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抓
附子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有的抓药的先生也搞不清上述附子的关系,故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古之
白附子: 历代本草所述之白附子,系指毛莨科植物黄花
乌头Aconitum coreanum(Level.)Rap.的块根, 白附子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收入草部毒草类,谓:“根正如
草乌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文有节” 陶弘景谓:“白附子生于蜀都,三月采”。(李,陶所说为乌头子根,即通常所讲之黑附子,下方有解释) 苏恭谓:“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蜀都不复有,生砂碛下湿地,独茎似
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根形似
天雄”。 根据其所述产地及形态描述,均与目前东北所产的
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 Rapaics.的块根相符。故由此推定古代所用的白附子为毛茛科的黄花乌头无疑,因古代东北为关外,故又称为
关白附(子)(《中国药典》1977版收载)。 商品药材称为“关白附”。其药用有子母根之分,母根呈圆锥形,有蜂窝状空隙,(古时的标准军用毒药,涂抹兵器,配置火药,关公刮骨疗毒就是疗得乌头的毒.)子根即旁生根,卵形或长圆形,表面棕褐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根痕;断面类白色;子根充实显粉性,可见成环的筋脉点(维管束群)。子根其性辛而麻舌、甘,大热;讲究在夏至和小暑之间发掘,未加工品称“泥附子”。之后用盐卤和
食盐混合液浸泡再晒干的叫“盐附子”,用卤水煮沸再用较稀的卤水浸过后用黄糖、菜油调色再蒸熟晒干的叫“黑顺片”(黑附子)。 不用黄糖、菜油调色直接蒸熟晒干用硫漂白的叫“白附片”(明附片、雄片)药店多卖。 功能用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止痛,用于
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
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腰膝关节冷痛,口眼歪斜,
冻疮有毒,现在还多制成注射液用来治疗
心力衰竭。 今之白附子 : “白附子是独角莲,形如
蚕茧质地坚。点状圈纹尝麻舌,口眼呙斜用它牵。” 为
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 um Engl.的块茎。主产于河南、(过去集散于河南禹县,故又名“禹白附”)甘肃、湖北等省。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用硫磺熏1-2次,晒干。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环纹根痕,顶端显茎痕或芽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淡,嚼之麻辣刺舌。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辛甘温、有毒;入肝、脾经。有化痰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用于风痰
抽搐,口眼呙斜,
破伤风,偏
头痛等症;外用治
毒蛇咬伤,
瘰疬痰核。本品有毒,生品一般不作内服。孕妇忌用 生白附子:将原药(独角莲)拣净杂质,略浸2-4小时捞出,待润软切成0.2-O.25cm中片,晒干。或打碎成黄豆大小入药。 制白附子: 取原药(独角莲)大小分档,加清水浸漂2-3周,每日换水2-3次,经数日后如起白沫。加入
白矾粉(100:2)泡1日后再行换水,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取出,与鲜
姜片,白矾粉(白附子100公斤用鲜姜25公斤,白矾12.5公斤)隔层均匀铺入缸中,加水淹没,腌约3-4周,再倒入锅内煮至无白心,取出,去除姜片,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0.2cm中片,晒干。制后能消减毒性,增强祛风痰之作用。常在处方中名以: 白附子 禹白附 生白附子 制白附子。注意不宜与关白附混用。
-----------多谢,有图片对比就更好了
-----------希望楼主能把对应的图片贴上,否则光看文字没什么用处。
-----------受教!药店的都不懂这么多!
-----------我找找图片再贴上,谢谢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