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患者交流:[转]立秋养生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转]立秋养生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气候变化经历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立秋、处暑、白露的四十五天。其气候特点是:一方面暑热未消,秋阳似火,另一方面早晚有秋凉;在秋分、寒露、霜降的四十五天內,其气候特点是:暑热已消,秋凉逐渐加重而转寒。这个季节,雨水少了,  自然界万物收藏,枝枯叶黄,碧草干枯,一片肃杀景象。

  秋季气候与自然界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秋燥。其次是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藏”。此季节,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志安宁。肺旺肝弱,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因秋气燥,所以宜食麻(芝麻)以润其燥,禁冷饮及穿寒湿内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申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十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里所说的是秋天的养生之道,亦即秋天的养阴之道。意思是说,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  自然界一派客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要粤起,鸡呜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意志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静,这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秋季由于早晚温差变化大,许多人鼻黏膜、嘴唇、口腔和皮肤就显得干燥,甚至流鼻血、唇干裂、皮肤干裂出血。秋季干咳的患者也特别多,抱怨喉咙很干燥,怎么喝水也都无法止渴。喟;喉中痰亦很黏难以咳出,这就是燥咳我国中医认为“肺主肃降、失常易生喘咳;肺通调水道,失序别影响水液代谢;肺朝百脉,若病則易生心血管疾病;肺主皮毛,失调则引起皮肤炎."六yin之一便是燥邪,因此,入秋就引起干燥症状,如呼吸、过敏异位性皮肤炎和肠胃炎及心血管疾病。为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所以要注意滋阴润肺,保津尤要,要多喝开水,多食用补气养阴之药品如西洋参,麦门冬玉竹百合生地沙参等。不宜过度食用阳热辛燥的药物,如鹿:茸、十全大补、肉桂附子等。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治疗宜辛凉甘润,常用中药为桑叶杏仁、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贝母淡豆豉等。凉燥的主要症状有干咳痰少,咽干唇燥。鼻塞,无汗,怕冷,头痛,不发热或发热轻微等。治疗宜化痰润燥,  常用中药为紫苏、杏仁、半夏陈皮

    除药物治疗外,不少蔬菜和水果也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例如.可用生梨1只(去核)加冰糖10克隔水蒸服;或用红皮萝卜250克,  洗净后切成薄片,放在碗里加白糖30克,腌上几小时后取汁饮服;或取鲜200克,隔水蒸熟后服用,亦可与粳米熬粥后服用。   

    秋燥是因自然界变化和人体体真.互相作用而致.因此预防的方法主要是精神调摄与饮食调摄。秋风落叶,万物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垂暮之感。为此,应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不使神思外驰.白天宜以平素所好的事物,随意玩乐,井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走出凄凉低落的窘境。在饮食上应多补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C,平时可多吃苹果和绿叶蔬莱.  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但秋天不应贪食瓜果,以防坏肚而损伤脾胃。.也应少用葱、、蒜,韭菜辣椒等温燥热食物,否則夏热未清,又生秋燥。  易患温病热症。还应适当些高蛋白食

物,如牛奶、鸡蛋和豆类等,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物质.可消除抑郁情绪。在生活起居上.除了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添衣物外,为了提高人体对冬天的御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特别应当进行秋冻,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的与秋凉“接轨”。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此外还应该加强身体锻炼,以调整阴阳,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如可通过健身体操、跳舞、郊游登山、气功锻炼等方法来增强肺脏的生理功能.同时还应注意消除和避免诱发咳嗽的一些因素,如吸烟、喝酒以及烟雾、灰尘和有害气味的刺激等。   

风俗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时值公历8月7日前后。“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即是禾谷开始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开始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粘热的感觉尽管天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地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早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

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呜叫。此时八卦为天地否卦,卦象中下面三个阴爻,上面三个阳爻。由此可见此时阳气已不再很强盛,阴气已开始增强。   

    在我国古代,有立秋迎秋的风俗,此日的前二天,太史便要竭告天子某日为立秋日,天子于是开始斋戒,到了立秋日亲率三公九卿及诸候大夫,到西郊九里之处设坛迎秋,迎秋回来后天子要犒赏三军将士。象征秋日盛德的白虎,汉朝未央宫有白虎阙,后来,人们认为白

虎不吉祥,到唐朝的大明宫改为月华门,宋、元改为西华门。明朝用西安门,不再以白虎作西门的称谓。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立秋日悬秤称人,和立夏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是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此时节气中有中国情人节,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节、香桥会或巧节会,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据传说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少女们向其乞求巧智,故而得名。

    乞巧节由远古的天象崇拜演化而来。{更小正}即有“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乡”的记载,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已见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雏型;同时《淮南子》里出现乌鸦填河成桥渡织女的传说,民间有了七夕观星和穿针、曝衣的习俗。在晋代,便盛行向牛郎、织女二星祈福的仪式,到了南北朝便形成“乞巧之礼”,,从隋唐始,贵家结乞巧楼,民间搭乞巧棚,街边有乞巧市,均蔚成风气;相继产生男孩把神、化生之礼、七娘会、水上浮、种谷饭、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染红指甲、看天河、送健绳等等习俗,为时人重视。其中特别是临风埋钱、背后穿针、分辨蛛丝细密、以花针飘浮水面、比赛巧果等游戏,常可衡量人的智能与巧思,深为女孩所喜爱,  “乞巧”反映出了她们追求灵巧的心态。  

    乞巧节的食俗主要体现在“巧果”上。此宴多由花糕、花点和花瓜、花果组.成。前两种又称“乞巧果子”,有麦面、米面做的,有豆面、薯面做的,皆呈飞禽走兽、奇花异果、珍宝玩物形态,五光十色,玲珑剔透;后两种即是“瓜果切雕”,在各种时鲜瓜果(如西瓜、蜜香蕉、苹果、鸭梨、脆藕、紫菱、金瓜;之类)上雕刻出吉祥图案或祝福文字,用以点缀节日气氛。巧果宴主要用于祭祀,当夜陈列在庭院之中,一方面向天空织女星表示虔诚的敬意,一方面展示少女的慧心巧手,并乞求天神指点技艺。祭祀完毕,供品可以自食,也可馈赠小姊妹或亲属。

    古代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很多,如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其日晚脯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谢,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多为‘得巧’。”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载:  “(乞巧棚)内摆五色彩剪成的仙楼,刻牛郎织女像及仙人等于其上,以乞巧。小儿则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女孩则置针线箱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广州风俗,案重七夕,实则初六夜也。诸女士每逢是夕,于广庭设桥,陈瓜果,焚檀捕,燕巨烛,锦屏绣椅,靓妆列坐,任人人观不禁,至三更而罢,极一时之盛。”

    〈吃巧巧饭〉记载:枣庄、诸城一带妇女,乞巧节时三五成群,挨户讨取米面杂粮,去野外拾柴炊饭,内杂顶针、线头等物。边吃边唱:“鱼儿鱼儿来喝汤,给我留个针线筐”;  “踏东崖,望东海,王母娘娘送巧来。不要多,不要少,要你七十二样巧”。

    由此可知,古代人民对这个节日是很重视的,这也反应出古代人民对心灵手巧和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

    农历七月七日同时也是魁星的诞辰,所以这天也有拜魁星的习俗。此习俗盛行于清朝。魁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奎宿,因其为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所所也称为魁星。古时科举公布名次时,先公布第六名,再公布前五名。这前五名便称为“五魁”,状元即为魁首。魁星被认为是科举之神,所以这日古代文人要向魁星祭拜。魁星与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吕洞宾及关圣帝君合称为文昌五君,供奉于文昌祠中。古代与奎同音,所以福建地区此日读书人买蛙放生的习俗。

    此日据说还是七娘妈的诞辰,我国泉州、台湾等华南沿海地区,在七夕都有拜祭七娘妈的习俗。据说七娘妈为金牛星座中的七颗小星,是织女的保护神。七娘妈可保佑儿童平安,所以当孩子周岁时要到七娘妈庙祈愿,以后每年七夕都要对七娘妈进行祭拜。祭拜的方式与乞巧类似,黄昏时分在门前或庭院中举行。供品为以鸡冠花及圆仔花为主的应时花束,还有白粉、胭脂、毛巾和一盆水,以供七娘妈梳洗用。供品中还要供上油饭和用红线穿着的铜钱或锁片,拜祭中还要烧五彩纸与金纸。拜祭完后,要将一半的白粉、胭脂及花束扔到房顶上。而用红线穿的铜钱或锁片,则给孩子挂上.以后每年一换,一直到孩子十六岁。孩子十六岁

时,要到七娘妈庙去还愿,供品为面线、粽子及用彩纸扎成的七娘妈亭,以感谢七娘妈保佑自己一直到十六岁,拜祭完后焚亭并摘下用红线所穿的铜钱或锁片,以示自己已经成年。

    起  居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时,天气仍然很热,但是已没有夏天的湿度大。因为秋天的气候特点为干燥。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肺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金,其性为燥。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从五行生旺推算,可知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都处于衰弱阶段。所以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器管的保养。此时人们最容易患阴暑的病症。由于此时已有习习的凉风,不像夏天那样一天到晚总是又热又闷,所以人们往往会尽情享受这立秋后蝴一丝凉意。结果却使身体受凉而产生高温头痛的病症。   

    此节气也是细菌性痢疾最容易引发的季节。由于此节气气温仍然很高,各种食品极易腐败变质,又由于此时生食的瓜果蔬菜极多,所以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极容易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细菌性痢疾传染性很强,所以这一节气中出现的患者很多。其主要症状是:全身冷热、头痛、恶心、腹疼、腹胀、拉黄色水样大便,每天5-6次,多的可十几次。由于腹泻严重,会短时间造成脱水,病人口渴声音嘶哑,四肢无力,严重者,会发生酸中毒和尿毒症。对于一般腹泻患者,除了要内服抗生素等药物和注意休息外,特别要重视饮食调理配合治疗,减轻病状,恢复健康。在饮食调理上,要以富于营养而又起到治疗作用为原则,要限制粗糙纤维食物与强刺激性食品,以保护肠粘膜和肠道功能。因此,患者应吃些流质饮食,如米汤、稍浓茶水,柠檬茶,有条件的可饮酸牛奶,因酸奶较有营养,又可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同时也有收敛作用。其他如藕粉、果汁、果汁胶冻、苹果泥、软面片、菜汤、蛋汤等,这些食物脂肪含量低,且易于消化吸收。

    预防的办法是:搞好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管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不吃零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吃瓜果要用流动的水多清洗几遍,或削皮后再吃。食具要按时煮沸消毒;老人及孩子不要与菌痢病人接触,以免感染患病。在本病流行期间(或家中有人患菌痢),多食大蒜能够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根据天气变化,注意穿脱衣服,夜间睡眠要盖好被子,防止感冒和肚子着凉。

    本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之耐,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天高气爽,使人精神爽快。凌晨5点起床,选择清幽之处,或河畔江边,或林荫大道,进行锻炼,很有益身体健康。

    运  动

    一、立秋七月节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如下:“运主太阴四气。时配足少阳胆相火。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地,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液。治病: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颌痛,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秋后气温开始下降,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本法以“立秋”命名,正是针对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立秋时节锻炼.可于立秋时开始。练至处暑为止。立秋时节人体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过听会,上至头角,下耳后,折回上行,经头额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下行至肩,前行人缺盆。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沿胸侧,过季胁,下环跳,沿下肢外侧中线过股、膝胫至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其经并有经脉分布于目、耳、面颊、颈部等。主要病症有往来寒热,口苦,善太息,胸胁痛,偏头痛,目锐眦痛,缺盆痛,瘰疠,疟疾,股膝、小腿外侧及第四足趾等处疼痛等,文中所述本法主治病症即属此类,采用本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双手按地,蜷缩身体,屏住呼吸,用手支撑身体离开地面,约七至八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常叹息,心胁痛不敢翻身,面色灰暗、皮肝枯黄、外翻足、头痛、下颌痛、眼眶干痛、坐骨肿痛,腋下浮肿,多汗畏寒等症。   

  二、灸食伤穴功   

  适应病症:治腹胀、伤食胃寒。   

  具体方法:坐沙发或椅子上,用艾卷灸脚底食伤名灸穴,每次灸20分钟每天灸两次。食伤穴位置在足底趾侧缘,第二关节处,左右脚各一穴。   

    三、尿频抑制功   

    适应病症: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尿频等症。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两眼平远视,两臂侧平上起45度,手心向前,大指向上,合谷张开,意念大指和食指,大指向前向下翻转至极度,然后放松,自然回到原来位置,此为一次,连续翻转20分钟即可收功,此功最好早晚各练一次。   

    四、艾灸脐下功   

    适应病症:腹水、肠雷鸣症。   

    具体方法: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用艾卷灸肚脐下三分处,每次灸15分钟。   

    五、意守指桩功   

  适应病症:又吐又泻。

  具体方法:两脚开立,略宽于肩,脚尖微内扣,两臂自然下垂,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屈膝下蹲,以膝盖尖不超过脚尖为度,头顶正直,舌顶上腭,体重平均在两脚。全身放松,两小臂向上抬起与水平线呈10度角,小臂上举手掌与肘平,距离与肩同宽,十个手指微分开,放松,意念手指甲盖,想十个指甲盖要脱落,每次站10至20分钟。

  六、咽字补肺功   

  咽,读(s.))。口型为两唇微后收,上下齿相合而不接触,舌尖插上下之缝,微出。双腿自然站立,轻轻吸气,然后呼气念四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晨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调息。

    此功法也可采用坐式修炼。<道臧.玉轴经》称此为“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是: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津液盈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咽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另常于晨起面西、鸣天鼓七次,咽津,存思西安太白白气人口七次,存咽人肺,能补益肺气。

    饮  食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人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食疗方:   

    1.生地粥

    配方: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煮一次,两次、6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2。黄精煨肘   

    配方: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1.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內,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內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2.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申,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农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內即成。

    功效: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尤为适宜。

  3.五彩蜜珠果

  配抖: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l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內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4。醋椒鱼

    配料:黄鱼l条,香莱、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

物油各适量。

    做法: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內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內,散上葱丝、香菜;锅內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5.百合银耳莲子

    配料:百合20克、银耳40克、莲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百合、银耳、莲子、糯米洗净煮粥,熟时加入冰糖食用。

    功效:其中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润肺生津、养胃提神,莲子健脾止泻、清心安神、粳米补中益气、健脾益胃。

    6。杨梅煎

    主治;腹痛泄泻,痢疾。

    配方:杨梅15克。

    用法:杨梅煎服。或烧研,用米汤下,每次5克,每日2次。

  7.麻油葱油汁

  主治:腹痛。

  配方:葱白10根,生麻油或菜油适量。

    用法:葱白洗切,捣绞汁,调入生麻油或菜油一匙,空腹服,每天2次,连服3天。

    8.胡椒细末

    主治:因食生冷或受寒所致的腹痛。

    配方:白胡椒10粒,酒适量。

    用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用酒冲服。

    9.葱粥方

    主治:血虚寒凝之脐下急痛等症。

    配方:葱白10根,黄牛乳200毫升,大米60克。

    用法:.将葱白,大米洗淘干净,葱白切细,放入牛乳中煮沸,然后放入大米及水适量.煮为稀粥服食。

  10.鲫鱼生姜汤

  主治:中寒型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虚弱无力。

    配方:生姜30克,桔皮10克,胡椒3克,鲫鱼1条(约250克)。

    用法:鱼去杂洗净,将生姜、桂皮、胡椒用纱布包扎放入鱼肚中,加适量水文火煨煮,熟时放入少许食盐调味,空腹喝汤食鱼。

    11.杞春酒

    主治:腹中冷痛。

    配方:常春果200克,枸杞子200走.申,以好酒1.5公斤浸之,经7日后开取。每日3次,每次1-2杯。   

  12。甜荞麦面   

  主治:绞肠痧痛,痢疾。   

  配方:荞麦面6克,砂糖适量。  

  用法:荞麦面炒后加砂糖、水调服之,或当饭吃。

    13.淡菜炖狗肉   

    主治:脏寒腹痛。   

    配方:淡莱200克,狗肉300克。

    用法:淡莱与狗肉加调料共炖熟服用。

    14.百合芡实粥   

    主治:慢性泄泻,五更泻。   

    配方:芡实60克,百合60克。

    用法:  将芡实与百合煮成稀粥食用。

    按注:一方用芡实配淮山药,其效更佳。   

  15.小米汤   

  主治:腹痛。   

  配方:小米适量。   

    用法:将小米加水煮服。   

  16.焦米汤   

  主治:腹泻。   

  配方:大米适量。      

  用法:将大米(或小米)炒焦,然后熬稀粥。   

  17.榴皮玉米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配方:玉米500克,石榴皮125克。   

    用法:将玉米和石榴皮炒黄研成细末,日服3次。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每次适当服数克。

    l8.红糖馒头

    主治:腹泻。

    配方:馒头、红糖适量。

    用法:馒头烤焦压成末,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服,一日3次。

  19.枣米药糖粥

  主治:慢性腹泻。

  配方:红枣10枚,薏米2,)克,山药30克。干姜3片,红糖15克,糯米30克。

    用法:按常法共煮作粥服食。

    20.大枣薏梅汤

    主治:便溏。

    配方:大枣、薏末、白梅豆各一两。

    用法:用中型碗舀两碗水于锅中。将上述三味放入水內,小火煮至一碗趁热食用,以傍晚食用为佳,轻者一次即愈,重者加次。

    21.煨栗子

    主治:轻度腹泻。

    配方:栗子30顆。

    用法:文火煨栗,分二次食完。

    22.大蒜方

    主治:腹泻。

    配方:大蒜适量。

    用法:每次1头蒜,每天3次。连续食用或将大蒜15克捣烂,用白糖水冲服,每次服5—20毫升。

    23.山楂

    主治:伤食腹泻。

    配方:焦山楂10克。

    用法:研末,开水冲服。按注:一方加绿豆

    24.核桃

    主治:腹泻,水泻。

    配方:核桃数个。

    用法:核桃(带壳)放火上烧透研细,用温开水冲服,每天2次,3天为1疗程,成人每次3个核桃,7-l4岁每次2个核桃,3-6岁每次1个核桃,3岁以下每次半个核桃.

    25.苹果方

    主治:慢性腹泻,肠结核初期。

    配方:苹果干粉15克。

    用法:空腹时,温开水调服,每天2-3次。按注:一方用花红义同。

    26.艾叶

    主注:腹泻。

    配方:鲜鸡蛋2个、艾叶适量。

    用法:鲜鸡蛋用艾叶包好放灶火内

烧熟,去艾食蛋。

    27.苋菜叶汤

    主治:腹泻、痢疾。

    酉己方:苋菜叶60克。

    用法:将苋莱叶用水煎汤服用。

    28.大枣末

    主治:便溏。

    配方:大枣若干。

    用法:将大枣去核,文火焙干为末,每服15克,兑生姜末5克,白开水送服,每天早晚各1次。

    29.扁豆苡枣粥

    主治:脾虚泄泻。

    配方:白扁豆薏苡仁、红枣各l5克,粳米50克。

    用法:共煮成粥,加白糖少许,分2次当点心食用。

    30.鸡蛋乌梅

    主治:腹泻,久痢。

    配方:乌梅10个,鸡蛋1只。

    用法:将乌梅,鸡蛋煎汤后服用。

    31.红糖黄酒饮

    主治:单纯性腹泻。

    配方:红糖60克,黄酒120克。1次。按注:一方单用黄酒。   

  32.姜汁牛肉   

  主治:病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大便溏泄,久泻脱肛以及体虚浮肿(营养性浮肿)等。   

    配方:老姜数块,鲜牛肉100-150克。   

    用法:老姜榨汁,鲜牛肉100~150克切碎,剁咸肉泥状,加入30~40滴姜汁,再放些油、花生油拌匀。待焖米饭时,将姜汁肉倒入饭內蒸熟(约15分钟)即可食用。

  33.牛肚苡仁粥

  主治:脾虚便溏。

  配方:牛肚一个,苡仁120克,大米100克。

    用法;上述各品共煮粥食用。

    34.赤豆糖莲肉

    主治:脾虚泄泻。

    配方:赤豆、莲子肉各50克。

    用法:加水煮烂,入适量白糖,分2次当作点心食用。

  35.猪肚山药粥

  主治:脾胃虚弱,腹泻。

  配方:猪肚1个,大米100克,淮山药15克。

    用法:上述三味加水共煮成粥。加盐、生姜调味食之。

    36.粟米山药大枣粥

    主治;脾胃虚弱之泻泄。

    配方:粟米30克,淮山药15克,大枣5枚。

    用法:上述三品煮粥食用。

    37.黄羊.肉粥

    主治:脾虚腹泻。

    配方:黄羊肉150克,大米250

克,淮山药50克,扁豆25克。

    用法:羊肉切丝,与其余三品共煮粥食之。按注:一方单用黄羊肉。一方用羊肉面粉。

    38.淮药金糕

    主治:脾虚泄泻。

    配方:  淮山药300克,  面粉I00克,豆沙100克,白砂糖150克。香精适量。   

    用法:将淮山药打成细粉,加入面粉和清水揉匀,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分成16个面剂。将豆沙放在盘内,加入100克白砂糖及香精,拌匀成馅。把面剂做成中间稍厚边缘稍薄的圆皮,逐个加入豆沙馅,收严口,擀成圃饼.用筷子蘸红色素水在饼上打红印。然后锅油烧至七成热时,将生坯逐个下锅炸成金黄色浮起,捞出再加白糖50克即成.

    39.山药羊肉粥

    主治:伤食泄泻。

    配方:羊肉300克。山药500克,粳米150克。

    用法:将羊肉煮熟研成泥状。山药捣碎。取羊肉汤与羊肉泥、山药、粳米同煮为粥,加适量精盐、生姜、味精等调味,酌量分服。

    40。无花果猪肉

    主治:慢性结肠炎。

    配方:无花果干品50克,瘦猪肉250克。

    用法:将猪肉洗净,加水适量,入无花果,入锅隔水炖熟,调味食用。按注:一方单用无花果。

    41.茴香菜包子

    主治:肠结核。

    配方:茴香、面粉各适量。子,常食。   

    42.黄鳝内金隔水蒸   

    主治: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之营养缺乏期。

    配方:黄鳝l条,鸡內金6克 ,调料适量.   

    用法:黄鳝去內脏洗净,加鸡内金放锅中隔水蒸熟。用酱油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数天。   

    43.黑豆狗肉方   

    主治:疟疾久不愈,体虚畏冷发热少。   

    配方:  黑豆100克,  红枣10枚,陈皮6克,生姜60克,狗肉250克.

    用法:上述各品炖熟连渣吃.

    44.红豆鲤鱼

    主治:疟疾。   

    配方:红饭豆100克。鲤鱼1条,红枣10枚,生姜30克。

    用法:将鱼去鳞和內脏,红枣去核,与豆和姜同煮汤后调味服食.每日1次,连服3-4日。   

    药品  

  治痢疾药方   

  (一)蔬果治疗   

  l.  白茄子500克,  生姜10克.用法:每日l剂,分2次水煎服.

    2.马齿苋120、克。用法:将马齿苋洗净,沥干水分,捣烂纹汁,取原汁服用。每日2~3次。   

  3.南瓜根150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4.苹果皮2真)克,陈皮10克,生姜6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5.大蒜2个。用法:将大蒜去皮,切成细末,拌入食物內生食。每日1剂,分2次服用。

    6.大蒜2个,炒山楂30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7.苦瓜叶适量。用法:将苦瓜叶晒干,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日2-3次,每次服6克。

    8.杨梅200克,白酒40克。用法:将杨梅放入瓶內,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0日。每日2次,每次食杨梅1~2枚。

    9.姜汁25克,萝卜汁150克,蜂蜜50克,浓茶1杯。用法:将诸汁倒入大碗內调匀。隔水蒸至温热,1次服完,每日2次。对重型痢疾疗效良好。

    10.马齿苋50克,茶叶l5克,红糖30克。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当茶饮用,连服3~6天。

    11。陈皮10克,茶叶15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12.石榴皮20克。红糖适量。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前加入适量红糖。

    13.胡椒末1.5克,茶叶(炒焦)3克。红糖1克。用法:每日1剂,用沸水冲泡,当茶饮用。适用于产后痢疾。

    14。甜菜(连根)3棵。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15.乌梅10黄连12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16.黄瓜藤15克,干姜10克,黄连15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㈡抗菌药物:

    l.SMZ—TMP: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对有磺胺过敏,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2。吡哌酸:每次0.5克,每日3  -4次.连用5~7日。也可用氟哌酸,  每次0.2克,每日3~4次口服。

    3.卡那霉素:每次o.5克,每日3-4次口服或肌注。

    4.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单  位,口服或肌注。

    5.硫酸抗敌素:每日1.5-2克。

    6.氨基苄青霉素:每日2-4克.分4~6次,口服或肌注。

    以上药物可任选1~2种(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疗程均为5-7日。

    (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急性普通型菌  痢):

    症状:急起发热,腹痛阵作,下痢赤白,肛灼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抑痢合剂。葛根12克,白芍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头翁12克,木香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1日1-2剂。

    2.疫毒壅盛型(急性重型痢疾、毒痢):

      症状:壮热烦渴,腹痛剧烈,泻下  鲜紫脓血,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  质红绛,苔黄而干,脉洪数或沉伏。

    治法:清热解令,凉血益气。

    方药:黄连解毒汤生脉散加减。 水煎服,l日l~2剂。必要时鼻饲或  直肠滴入、灌肠。

    3.热毒内闭型:

    症状:骤起寒战高热,头痛项强.神昏惊厥,血压升高,大便腥臭,秘结,舌红绛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开闭。生大黄12克(后下),黄连3克,黄柏9克,栀子9克,黄芩9克,葛根9克.银花15克,丹皮9克,赤芍6克鲜石菖蒲9克。水煎服,1日1-2剂.

  4。脾肾阳虚型:   

  症状:久痢不愈,神疲畏寒,口淡食少,腹痛隐隐,  下痢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l5克,干姜9克,炒白术12克,吴茱萸12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9克,煨诃子9克,焦山楂9克。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5.阴血亏虚型:

  症状:痢下赤白,  口干渴,至夜转剧,舌红绛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扶正止痢,益阴泻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阿胶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白芍12克,  当归12克,瓜蒌1克。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6.气滞血瘀型:

  症状:下痢已久,粪便夹有小血块,病症顽固,腹痛如刺固定不移,左下腹可按及硬结或索条状物,舌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细涩。

    治法:行气化瘀,导滞止痢。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熟地20克。干姜10克,肉桂12克,元胡12克。灵脂10克,蒲黄12克,木香10克,黄连10克,內金l2克。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1日l剂。

    (四)验方单方:

    1.冬青叶方:新鲜冬青叶1000克,水煎至500毫升,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适用于急性菌痢。

    2.香参丸:苦参1000克,广木香600克,生甘草150克,研成细末,水泛为丸,  日服3次,每次6.5克。适用于血痢、热痢。

    3.苍耳草煎:取新鲜苍耳草全株20-30克,捣碎,水煎服。适用于红白痢疾。

    4.生萝卜汁3杯,生老姜汁半杯,生蜂蜜1杯,陈细茶6克(水浓煎1杯),诸药和匀后,即可慢慢服用。适用于噤口痢。

    5.西洋参(另煎冲)、石斛各3克,炒白术、白芍各4.5克,炙甘草2.4克,淮山药、麦冬、茯苓、扁豆各9克.水煎服。适用于湿蒸热壅,气机失调,纳谷不化,痢下五色,且兼体虚气弱,形体消瘦,气短,舌红,脉沉微数。

    6.萝卜汁2酒杯,米汁半酒杯,生蜜1酒杯,浓茶1杯,和匀温服。适用于赤痢。

    7.隔年冬萝卜叶15克,仙人掌花

(捣细)l0克,蜂蜜6克,调服。适用于赤痢。   

    8.  白鸭子血.小杯,酒适量,鸭血用滚酒冲服。适用于白痢如鱼冻色。  

    9.蚕豆花6克(阴干),沙糖3克,煎汤服,l El 3次。适用于久痢。   

    10.鸦胆子49粒,椿白皮10克.先将鸦胆子打破去壳。用其仁分装7个大号胶囊內,或用7个桂圆肉包裹.用椿根白皮煎水送下,吞服。适用于休息痢.

    (五)外治法:   

    l,白头翁、苦参、银花、黄柏、滑石各60克,加水浓煎成200毫升,先给患者作清洁灌肠,每日li次,连续3天。适用于湿热痢、疫毒痢。 
2.yin羊藿l5克,附子、乌药刺猬皮、降香各10克,煨肉蔻l5克.五倍子、石榴皮各10克,加水浓煎200毫升,先给患者做清洁灌肠,每日 1次.连续3天。适用于虚寒痢、休息痢。 
3.黄芪防风枳壳各50克,清水煎汤,将药汁倒入盆內,先熏后洗肛门,每日l 次,连续3-5天。适用于虚寒痢。 
4.牙皂6克,细辛27克,大葱100克,田螺2个,神曲12克,将牙皂、细辛、神曲烘干,研为细末。再和大葱、田螺肉共捣咸膏,用药膏适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神阙穴,胶布固定,药干即换。适用于噤口痢。 
5.兵萸20克,研为细末,过筛,醋调成膏.敷神阙和双涌泉穴,每日1次。适用于疫毒痢、湿热痢。 


房  事   

    为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秋天的性生活亦应当有所减少。不过由于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所以在秋天人们一般性生活还是比夏天要多的。这是不符合养生原则的,因为此节气人体阴盛阳衰,过度的性生活对身体害处很大。故此在这一节气中我重点讲一讲预防房事过度的知识。

    常言道:  “纵欲摧人老”、  “房劳促短命尸,这些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寓有科学道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  “恣意情欲,则命同朝霞也”。据现代研究认为,性生

活过度,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防御功能减退,对各种疾病抵抗力减弱,致使代谢功能反常,易引起各种疾病,肿瘤发病率增高。所以。古人说:“yin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设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贵族大臣,妻妾成群,生活放荡糜烂,虽然他们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到头来多是恶病缠身,过早夭折。目前,一些青年人目追求所谓“性的解放”,放纵性生活,甚至性生活紊乱,这都是极为有害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节制房劳,这是由于他们的肾精已经亏少,再“纵欲贪欢”,肾精耗竭,则促其衰亡。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节欲保精,保得一分精液,多延一分寿命。

    避免房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当从青年时就开始做起,直至老年,始终如一。

    首先,要行房有度。度,就是适度,即不能恣其情欲,漫无节制。不少养生家都主张成年之后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至老年宜断欲。如《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不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对书中所述的人房次数,历代养生家多持赞同态度,不过有人主张“其人弱者,更宜慎之”。由于年龄不同,精力和性的要求有差异,因此,不能超脱年龄和实际精力而恣意行事,否则就易戕伐身体、折人寿命。

    《大有经》曰:“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由此可见,人在壮年尤其要注意不可纵欲无度,否则后患无穷。

    其次,要合房有术。从医学和养生角度来讲,夫妻合房要讲究适当的方法。在这方面,过去一直被视为禁区,搞得神秘莫测,稍作议论被视为yin乱。其实,夫妻间行房事,顺应自然,合乎法规,讲究科学的方法,既能使双方得到性的满足,增进感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彼此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在竹简《下至道谈》中,明确提出夫妇性生活应与气功导引结合起来,以收积气全神、延年益寿之效。其中一段谈到:  “气有八益,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涕泣俱出.今少复升有道.去七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补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不衰。”意思是说,夫妻性生活应做到八种有益的保持精气的导引动作,而避免七种有害的动作。如果不按这么做,则四十岁时精气已耗损一半,五十岁生活起居已感衰弱,六十岁耳不聪,七十岁体质虚损已极,阳痿、涕泪难自控。如果做好八益,避免七损,可使壮年人抗衰延年,老年人亦可恢复健康。八益是与气功导引相接合的两性交接方法。其主要精神是:导引精气,使阴液分泌、掌握适当时机、阴阳协调,积聚气血、保持精气充盈,防止阳痿等。七损是七种有损身体健康的两性交接活动。其主要精神是:闭精难出、过急、过久汗出伤津、精气短竭,阳痿强用,交合时心烦躁郁、精血耗绝,交合过频、耗费精气等,如此等等,皆可引起废损之病。   

    还有,就是要加强身体锻炼,控制早婚早育,加強饮食调理等对控制房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章
 穴,隐白
 第七节 黑气鼻衄
 王世保建议邓铁涛老先生率先请辞“国医大师
 黑豆汤(《叶氏女科》卷二。)
 案例求真
 【贴图】经典震撼的公益广告精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