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李斯炽治阴虚湿热中风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 郭晨阳 安徽中医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名医李斯炽(1892-1979),早年师从成都名医董稚庵,尽得其传。曾担任四川医学会主席、四川国医学院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建国后,被任命为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笔者学习其医案,获益匪浅,现简析一案。
  赵某,男,65岁,退休职工,1976年3月13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突发眩晕呕吐。随即转入昏迷,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经抢救后,眩晕、呕吐、昏迷症状均有改善,但神志仍然不清,偶尔能识亲人。现患者痰涎较多,舌体强硬,语言难出,有时亦能说话,但含糊不清,瞳孔扩大,左侧瘫痪,每天仅能进一二两饮食。前几日大便先硬后溏,近日大便多天未解,小便黄少。舌黑有黄厚腻苔,脉象浮滑数。
  此属素体湿热内蕴,阴亏阳亢夹有风痰阻窍。治宜养肝潜阳、豁痰开窍兼以清利湿热通络。
  组方:法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12克,牡蛎12克,生白芍12克,枳实9克,勾藤12克,桑枝30克,牛膝6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天花粉12克,瓜蒌皮20克,琥珀6克(冲),冬瓜仁12克,甘草3克。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服。
  3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病情大有起色。神志、语言较为清楚,痰量大减,左手足原不能动,现左手已经能够摸到前额,双下肢能屈不能伸,尤其左腿稍伸即痛,已经解出黑色溏粪,小便转为淡黄。舌黑稍减,黄腻苔逐渐剥落,尚不能伸出口外,饮食仍少。脉象转为濡数。此属湿热未尽,积痰未清。
  组方:桑枝30克,生白芍12克,花粉12克,芦根9克,瓜蒌皮20克,牡蛎15克,石菖蒲9克,牛膝9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女贞子12克,川贝母9克,甘草3克。
  服上方数剂后,神志更加清醒,已能认字,并能握手、写字,左上下肢已可活动,只是微有颤抖,舌头已可伸出口外,吐痰甚少,食量增加,二便正常。黄腻苔已经消失,脉象平和略数。嘱其仍然参照上方服用。
  1976年12月随访,患者只是左侧手足不太灵活,原病未曾复发。
  按:笔者通过学习,分析如下。
  其一:患者年事已高,肝肾不足,舌质发黑近似阴虚血枯之象。古人云:肝其用在左,肝主筋,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血不足,则血不荣筋而成偏瘫。
  其二:患者突发眩晕呕吐,痰涎壅盛,此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动风之象。肝主升主动,肝阳偏亢,则气血上逆。《内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肝属木,为足厥阴风木之脏,木动易生风故肝阳偏亢又易引动肝风。而人之头位置最高,高巅之上,惟风能至,肝风又易夹痰。故而肝阳偏亢,气血上逆,引动肝风夹痰上扰。故患者会出现舌体强硬震颤,呕吐痰涎。痰浊蒙蔽心神,故神志不清。
  其三:患者小便短黄,舌苔黄腻,大便先硬后溏可知此为湿热内蕴中焦。湿热之邪胶着难解,故而饮食很少。脾胃运化不及,胃气不能下降故而近几日不解大便。脉象浮滑微数,亦是阴虚风痰交阻之侯。
  此等阴虚夹湿热之侯,颇难下手。滋阴则助湿热,清利湿热又易伤阴,阴易耗而难养。方中钩藤、牡蛎、白芍养肝潜阳。法半夏、竹茹、茯苓、石菖蒲、郁金豁痰开窍。天花粉、白芍养阴。石菖蒲、瓜蒌、琥珀、冬瓜仁利湿清热。牛膝、桑枝通络而护阴,引血下行。枳实、甘草行气理脾。如此可以万全。
  其四:二诊时,患者病情已见转机,积痰已稍开,湿热渐撤。阴液渐复,胃气已有下行之势,故舌苔厚腻,小便黄少,舌强语塞,半身瘫痪,神识昏迷,大便不解等症均有缓解。
  其五:但从脉象濡数,食少,大便黑溏分析,应属湿热未尽之象,且舌尚不能伸出口外,亦是积痰未清之象,其双下肢屈伸不利,左手足活动不灵,动则痛剧,是因为肝主筋,阴液尚为不足,不能柔润筋脉之故。
  根据以上分析,应是阴亏阳亢,夹湿热内蕴,风痰阻窍之证。治疗仍然遵循前法。但是,应该滋阴为主,又由于湿热尚存,滋阴还是不能过于滋腻,所以方中用白芍、女贞子、山药、天花粉、白芍、芦根大队药物滋阴柔肝而不滋腻。仅用牡蛎一味药来平肝潜阳。石菖蒲、茯苓利湿。川贝母、竹茹化痰开窍。牛膝、桑枝通络引血下行。

相关文章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掺药(《瑞竹堂方》卷五。)
 经方治验之胸腔积液
 大家讨论一下,这是何症,可怜的孩子
 求助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肛周毛囊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