语言的方法,在形态变化规律上大下功夫,几乎是捕风捉影,很难取得实效。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也只有是“讽诵”。因为只有“讽诵”才能领悟和掌握汉语组合的奥秘和灵动精妙的内涵。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在世界文字系统中属于表意文字。它的绝大多数是由意符加声符构成的。每个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组成因素。它和西方流行的拼音文字有着很大不同。由于表意性,汉字不但和口语有一定距离,在使用上也十分复杂。它的一音多义多形,一字多音多义,以及数量可观的形似字、同音字、同义字、近义字,学习起来几乎找不到一条根本规律。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掌握方法还是“讽诵”诗文。文言文是先秦时代口语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由于它和秦以后社会流行的口语在语汇(大量)、句法(少量)上已有不同,人们已经不能在日常交际中来学习掌握它。因此只得通过“讽诵”来掌握它的语汇、句式等等。但“文言文”仍是汉语,它仍具有非形态性。因此造成“讽诵”法流行的根本原因仍是汉语的非形态性和汉字的表意性。
“讽诵”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中华大地和华夏子孙间广泛而长久流行,在世界语文教育史上堪称一独特现象。它是我们聪明的先人在长期汉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对汉语汉字独特性领悟和体认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数千年来教学汉语文经验的结晶,是教学汉语文规律的反映。由于西学东渐,“讽诵”像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在近代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在一些人眼里,它被视作“死记硬背”而被逐出课堂。以“讲”代“读”,以“看”代“读”成了汉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其结果则是阅读教学水平江河日下,整个语文教学质量也跌入了少慢差费的陷阱和低谷。教训是惨痛的。我们不能忘记,教的仍是汉语文,学的也仍是汉语文,我们不能违背教它学它的规律。“讽诵”是经过数千年教学验证的具有良好效益的教学汉语文的方法。我们应该继承它,发展它,并在实际运用中完善它。这样我们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以及整个语文教学,当可跃出陷阱和低谷,步入康庄大道。

北京一耽学堂是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文化的非营利性民间公益团队,近几年来他们拓展“学好中文,做好中国人 —— 大型社区、公园、高校公益读书”活动。他们有很多体悟:“诵读增进母语的亲近感。”“母语是指语言的母体世界。”“增进对母语的亲近和熟悉,是教育的最核心价值和最基础工作。”“培育一种具备美和幸福的距离感,是语文教育工作的最高艺术。”“诵读是语文学习基本功,是最原始、最丰富、最有效的学习。”“慢步轻吟,乃读书之美,有会心之妙。”“诵读有利于身心健康:一、调养呼吸;二、营卫脏腑;三、善导情志。”他们说:我们在社区、公园、学校等公共场合倡导和组织大家晨读,第一个是因为那里人多气足,人多气足就易感动激发出大家光明向善的一面,中正道义的一面;第二个我们所读是圣贤书,不论“三、百、千,”《弟子规》、《名贤集》等蒙学,还是《四书》等原典,皆为先贤所言又历代所验证的人生智慧,讲出大中大本,可以提振正气,使人知事明理,以德行润身心。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暧”读书可以使人“变化气质”,人生若有正确的导向,将是身心健康的最大福音。曾国藩在给他弟弟书信中特别讲道,身染微恙可以先读圣贤书,就是从 此来 收取调养气息、引导情志之功的。

母语,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引导他们感悟母语之美,感受正确的而自如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心灵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既然西方人从小诵读《圣经》、伊斯兰人从小诵念《古兰经》,我们中华民族拥有那么多的文化经典,为什么不培养青少年儿童诵读呢?既然西方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建立类似的教育理念:“与孔子同在,与老子同在,与真理同在”呢?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2007.10.15 )

2、 朱自清:《经典常谈》(三联书店  1980 年重印)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 暨蒙学书目》(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版)

4、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南方周末》 2005.5.26 )

5、 郭齐勇:《“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光明日报》 2008.4.14 )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教育史研究》 2006 年第一期)

7、 祝晓风:《访叶嘉莹教授谈学术与人生》(《中华读书报》 2003.12.3 )

8、 郭齐家:《要求青少儿读经是顺潮流而动》(北京师大《教育学报》 2007 年第二期)

9、 郭齐家:《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化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年第四期)

10、 郭齐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悟》(《小学语文》 2008 年第六期)

11、 郭齐家:《少年读经与文化传承》(《小学语文》 2009 年第九期)

12、 郭齐家:《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 2011 年第二期)

13、 《世界儿童备受商业文化之害》(《参考消息报》 2002.12.19 )

14、 一耽学堂《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义工学习手册》 www。yidan。net

邮箱: jianshenchendu@yahoo。com。cn (健身晨读)

-----------学习传统经典,势在必行!要从娃娃抓起!
相关文章
 《内经》关于舌的论述
 泻痢圣饼子(《理瀹》。)
 求高手幫助我媽,病情內詳。
 驱风散(《准绳·幼科》卷一。)
 证治准绳幼科 陷伏倒靥 上课笔记
 中风防治陈景河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