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9.26辩证用药之疝气讲课纲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以阴囊、小腹疼痛肿起,涉及腰、胁、背以及心窝部、脐周,伴有四肢厥冷,冷气抢心,止作无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  疝气危害
、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小孩则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以及肠梗阻、肠坏死、腹部剧痛等危险情况。

小儿疝气,多指腹外疝,如腹股沟斜疝、脐疝、鞘膜积液等,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科疾患,临床以脐腹绞痛、疝囊肿大为特征。其发病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有人对某一时期收治的3000多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统计,其男性占93%,女孩仅占7%。
  祖国医学对疝早有论述,《内经》中即有冲疝、疝、厥疝、癞疝、瘕疝、溃疝、癃疝等病名,并有疝的症状病因等的记载。以后历代医家对疝的论述多有发挥。目前,大家认同的疝有气疝、水疝二种。
  气疝,又称小肠气,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疝病,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斜疝、脐疝相类似。对本病《幼幼集成》是这样记述的:“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日疝。得之寒,故疝气者,寒邪结聚而成。内则脐腹绞痛,外则卵丸肿大。
  专属肝经,与肾无关,盖肝主怒,小儿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气动于内,谓之气疝。”这里对气疝的病状及发病病因、诱因等叙述得十分清楚。《医学入门》亦云:“气疝,上连肾俞,下及阴囊,得于哭、忿怒、气郁而胀。”说明小儿在急怒啼哭之时,极易诱发气疝。
  水疝,包括现代医学的鞘膜积液。《古今医鉴》记述:
  “水疝者,阴囊肿大,阴汗时出,囊肿如水晶,或瘙痒出黄水,或小腹按作水声。”因阴囊偏侧肿垂,故有人又称之为“偏坠”。水疝的产生有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先天性水疝,如《婴童百问》云:“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说明先天性水疝可自愈,不需治疗。而继发性水疝则多由外伤或感染导致瘀阻脉络,水液不行,停聚小腹,或湿热下注,留聚阴囊所致,应及时治疗。
  小儿疝气,因寒、因湿、因气而致,所谓因寒则痛,因湿而肿,因气而坠。故寒湿气为小儿疝气的主要病因,但又与肝脏经脉失和有关,因肝脉络阴器之故也。正如《医宗金鉴》记载:“小儿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结而成。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坠流人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牵引睾丸少腹绞痛也。”由此可知,小儿疝气为内外三邪流入肝经,血脉凝结所致而成。
一、辨证论治
  1.气虚下陷主证:少腹可见疝囊,每因啼哭、站立、行走或咳嗽等情况其疝囊明显突出,但改变上述原因或平卧可使疝囊消失。阴囊坠胀不适,伴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呆,自汗,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陷。
  方药:黄芪10g,太子参10g,白术6g,山药10g,陈皮6g,升麻3g,柴胡10g,橘核10g,荔枝核10g,山楂核,甘草6g。
  加减:伴见寒象可加干吴茱萸高良姜;疼痛明显者,可加元胡川楝子;纳差明显者,可加生谷芽、生稻芽、砂仁神曲
 
 2.寒凝气滞主证:疝囊下坠、冻硬,阴囊坠胀不舒,疼痛,痛连少腹,痛时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并生冷汗,纳少,大便稀薄,常有不消化食物。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温中止痛,理气散结。
  方药:肉桂2g,茴香6g,乌药10g,木香6g,茯苓,山药15g,伏龙肝15g,白芍12g,甘草6g。
  加减:寒重者,加干姜附子。痛时,可用大青盐与香附粗末等量,炒热后,装入布袋内局部热敷,可促使疝囊内容物还纳。
  3.水湿下注主证:阴囊肿物柔软,潮湿,部分患儿有坠胀感。舌胖大质嫩,边有齿痕,水滑苔,脉滑。
  治法:健脾利湿,行气散结。
  方药:茯苓15g,山药15g,猪苓10g,白术10g,泽泻通草6g,炒薏米15g,胡芦巴3g,仙茅3g,陈皮lOg,橘核10g。
  加减:湿甚者,还可加用冬瓜皮、玉米须;疼痛者,加荔枝核、木香、佛手
  二、小结小儿疝气的治疗,因寒者宜温中暖肝,因湿者可淡渗利湿,因气者予理气舒肝,此三者皆以疏达肝郁、理气为要。
  张景岳指出:“治疝必先理气。”此为治疗小儿疝气的要点。
  宋老行医50年,总结治疗疝气的临床经验,根据数方化裁,创制“二胡三核汤。方药有:柴胡10g,元胡10g,橘核10g,荔枝核10g,山楂核10g,川楝子10g,白芍10g,小茴香10g,乌药10g。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荔枝核辛温,可行气散荩,并与俩核共用,具有止痛散结之功用;山楂核消胀散结;元胡行‘   活血止痛,川楝子配元胡可增强止痛之力;乌药、小茴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白芍柔肝和阴。全方共奏行气散寒、消结止痛之功。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鱼腥,避免凉水洗澡或游泳,外以三角布兜收提睾丸。肿胀消失后,仍需继服一段时间中药以巩固之。电可改以茴香橘核丸服之。若湿重者,可在二胡三核汤中加入生薏米、茯苓皮、通草、川椒目;挟热者,可加用黄柏知母;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气虚者,可党参、生牡蛎;肿痛重者,可加仁、红花青皮橘叶;患病日久者,可加升麻。
  三、验案三则典型 
    病例1:宗某,女,13岁,1991年1月31日初诊。忠儿自出生后即见两侧腹股沟癫疝,站立时,双侧腹股沟坠下物,大如兵乓球大小,局部坠痛牵引少腹,平卧坠物可自M。月经去年初潮,经期腹痛,月经色暗有块,胃纳欠佳,二便正常,手足发凉。舌质暗红,苔薄白,尺脉弱,左关脉弦。
  辨证:寒滞肝经,脉络失和。
  治法:温经散寒,和络缓肝。
  方药:橘核10g,荔枝核10g,山楂核10g,元胡3g,柴胡10g,小茴香10g,乌药6g,川楝子L0g,白芍10g。
  服药6剂,患者症状减轻,站立时,虽仍有坠物,但疼痛明显减轻,手足仍凉。上方将乌药加至10g,另加桂枝,以行气通阳。
  又服12剂,坠痛消失,站立时左侧稍见鼓出,右侧无坠物,按压时有痛感,大便较干,小便略黄,舌质淡,舌尖略红,苔薄黄,脉弦数细。上方加肉苡蓉10g,通草6g以增强润便通下之力。
  连服36剂,症状全部消失,继服茴香橘核丸,每服克,日服2次,巩固前效。2周后停药,痊愈。
  典型病例2:刘某,男,5岁半,1989年7月15日初诊。患儿单侧疝气合并鞘膜积液已3年,某医院决定给患儿做修补手术,因家长不同意而来我院求治中医。检查患儿左侧腹股沟疝气如杏大小,按之疼痛,自感坠痛,胃纳尚可,小便稍黄,大便偏干且不爽。舌质微红,舌苔淡黄略腻,脉弦滑。
  辨订E:湿热下注,治以清化利湿散结。
  方药:滑石12g,通草3g,柴胡10g,元胡3g,橘核,山楂核10g,荔枝核10g,白芍10g,乌药10g,甘草,服药7剂,疝气较前减小,如枣大小,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滑。l:方加藿香6g,橘皮6g,以增强行气化湿之力。继服14剂,疝气消至花生大小,积液渐消,按之仍有微痛,舌苔淡黄微腻。上方去乌药,加败草15g,生薏米·又服14剂,疝气完全复位,鞘膜积液已消,胃纳佳,二便调,舌质、舌苔恢复正常而愈。半年后,因感冒来就诊,询问其疝气,未见复发。
  典型病例3:程某,男,2岁3个月,1992年10月日初诊。患儿右侧睾丸肿胀1年半,近半年加重,右侧睾丸逐渐肿硬明亮,约5cm×5cm,扪之有根,上连于少腹部,透光试验阳性,某医院诊为鞘膜积液,建议手术治疗。今至我院求诊。目前,患儿一般情况尚好,发育中等,食纳尚佳,便干秘结,1~3日l行。睾丸肿胀,时或牵涉腹部作痛,痛时啼哭不安。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腻,指纹青滞达气关。
  辨证:水湿下注,肝络失和。
  治法:行气化湿,软坚消胀。
  方药:盐橘核10g,橘叶6g,通草6g,生牡蛎10g,昆布10g,木香6g,乌药6g,全瓜蒌10g。
  上方服完2剂,肿胀开始消退,5荆服完,阴囊肿胀已消于正常,透光试验阴性。阴囊呈棕褐色有皱纹,按之无疼痛,根部尚有小指样条索状粗硬结,纳食好,大便已通畅,舌仍淡红,苔薄白,脉滑,指纹淡红。再拟前法,疏达肝郁,软坚化结。上方加川楝子6g,荔枝核lOg,赤芍6g。
  服药10剂,阴囊内条索状硬结消失,阴囊及睾丸正常。经半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小儿疝气因寒而痛,因湿而肿,因气而坠。故其治疗原则当以寒者温之,湿者渗之利之,气滞者理之舒之,但三者皆以疏肝解郁理气为要,正如张景岳所说:”治疝必先理气“。二胡三核汤系依据中医理论,总结多年lI缶床经验而创制,其加减治疗小儿疝气常获良效。
  本文中第1例为腹股沟疝,加减应用二胡三核汤而治愈。第2例为腹股沟疝并发鞘膜积液,积液者,水湿也,故加用滑石、通草以清热祛湿,通气行水,后又加用藿香、生薏米意在健脾祛湿而收效。第3例为鞘膜积液,乃因水湿下注而生肿胀形成积液。故选用通草、泽泻渗化水湿,橘核温下以行水湿,木香、乌药行气止痛,牡蛎、昆布软坚散结。
  全方行气化湿,兼行气血,气血流畅,水湿得除。此外,本例患儿便秘而有热象,故以瓜蒌润导下行,既能通便又可降气。若为湿盛便溏者,则去瓜蒌加生薏米,以行气化湿健脾。疝气例1寒温内盛杨某男1岁半一诊:患儿左侧睾丸处疝气下注,发时坚硬,脐腹疼痛,肠鸣气滞,纳呆形瘦,盗汗夜烦,舌苔白腻,二脉弦迟。是为寒湿内盛,肝肾不和。治以温散理气为主。处方:
  乌头3克白芍6克干姜2.4克淡附片3克党参.5克桂枝2.4克小茴香3克蜀椒3克橘核9克剂二诊:疝肿已小,舌苔见薄。原方再服5剂。
  嗣后诸症均和,乃以补中益气调治而愈。
  按:疝气一症,寒多热少。陈飞霞谓:“疝气者,寒邪结聚而成也。”张景岳云:“疝气之病,有寒证,有热证,然必因先受寒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阴分。故在治法上总以通阳泄浊,使寒湿下坠之气得以消散;不可骤用朴剂。必先散其寒湿,后朴其气血。”幼儿患此症,如能及时治疗,免动手术,则亦为保幼之一助也。至本例患儿,显系肝肾寒邪下流,故以乌附姜椒桂茴大队辛温散寒化湿,佐以橘核疏气止痛,白芍缓急和营,党参益气扶元。lO剂而其症即安。
  例2阳虚寒湿杨某男2岁初诊:寒湿久滞,右疝大如鹅卵,时坚时软,脐腹胀痛,曲腰啼哭,大便溏薄,纳谷不香,面色苍黄。瘦烦寝汗,舌苔薄腻,脉象濡弱。症系肝肾虚寒,脾胃湿滞也。治拟温通化湿。处方:
  桂枝2.4克桂心2.4克白芍6克广木香2.4克陈香橼6克陈皮3克煨生姜2片红枣3枚橘核9克摈榔6克山楂炭9克川朴2.4克4剂复诊:胀痛减轻,纳谷初动,神色转润,舌苔已薄,夜眠欠安,大便稀溏。兹拟补中益气。处方:
  太子参4 5克炙黄芪6克麦冬9克焦白术9克柴胡1.5克五味子2.4克炙甘草2.4克陈皮3克当归6克煨生姜2片红枣3枚5剂三诊:药后疝肿日见缩小,舌苔薄润,胃口已佳,夜睡亦安;神色稍振,惟便稀稠。则阴邪已散,肾阳未复也。宗坩溪通阳泄浊法,以杜其根。处方:
  肉桂1.5克淡附片3克当归4.5克淮山药9克荔枝核9克熟地12克巴戟肉9克板12克橘核克桂心2.4克上药连服lO剂而愈。
  按:本例疝症,为肾元阳虚,寒湿内阻。初诊时投以桂枝加桂法,温经暖下,理气化湿,即见胀痛减轻:改予补中益气加减,疝肿亦日觅缩小。三、暇诊时以肾阳未复,余邪未尽,乃以温补肝肾,通阳泄浊主之,其疾遂平。


-----------谢谢高人指点
相关文章
 肝外型门脉高压症
 炙甘草汤今之量是?
 辨疑似
 版主帮忙 老娘浑身是病 已经填了问诊单
 法制槟榔(《奇效良方》卷四十二。)
 细辛散(《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