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ongyiaihao 于 2013/9/18 16:2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zg/
来中医论坛求医的朋友和中医论坛的杏林同道大家好!!! 我有一些心里话想告诉大家,来此求医的患者是被逼无奈也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好······虽然有一部分来民间中医网求医的朋友懂一点中医,有的是学习,有的是凑热闹,当然有的是真的病了,无论如何,要细心填写问诊单,问病自述病情要详细、明了,切不要忘加个人判断,切忌不要三言两语,敷衍了事。 我看到不少求助帖,三言两语就问是什么原因?如何导致的?吃什么药?几付药能治愈?我能不能吃什么?问的比叙述的病情还要多······当然我也理解你们有病很着急,但是患者必须明白,着急也要有个限度,描述的体像太简单,看是省事省时,实质是把问题推向复杂化······比如:某些人不假思索长篇大论的借题发挥,患者看到这个也好像对症,那个也好像对症,心无主见,但病症还在,是“该汗······该吐······该下······该和······该清,无法分清,故而不得不以身试药······结果把本来简单的问题搞得缠绵不愈······使自己痛苦······亲人担心······朋友牵挂·····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网诊本来就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说明身体其他情况就问用药如何疗效,那是对自我极不负责任的态度,那是对圣贤留下的传统中医的不敬和侮辱,根本不具备具体的用药依据原则。
患者自身的第一感受不······那只是果,医者没有依据判断·······不明因如何为患者断果那?
中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辩证在没有确实体会到脉象的同时,必须彻明身体的具体情况,是”风、寒、暑、湿、燥、火,是七情或六欲导致“为辩证提供依据。 世界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宇宙,感受体像及身体其他情况,外因:”风、寒、暑、湿、燥、火,饮食起居“。内因:“七情六欲”是疾病成因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辩证判因断果的依据。中医的精华在于:“感像变通”。切忌:患者不可不明,医者不可草率。-----------大多少患者开房之后不去买药,反而不厌其烦的问你处方的依据原理,我只想对这样的患者说,hjqcnmb
-----------不要怪患者, 如果是我也会问的, 如果医生有充分的时间, 对自己处方有信心, 解释一下原理有什么奇怪的呢? 我到中医院,看到患者动不动7贴, 15贴,有的甚至吃了几年中药, 我不赞成, 经方讲是三贴无效果一般来讲就是方证不应,或者是药量不到,就要转方, 又讲中病即止, 看古代医案很少有长期吃的,大都先看2-3贴,对证,至多再续服10-20剂都多了(这种都是慢性长年性的疾病了), 根据我的应用经验,如果对症, 一般2-3贴效果就很明显了, 书上你看啊,
感冒类的有的甚至只要半服------吃到出汗或吃到某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
-----------
回复 金回形针 的帖子三剂已病,除仲祖外古今有几,至千金外台以后,古人于内伤外感,分门别类,方不下百万,医不止千人,能得仲祖心法者几何,不变字明,医者不过谋生之本,无答疑解惑之责,欲求其中织里请自学中医(就算你耐心解释了,他照样会徘徊斟酌四处打听,除非医生把脑袋和存折压上,本文并不指所有的人)
-----------
回复 金回形针 的帖子是的。对自己的处方有信心, 解释一下原理是没什么奇怪的。可是患者的求助帖自述三言两语,医者没有充分的辩证依据,那么我们从何解释?朋友!我发的帖子主要是说的网诊,如果是面诊先不让患者开口,切脉自然报出患者的症状,参合三诊,患者认同,那肯定就不存在帖子上所说的了······-----------对患者筒单的说明几句可以,多则无须。医者,意也,同样证候不同的中医有不同的组方,一样达效。扁
鹊曰:“娇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所以啊,我认为,不可以凭网上简单问诊开方处药, 这样不是负责的做法, 因为:1、患者本身对疾病的描述有误差,二、有时描述更可能误导医生,因患者不在当面,医者无法凭脉及面诊排除干扰,同样的症状,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疾病,处方用药完全相反也是有的,3、药用错有药害, 即使用对,过量也有害,甚至量也对,方也对但,药材质量有问题也会导致效果不好影响患者信心。当然有一些久经验证对某些病症有特效的药,还是可以凭症开方的。 我认为中医大家以后会越来越少, 因为产生这个的土壤不复存在了,一是学习难度大,回报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二是、文化的断代导致对古代医书的理解困难,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三是中医是一个实践的学科,几乎无法走捷径,所谓名医都是死人堆里出来的, 现在中医没这个环境,以前自学也可以,到处是都是缺医少药的人,有人帮他看病喜出望外,到处都是小白
兔啊。现在自学都不行了,没地儿练啊,找中医的大部分都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指定西医看了看不了才看中医的。以上是浅见
-----------
回复 金回形针 的帖子嗯!的确是。比如:有好多病人笼统地说腹痛,同样有些医者根据腹痛就开药方,到底是上腹痛或是下腹痛那?是负责的医者在网诊时去追问究竟,反而个别患者是懂非懂还觉得你啰嗦······如是·······
正如朋友所说:中草药几乎没有天然野生药源······中医是一个实践的学科,几乎没有走捷径,尤其是脉象,“持诊5分钟,努力10年功”,“奋斗3年可以是秀才,努力10年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好中医”。现在的疾病大多以杂病为多见,没有相当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诊断技巧,看是对症,用药大多不效。
还有,现在大部分病人起初都是以西药、吊针为主,日久了(复杂了)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看中医。比较有钱的人看病大多都是去大医院找专家教授,结果效果不打了才想起看中医。大家都知道,以前的中医是师承、心传口授的,和现在长篇大论的著作天地之别,把本来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甚至是误导。
卫生部一个领导说了一九惊心动魄的话,原话记不得了,意思是这样说的:在中医方面“大专院校的毕业证书不能代表实践知识,医师证书不代表临床运用的能力”。可是,现在就是这样的。-----------
回复 乡村达人 的帖子是。很对。 医者义也。医患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