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也谈中医人才为何“西化”严重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也谈中医人才为何“西化”严重      戴季良
   
  说起中医人才“西化”,大量中医人才流失,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在“三甲”综合性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及针灸专业二十年,留心观察当今社会上中医“内涵”的变迁,深感忧虑。传统中医那么多好的方法,那么多灵的绝活没有很好传承下来,而是在一天天丢失。怪不得老百姓抱怨:好郎中到哪里去了?业内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必须继承,在继承宝贵的传统理论及前人独到经验的基础上再谈发展。中医必须走自己的路!
  我们回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有喜有忧,如今更多的是面临挑战;中医药继承困难重重,中医药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中医“西化”呈加速趋势,传统中医日益萎缩,中医从业人数下降,据报截,具有 资格的中医师全国仅27万,不足西医从业人数的十分之一;中西医发展极不协调,不仅如此,而且具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的中医人才就更难录觅。不少中医“望诊不过关,把脉做做样,大病治不好,小病效太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被动情形,我想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我们常常套用西医的思维去看待中医,去管理中医,导致中医被动或主动地被“西化”,不能不说这是重要原因。殊不知,中西医同为医,而其文化渊源,认识论、方法论、发展环境、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违背中医固有规律去强行套用西医的模式来“改造中医”,那么中医“西化”就再所难免。
  下面我想就“西化”的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虚无主义是学好中医,管好中医的大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产生过道教、兼容佛教,产生过理学,诞生了《易经》,出过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医学家、诗人,……正是这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沃土”,逐步形成并养育了以哲学、人文科学为特征的成熟的中医药学,说它成熟是因为它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几千年的丰富实践结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对健康以及疾病的影响无不涉足,情绪、贫富、生活方式对健康以及疾病的影响无不预见,再看中药,不仅尝百草、知百草,每草之中根茎花叶功效且细分,动物类药从大象(象皮象牙)到小蚂蚁,从(陆)鹿茸到(海)海马珍珠,从飞燕的窝到爬行的蛇,从地上的僵蚕板到地下的龙骨地龙功效主治无不知晓,不仅如此,单单人之身,就发现从头发、乳汁、唾液、指甲到胎盘、童便的药用价值,若运用得当,哪样不是良药?再看矿物类药,从金泊、银泊到生铁落饮的安神定,惊,从钟乳石的润肺到黄土汤的止血,再推而广之,从太极拳、五禽戏、中老年养生延年到小儿保健的“三分肌和寒”,从男子的补肾保精到女子的调补冲任以血为本,从中医治法的以毒攻毒到规范治法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传统中医药几千年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累积是那样的丰富和宽广,而中医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试想,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读经、子、史、集,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想要学好中医,管好中医能做到吗?

  二、充分认识中医的特殊性是解决好中医问题的“钥匙”
  西医传入我国以前、或者说西医在中国没有成为主流医学以前,尚无需强调中医的特殊性,因为“它”跟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跟传统的武术、京剧、兵法等等是语言相通的,易于理解,但随着西学的传入,影响的扩大,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中小学就开始定型为“西学模式”,中医就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语言”,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已经听不太懂中医的哲学语言了,对中医看病的思维方式也难于理解,什么“气”啊,“虚”啊,阴阳五行;什么清气浊气,阳中之阳;什么风寒外束:温阳化瘀:这种高度概括的哲学语言需要思考后才好理解,西医语言比较直观、表会偏离中医的发展轨迹,从而影响中医的继承与发扬,我想强调的是: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以东方文化为依托,西医以近代科技为背景,前者属于哲学文化,后者属于科学文化,两者相去甚远,中医跟传统的武术,跟古人用兵,宰相治国一样,有虚有实,有进有退,有攻有守,有人用西医思维去责备中医理论发展太慢,他们不知道经典理论本身就可派生出无数的治法,正所谓“阴阳者数之可一,推之可十,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中医的调整阴阳,扶正去邪,治病求本不是可以变换出众多的治法吗?这正象绘画、音乐一样,虽然只有7种颜色,7个音阶却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谱出各种伏美的曲子,中医跟西医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医生的思维角度上都不大一样,如果苟求一样,那么中医就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医了。中医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知识,常常需从整体观念出发,站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去认识疾病,分析病情,中医特别需要“悟”,需要联系、参照日常生活的道理,取类比象,引发联想,悟出治法,所谓医者“意”也,这跟西医凡事都必须有客观指标支撑的理念有天渊之别。中医治病,常需要深入思考,反复推敲,审证求因时,类似于警察破案,不放过蛛丝马迹:拟定治法,又好象古人用兵;病后五脏的调理类似于宰相治国。中医人才的成长需年复一年,代复一代,需潜心跟师,浅,容易理解,如细胞、组织、肺炎、肾萎缩、黄疸型肝炎等。西医诊断也容易操作,因为有客观数据,这样一宋,大多数人自然会舍难求易,这也是中医学院学生同时—上中西课程,兴趣往往偏向西医的缘故,如果我们不强调中医的特殊性,习惯地用已经形成主流的西医思维来认识中医,我们就博采众长,掌握药性,常常需要亲自品尝,才能日后胆大心细,用攻法时,须攻到火候;我用生石膏80g为主治愈一例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而用量在50g以下徘徊时并未见效。我用黄芪加量至5两(150g)可治大病,象这些例子如果按西医的思维去用药,想治愈大病恐怕就一厢情愿了。作为中医,必须按中医的理法方药去诊治疾病,如果过多地受西医思维的影响,处处以西医的标准来衡量指导临床,就会偏离中医的思维方向,难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想,合格的中医必备的条件和必须完成的流程应该是:文、哲、史基础上,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特别是经典理论功底+智慧灵活的悟性十大量的中医临床实践积累十浓厚的中医兴趣与勤奋的付出。这四个方面可有先有后,但缺一不可,有了—上述四个必备条件是防止“西化”的有效办法。西医的知识可以作为补充和借鉴,在中医方法穷尽之后可以“拿来”,但不能作为检验中医正确与否的标准。我们重温82年衡阳中医工作会议提出的“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方针对中医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的特殊性,充分尊重中医的理论体系特点,充分发挥中医人才用中医的方法诊病、治病、防病的积极性。中医才能保住特色而传承下来。

  三、中医的教育亟待改革
  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千百年来,中医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师承制与自学成才二种渠道,建国后学校的科班教育成了主渠道,回顾五十年来的学校教育,喜优参半,高兴的是,中医院校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他们的知识较全而,整体素质较高。然而,毕业生毕竟是理论人才,对中医来说,只能算是“半成品”,他们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跟师临床煅练,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这种特殊性常常被忽视。学校重理论,轻临床实践,重大课堂授课,轻手把手跟师,更令人优虑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越来越远离传统。西医的课程太多,冲淡了中医本身的课程及中医外围知识课程。轻视中医经典名著的学习,淡化了传统中医特色,丢掉了中医的根基。导致了中医源头上的“西化”。
  由于中医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对母文化的“土壤”,依赖很强。因此建议:  (一)中医学院应从源头上把关,参照音体美特长招生,语文必须达80分才能录取;要大力提倡优秀文科毕业生报考中医学院;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文哲史大学毕业生,填报中医第二学历,以端正中医思维发展方向,为造就名医添后备力量。
  (二)中医学院开设中医预科班,重点招收中医子弟。
  (三)大力提倡老中医带徒,开创师承教育新局面,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分四个层次带徒,即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组织严格考试,出师后给予相应待遇,促进原汁原味继承。
  (四)开设研究生班,条件(1)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大专以上学历(含大专);(2)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含10年);(3)取得主治中医师资格。符合以上三个条件者,即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注:医古文必须过关,外语可作为选修)  (五)新生第一学年必须安排一年时间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史、医古文、“诸子学说”,打扎实中国文化、哲学功底,为树立中医自主意识奠定基础。
    (六)删除非必要的西医学课程(注:这种必要应该从中医思维角度考虑)以防止本末倒置,充分保障中医课程的学习。  (七)中医的教材,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广泛吸收民间的好诊法、好治法,必须强化中医经典的学习,中医历代有影响的名著也应该为学生所熟悉,中医课程比例必须占75%以上,使中医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学院,使中医专业毕业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专业人才,而不是“万金油”。
  (八)中医管理者应具备的条件应该是:懂中医的内行,对中国文化有感情,对中医有深刻的了解,管理者首先自己不“西化”。

  四、中医市场化有广阔的前景
  回顾中医几千年来的历史,市场化是保障其延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它有旺盛的生命力。计划经济后,中医端起铁饭碗,几十年如一日,困家定价,病人看多看少,看好与否与自己的利益无太大影响,每月工资照领。过去的中医,自主开业, 自主定价,病人的“口碑”与自身利益‘‘生死攸关”,医家千方百计,不分白天黑夜为病人解除病痛,  由于这种市场化“优胜劣汰”,医生不得不刻苦钻研,打造自己的特色,汤丸散膏丹运用自如,自采草药,自己炮制,针药并用,医家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宽松的市场化环境加严肃的淘汰机制造就了一代代名医,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这与捧着铁饭碗的“官医”是大不一样的。现在的中医,搞内科的不懂针灸,搞针灸的不愿推拿,搞医的不识药,对草药的运用就更生疏,几十年下来,国营医生中有不少是职称上去了,理沦讲透了,论文外语过关了,但看病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中医的特色没有形成。这是为什么呢?显然是国家包得太多计划太多的缘故。因此建议:
  政府主管部门,参考传统的做法,遵循中医原有的特色,允许中医有宽松的市场发展环境,允许自种、自采、自制中草药。城市具备主治中医师资格,县城具备中医师资格应允许自主开业。在市场的海洋中造就名医。

  五、中医的价值与价格
  中西医都能治好病,西医的价值较好地:得到了体现,而中医的知识价值却远未得到体现,这又是中医人才“西化”及“流失”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西医收费:
  1、挂号:西医有普通号,需要检查的科室要挂专科号,如眼科、妇科等:中医只有普通号,没有专科号。中医的切脉同样是一种检查,而且是需要相当长时间潜心学习才能学好的,而这种高消耗的脑力劳动的价值却没有得到体现。
  2、诊断:西医诊断主要借助于仪器检查,如B超、心电、化验、CT等,有大量的诊断收入;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审证求因,拟定治法。这种需要高智商,高消耗并且需要经验积累的脑力劳动并没有产生收入。
  3、治疗:西医的治疗有药物(口服、输液)治疗、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也有大量的治疗收入。中医的治疗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骨伤专科治疗等,中医的药物治疗收入归入药剂科,或外流大药房,韦卜灸治疗收费过低,骨伤科在中医系列收费价格中较为合理,但与西医矫外科治疗收费相比仍然过低。
  综合以上三个环节看;西医有挂号收入,专科挂号收入,仪器检查诊断收入,处方收入,静脉给药收入,手术收入,化疗放疗收入,即使一部份药物处方外流仍然可维持医院的运转。
  中医:如果看中医内科,处方大部份外流。只剩下2元左右的挂号收入及少量的药物差价收入,医生即使每天看30个病人,每月按22天计算,也只能完成收入七八百元左右,只有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连工资都攒不到。试想:哪位院长还会重视中医呢?中医姓“中”不姓“西”行吗?这种重物不重人的价格取向偏离了以人为木精神,挫伤了中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这样的价格政策,不是在鼓励“西化”码?这能让年轻的中医看到前途吗?  建国初,在赣州请位中医看病,若请较有名的中医大大要付诊金一块现大洋,约折合当时一担谷子,换算一下约现在的六、—七十元,是现在挂号费的30倍。在国外,针灸一次50—70美元,大约是国内的30—40倍,而现在为什么中医的价值被压得如此低贱呢?中医已经到了类似于“谷贱伤农”的地步,必须采取经济杠杆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稳住传统中医队伍,使中医师用中医的方法诊病、治病能够生存下来,而不至于被迫兼用西医的手段来弥补中医收费的不足从而增加患者的负担。
  建议:
  提高中医系列的收费标准,可根据城市的级别、消费水平,专家级别来调整诊费、调整针灸、骨伤治疗费。
  建议北京、上海、广州名中医挂号费至少应在100元以上,一般专家50元左右,普通中医挂号35元。
  地级市专家挂号费35元,普通中医挂号12元。
     针灸、骨伤治疗费也应提高。
     调整中医过低的价格后,表面上看增加了患者的诊费,实际上却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及其它弥补性收费。对中医而言,能够促使大家苦练“内功”,使中医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中医人才将脱颖而出,年轻一代中医将看到前途,这是防止中医“西化”及人才流失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中医西化=中医叛徒化
-----------中医更多的不是西化,而是商化!
相关文章
 小腹满
 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棱散(《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累了吗?还不进来休息一下!
 枣叶散(《普济方》卷三○八。)
 藏红花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