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桐字凤仪(1864-1937),众称为王善人。自幼家贫,不曾读书。因笃尽伦常,义赴友难,乃见性明道。自35岁起,便风尘跋涉,劝世化人,四十余年,足迹遍东北及华北。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指明了人生的正路与人生的归宿;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阐明了尽人合天,了凡入圣的至德要道。在其感召下创立的女义学、会体、新农村、性理疗病社、讲演社、安老所、怀少园、学田农场和工读学校等,总计不下千余处,受益之人不计其数。
王凤仪以一介不识字的农夫,胸怀救人救世之志,毕生致力于大同事业,其所创事业,遍及广大城乡;所讲性命之学,化及妇孺寒微;发前人之所未发,明后人之所欲明;实在是中国乃至人类史上的奇迹。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王凤仪的生平及其学说,就会发现这奇迹之中也包含着一些必然因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王凤仪虽不曾读过佛经道典,又未学过圣经贤传,但是纵观他生平事迹,却与圣佛的经典相吻合,同时他的成就也印证了至诚而明、自渡渡人、天人合一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
研究传统文化,有助于理解王凤仪的学说,研究王凤仪的学说,亦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南北朝开始逐渐走向融合,各家虽争鸣不断,但实际上却都承认了三者是殊途同归,理学成为暗引禅宗之后的儒学,禅宗则是本土化之后的佛学。但是对于儒学的人伦义理与佛家的明心见性之间的关系,能像王凤仪阐述得这样透彻的人,历史上却也是为数不多。王凤仪处事,多以儒家伦理的标准去处理,但是他在阐述事件背后的天理、人事、因果时,却常引用佛家的原理。儒家讲入世,佛家讲出世,王凤仪则主张“钻进去,走出来”,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用儒家的脚走佛家的路。
台湾的徐怀亮先生笃信道教,他认为王凤仪是老子的化身,在他的帮助之下,有了《王凤仪年谱与语录》第一版的问世。香港凤凰卫视的梁冬在介绍王凤仪时,称他为“儒家的慧能”。有位佛教的高僧评价王凤仪的学说是“大乘中的大乘”。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凤仪不曾读书,生平讲道完全是由躬行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他的学说虽然取法于儒释道,但又不拘泥于古说,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实际上形成了源于儒释道,但却又有别于其中任何一家的新的学说。
有志于研究传统文化,并以“止于至善”为目标的后学,如同去跋涉艰苦而漫长的旅途。过去我们有了儒、释、道这三张地图。历史上三教融合的过程,其实正是古代的后学,拿这三张地图相互印证的过程。每走过一人,地图上便多了一份标注,走的人越多,地图就越详细,当我们再走时,也就少了一份寂寞,多了一份信心。而如今我们又多了一张地图。
可以说如果没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就不会出现王凤仪这类传奇式的人物,而王凤仪的事迹以及他创立的学说,又丰富了中华的传统文化。朱允恭(字循天)自幼追随王凤仪劝世化人,他整理的《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是王凤仪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为完整和详实的资料,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现在我们重视和研究王凤仪的学说,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都会有许多益处。
由于受上传附件尺寸所限,将文件分为四个压缩包。下载时请将四个文件下到同一目录,解压第一个文件即可。
[
本帖最后由 老骥新途 于 2008/2/10 15:38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ianyan/]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